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乡记事-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是这样。我想着,咱们就这么三俩个人,想头总是有限的。若是多几个人到平州府那样繁华的地界看看,说不准就会想出更好的主意呢?”
“那感情好。”小秦眼珠子转了转,“要是咱们村里李远大哥他们也跟着去看看,自然也就能把虎头、毛头他俩带上。哥,你有话咋不直说,还拐弯抹角的。”
两人说到这里,一时兴起,免不了你一言我一语,商量起县城里找谁,杨家庄问哪个,“咱们村里,还是回去跟瓦片哥商量商量”,小秦如是说到。
林远涛起身摇摇头,自去房里休息:“我这边的事也忙得差不多了,你只管去张罗,啥时候你觉得行了,只管去就是。过几天我这就忙完了,下洼子这边有伙计们盯着,我就回去陪你瓦片哥和夏生。”
小秦得了林远涛的话,哪里还能呆得住。好容易耐着性子,陪着林远涛又忙了两天,急急忙忙就回去了。过了七八天,林远涛手里的事情忙完了,把下洼子的事情给手下的伙计们安排好,也回去了。
不说林远涛回家,周瓦与小夏生是如何惊喜,林远涛又是如何一头钻进厨房里,煎炒烹炸煮炖,给一家人做好吃的,让因为长时间不见与他有些生分的夏生又开始赖在他身上,虎头和毛头又是如何一有空就围在林远涛身边,想方设法的想让林远涛能替他们求情,好让他们能跟着往南边去开开眼界。就连院子里的二黑,也过上了有骨头啃的幸福生活。
一家人亲热两天,林远涛和小秦找了李远、李进兄弟俩,还有周围几个大村里德高望重的,一起商量往南边去的事。有些远见的人都知道,只要在南边能找到一个他们能干的行当,不管是对平常的村民,还是有些家资、心眼活动的人,都是有好处的。就连县城里因这几年生意越发好了而体型越发富态的钱掌柜,听到林远涛他们要去南边,看有啥有关蚕丝的行当这边也可以做的,也赶来凑了个热闹:“别的不说,就是染得好颜色的蚕丝绣线,里头利钱就不少要是咱们这能自己织绸,染上鲜艳颜色卖到北边去”絮絮叨叨,说什么也要参一脚,“我还能帮你们打打下手,安排个住的地方啥的。”
而当林远涛通过县里的书办,将这事递到了县太爷的跟前,县太爷不仅大加赞赏,答应为这次往南边去的人都开具路引,还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在平州府治下任职的同年,请他在这事情上多照顾——盖因林远涛首倡在他治下养柞蚕、桑蚕,让他在朝廷顶顶重视的“劝服农桑”上有所作为,已经连续两年考评极好。就连每年收税,也能多收些银钱,少些折色。
若是能在蚕桑一事上做出更多成绩,哪怕自己高升指日可待。
如此忙乱日,参与养蚕的各村都通了气,各村的头面人物已经是聚了又聚,商量了又商量,这一日,众人都聚在林远涛家里,就要将去往南边的人选定下来。
“咱们才养三四年的柞蚕,现在年年就能有这么些丝,这还是就用着山上的林子,也就是简单拾掇拾掇要是以后林子好好养养,再多养些年头,只怕更得好。”作为主人家,也是这次要往南去挑头的人,林远涛就把现在几个村收丝的情况说了一说:“就现在,一般的人家,只要肯干,一年在生丝上也有几百个钱的进项咱们要是多涨些本事,何必把大头都让人挣去?这回去的人,必要是各村能够做一份主的,遇上事也好有个决断。”
在座的都是周围村里正经过日子的人家,听了林远涛的话,哪里有不动容的?又都是借了林家的光才有这一份额外的进项,少不得又说些客气话:“也是托了你们家的福,要不就我们这些大老粗,以前连个蚕的影都没见过,没那个见识,哪知道能挣这个钱这两年可是家家都宽绰不少。”
“哪能这么说,都是互相借力。要不是咱们大家伙都养,我一年就拿那么一担两担的生丝去,不说人家织坊能不能正眼搭理我,只怕一路的车脚钱都挣不回来还是得咱们乡亲们心齐,我这手里的生丝多了,才好和人家织坊讲价钱,乡亲们就便也多挣两个。”虽然小秦岁数比在座的都小不少,可是刚养蚕的时候,小秦几乎是家家都去上门指点过,如今在众人面前说起话来也没有半分打怵。
