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起提出要“聚卒练锐”,“先戒为宝”,加强戒备以及慎战等主张。
在治军思想方面,强调“不在众寡,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简
募良材”;“信赏必罚,严刑明赏”,使“进有重赏,退有重刑”。为
将者应做到“五慎”,掌握“四机”。“五慎”即理(治军有方)、备
(戒备)、果(决心)、戒(警惕)、约(命令简明)。“四机”即气
机 (士气)、地机(利用地形)、事机(运用谋略)、力机(提高战斗
力)。军队通过严格治理,就会“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在作战思想
上,强调“审敌虚实”、“因形用权”,随机应变。《吴子》是对《孙
… Page 100…
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对世界军事思想有一定影响。
④《孙膑兵法》。《孙膑兵法》为战国中期齐国人孙膑所作,30篇。
孙膑慎战,以为“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社稷危也”,故反对“乐兵”
好战,“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应“不
得已而后战”,“恶战”方为“兵之王器”。不过,他并不反对正义之
战,“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战争胜负在于“天时、地利、人和”,
他尤其强调人的因素,“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战略战术思想是
其军事思想之精华,这是一种以“贵势”、“造势”为特征的机动灵活
进攻战法,具体内容有: (一)“事备而后动”,方能“兵出而有功,
入而不伤”;反之“无备者伤,穷兵者亡”。
(二)“必攻不守”,攻其不备。(三)“抚势造势”,争取主动。
(四)寡可制众,弱可胜强。(五)“料敌计险(了解敌情,利用地形)”、
“胜不可一(取胜不可固守一策)”。(六)巧用“谋”“诈”,乘敌
之隙。 (七)“有锋(前锋)有后(后援)”,善使阵法。在选将、建
军、治军等方面,与孙子所论大同小异,不过,他更重视君、将、士三
者的配合,“将”除具备智、勇、忠、信、敢等将才外,还需得君信任、
“得众”、“左右和”等,方能“恒胜”;反之,则“恒不胜”(《篡
卒篇》)。《孙膑兵法》是对战国中期以前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
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⑤ 《尉缭子》。战国时尉缭所著,全书24篇。尉缭慎战,认为“兵
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提倡“诛暴乱禁不义”的义
战,“凡挟义而战者,贵从我起”,反对“争私结怨”而致战。在作战
指导方面,提出不少新思想。“兵胜于朝廷”,“欲战先安内”,即先
要国治民安,国富民强,方能“战胜于外”。战法上提出“道胜(谋略
取胜)”、“威胜(兵威取胜)”、“力胜(兵力取胜)”三种,尤重
“道胜”,认为应“先料敌而后动”、以实击虚;“蚤(早)决先定”、
争取主动;“若计不先定,虑不蚤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提出
了三种攻守原则:攻城原则是“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没有绝对地把
握攻下城池,就不要进攻)”;野战对阵的原则是“战不必胜,不可以
言战”;守城原则是“守者不失其险(城外要地)”,要求攻守结合,
反对消极防御。其用兵原则是兵“以专胜,分力者弱”,反对分散兵力,
若“分力”,则“进退不豪,纵敌不擒”。在治军方面,主张“制必先
定”,“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强调“刑上究”,“赏下流”,
“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当杀而虽贵重,
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尉缭子》把
政治、经济、法制、军事等融为一体,综合论述,是依法治军的典范之
作。
⑥ 《六韬》。传为周初姜尚著,实成书于战国晚期,作者不可考,
含《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6
卷,凡60篇。《六韬》慎战,认为“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最好
是防患于未然,“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胜敌者,胜于未形”。
注重“文伐”,主张以谋略取胜,其阴谋手段有12条,如“因其所喜,
以顺其志”;“亲其所爱、以分其威”;“阴赂左右、得情甚深”;“收
… Page 101…
其内 (臣)、间其外(臣)”;“辅以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
以美人”等。这样,对方君臣离间,廷无忠臣,我方“乃成武事”。其
战略战术亦颇有见地: (一)示弱迷敌、出奇制胜。“外乱而内整,示
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使敌不知我备”,而后“欲其西,袭其东”。
(二)“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即了解敌情,乘机而入,“疾击
其不意”,“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三)“见利不失,遇时不
疑”。即把握战机,不能优柔寡断,“失利后时,反受其殃”;“用兵
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四)“用兵之法”,在于
“分合之变”。此外,《六韬》对军队编制、装备、训练、通讯、将才
等建军、治军方法以及野战、攻城、反攻、追击、突围等战术也作了广
泛论述。《六韬》内容庞杂,先秦各家军事思想在其中均有所反映,其
突出贡献在于阐述了阴谋家的思想,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战国时代的文武
分职和步、车、骑三兵种配合作战的经验。
(2)诸子军事思想
①儒家著述中的军事思想。早期儒家的军事思想,始于孔子,继于
①
孟子,集大成于荀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春秋鲁国人,
