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参见皇上。”
“免礼,坐吧。”
“谢皇上。”
董文炳二人又和真金、郝经相互行礼完毕,坐在了下首之位。
忽必烈开门见山道:“董爱卿,合丹,听封。”
“臣在。”两人又急忙跪倒在地。
“董爱卿,自去年秋末,原征南副元帅兼西路大军都元帅的老将军张柔病逝后,其位一直空缺,朕今日加封你为征南大军副元帅,兼任东路大军都元帅,赐虎头金牌一枚。”
“臣董文炳谢皇上恩典。”
“合丹皇弟,朕调任你为西路大军都元帅。”
“谢皇上,臣遵旨。”
在蒙古汉军中,有三大势力,分别是以史天泽为首史家、张柔为首的张家和以董俊、董文炳父子为首的董家。这三大世家在蒙古灭金时期,全部转投于成吉思汗麾下,成为数位蒙古大汗一直重视的势力之一,其中又以董文炳与忽必烈的交情最深。
忽必烈接着道:“真金,知会枢密院,任命老将军张柔之子张弘略出任征南军都指挥使,接替董爱卿升职后留下的空位,属东路军名下,赐平金牌一枚。”
“是,父皇。”
张弘略,有谋略,通经史,善骑射,张柔第八子,也即是征南先锋张弘范的八哥,时任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
“两位爱卿,坐吧。”忽必烈继续道:“襄阳之战已经历时一年多了,南朝的四川军区和江淮军区目前有何动静?”
合丹道:“皇上,除了江淮军的夏贵率军前往随州以外,南朝四川军区和江淮军区只是严守各处城池关隘,并无动静。”
忽必烈道:“朕今日收到来自中路大军的战报,言及南朝御林军第二师的另外两个旅也已经抵达郢州,从种种迹象来看,南朝皇帝必会于近日亲征襄樊,这就使得襄樊之战的战况或许会远远超出当初我军的预想,既然东、西两地的南朝军队暂无动向,朕就打算从东、西两路大军中各抽调一万五千人,前往襄阳支援,争取在襄樊一带将南朝皇帝击杀,只要此举成功,则日后的东、西战役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是,皇上,臣等遵旨。”
“真金,明日朝会后你就同两位爱卿前往枢密院,办好调兵手续。”
“是,父皇。”
“两位爱卿,你们先做好准备,只要南朝皇帝亲征的消息一经确认,便令援军立即出发。”
“是,皇上。”
董文炳接着道:“皇上,臣在大都所经略之事已经全部完成。明日一早臣便启程南下,赶去淮水之北的东路大军营地,臣在此先向皇上辞行。”说完后,董文炳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忽必烈受此大礼后,起身将董文炳扶起道:“董爱卿,还记得十六年前之事吧。当时,你与文用、文忠等四十六人赶赴大理从征,备尝艰辛,从此跟随朕南征北战,忠心耿耿,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甚是难得啊。”
董文炳道:“跟随皇上,乃是微臣之幸也。皇上英明神武,实为我大元之福,微臣定效犬马之力,以报皇恩浩荡。”
忽必烈看着这位爱将,笑道:“好,好,朕有卿家,何愁大业不成。”
第462章 烈焰枪法()
清晨时分,我跨上坐骑飞燕,带着两百名亲卫以及陪驾出征的大臣贾似道、陆秀夫、江万载和赵顺孙四人在袁棘、公孙小宸、张全一、沈墨、呼延德、方灵的近身护卫下,离开了临安城。
虽说如今的贾似道对我颇为服帖,且实权已失,但将他放在临安,我并不是十分放心,毕竟其曾经的党羽甚众,作为名义上的百官之首,随驾出征,也算是理所当然。
对于这次御驾亲征,我并没有刻意隐瞒。在我离开后的第四天,大宋皇家报刊登了大宋皇帝亲自前往襄阳征讨元朝侵略者的消息。这消息一经登出,便立即引来临安城百姓的热议,对此纷纷表示支持,接下来的几天中,报名投军的人数和前往大宋银庄购买战争债券的百姓一下达到了极致。当然,这一切我都是事后才知道的。
离开城门后,我率众人首先来到赵葵墓前祭拜。站在墓前,我自言自语道:“赵爱卿,朕今日便启程北上,此去势必将襄樊之蒙军击败,并乘势北伐中原,到胜利的那一天,朕会将捷报在爱卿墓前焚化,以告爱卿之灵。我大宋的江山,朕一定会夺回来的。赵爱卿,安息吧。”
方灵点燃三炷香,插在赵葵坟前的石香炉中。伴随着轻烟缭绕,我默默地站了一会,小声道:“上马,出发。”
向西前行了一刻钟,在距离临安城西门约二十里的一处空地,文璋率领一个营的御林军正在恭候我的到来。当头的文璋一见我到达,便急忙下马走上前来道:“末将文璋参见陛下,请陛下指示。”
“恩,文璋,你率一个连的兵力在前面开道,另外两个连断后,按既定路线西行即可。”
“是,陛下。”
数百人一路西行,十余天后的午时三刻我率领众人抵达了湖北省东南部的鄂州府。这一路的急行军下来,却让贾似道疲惫不堪,暗自叫苦不迭,仅管如此,贾似道也不敢有丝毫怨言,只得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鄂州历史悠久,古称武昌(不是后世之武昌),据后世的考古发现,公元前3000年前后,鄂州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有关鄂州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50……前2070年间,帝尧时期的樊国。罗泌路史国名纪载:“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
刚进鄂州城,我就收到了随州夏贵的急报,破虏军已于五月十三日离开随州,预计十四日晚即可抵达郢州。看完后我笑道:“动作还真快啊,看来破虏军要比朕先到一步了。”
贾似道笑笑:“陛下,破虏军臣见识过,不愧为我军之精锐,这点路程对他们而言算不得什么。”
“恩,师臣,江爱卿,我军连日急行军,你们两位爱卿还能坚持吗?”
