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争哲学论-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运劲战与阵地战
进攻与防御两种基本战争形式运用于战争实践中又演化为各种具体作战形式,其中运动战和阵地战是主要从战争在空间的流动幅度上,攻防的具体方式上所反映的两种不同作战形式。
1.运动战与阵地战之间区别和联系
运动战亦称机动战,是军队广泛地运用机动(兵力兵器或火力的机动)而达到目的一种作战样式。运运战最大特点是,机动力为主,打击力和防护力为机动创造条件;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在流动的作战线上进行外线的速决进攻战,情况变化迅速,军事行动往往在较大的正页和纵深展开。核心是调动敌军于运动中加以歼灭。运动战的目的是避免与敌拼消耗,通过达成突然性来造成有利的态势,破环敌人力量的发挥,打击敌人的战斗力因素,或从精神上打击敌人。实行运动战的主要原则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围绕着“打”;积极创造和捕捉有利战机,及时准确掌握情况,正确选择歼击目标、有利阵地、兵力兵器;出敌不意、不及,隐蔽灵活使用和变换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各个歼灭敌人;发扬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和困苦、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
运动战的关键问题是机动与歼敌的问题即表现为“走”与“打”的关系问题。走是手段,打是目的,走的作用就是要创造出用很小的力量就可以打垮强大敌人的条件,只走不打,即使造成了非常有利的态势,也不会使敌人屈服。孙膑曾指挥军队“批亢捣虚,疾走大梁”,两次调动魏军从运动中予以歼灭,被称为“围魏救赵”的战法,正如《武备集要》言及“攻其受害受害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运动战讲了围城打援、釜底抽薪等二十七个具体战法问题,“四渡赤水”、“七战七捷”等是毛泽东高超指挥艺术在运动战中的生动体现。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运动战由于战线不固定,在一定情况下会造成后方领土的不固定,就要影响到后方一切工作、生活的不稳定,影响战略要地的安全和战争潜力的发挥。这一点,对那些于后方和基地依赖性很大的军队来说,受限和防碍尤甚。因此,必须根据客观情况和作战目的审慎选择运动战。还有,现代条件下战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武器技术装备的高度现代化,提高了军队的机动力、突击力和纵深打击,垂直或立体包围的能力,从而使运动战出现了更加激烈的机动和反机动、火力袭击和反袭击;战场情况变化更加急剧,军队的前进与后退,集中与分散、进攻与防御转换更快,对集中兵力、火力和速战速决要求,更高、指挥、控制与协同越来越复杂,等等新特点。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要充实发展运动战理论。
阵地战是军队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坚固阵地或野战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阵地战的最大特点是,战线相对稳定,准备充分,各种保障比较严密,获得战斗效果一般较慢。阵地战是通过防守或夺取阵地实现作战目的,主要运用军队、武器的火力来消耗敌人,机动能力则被用于运输和配置火力,只起到配角的作用。因而,阵地战一般不能从态势上、精神上打击敌人,不能分解敌人的战斗力因素,而主要是从肉体上、实力上消耗敌人。
阵地战作为一种基本的作战形式,是随着新兵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明使用和战争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冷兵器时代,防御者常依托深沟高垒的城、抵御对方的进攻,迫使进攻者长期围城(寨),以填壕、堆山、爬梯和白刃格斗的方法进行强攻。现代条件下战争,阵地攻防作战空间大,立体性、整体性、机动性增强,攻防作战转换迅速。攻方为摧毁对方坚固阵地防御而使用化学、生物武器,以坦克、武装直升机、空降兵、机械化部队突击,高速度、大纵深的立体进玫和垂直包围,防方采用多梯队(集群)、大纵深、隐蔽疏散的立体部署,掌握强大的预备队,增强防御的积极性、弹性和稳定性,使阵地符合打高技术兵器的要求。阵地战的积极性虽有一定的局限,但对某些防御战来说是比较有利的作战样式,故在一定情况下是必须采用的作战样式。
运动战与阵地战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运动战与阵地战各有特点。运动战以机动为主要手段,阵地战以火力为主要手段;运动战象一种技巧一样,能使敌人力量分解、垮台,阵地战则常常是与敌人实力拼消耗,所以,从战争艺术来说,运动战应占主导地位,阵地战一般只有放在辅助地位。
第二,运动战与阵地战又是统一的。任何一次战争,不可能是单纯的运动战或阵地战,它们相互依存和包含、相辅相成。在同一战争中,运动战与阵地战具有相互辅助的关系。
2.运动战与阵地战的相互转化
运动战与阵地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运动战与阵地战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此,战争指导者应按战争情况的变化,及时主动地变换与之相适应的作战形式;其二,运动战与阵地战自身也可以相互转化,“运动战与阵地战,时常是互为变换的。如遭遇战,就是标本的运动战,但它一转到固着一地时,就变成了阵地战。如阵地战的阵地一被突破时,又变为运动战了。”(《刘伯承军事文选》第83页)
运动战与阵地战的相互转化,有的是被迫造成的,有的是己方主动变化的。在实行运动战时,要彻底实现作战目的,往往是以转化为阵地战结束的,如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中,就是“以运动战始,以阵地战终;以消耗敌人始,以围歼敌人终。”(《刘伯承军事文选》第597页)在有些作战中,运动战与阵地战往往要经过几次转化。运动战与阵地战的相互转化,有时还表现为二者处在不断交替的状态。
(三)正规战与游击战的联系与区别
1.正规战与游击战的区别
