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形成严密的包围。秦王为全歼赵军,征发15岁以上男丁赴长平之北,断
赵援军及粮运。9月,赵军断粮已46日,赵括分兵四组,轮番突围,皆
不得脱。绝望之余,亲率精锐突围,被乱箭射杀。赵军失帅,全师40万
人投降,白起“恐其为乱”,仅释放240名未成年之童兵,余者全部坑
杀。至此,为时近一年的长平大战结束。秦于此役,施反间计,运用诱
敌出击、分割包围、聚而歼之的战术,前后斩首45万,重创赵国。白起
随即分兵三路,准备乘胜灭赵。赵韩恐惧,派苏代游说秦相范睢,范睢
恐白起成功而位居己上,便进谏秦王:秦兵疲劳,请允许韩赵割地求和,
秦王听从。白起中途罢兵,怨恨范睢。
②邯郸之战。秦因赵不如约割六城,反而联合齐、楚、韩、燕,准
备合纵攻秦,便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9月拟命白起为将,率
兵攻赵。但白起抗命,谓赵国此时国力恢复,“结亲燕魏,连好齐楚,
积虑并心,备秦为务”,故不宜攻赵。秦王不听,改用王陵率军围攻邯
郸,却损兵折将,连连受挫。秦王再令白起领兵,白起托病不出,只好
用王龁(hē)代替王陵,并增兵10万。王龁在邯郸外围与赵守军相持八
九月之久,毫无进展,伤亡甚众。秦王见久攻不下,第三次起用白起,
… Page 97…
白起“不忍为辱军之将”,仍不肯前往,被逼自杀。
邯郸被围,赵以避免决战、固守疲敌、外联盟国、合纵破秦的持久
防御方针,诚为良策。但在争取盟国方面,却举步维艰。各国惧于秦兵
雄威,都观望徘徊,不敢救援。赵向齐借粮,齐不敢与;平原君率毛遂
等赴楚求救,楚王怕惹火烧身,推脱出兵,后因毛遂以楚曾蒙受秦占鄢
郢、焚楚王祖坟等耻辱相激,楚王怒,方命春申君黄歇领兵北上;魏派
晋鄙率兵10万救赵,秦王威胁:“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之者,
吾将于拔赵后先移兵击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即令晋鄙
驻军于邺 (河北临漳),等候观望。魏相信陵君无忌通过魏王宠姬如姬
窃得兵符,赴邺椎杀拒交兵权的晋鄙,选精兵8万,直赴邯郸。周赧王
五十八年(公元前257)12月,秦再增兵,派郑安平率兵增援,与王龁
合力围攻。魏楚联军至,连败秦师。赵亦精选敢死队3000配合出击,内
外夹攻,大破秦师,王龁率残卒败退汾城,郑安平率卒2万降赵。联军
乘胜进至河东(山西西南),逼秦退守河西。
赵经长平、邯郸两战,主力丧尽,再无力独挡秦师,造成六国皆弱
秦独强之势。秦乘此时机,以短短36年时间统一了中国。
③秦灭六国。邯郸战后,秦为并吞六国,仍施其“远交近攻”之战
略,即远交齐国,先灭韩魏,断六国合纵之脊,而后各个击破的方针。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公元前246—前210)亲政,着手实施统一计划。
秦东进的正面之敌是三晋,为使赵不能援韩魏,秦乘赵燕互相攻伐之机,
自奏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始,连续攻赵,其中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
234)平阳一战,斩赵军10万,后为赵名将李牧(公元前?—前229)所
阻。李牧虽连胜二战,但损兵数十万,仅存邯郸,再无力援助他国了。
于是秦转而攻韩,秦王 政十七年 (公元前230)派内史腾率兵伐韩,
俘韩王安,韩灭。次年,秦施反间计,使赵王杀李牧,并乘赵地震、旱
灾,派王翦伐赵,攻克邯郸,俘赵王迁,仅赵公子嘉率宗族数百人逃到
代郡 (河北蔚县),自立代王,赵基本灭亡。秦破赵,兵临燕境,燕国
势危,燕太子丹遂于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派荆轲刺杀秦王,未成。
秦王即派王翦伐燕,于易水大破燕军,攻克其都蓟 (北京西南),燕王
僖逃往辽东。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命王翦之子王贲伐魏,围其
都大梁,因城坚难破,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之,三月后城崩,魏王假
投降被杀,魏亡。
秦破三晋后,即南向灭楚。讨论派兵时,年青将领李信以为20万即
可,老将王翦则说非60万不能克。秦王以为翦老怯敌,命李信率军20
万伐楚,却被楚将项燕大败而归。秦王知错,改用王翦,于秦王政二十
三年(公元前224)发兵60万攻楚。王翦用屯兵练武、坚壁不战、麻痹
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相持一年,逼楚军“引而东退”,而后乘势猛
击,灭其主力,直趋楚都寿春 (安徽寿县),俘楚王负刍。秦王政二十
五年(公元前222)再攻克楚江南之地,楚亡。灭楚当年,王贲率师扫除
燕赵残余,攻下辽东,俘燕王僖,随即兵伐代城,俘代王嘉,赵燕彻底
灭亡。此时齐国,君昏臣奸,“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史
记·田敬仲完世家》),直至五国灭亡,始“发兵守其西界”。秦王政
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命王贲率灭燕之师南下攻齐,兵不血刃,取
70余城,兵抵临淄,齐王健“不战,以兵降秦”。自此,六国皆灭,秦
… Page 98…
囊括天下为一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战国时代至此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殊非易事,是综合运用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结果。首先,秦用商鞅变法,历代坚持,国
富兵强;用军功爵制鼓励士气,将士勇战;用司马错之计,开疆拓土,
并吞巴蜀而据天府之饶;在人力物力上为打击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并能乘魏东败于齐、霸业衰歇之机,收复河西,遂拥山河之固,进退皆
宜,造成东进的有利势态。其次,针对六国合纵,以连横反击,威逼利
诱,软硬兼施,每每奏效,使之不能长期联合攻秦。再次,施以各个击
破、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近攻三晋,始终把三晋作为主要打击对
象。韩魏为“天下之中枢”,先攻此两国,即可断六国合纵之脊,使楚
不能北援燕赵,燕赵不能南下救楚,遂达到分割四国、各个击灭的目的。
