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乡记事-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织绸的念头也就谁也没提过,直接压在了心底。
与周瓦不同,小秦可是跟着林远涛去过南边卖过丝。可是亲眼见过主顾的织坊。他想起自己睡在运河边上的客栈,夜里也常常能听到一夜响个不停的机杼声。
要说心里没有过自家建个织坊的念头,那是瞎说。但就是见得多、了解的多了,这个念头也就渐渐熄了——织机的成本、纺织的手艺、染色的秘方……
至于后面制出成品后销往哪里反而不是问题了。
118 去哪儿找人()
周瓦不过是见了村里孩子们卖野菜的事,有感而发,却不知道他的话真正入了林远涛与小秦的心。
蚕种按数派发完了,又陪着周瓦看完了家里佃出的地,抽出身来的小秦赶着去下洼子给林远涛搭把手。
林远涛置下的的家业远不止街面上的铺面和他们住的宅子,港口近边的仓房也有好些是他和小秦名下的。应该说当初家当的大头都花在这仓房上了。
除了租与旁人的,也有自家留用的。他家街面上的山货铺子收的东西多而杂,小到山上的松子、榛子、木耳、干蘑菇等吃食,大到猎户送来的皮毛、风干的野味,山上摘来的药材也可归到山货里,只要成色好,林远涛就肯给好价钱。
这些杂七杂八的货,通是在铺子里,人人都看得到的。还有些熟人的生意,量大不方便的,直接就是在仓房里。北边大批的羊皮、药材、肉干等等,甚至是苞谷酒、高粱酒等烈酒,这些都是南边畅销的货物。这些东西,只有少少一部分跟着自家一年两回往南边卖丝的走,大部分都是跟南边的船队,或是以物易物,或是现钱交易,等闲的人轻易摸不着。
换回来的南货,北边的客商也喜欢的紧,只要保管得当,再压不到手里的。这等买卖,实在是稳稳妥妥来钱的。林远涛未成家时,南南北北委实走了不少地方。现如今他这买卖,除了帮像是梁大夫、钱掌柜等熟人留些药材、南货,其余的通发往北边,很少就近发卖。
因为他这等做法,避开了与人争竞,倒是落得个好人缘。
伙计用的是原本跟他走南闯北的可靠老伙计,港口上的巡检等官面人物也是原来的老相识,林远涛的生意做得稳当又不起眼。唯一的问题就是自家人手太少,好些挣钱的行当,也只好眼看着了。
林远涛这边因为小秦的到来,轻松了不少。饶是两人都能干,一天忙下来也不免累了。周瓦和小夏生不在,林远涛也无心自己开火,回家的路上,随便找个馆子招呼一声,就有伙计把饭菜茶水送到家里来,等吃完了也不必管,过一会儿子自然有伙计来收。
赶着扒了一碗饭,肚子里有了底,小秦才有心思说话:“人少了吃饭不香,瓦片哥和夏生不在,这饭也吃的没滋没味了。”
林远涛自顾夹菜吃,答话道:“这才哪到哪?你没来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外面随便也就凑合了。要不就和伙计们一块儿吃。”
小秦撇撇嘴,他可是知道那些伙计们。除了有家人在近旁的,其他的林远涛应允他们住在铺子后面的院子里。这些人都挺顾家的,工钱自然是要攒着捎回家去,几个汉子也不管手艺如何,约好了自己开火做饭,饭菜滋味可想而知——勉强算得上干净、管饱,其余的就不要指望了。
“要说,咱们家里也该雇些人干杂活了。”小秦捧着碗道:“天天这么叫馆子里的饭菜吃,瓦片哥知道肯定嫌抛费。不如雇人买菜做饭的省钱。今年瓦片哥美跟着过来,咱们这院子里都荒废了,人看了也不像过日子人家。”
不管是种花还是种菜,总不能荒着吧?他和林远涛现在肯定是没有功夫干这些杂活儿了。
林远涛摇摇头:“暂且不急,先凑合一阵子,我已经托人在南边买人过来。”
原来周瓦在的时候,杂事都是他在做。如今有一阵子周瓦脱不开身,只能想别的法子了。在村里,有活儿雇人就行,都是知根知底的,周围又有的是熟人,不用担心出啥事。可是在下洼子这里,心眼儿活的人不少,相对的也就不那么可靠。要是用人,还是用签了死契的好。