正规战相对游击战而言,动用相当大数量的正规军队,以运动战或阵地战为主要形式的作战。其任务是保卫或夺取地方,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指挥,严密的组织计划,密切的协同动作,统一的后方补给,严格的战场纪律等。正规战随正规军队的出现而产生,随着正规军队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战争史从主要战争样式,解决战争矛盾的主要作战形式。游击战相对正规战而言,使用的兵力少则几人,多则几百人,其队伍是由正规军组成的专门游击部队,或是民众政治斗争发展起来的民兵和游击队,或是两种成份混合编成,以游击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战争。其任务在敌人的后方,紧张、艰险情况下,利用有利地形于广大民众拥护和掩护之中袭击敌军,破坏敌交通线、奇袭敌后方机关、炮兵阵地、飞机场等,一般只发展扩大游击区,没有确保地方的任务。其持点是机敏灵活、出没无常、行踪飘忽、战法不拘一格,没有战线与后方,机断专行,独立指挥,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比正规战争具有更大的分散性、独立性、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在战争史上,游击战作为一种作战形式出现配合正规战的情况较为普遍,而单独作为一种战争样式出现并不多见。游击战是群众性的人民战争的体现,它通常是人民革命力量在比较弱小的情况下,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而采取的一种武装斗争形式。“……群众起义,革命战争,到处组织游击队——这才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军队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36—337页)西班牙的游击队,使得拿破仑军队象黑夜中受到老鼠袭击的大象一样受到伤害,从而逐渐消耗下去。游击战通常不能决定战争命运,是解决战争矛盾的辅助的作战形式。它的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和把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游击战争,都不能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相比拟,这不仅因为它参战的人数多,范围大,有共产党的领导,而且是与运动战、阵地战密切地配合,它不仅是战役战斗上的问题,而且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游击战中“游”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发扬自己特长,撇开敌人特长,其打法主要是袭击、按袭击方法不同又分“突袭”、“伏击”、“急袭”。
2.正规战与游击战的辩证关系
正规战与游击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战争运动过程中,相辅相成,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游击战与正规战,它们趋利避害的原理是一致的,“走”与“打”和“游”与“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游击战与运动战在许多原则的运用上,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如两者均由进攻与防御两种基本作战形式演化而成,都为消来敌人、保存自己等。正规战与游击战总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双方都是以对方某种发展为自己发展的条件,双方都不可能脱离对方孤立发展。“我们有了民众的抗战而表现之于游击战争的条件,那我们就好进行运动战。如使游击战配合运动战,消灭敌人,那就使运动战的歼灭性质增大。如敌人在被消灭之后,集结重兵行动,则空出的地面更为广大,又是给游击队活动范围加宽发展,民众组织加快发展的机会,这就是游击战与运动战互相为助的地方。”(《刘伯承军事文选》第90页)正规战与游击战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互相贯通的。游击队在战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同时战争发展要求作战形式由游击战变为正规战,这表现为游击战可转化为正规战,根据战争具体情况,自觉地把正规军分散作游击队,或者是我正规军被敌分割、打散后,分散人员坚持斗争,这表现为正规战可转化为游击战。有时,由于敌对双方力量的变化和战争形势的变化,由此发生正规战与游击战地位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新式武器技术装备不断出现,对正规战和游击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四)歼灭战与消耗战
在进攻与防御中,从消灭敌人的效果及其程度来说,歼灭战是一种突变的形式,消耗战是一种渐变的形式。
1.歼灭战与消耗战是两种效果不同的作战形式
歼灭战是杀伤生俘敌人全部或大部的作战,它是依靠主要进攻来实现,其根据和条件就是我有较强机动能力和打击能力、敌处于孤立无援,往往与速决战相联系。它主要特点是集中优势兵力兵器,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各个歼灭敌人。战略上的歼灭战,通常是指战略进攻时的战略决战,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是在战争的一个地区或方向,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的目的,按照总的作战企图,统一使用指挥军队在一定时间内的歼敌作战。
消耗战是逐渐消耗敌战斗力的作战,它往往与持久战相联系。它主要特点是通过持久的军事行动来逐渐消弱敌人力量、消磨敌的意志。战略消耗战的达成,除了主要依靠战役战斗的歼灭战外,还要有战役、战斗的消耗战作辅助。战役、战斗的消耗战,有的是为配合战役、战斗的歼灭战而进行的,有的则是单纯的战役、战斗的消耗战。
2.歼灭战与消耗战的辩证关系
战略上的消耗战与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在战役战斗上歼灭敌人,就等于在战略上消耗敌人。“抗日战争是消耗战,同时又是歼灭战。”(《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68页)因为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是达成战略消耗战的最有效手段。歼灭战是歼敌有生力量的作战,给敌以决定性打击。歼灭战能从精神上给敌以沉重的打击,这种无形消耗使敌产生恐惧心理、士气沮丧,从而可大大地消弱其战斗力。歼灭战还可以大量获得敌人的人力物力资源,以补充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歼灭战与消耗战在作战效果上有本质的区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作战方法和思想,但以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可达到战略上消耗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因此,决不能把歼灭战与起配合作用的消耗战割裂开来。
战役战斗的消耗战是辅助的,但也是战略上的持久战所必需的。战役战斗的消耗战有三种情况,一是得大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