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警的冲动。

    刘恒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更不情愿当傀儡。所以说,他的推辞完全是出于真心,甚至是出于恐惧。

    就在使者准备离开时,刘恒走了一步很关键的棋:派人随使者入京辞谢。

    之所说这步棋很关键,因为派去的这个人身份很特殊。这个人叫薄昭,薄姬的亲弟弟,刘恒的亲舅舅。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刘恒极其信任的人。

    事实上,薄昭这个人能力很一般,在史书中可圈可点的事情并不多,其后期的几次亮相,还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笑料。但这一次,却很关键。

    对刘恒来说,这个人的出现,是其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因为薄昭此次进京,弄清楚了朝廷里的势力格局,更为刘恒进京后顺利掌权,做了铺垫。

    薄昭随着使者进京后,不仅见了陈平、周勃等人,甚至见到了审食其。朝廷里的势力布局让他了然于胸。

    薄昭搞调研是他自己的事,陈平、周勃等人没有闲情雅致陪他到处串门。

    使者和薄昭返回京城后,薄昭开始四处溜达,而使者却没能这么惬意。因为使者气都还没喘几口,就被陈平、周勃重新给打发上路了,目的地依然是代国。他们不把刘恒拉来,誓不罢休。

    使者去而复返,也让刘恒颇为重视。此时的他,开始认真研究这次机遇。

    刘恒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会上,有人认为群臣血洗京城,名义上是迎接刘恒,实际上是寻找个傀儡,此去必将凶多吉少。因此,这些人主张称病不往,坐观事态发展。代表人物是郎中令张武。

    而还有些人认为此时是个机会。群臣灭掉诸吕是依靠刘氏的影响力,若陈平等人造反,天下百姓必不肯相从。并且京城内外还有很多刘氏宗族,朝廷内正处于这次博弈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刘恒即刻进京,定将天下归心。代表人物是中尉宋昌。

    在会上,双方针锋对麦芒,相持不下,刘恒也犹豫不决。会议持续了一整天,谁也没说服谁,更别奢望成个一直意见了。

    刘恒六神无主,万般无奈之下,跑去请教自己的老娘——薄姬。

    老太太虽然吃了这么多年饭,但经历的事情并不多。这么大的一件事,更让老人家六神无主。

    她娘俩研究半天一无所获,就在刘恒一筹莫展之时,老太太一拍脑袋,想到了个“行之有效”好办法。实践证明,这还真是个不错的办法。多吃几年饭,经验的确老道。

    之说以薄姬的办法“行之有效”,因为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人都不谋而合地想到了这个办法,并且还真的影响了他们的命运。但实际上,这个办法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两个字——占卜。

    刘恒也的确采取了这个办法。他认认真真地请来算命先生,捣鼓了半天,得了个结论:得天王之业。算命先生还对天王做了明确的解释:天王就是天子。

    我一直认为,这个算命先生是中尉宋昌安排的,因为他主张刘恒进京。但不管怎么说,刘恒组织的这次讨论会,终于达出了结论。

    好了,不用再犹豫了,进京吧。刘恒的帝王之业是靠占卜决定的,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 
终于达出了结论,那就收拾行囊进京吧。刘恒应该表现的积极一点才符合情理。

    然而他依然没有动身,也没有回绝使者,而是四平八稳地坐了下来,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实际上,他在等一个人。

    这就是刘恒的长处。这个安静本分的年轻人,极能沉住气,完全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实践证明,这种人很难对付。陈平、周勃挑来拣去找来了这么个人,不得不承认,他们真是独具慧眼。当然,这并非出于他们的本意。

    几天后,一个人返回代国。这个人就是薄昭。

    薄昭带回一个消息:可以进京,无需怀疑。

    刘恒笑了。好了,不用再犹豫了,动身吧。

    刘恒这次进京只带去了六个人,中尉宋昌在列。就这么几个人,将助刘恒顺利执掌整个王朝的大权。

    一行人马不停蹄跑到长安东北的高陵,却停下了脚步。

    到了这里,长安城那雄伟的宫殿映入眼帘,算是半条腿已经迈进了京城。

    刘恒停下了匆忙的脚步。

    他对眼前这个繁华的都市并不陌生。出生于此,在这里生活了八年。虽然在那八年里黯淡无光,但仍是他的故乡,他对这里有是感情的。

    后来被赶到鸟不拉屎的代地,一待就是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他安安分分地当他的代王,期间也回来过,但只是匆匆的过客。