“托福了就是托福了,到啥时候咱们都得承你们的情。咱这没有忘恩负义的人。”杨家庄是县城周边最大的村子,他们村子的学堂又收了李家村等几个村子的孩子去念书,杨里正在十里八村极有名望,远不是李远这样小村的里正可比的。
杨里正把手里的烟袋在桌子上敲了敲:“俺们这是承了你们大情了。这些年风调雨顺的,丁口越来越多,可是村里的地就还是那么些地,要是没有别的出路,就怕村里闲人越来越多,不学好,带坏了风气,不然,俺们村里也不会花了大力气起了学堂。就这样,我这一时半刻的都不敢松懈,就怕哪眼没看住,让村里的小子们学会耍钱啥的,那就是没底的坑啊。但凡有人沾上,眼错不见就得带坏一村的风气。可是干看着也没用啊,一年就那么些活儿,个个大小伙子一身的力气都憋着,有力没处使。养蚕这事就是给他们另指了一条来钱的路子啊,这回往南去,哪怕学会一星半点儿呢,对俺们可是天大的恩情了!”
林远涛与小秦少不得连说杨里正“夸奖的过了,受不住”等语。一时终于把客套话都说过了,众人才一一把人选定下。所选之人,无不是稳妥、有定性的——听说南边繁华,谁也不想自己子弟出去就被乱花迷了眼,学不学得来本事再说,一切稳妥为上。
只是有一样,林远涛原说要在家陪着、照顾周瓦,跟周瓦商量时,周瓦却不肯:“这么大的事只让小秦去如何能行?小秦办事可靠咱们自家知道,这回毕竟带着这么些头一回出门的人,他那年岁就压服不了人!更别说县太爷还写了书信给你带着!这回李进跟你去,我跟香草哥商量好了,回头你们出门香草哥就带着栓子过来陪我住,家里还有雇的这些干活的人,一天到晚进进出出的,啥时候都断不了人你只管放心,我在家啥事都不能有!”
120 消息()
有时不得不承认; 平民百姓想要做些事; 总是千难万难; 譬如说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想办法学一门全然不熟的手艺,即使你已经做好了要花钱的准备。
然而同样的事情; 换了个官员来做; 却是顺利的多。即使他只是个品级不高的县令,甚至没有亲自出马,只是门下的一个师爷带着他的亲笔书信,去拜访了当地任职的同年。
当初南去的人,已经陆续有回来的; 还带了林远涛、小秦等人的信。到底是在外面受了林远涛等人的照料; 但凡回来的人; 都会给周瓦送些南边带回来的东西,表示一下感谢,自然; 也带回来了南边的消息。
每当这时候,林家的院子里都会很热闹,本村的,外村的; 在林家干活的,家里有人在外头的,心里好奇只为听个新鲜的
“每天的烧水的柴火都费了不少。”每天等人散了,李进家的都跟周瓦念叨一回。不管谁来; 总要招待一盏水的,“亏得你家院子里就有井,要不然光是担水就累死了。”
对于大部分没有出过县城的人来说,去那么远的南方,简直比说书的故事还好听,为此,好多人甚至连着几天跟着刚回来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把相同的事情听了一遍又一遍。
最先回来的,是会点儿木匠手艺的老实人,当时带着他们过去,就是为了看能不能学学造织机的技术。托县令同年的福,林远涛他们很快就拿到了织机的图纸,不过图纸略简单,不是所有人都能看着图就能造出织机的,为了保险起见,最后还是花银子买了几台当地木匠做好的织机。几个人就在租住的院子里拆了装,装了拆的,然后就按耐不住想要回来,亲自试着做。
买织机的银钱是林远涛花的,回来的船只也是林远涛订的,因此,那几台织机回来后就直接被送回到林远涛家里,想要学做的人,只能到林家来学。为此,周瓦不得不大着肚子,安排人在院子里给他们腾出个宽敞地方,搭上棚子,好放那些人的工具和木料。
好在这些人会自己解决吃饭的问题,不管是和林家的雇工搭伙还是回去自己家里吃,都不用周瓦操心。