最好是背井离乡、无依无靠的,靠着主家才能活下去,这样的才可靠、好。
“先买几个能干活儿的,再挑小的备上几个,慢慢着。”林远涛道:“等你回去记得跟你瓦片哥说一声,让他心里有个数。”
小秦应一声,皱着眉头:“瓦片哥一准儿的不忍心,肯定得说家里头的活儿他一个人都能干。”
周瓦是过过苦日子的人,对于使唤人这件事,始终不太能接受得来。也就是店里和地里事情越来越多,实在是做不过来了,这才肯雇人帮忙。但是不管是在村里还是下洼子,自家家里的事情,他始终都是自己干。
“你瓦片哥心善。”林远涛也赞同小秦的话,以周瓦的性子,肯定得是这话。他想了一想,跟小秦道:“算了,你先别跟你瓦片哥说,等人到了,我再抽空回去告诉他。省的他心里头存着事不自在。”
小秦忙答应了。
买人的事情就这样了,二人又说起了周瓦说的自己织绸的事。
“瓦片哥跟咱们都想到一起去了。”小秦叹道,要是能自己织绸,哪怕是最简单的素绸,也比卖丝要多几倍的利。
林远涛点头:“能自己织绸,这是早晚得办的事。”先时没着手,一者刚开始养柞蚕,这柞蚕丝的产量也没多少,还不值当,二者也是没啥门路,再者就是没这手艺。至于织机什么的,花钱就能买到,那都是末等要考虑的了。
“咱们现在一年比一年产的丝多,这事也该办起来了,就是怎么请个师傅来教织绸,这可是不好办。”小秦有点儿发愁。
学手艺这事儿,真不是花钱就能办的。这么说吧,在南边一个有这个手艺的师傅,只要肯干,养活个三五个人是没问题的,日子都能过的相对宽裕。这样的人,也没哪个肯背井离乡到外地讨生活的,也落不到被卖的地步去。
要说在北边带人过去南边学,不说人家教不教你,就是找到乐意往南边去的人都少——在家门口就能有饭吃的人,干啥非得去外乡?至于你说的织绸比卖丝更挣钱,咳,只能说眼前实在的东西总比那摸不着边儿的强。
当然,这事儿要是狠下心想办,总能有办法,就看能不能舍下本钱了。肯下大本钱,总有爱钱的,是请人过来教还是安排人去南边学,端看林远涛怎么安排了。
“放心,我已经托人寻摸会做织机的木匠和会织绸的手艺人了。”林远涛道。
“托谁啊?”小秦以为这事儿最后还是得着落在自己身上,他本来打算自己今年往南边送丝的时候去办这事儿的。他都在心里寻思着要找哪些人,要花多少钱了。
“就是他们那船,不是找我参一股吗?我没参股,可也给他们凑了一船的货。我想着,他们那地方不是总有犯事的人流到那边吗?一般的有手艺的不乐意往咱们这边来,可是要是有犯事儿的有手艺,他们又是正好管这个事儿的,说不得能找着几个。”林远涛道,“听说他们琼州那边本来就有织布的好手艺,说不定能找到。”
小秦嘟囔着“织布和织绸是一回事吗?”,到底就先把这事先放下了,等那边给了回信儿再说。
119 去南方()
林远涛想起过年时几个孩子想要跟着小秦去南方长长见识的事,因问小秦:“你之前不是说要带着虎头、毛头往平州府去见识见识,哄着人家管你叫了几百声的小秦叔叔,打算啥时候动身?提早说了,我这边好安排人跟着。”
小秦是走惯了平洲府的,哪一年都得走个一两趟的。如今下洼子通了往南边的船,出门就更容易了。但是每次往平洲府去,林远涛也都是安排好信得过的伙计跟着他的,或者是让他跟着钱掌柜等人的商队。如今他还要带着俩半大小子出门,林远涛更是得提前安排好妥当人跟着才行。
小秦挠挠头,虎头、毛头自来跟他亲热,凡他在家时,总是擦前擦后的跟着,他虽只大俩人几岁,但是他从十多岁上就跟着林远涛走南闯北的,眼界上比那俩孩子开阔许多。过年时却不过俩孩子跟他恳求,而且他自己,也是认为多走走开阔眼界是比闷在家死读书要强,自是答应下来。可是真说到啥时候动身,他心里又难免踌躇起来:“我这答应了,还没跟他们家里说呢他俩不像咱们,没家里人挂连,说走就走的再说,咱家里这些事,哪里走的开?”