    然而今天,他又回来了。此次归来,心情是复杂的。

    这次,不是故地重游、不是探寻故旧,而是以主人的身份荣归故里。这,让他兴奋。

    在兴奋之余,却有着一丝隐忧。

    就薄昭送回的消息来看,此行应该是安全的。然而,世事在有定论前,很难说是万无一失。更何况这次回归,并非靠自己实力争取来的,而是别人博弈的结果。说自己是个棋子,并不为过。

    刘恒不愿当一枚棋子,虽然他看似老实本分、性格温良,但流着刘邦的血脉,有着不屈服的信念。这一点上,他和刘邦很相似。

    能否顺利继位,能否稳住各路诸侯,能否掌控群臣,能否……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不要忘了,现在的京城里是有皇帝的,因为直到此时,刘弘依然在皇位上坐着。如果此时群臣倒戈,他刘恒本次进京就是没经皇帝准许的个人行为。通常情况下,诸侯王未经允许而随便游窜的行为,是和“造反”两个字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群臣的态度,决定着他这次旅游的性质。

    他需要考虑的事情真是太多了,这次一次豪赌,自己的性命就是压在赌桌上的筹码,要么是赢得天下,要么是血本无归。这不可能不让他心存隐忧。

    然而,人已经来了,也就没道理再原路返回,因为这场豪赌已在他动身的那一刻起已经开始。开弓没有回头箭,刘恒的退路并不多。

    这就是刘恒在高陵停下脚步的缘由。

    随然停下了脚步,但并不能什么事情也不干。因为这场豪赌已经开始,能否成为最大的赢家,关键看自己如何出牌。相信刘恒没搞过聚众赌博,更没去过赌场一试身手,但他却深谙此道。

    刘恒打出了自己手中的第一张牌——使宋昌先行进京,以观局势之变。

    这一手很关键。之所以关键,是因为这是攻守兼备的一步棋。

    宋昌先跑去京城晃荡一圈,既是踩点探虚实,更是向群臣表达一个信号——代王抵京。

    刘恒这步棋很高明。探虚实虽然很重要,但与给群臣信号比起来就要弱出很多。

    我如此说,也许有人会有意义,通常说“安全第一”,你为什么说“给信号”更重要?

    实际上,这两重意思相通的。

    可以试想。

    刘恒这次进京不是皇帝的诏令,而是群臣的邀请,这本身就隐藏着巨大风险。也就是说,自己能否顺利继位,就看群臣的态度。如果群臣得到自己抵京的消息而无动于衷,无疑朝廷有变;如果群臣出城迎接,则表明自己此举深得人心。

    如果没头没脑跑进去,那就没有了缓和余地。群臣出迎也就罢了;要是没一个出来和你见面,那就惨了,既掉了面子还得夹着尾巴走人,说不定还得把命留下。

    更深一层说,此举也是刘恒与群臣博弈的开始。

    毕竟我是你们请来的老大,那你们就乖乖地站出来拜码头,别指望我去向你们讨好。如果不给足我面子,那对不起,老子不伺候了,调头回家,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你们爱找谁找谁。

    一个小举动,刘恒动的心思可谓颇深。

    说白了,这就是政治。这位在穷山僻壤长大的年轻人,却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老手。仅他动的这番心思,就很清楚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了。陈平、周勃等人挑来拣去找来这个人,够他们喝一壶了。不过对西汉王朝而言,这是一个幸运。。

