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并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是对自己的名声不好。自己没头没脑的跑进去,那刘弘怎么办?无论是把他干掉还是赶走,这笔烂账都将记在自己的头上。若如此,那“篡逆”两个字将如影随形地陪着自己。刘恒没那么傻,千里迢迢跑来背黑锅。

    其次,陈平、周勃等人把持内宫,现今刘弘是个摆设,他刘恒莫名其妙进去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摆设?这还真是个未知数。可以断定的是,他不愿意步刘弘的后尘。

    第三,刚刚抵京,还没摸清宫里的实情,天晓得会不会有人搞出个夜半惊魂什么的,让自己站着进去,躺着出来。把自己的性命系于别人的手上,是刘恒不愿意看到的。

    第四,刘恒至今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在支持他,有多少人会反对他,他的继位之路,还隐藏着什么风险。前边提到过,刘恒是那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在弄清楚实力布局之前,他是不愿意以身试险的。

    而简单的一句“代邸议事”,无疑将主动权抓到了自己的手中。因为“代邸”是什么地方?简单点说就是“代国驻京办事处”,直白点说那是刘恒地盘。在自己的地盘上说事,占据着主场优势,把握自然会大一些。

    在那里,他将把所有问题,一并解决。

    也在那里,他将以自己的方式,掌控群臣。

    刘恒的表演正式开始了。

    跟去代邸的人有很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功臣,代表人物有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这些带头大哥。另一类是宗室,代表人物有宗正刘郢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琅琊王刘泽等等。

    群臣拥护自然很重要,应该说,他能够幸运登顶全靠这些人出力。而宗室也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拥护,对刘恒来说,意义更大。

    宗室的这些人中,刘章、刘兴居我在前边提到过。当初,这兄弟俩被陈平忽悠的一愣一愣,最终他们出面把大哥刘襄骗回了老家。

    的确,在这次博弈之初,刘章、刘兴居是全力支持大哥的,并且也对大哥的称帝深信不疑。为此,他们做过很多努力。

    而随着刘泽那一句“立齐王,复为吕氏”后,原来支持刘襄的人,态度立马来一个180度大转弯,刘襄彻底被排除在备选名单之外。

    刘章、刘兴居从原来的领军人物,变成了孤家寡人。这个局面,让俩兄弟无比失落。而就在此时,陈平有一次展现了他忽悠水平:拥立刘恒继位,仍将兑现曾经的许诺。

    如此一来,这兄弟俩安静了下来。只要能“封王”,管他谁当皇帝。就算亲哥哥称帝,自己最多也就是个王爷。现在老哥称帝已然无望,既然如此,何不做个顺水人情?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损失。

    因此,这哥俩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支持刘恒的洪流之中。

    至于那个琅琊王刘泽,就无需做太多介绍了。因为这个人早在吕家败亡前,就被送到京城里混日子,虽然有着诸侯王的称号,却没诸侯王的实力。对他来说,只要刘襄不当皇帝,其他人无所谓。

    在宗室人物中,那个刘郢客似乎要更关键一些。刘郢客的老爹是楚元王刘交,但这一点并不关键,关键点在于他的职务——宗正。

    “宗正”这个岗位并不是谁都能干的。这个职务从秦朝开始到东晋延续五百多年,主要负责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有关事务。在秦朝及西汉初期,主要负责皇帝亲族事务,相当于民间的“族长”。当然,能干上这个职务,必须是皇家成员。

    对皇家来说,这个职务是很牛气的。在当时,宗室亲贵如果犯法,在判刑前,可先向宗正申诉,宗正再上报皇帝,然后便可从轻处置。所以,想让自己犯法后少吃几天牢饭,少挨几天打,最好不要得罪这个人。要不然,吃不了兜着走。

    这个职务还有一项职责:掌管皇族的名籍,分辩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这个职责,对刘恒来说,简直太有用了。此时,只有这个人,最有资格辨别他和刘弘谁更适合当皇帝。之所以说这个人很关键,就在于此。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 
在代邸,宗正刘郢客煞有介事地宣读了老刘家的血缘关系,最终得出了两个结论:

    其一,刘弘、刘朝、刘武、刘太均非刘盈儿子,不是刘家血脉。

    其二,刘恒是高祖刘邦亲子,并是目前的“长子”。

    对于这两个结论,我认为是需要做些探讨的。

    第一个结论很明显是在瞎扯淡,无疑是在扇刘盈的脸。刘盈的确够窝囊,活着的时候不自在,死了也不能消停。到底是不是自己儿子,还得由别人来定夺。

    不过我可以断定的是,这四个人肯定是刘盈的儿子。原因其实很简单,吕雉纵然再疯狂,也不至于一口气给刘盈找来这么多儿子,你说弄来这么多有什么用?没那必要。因为对她而言,一两个就够用了,何必毫无道理的折腾这么多小朋友来充数?这还需要备胎?

    仅此一点,就很清楚到底是谁在睁眼说瞎话。也就是说,刘郢客为刘恒的上位,煞费苦心。

    政治就是如此,只要对自己有利,再无耻的事情也能说的冠冕堂皇,甚至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而在所不惜。

    至于第二个结论,应该说还是客观公正的。毕竟刘邦的八个儿子已经死了六个,目前仅剩刘恒和刘长,刘恒排行老四,刘长排行老七,说刘恒目前是“长子”也不算过分。

    刘郢客虽然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但其结论却很符合形势要求,也满足了刘恒以及群臣的需要,因此博得了阵阵掌声。

    刘郢客为剧情开了个好头,下边就该陈平站出来表演了。

    陈平清了清嗓说了一句很见水平的话:“臣等已与阴安侯、顷王后、琅琊王、宗室、大臣、列侯及二千石以上官员商议,因大王为高帝长子,愿大王即天子位。”

    也许有人会觉得,陈平说话太饶舌,明明就是你们几个人的意思,还东拉西扯地介绍那么人干什么?

    事实上,陈平这句话也是颇有深意的。因为他的一句话,几乎把所有人都涵盖了进去。

    阴安侯是刘邦的大哥刘伯老婆,顷王后是二哥刘仲老婆,陈平先提这两个人,是因为两位老太太在当时皇族中辈分最高。说白了,这两位是偶像级人物。你说老祖宗们都站出来支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如果不放心还有最后的“两千石以上官员”,这些人可都是实力派。按照汉代官秩,“两千石”包括有郡守、将作少府、内史、中尉等,简单点说就是九卿、郡守一级的实力派干将。

    既有偶像派的认同,又有实力派的支持,总该放心了吧?如果这都不放心,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刘恒的确放了心,他心中一阵暗喜。但还是不能表现的太为热情,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嘛,一直以来崇尚“谦让”,既然如此,该有的表演还是少不了的。

    刘恒无师自通地表演了一番。史料记载,刘恒面朝西谦让三次,面朝南谦让两次。

    记得当初刘邦称帝时,也不过仅表演(谦让)了两次,第三次就欣然登基。而刘恒现在,把戏份做的更足。

    戏演的差不多了,刘恒直起了腰,慨然说道:“既然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那我就不再推辞了。”然后爽快的接过了玉玺。

    但刘恒并没有动身进宫,原因其实很简单,那个被称为少帝的刘弘还住在里边。那个人,刘恒是不便相见的。既然如此,就需要让他腾腾地方,免得碍事。

    这是一件被黑锅的事,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干。但也敬请放心,想干这件事情的也大有人在。

    主动站出来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刘兴居,另外一个是夏侯婴。

    刘兴居主动站出来似乎很好理解,因为他自己都讲出了个中缘由:诛吕氏无功,现愿清理宫廷。刘兴居这一次很积极,说白了是在新皇帝面前讨好,为自己以后的福利待遇做些铺垫。

    而夏侯婴老同志第一时间站出来,似乎让人费解。这个人已经蜗居了好多年,无论吕家怎么闹,他都安安生生的过日子,连个屁都没放过。现在莫名其妙地热闹起来,让人一时半会摸不清大小头。

