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间隔距离,行军时为2米,攻击时为1米,迎击时为0。5米;要求士兵
协同进攻:“步伐合着步伐,战盾靠着战盾,羽饰混着羽饰,铁盔照着
铁盔,肩膀靠紧肩膀,让每个人跟敌人厮杀,用手紧握着长矛,或者执
①
着利剑” 。投石手、标枪手、弓箭手等轻装步兵列于方阵之前,向敌阵
射击,以打乱其阵列,当方阵进攻时,则退至方阵的两侧翼或后部。雅
典步兵方阵与斯巴达方阵相近,但底比斯方阵略有不同,其纵深一般为
25横列。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底比斯名将伊巴密浓达 (约公元前418—
前362)进行革新,创立斜形阵势,将打击重点放在左翼(以前是放在右
翼或中央),其阵列纵深增至50横列,中央与右翼各为8列,所有士兵
均持长矛。他依此战术,曾大破斯巴达军,开创了“底比斯强国”时期,
深得恩格斯赞赏:伊巴密浓达“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几乎一
切决战的伟大的战术原则,即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
①
定性地段进行主攻。”此方阵奠定了马其顿方阵的基础。无论何种方阵,
都是一个整体,它能发挥整体作战的威力,但也有因局部不适导致全阵
紊乱、灵活性与动机性较差等弱点。
2。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诸城邦形成初期,即受到来自东方的挑战。
此时的波斯,经居鲁士(公元前558—前529)、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
—前486)的文治武功,已成为囊括西亚、北非的大帝国,正以强劲的势
头西进。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集中战舰二三百艘、步兵7万,西
渡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击西徐亚人 (亦译斯基泰人),经一年战争,占
领色雷斯、黑海海峡,降服马其顿,不仅从北面直接威胁希腊诸邦,而
且断绝了希腊与其供粮基地黑海沿岸一带的联系。此事遂成为希波战争
的远因。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等希腊殖民城邦发生反抗波
① 堤尔泰奥斯:《战歌进行曲》;转引自'苏'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年版,第16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357 页。
… Page 14…
斯的起义,雅典派25只战舰前往支援,波斯镇压起义后,即以此为借口,
兵伐希腊。
(1)波斯第一、二次远征希腊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命其婿玛尔多纽斯为将,统兵首征希腊。
此次进军,沿色雷斯海岸水陆并进。水师行至希腊东北部的阿托斯海角
时,遭风暴袭击,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灭。“许多船舶被吹得撞到阿
①
托斯山上面去了。……毁坏的船总数达300只,失踪者有2万余。” 受
此意外之灾,加之陆军不断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玛尔多纽斯只得撤兵
东归。首征无功而返后,大流士积极备战,命地中海沿岸城市修造战舰,
同时派员前往希腊索取表示降服的水与土。希腊北部多数城邦献了水、
土,以示归顺,但雅典将其使臣抛入深渊,斯巴达则投之于井,让其“自
取水土”。大流士闻讯大怒,于公元前490年派兵遣将,率600艘三列
桨战船,从萨摩司出发,越爱琴海二征希腊。据统计,此次兵员约为步
兵2。5万、骑兵1000。其作战计划是攻克雅典、孤立斯巴达,进而征服
全希腊。波斯军兵分两路,一路在马拉松登陆,这里地势平缓,利于骑
兵行动,同时可诱雅典军北上;另一路在摧毁优卑亚岛北部的厄律特里
亚、达到战略威慑的目的后,直攻雅典城东南郊的帕列隆,欲乘雅典精
兵北上、城内空虚之际,与城中亲波斯的“第五纵队”里应外合,攻克
雅典城。
雅典闻敌军兵临马拉松平原,一方面向斯巴达求援,同时以米太雅
得为首的主战派征集了 1万名铁甲长矛步兵,另加普拉提亚援军 1000
名,火速开往马拉松,布阵于其西部山麓,居高临下,以便于进攻和迂
回。由于雅典十位将军战和不定,而波斯方面因其偷袭帕列隆的军队尚
未就位,故相持8天无战事。第9日,雅典得知波军已攻陷厄律特里亚,
很可能从海上直趋雅典城,始决定速战速决,以便回师守城。翌日晨,
雅典军发动进攻,布阵如下:中央仅留数列厚度,增加两翼兵力,雅典
精兵居右,普拉提亚重装步兵在左,全阵长约1公里,与波斯军阵正面
相当。作战伊始,雅典军中部不敌而退,使整个阵势成凹形,而波方中
央突出,成凸形。雅典军两翼乘机截击,直扑波军两侧,形成三面夹攻
包围之势。波军挤在一起,秩序大乱,大败溃逃,雅典军乘胜追杀至海
边,波军登船逃走,被俘7只战舰。波斯军队既兵败马拉松,待要从海
上进攻雅典城时,又丧失战机,只得退兵回国。马拉松一役,据希罗多
德记载,波军阵亡6400人,而雅典仅战死192人。在此战役中,波斯的
战略与雅典的战术,皆令人景仰。但战争并未结束,而“只是一个伟大
剧本的卓越的序幕而已”①,这是希腊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
量击败波斯,增强了自信心,这一信心延续了三个世纪,在此期间,西
方文化诞生了。故有的学者认为,马拉松战役是“欧洲诞生时的啼哭声”