    宋昌马不停蹄地跑进了京,他一口气跑到了长乐宫北的渭桥(秦始皇在渭水上架设的桥梁,连接渭水南北的长乐宫和咸阳宫。此桥在西汉都城长安之北)。

    到这里后,不用再跑了,因为陈平、周勃带领群臣已经等在了这里。应该说,这些人一直在关注着刘恒的行程,刘恒现今身居何处,他们无比清楚。

    说白了,他们对刘恒的行程,比刘恒本人还要重视,因为刘恒的态度是隐忧,而群臣则是焦急。说他们望穿秋水,一点也不算过分。

    之所以会有如此效果,关键原因还在于博弈本身,因为现在有很多人正瞪着两眼盯着朝廷。陈平、周勃等人的既得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关键环节就是让这位靠得住的年轻人,尽快登上皇位。应该说,他们的这个认识是不为过的。

    这个场景,让宋昌兴奋异常,立刻调转马头返回刘恒的身边,报告了这个消息。

    事情的走向均按预期发展着。当然,这并不代表没人提出疑义,但大局已定,刘恒的继位已经毫无悬念了。

    刘恒,你老老实实进京吧。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 
刘恒的确没再捣鼓闲杂事,驱车向京城进发了。

    赶到渭桥后,群臣参拜,刘恒这次进京算是开了个好头。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剧情过后,刘恒算是登了基,已然成了皇帝。事实并非如此,换个皇帝并不那么简单。

    群臣跪拜后,太尉周勃近前,提了这么个请求:希望单独进言。

    要说周勃的请求并不算过分,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大汉王朝的军事大权全部掌握在他一人手中,如果他有什么非分之想,这个阶段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时机。然而,他没做任何过分的事情。

    新帝将立,如果不趁此机会表达一下自己这份赤诚忠心,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而此时,也正是周勃极其自傲的一段时间。应该说,他是有这个资本的。没有周勃的存在,老刘家就别指望在这次危机中化险为夷,刘恒也别指望当上皇帝。因此,在周勃自我感觉良好,滋生了一些“舍我其谁”的想法,甚至他认为刘恒应该对他感恩戴德,应该听他的话。

    实践证明,在领导的面前存有这种想法,是自找不痛快。从古至今,有很多牛人,就栽在这一点上。应该说,他们根本就没认清自己的身份。

    对于周勃的这个请求,刘恒并没产生什么不好的想法。虽然刘恒搞政治的水平还有些生涩,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弱智,陪着身旁的宋昌就是个中老手。

    就在刘恒准备开口时,宋昌轻轻地拉了他一把,然后迈前一步,留下了他在史书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所言为公事,即公开言之;所言为私事,王者不受私情”。

    这句话,让周勃,以及群臣为之一振:刘恒这个人不简单。

    也是这句话,让刘恒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身份: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跑来求施舍的,是人求于我,并非我求于人。

    至此,这个还未登上皇位的年轻人,开始了和群臣的博弈。

    周勃碰了个硬钉子,心里很不爽。但眼前的这个人,是自己和陈平千挑万选出来的,总不至于刚碰面就把人家赶回去吧?事已至此,他也无可奈何。

    不爽归不爽,正事还要干。周勃率领群臣,撩袍跪地,奉上玉玺,拜请刘恒入宫登基。

    对刘恒来说这是件好事,他的确也很高兴,因为他就是奔着那个位置来的。

    但刘恒并没有伸出手来。他深吸一口气,克制着激动的心情,深深一揖,说了这么一句口是心非的话:“我何德何能,敢有此念?”

    群臣再拜,刘恒再辞。双方在渭桥边僵持了半天。

    最终,刘恒提议:“至代邸议事”。

    刘恒这一步迈的太稳当了。遇到这种事情,通常情况下是需要谦让一点、克制一点,做一些表明文章,好让自己的帝位更合法一些。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刘恒的谦让算是其上位前的必经之路。

    而事实上,刘恒此举却隐含着另外几重意思。

    不要忘了,皇宫内目前还住了一个人——刘弘。也就是说,群臣完全把刘弘撂到了一边,在宫外肆无忌惮地捣鼓。虽然刘弘没有实权,并且宫里已被陈平、周勃等人牢牢把控,刘弘也闹不出什么大事。但对刘恒来说,这个局面并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是对自己的名声不好。自己没头没脑的跑进去,那刘弘怎么办?无论是把他干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