    但认真回顾他以往的经历后,还是能窥见个中蹊跷。

    夏侯婴很能混,刘邦在世时,他很吃香;吕雉掌政时,他更吃香。吕雉对他很尊重,甚至把紧靠皇宫的宅第赏赐给他,还说了一句话:“离我更近。”简单点说,在吕雉心目中,夏侯婴算是绝对的嫡系。

    夏侯婴之所以能得到吕雉的优待,与那次搭救刘盈和刘乐有关,只因救了那两个人的命,吕雉才有掌政天下的机会,夏侯婴也才有惬意的日子。

    更为关键的是,夏侯婴这个人极其圆滑,很有眼色,能穿行于各方势力中,游刃有余。这些年来,他既没得罪吕家,也没和群臣生分,一直安安生生地过他的小日子。

    然而,现在需要做些事情了。如果再不表现一下,不站好位,以后的日子就该不好过了。因为他和刘邦有关系,和刘盈有关系,和吕家有关系,但和刘恒没分毫关系。这个状况,对他很不利。

    因此,他也在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下定决心去背这个黑锅,在刘恒面前争取一张长期饭票。

    俩人也真不是盖,二话不说就冲进了未央宫,拖着刘弘就走。

    可怜的刘弘哭着问:“拉我去哪?”

    夏侯婴老脸一横:“出去住!”

    事实上,这俩人也并没给他找到个合适的住处。因为在刘恒进宫的当晚,刘弘、刘朝、刘义、刘太这四兄弟,纷纷去极乐世界报到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群可怜的孩子。

    古人经常说天命,人有的时候还真的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贵族,都是如此。就如这四个可怜孩子,卑躬屈膝的活着,也卑躬屈膝的死去,他们在这段历史中连个配角都算不上,但他们却被迫的参与其中。临死,连老爹到底是谁,都没有个定论。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赶走刘弘后,夏侯婴、刘兴居用天子法驾,至代邸把刘恒接进了宫。

    当晚,刘恒正式登基,史称汉孝文帝。

    西汉王朝一个新时**始了。

第十四章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 
刘恒这个人看似老实本分,比较靠谱,群臣也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才把他请来的。而事实上,这个人并不简单,在诚实的外表下隐藏着极深的城府。不得不说,群臣们是看走了眼,一些人是要吃亏的。

    刘恒很快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在其踏入皇宫的那一刻起,就以自己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刘恒,真正站到了舞台的中央。

    刘恒是在深更半夜被请进未央宫的。进宫后,他很快进入角色,一点也没把自己当外人,屁股还挨到板凳,连夜下发四道命令。这让群臣猝不及防。

    第一道: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

    第二道: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

    宋、张二人,都是跟随刘恒进京的嫡系人员,这两个人及时上位,对刘恒来说,意义重大。第一道诏令,架空了太尉周勃,成功接管军事大权。第二道则接管宫廷安防,顺利掌控朝廷。

    刘恒突然来这一手,大出群臣所料。这些人抓破脑袋都没想到,这个老实巴交的年轻人,抓起权来真是雷厉风行,一点也不含糊,

    就在群臣惊诧之余,第三道命令下发了:着周勃诛杀刘弘兄弟四人。

    一直以来,都以忠厚老实而面世的刘恒,现在突然下了杀手,一点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让一些人不寒而栗。

    刘恒这么做要说也是出于无奈,毕竟刘弘是曾经的皇帝,只要他活着,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这对刘恒,以及陈平、周勃等人来说,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与其留着他使其爆炸,不如趁早让他熄火。褪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而被赶下台的皇帝连褪毛的凤凰都不如,应该说,刘弘只是个“玩偶”而已,他从来没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就在一些人惴惴不安时,刘恒的下发了第四道诏令。这道诏令闲扯了很多,内容很长,但核心思想实际就一句话:群臣诛杀吕氏是合法行为。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棋。

    前别探讨过,“群臣诛杀诸吕”这件政治事件,从其开始起就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油头”。说白了,这只是一次有组织无纪律的利益争夺战。

    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说法,就算忽悠不了别人,娱乐一下自己也不错。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