“俺们在那也帮不上别的忙,吃住就不说了,出个门抬手动脚的就要花钱。”说话的人皱起眉头,显然想起了在南边花钱如流水的日子,真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本来想着为了学门手艺,就算是花钱也是值得。只是真的到了要花钱的时候,往出掏钱真是不容易:“再者说了,那边人说话俺们都听不咋明白,还不如回家来,俺们几个一块儿琢磨,反正有现成的东西在这呢。在咱们家边上,使唤的家伙事也顺手,木料啥的也都是现成的,用不着再额外花钱。”
同去的人都不免心有戚戚然的点头赞同,就连旁边听热闹的,联想起自己去别的村集上、去县城甚至更远些去下洼子的经历,也都是一副理解的样子。这年头,除非必须,否则一般人真的很少出远门。像他们这样常年生活在村里的人,连花钱的时候都不多——家里吃的用的,大部分都能自给自足。手里一旦有了些钱,都是要捏的紧紧的,轻易不会拿出来花。
在远离家乡的陌生地方生活,周围的人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话,每天不停的花钱,老实说,每一样都超出几个老实人承受能力。
“俺们当家的在信里头说,当时选人选的太老实了。”周瓦现在也略识些字,林远涛记挂着家里,是最想回来的,可是当时一起去的,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实人,让他们干些卖力气的活还行,其他的真是很难指望得上。
“那时候不是怕去的人不老实,在南边被迷花了眼,染上啥不好的吗?”李进家的手里头忙着针线活儿,李进被林远涛留在南边搭把手,这次也没有回来,“那几个小的呢?咋还不回来?他们在那边也帮不上忙。”
“小秦带着呢,当家的说,这几个小的可比大人都强,出去说话啊干啥的都不打怵。”周瓦挑着信里头好的地方跟李进家的说,林远涛信里说反正都出去了,索性多走走开开眼界,就算他没有太多空闲可以带孩子,小秦也是见多识广的,而且李进这个当人爹爹当人叔叔的还在,家里头也不至于太担心,过了这一次,小孩子下回出门还不知道得啥时候呢。
“可别出去一趟心就野了。”虽然有李进在孩子身边,当阿姆的还是免不了担心。
“不能,都是知道轻重的好孩子,要是不省心,当家的也不能留他们。”周瓦把信叠好放回装信的匣子里,扶着腰起来活动活动。
“现在想想,怪道你俩就能成两口子,明明一开始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俩人。”李进家的不由得感叹,“这还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咋了?”周瓦奇道。他和林远涛孩子都会跑了,咋又说起这事来。
“俺们当家的带着孩子一出门,我这天天的觉也睡不好,吃也吃不下。倒是你该吃吃该喝喝,一点儿事都没有。”李进家的感叹道。
其实不只是他一个人,其余家里有人跟着出门的,一有空都愿意上林家找周瓦坐着说话,好像看着周瓦心里就有底了似的。
“我这不是都习惯了?”周瓦对于林远涛出远门这件事很淡定,“他就是不去南边,也得去下洼子,就是闲不住的人。反正,在家不在家的,家里地里的事也不指望他。”
春去夏至,院子里的织机也仿出了几台,就连老成如杨里正,也少不得在农事之余跑几趟林家。实在是心焦,竟顾不得当家人不在了。当时去的那些人里,唯一能与县衙里通上话的,只有一个林远涛,他又是个顾家的。现在那些人在南方久久不归,书信不易,唯有县衙里还不时的有消息,只说都好,并无再细的消息传出。倒是有人见了县里的人往林家传消息。
好在,周瓦临产之前,小秦、李进等人终于回来了。
且不说各人与家人捎回来南方的新奇玩意儿,家人长久未见,种种喜悦,各家团圆如何喜庆。
唯有小秦十分歉疚:“县里的师爷跟着奔走,带着大人的书信,实在是帮了不少忙。只是因为这样,林哥行动上也不比自己出门自在,现在实在是脱不开身,不放心家里,只打发我先回来照看。”
“这又有啥?他又不是在外头不干正事!”周瓦倒是不在意:“就是在家,我生孩子他也使不上劲儿,也只得白看着。外头的事还顺利?你们在外头身体可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