儒家创始人。其战争观较为保守,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自
诸侯出” (《论语·季氏》);主张息战,“天下一家”;主张慎战,
《论语·述而》载:“子之所慎;斋、战、疾(疾病)”,作战必求“临
事而惧(谨慎),好谋而成”。强调教而后战,“善人教民七年,亦可
以即戎矣”,反之,“不教民,是谓弃之”(《子路》),所教内容,
不出射、御;要求将领必须足仁足智足勇,多闻多见多思,因为“仁者
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视“足食、足兵、民信”
为立国之本,《颜渊》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还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史记·孔子世家》)。不过他更
强调“民信”,这与其强调“为政以德”的仁本思想分不开。孔子言兵,
虽未成体系,却是儒家军事学说的始作俑者。
孟子(约公元前371—前289)名轲,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其军事思
想散见于《孟子》一书。孟子的战争观比孔子更为保守。孔子还主张仁
义之战,他则全盘否认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争地以战,杀人
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危害极大;并进而认为好战者实为“民
贼”,“罪不容于死”,“善战者服上刑”。他认为,“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而在于“仁”,提出“仁者无敌”的主张,“国君好仁,天
下无敌焉”,以为有了“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锄草)”等
仁政,就能无敌于天下。故此,他反对“以力服人”,竭力主张“以德
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的军事思想虽然迂腐保守,却亦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两项闪光的战略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况,战国中晚期赵国人,早期儒家
兵学的集大成者,其军事思想见于 《荀子·议兵篇》。荀子虽师承孔、
孟,却有创新。他亦主张仁义为本,认为仁义之兵“不战而胜,不攻而
① 诸子军事论著见邱少华、牛鸿恩 《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上、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 Page 102…
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王制》),但支持“禁暴除害”的战争,
肯定“以德兼人”的兼并战争。“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统一民心)”,
“兵要在乎附民(得民拥护)”,即人心背向是决定胜负之关键,为此
要“修礼爱民”。“修礼”则国治,“爱民”则“民亲”,国治民亲则
兵强,兵强则战胜,故此他认为战胜即“政胜”,“将帅末事也”。在
治军建军方面,主张以礼治兵,口令严格,赏罚有信,这样就会“百将
一心,三军同力”;他重视将才,为将者须知“六术”、“五权”、“三
至”、“五无圹(同旷)”。“六术”是作战原则:号令严明、赏罚有
信、营垒坚固、行军迅速、善度敌情、不打无把握之仗。“五权”是机
变原则:要只想身为大将而讨厌被撤职;不要急于求胜而忘记失败的危
险;不要对内耍威风而轻视敌人;“无见利而不顾其害”;遇事要多谋、
经费要充足。“三至”是将不受君命的三种情况,宁可自己抗命被杀也
不可使军队陷危境、打败仗、欺百姓。“五无圹”要求为将者在用谋、
作战、对敌等各方面做到小心谨慎。此外,还要求将领在战略决策时做
到“弃疑”,即决者不疑、疑者不决;“无过”,即谨慎再三、避免过
失;“无悔”,即全面周到、事至无憾。
综观早期儒家兵学,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以“仁”为准绳评判战
争,人本色彩浓厚;二是属于思想家论兵,侧重于论述战争观、治军建
军,较少论及战略战术问题。
②法家著述中的军事思想。 《商君书》系战国中期商鞅著,今存24
篇,不少论及军事。重视耕战,反对“非兵”“羞战”。“国亡(衰弱)
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即耕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而“非兵”、“羞战”、“仁义”、“礼乐”,皆为祸国之“六虱(害
虫)”。他认为“多力者王”,“力生强,强生威,……举力以成勇战,
战以成知谋”,欲取胜,必先增强国力,“国富而兵胜”。“壹赏、壹
刑、壹教”,以法治军。“壹赏”即严格以军功赏爵位,“壹刑”即严
施刑罚、不避亲贵,“壹教”即训练民众,使之乐于参战;实行依法治
军,则兵勇杀敌;要使民众参战,“必以重法,赏则必多,威则必刑”;
“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在战略战术上,他提
出了“凡战法必本于政胜”、“能胜强敌者,先自强”、“论敌察众,
则胜负可先知”、“兵大律在谨”等思想。
《管子》虽托名管仲,实为战国后期齐国法家著作汇编。《管子》
军事思想丰富,主要有:(一)“积务于兵(视兵事为首要任务)”。
“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军队强大)。……故兵
者尊主安国之径也”(《参患篇》),明主宜“积务于兵”,否则,是
“以其国予人也”,故“兵不可废”。(二)《管子》重战,却不好战,
“兵事者危物”,有“贫民伤财”“危国忧主”四患(《小问》),因
而提出“至善不战”的主张。(三)争取民心。“凡兵之胜也,必待民
之用也”,“远近一心,则众寡同力,众寡同力则战可以胜,而守可以
固”(《重令篇》)。(四)“富国强兵”。一个国家如“不能强其兵,
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 (《七法》);强兵则需要国富,“国富
者兵强,兵强者战胜” (《形势解》);而国富则需“财无敌”、“器
(武器)无敌”,以及加强军教军训。(五)战略战术上,一是“明于
机数” (《七法》),把握战机;二是“遍知天下”,对敌我双方都做
… Page 103…
到“尽知”,不但要明敌情、敌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