②
。
(2)波斯第三次远征希腊
① 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419 页。
② 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台北军事译粹社1976 年版,第25 页。
… Page 15…
①战争的开始。大流士闻马拉松败北,十分恼怒,准备再战,命令
一切城市“装备一支军队”、“提供远比以前为多的船只、马匹、粮饷
③
和运输船。……亚细亚忙了整整三年” 。但到第四年,埃及叛乱打乱了
他的计划,正待征讨,却怀恨而死。薛西斯(公元前486—前465)继位
并平定埃及后,秉其父志,着手三征希腊。为此作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如扩充兵员、建造舰只、筹集军粮等,并于进军沿途设立粮秣贮备站,
以确保兵、马不受饥饿;同时在赫勒斯滂海峡以674条大船连成两座浮
桥,供行军之用。从公元前484年至公元前481年,“他一直在整顿大
军,准备出征所必需的一切”,至公元前480年,他亲率这支“过去的
①
任何一支远征军都无法与它相比”的大军出发了 。据希罗多德载,陆军
总数为170万、骑兵9万、战舰1207艘,加上沿途增添的兵员,全军总
数高达2641610人。此数字显然过于夸张,据估计可能为50万左右。此
次进军,仍沿色雷斯海岸水陆并进,沿途征服了希腊北部诸邦,直趋南
下。
在波斯备战的十年中,希腊也积极备战。一方面,富有卓识远见的
雅典将军铁米司托克列斯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说服雅典人用银矿收入
组建了一支200艘三列桨舰的舰队;另一方面,不愿臣服波斯的斯巴达、
雅典等31个城邦也消除旧怨,在一致对外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于公元前
481年组成了以斯巴达为首的联盟。但希腊联军在数量上仍处劣势,陆军
11万、战舰400艘。由于双方均积极备战,致使第三次交锋显得异常激
烈和艰苦。
②温泉关战役。当波斯军队水陆并进时,希腊联军开始讨论防御计
划及设防于何处,设防地点的选择,既要适合寡兵易守,又要使敌方无
法利用其数量与骑兵的优势,故必须是隘口和狭窄海面。基于此,希腊
联军决定派陆军防守中希腊的温泉关,派海军驻守优卑亚岛北端的阿特
米西海角。陆军由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公元前490—前480年在位)率
领,全军约七八千人,主力是300名斯巴达重装步兵;海军共324艘三
列桨舰、9艘五十桨舰。两军相距不远,形成一道海陆防线。联军的作战
计划是阻止波军从陆上南下,迫使其海军进攻,欲诱其进入阿提卡与优
卑亚岛之间的欧波亚海峡,利用海面狭窄而歼灭之。波斯的计划是海陆
同时进攻温泉关和欧波亚海峡北端入口处。双方海军对峙后,波斯派腓
尼基舰队200艘绕过优卑亚岛,以期从该岛南端入口处进入海峡北上,
南北夹击敌舰,不料行至该岛东南海面时,遭风暴袭击全沉海底。希腊
方面得知敌方行动后,率先进攻。波方见敌仅乘少数战舰前来攻击,以
为他们发了疯,自谓取胜如探囊取物,他们列成圆阵从四面八方包围了
敌人。希腊人将舰尾聚拢、舰头指向敌舰,呈辐形列阵,激战至夜幕降
临,两方始罢兵,俘波斯战舰30艘。此后两日交兵,互有伤亡,胜负未
分。
在海上大战之时,陆上战斗亦在激烈地进行。薛西斯兵抵温泉关,
逞雄威4日,以期敌逃走,至第5日,见守军仍陈兵以待,始令进攻。
最先进攻的是米底部队,结果死伤无计,败下阵来;另一些人继续攻击,
③ 希罗多德:《历史》,第462 页。
① 希罗多德:《历史》,第477 页。
… Page 16…
他们人数虽多,但顶事的却很少,大败而归;最后薛西斯令其精兵“不
死队”上阵,由于地窄,而且矛短,亦无法取胜。斯巴达方面,以方阵
迎敌,并使用较高明的战术,其中一种是转身佯败,引敌追进,再返身
掩杀,杀敌无数。次日波军进攻,也毫无进展,正值薛西斯无计可施之
时,一希腊叛徒告密,为波军指点了一条隐蔽的通道,致使波军一部迂
回至希腊军背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当此之际,李奥尼达见难以坚守,
便令联军大部撤回,自率300名斯巴达人、700名特斯皮亚人和400名底
比斯人断后,展开了猛烈的反击,激战中,李奥尼达阵亡,为争夺他的
尸体,双方4次攻杀。战至最后,守军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此壮举,
后来立碑,其一为“四千名伯罗奔尼撒人曾在这里,对三百万敌军奋战”;
另一为“过客啊,去告诉拉凯戴孟人(即斯巴达人——笔者),我们遵
从他们的命令,长眠于此”。波军虽夺关口,伤亡却达2万之众。希腊
海军惊闻温泉关失守,已无再战必要,遂回守萨拉米湾。
③萨拉米海战。波方占领温泉关后,立即挥师阿提卡。这时,希腊
联军作了一个痛苦的决定,陆军放弃阿提卡,退至科林斯地峡筑垒防御;
至于海军,斯巴达主张放弃萨拉米湾,将舰队开往科林斯地峡附近海面,
以配合陆上防守。但雅典海军主将铁米司托克列斯极力主张在萨拉米决
战,因为若在科林斯地峡海面决战,无异于在大海上与数量占绝对优势
的敌舰作战,显然不利,而在海域狭窄的萨拉米湾,敌方将无法利用其
数量优势。这样,他终于说服了联军统帅。但当波斯陆军攻陷雅典城并
向科林斯地峡进攻时,海军内部又为设防地点而争吵不休,铁米司托克
列斯为迫使他们就地作战,同时为诱敌进攻,便施诈降计,给薛西斯写
信,诡称联军正向伯罗奔尼撒半岛撤退,如速来攻击,就能防其后撤,
并趁其内部分歧而全歼之。薛西斯中计,未听取有人建议的或围而不攻、
或直攻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