“你这答应人家的话,还能往回咽咋的?”林远涛就给了他个脑瓜崩。
“那哪能?”小秦就捂着脑袋瞅着林远涛,“哥,你帮我想想辙呀。要不,你去找李远大哥他们去说说?”
小秦年岁不算大,还没有成家,在村里人眼里算不上大人。虽然因为养蚕的事情都是他操持,十里八乡的有些名声,可是也不够人家能把个孩子交到他手里,千百里的往外走。他估摸着,要是林远涛亲自跟着去,这事还差不多,可是周瓦现在的情况,林远涛说啥也不会出远门的。
“啧,办事没个前后眼的,就是不老成。”林远涛瞄了他一眼,“你捂什么捂啊?我都没使劲儿,你那脑门红都没红的,你瓦片哥也没在跟前,装相给谁看啊?”
林远涛只把小秦逗红了脸,才肯好好跟他说。
“我想着,肯定不能就让你带着俩小孩子出那么远的门,就算是再有老道的伙计跟着也不行。”林远涛瞅着小秦的眉毛皱起来,叹一口气道:“你自己说,你就这么要把人孩子领出去,人家大人能放心不?”
小秦自然心里明镜似的,这自然是不放心的,要不他也不让林远涛去替他说了:“那咋办?其实这平州府都走了多少回了,路上一概都是熟的,再说,现在又有船,比陆路还好走呢,也就是几天就到了,有啥可担心的?”
于他们这些走南闯北惯了的人来说,这自然是没啥。可是,就在往前数个五六年,李家村的人连进过县城的都是有数的。就是现在,除了以前来下洼子服劳役修港口,以后再来过下洼子的人,十根手指头就能掰清楚。
村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对于村子外面的世界,是心怀畏惧的。
“你自己说呢?”林远涛只反问一句,小秦就不知声了。
“这人啊,啥时候都是独木不成林,啥事就不能指望着一个人、一家一户就能干成。”林远涛没有接着小秦出门的话题继续下去,“这几年,眼瞅着咱们家边上养蚕的越来越多了。山里头,有现成柞树林子的,林子修理好了就能养柞蚕,就是杨家庄那样边上没啥山的,也上咱们家去买桑树苗子,回去就栽家边上,跟着咱一起养桑蚕。现在是树还小,养的蚕有限,等越往后,桑树长成了,养的蚕就越多。以后,咱们这地界上产的蚕茧、蚕丝肯定是越来越多的。”
“那是,眼见着来钱的事,谁看见不跟着干?”小秦赞同道。
“所以说啊,等着蚕丝越来越多,这就不是咱们一家一户的事了。难道一个县城里,就咱们家人是有见识的?野地里的野菜一文不值,村里的小子们送到县城去卖,一篮子就值十几文,等到了小食摊子上,这一篮子野菜就能做出几十碟子的凉拌,这又是多少钱?这是半大孩子就能看出来的事情。那些人家,每年缫了丝送到咱家能分多少钱,城里的绸缎庄里一尺绸多少钱,心里还能不清楚?就是没亲自见过,也能听见人说过啊。”林远涛手指在桌上略敲了两下,对着小秦解说道,“不定多少人比咱们心还急呢。”
“着啊!”小秦一拍掌,“我原还想着,咱家要想学那织绸的本事,又是那样大的织机,又要找好师傅,不知道要搭进去多少功夫、多少钱财呢。因此这两年我也就没提这个事,可是心里还老是想着、放不下呢。哥,难道你看出谁也有这个想法了?”
“是有几个。”林远涛没有否认,又道:“你也不用光把眼睛就盯在织绸上。从蚕丝到穿上身,这有织的,有染的,有裁剪缝制的,还得好绣功,这才是一件能上身的体面衣裳。这哪一步都值得仔细琢磨,看看能干啥。还有,这蚕丝也不只能织绸。那蚕丝被、蚕丝毯,略有家财的人家也是愿意用的。“
“我就是钻了牛角尖了!”小秦兴奋道:“我在南边就见过,那好绣工用的绣线都是蚕丝的。咱们就是花钱雇人染色,也是做得的。总比卖生丝划算。”
“正是这样。我想着,咱们就这么三俩个人,想头总是有限的。若是多几个人到平州府那样繁华的地界看看,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