最后,“因敌制胜”,作战指挥原则灵活,善以反间计奏效;每有大举,
即把外交战与军事战熔于一炉,综合使用,先行分化、再施打击。战略
战术运用极为灵活。这些皆为并吞六国之利器。
3。军事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关系各国生死存亡,上至国君,下至士
人,兵家、法家、儒家、道家,莫不研究战争与指导战争方法,军事思
想取得了辉煌成就。
(1)主要兵书
① 《孙子兵法》。春秋末年齐人孙武所著,13篇,6000
①
余言 ,每篇各有主题,构成一完整体系。该书思想大体如下:一重
战。开卷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篇》)。为此他考察了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即道(人心背向)、
天 (天时)、地(地利)、将(将才,包括智、信、仁、勇、严)、法
(军法军需等)。将战争与政治、经济、自然、将才诸因素综合考察。
二慎战。孙子重战,却不好战,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应“非危不战,……合
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对于兵事,“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
国全军之道”(《火攻篇》)。三备战。战争受经济制约,他说:“兵
法,一曰度 (土地大小),二曰量(物资多少),三曰数(兵员多寡),
四曰称(军力强弱),五曰胜(胜负)”。五者关系,是“地生度,度
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形篇》),故应加强战备,无经
济后盾,绝难求胜,“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备战另一内容是治军,治军之法,在于“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军纪
军令与政治教化相结合。既要“视卒如爱子”,又要信赏必罚。四善战。
此为孙子兵法之闪光点,包括战略战术两方面。在战略上,孙子提出:
(一)“先计而后战”;(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三)“自
① 各兵书采用版本为:《孙子》、《吴子》、《司马法》见《中国兵书集成·卷十·武经七书直解(一)》,
《尉缭子》、《六韬》见《中国兵书集成·卷十一·武经七书直解(二)》,皆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
1990 年版;《孙膑书法》见张震泽校理本,中华书局1984 年版。
… Page 99…
胜”,即先充实国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境,尔后方能制敌取胜;(四)
争取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五)“兵贵胜,不贵久”,即速战
速决; (六)“伐谋”“伐交”,争取“全胜”等。在战略具体运用上,
提出了许多战术原则,如造势任势、“因情任势”;“以逸待劳”、机
动灵活;“相敌”观敌、“因敌制胜”;兵不厌诈、“出奇制胜”;“虚
实结合”、“避实击虚”;诱敌骄敌、调动敌人;攻防结合、因敌使阵;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此外,对行军、地形、火攻、用间(反间
计)等也作了论述。重战、备战、慎战、善战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
其目的在于“安国全军”。《孙子兵法》内容十分丰富,对后世军事理
论有深远影响,在我国乃至世界兵学领域占有崇高地位,是兵学鼻祖、
兵经,我国后世兵书,莫出其范。
②《司马法》。《司马法》约成书于战国中期,作者不详,全书155
卷,今存5篇。该书内容有: (一)“以战止战”。战争的目的是“讨
不义”、“诛有罪”,因而提出“以战止战”的战争观。《仁本篇》说: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杀一个人可以使别人得到安全,可以杀掉他);
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二)“天下虽
安,忘战必危”,故宜随时备战,做到“五虑”:“顺天(顺应天时)、
阜财(广集资财)、怿(yì)众(合乎民意)、右兵(重视兵器)、利地
(利用地形)”,这是制胜的五因素;此外还要建“大军”与“求厥技(广罗
有专门军事技术的人才)”。(三)治国以礼、治军以法;以文治民,以
武治军;重视兵教,“士不先教,不可用也”,要做到“以仁为本,以
义治之”。 (四)“战相为轻重”。即根据敌我实力、采用适当的战略
战术,这是用兵原则。如主张“称众、因地、因敌、令阵”等。另外还
提出“兵不杂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弓矢御,殳矛守,戈戟
助”,“长以卫短,短以救长,迭战则久,皆战则强”等兵器配合使用
原则,已浅涉协同作战的原则。但也记载了一些诸如“不鼓不成列”之
类的旧兵法。应当注意的是,《司马法》虽书成战国,反映的却是西周、
春秋时代的军事思想,为论述车战的权威之作。
③ 《吴子》。《吴子》相传为战国初期吴起所著。共48篇,今仅存
《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篇。
《吴子》将战争起因归为五种: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因饥。并由
此将战争性质分为义战(“义兵”)与不义之战(强兵、刚兵、暴兵、
逆兵)。吴起反对“修德废武”、“恃众好勇”,提倡“内修文德、外
治武备”。这是其思想核心。修文德一要“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二要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三要使“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官长)”;
四要君民同心,一致对外;五要君王谦逊,善取忠言。至于加强武备,
吴起提出要“聚卒练锐”,“先戒为宝”,加强戒备以及慎战等主张。
在治军思想方面,强调“不在众寡,以治为胜”;“教戒为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