两位老者谁也不甘示弱,同时道:“陛下尽管放心。”
我漫不经心地问道:“对于鄂州,想必两位老爱卿都记忆犹新吧,如果朕记得不错,十年前的鄂州大捷便是两位爱卿的杰作之一。”
贾似道讪讪笑道:“当日之捷也纯属巧合,若非蒙古国内汗位之争,胜负还是颇难预料的。”
江万载不语,只是轻轻地“哼”了一声,我知道江万载的不满是冲着贾似道来的。江万载生性耿直,战功卓著,不到三十岁,便被宋理宗提名欲加封江万载为兵部尚书,但被当时的权相史弥远压制,后转文职,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忽必烈大举侵宋,江万载才作为贾似道的最高军事参谋长重返战场,协助贾指挥组织鄂州之战。
就在宋蒙双方相持不下时,恰好传来蒙古大汗蒙哥被四川军民射死的消息,蒙古汗位空缺,忽必烈急于返回北方争夺汗位,但被几十万宋军拖住,一时之间竟陷入进退两难之地。作为宋军参谋长的江万载提出,趁蒙元内乱不稳之际,正面留小量宋军牵制蒙元,主力则迂回截断蒙元兵北撤必经之路,同时传檄北方之汉人反正起义,逼迫忽必烈在中原与宋军决战,但作为宋军主帅的贾似道却怯战请和,以南宋每年向蒙古输二十万岁币的条件要求忽必烈停战退兵,忽必烈正欲脱身回北争夺汗位,遂答应了撤兵北返。贾似道在向理宗汇报时,隐瞒了请输岁币的情节,谎称取得鄂州大捷。
眼看这千载良机瞬间失去,江万载一气之下便辞官归里奉养慈母,后宋理宗多次征诏江万载复官,皆被江万载婉拒。直到我登基后,在江万里的极力劝说下,江万载才重新入朝为官。
虽然如江万载之言,十年前是宋朝的一大良机,但以当时的朝政,谁又敢说不是又一次端平入洛呢?诚然,江万载骁勇善战,但即便如孟珙又能如何?南宋羸弱的根本原因不是军队的无能,而是执政者的无能。
历史不应该以是或不是的二元论来加以评述,不能因为贾似道是奸臣就否认贾似道的一切,尽管其出发点并不单纯。
我看着一脸不悦的江万载和略显尴尬的贾似道,笑着说:“两位爱卿,不管如何,鄂州之战为我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十年,过去之事就让它过去吧,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真实,谁也无法重新回到过去,只要大家吸取教训,机会总是有的。两位爱卿,孟帅之墓就在这鄂州吧?”
“是,陛下。”两人又是抢着回答道。
“今夜就在鄂州留宿,时间还在,两位爱卿,随朕前去孟帅之墓地。”
几乎所有研究宋史的学者都认为,孟珙是南宋末年最为杰出的将领,无论是抗金还是抗蒙,孟珙都是功不可没,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孟珙,南宋就不可能在宋蒙之战中坚守数十年之久。
孟珙墓位于鄂州西南五、六十里之遥的贤庾乡(今涂家垴镇下杨村一带)以西的紫金山下,出鄂州西门,在五十名亲卫的保护下,经过半个多时辰的飞奔,我们来到了紫金山下。
临近孟拱墓时,我放慢了马速,叹道:“孟帅英年早逝,实为我朝之重大损失也。”
对于孟珙十分尊重且又十分熟悉的贾似道接着我的话题言道:“是啊,陛下。大帅病逝时刚好只五十有一,的确是英年早逝。”
同样熟悉孟珙的江万载道:“陛下,孟帅之病,实为内火攻心所致。”
“是吗?”我愕然道。
一路上和江万载话不投机的贾似道也附和道:“陛下,江大人所言不假。”
江万载见贾似道附和自己之语,脸色稍霁道:“陛下,孟帅比臣也大不了几岁,加上自幼习武,身体一直很好,1246年之夏,我朝原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不愿继续在蒙古为官,便秘密向孟帅请降。孟帅大喜过望,急忙上书请求朝廷予以批准。范用吉身为蒙古河南行省的军政长官,一旦归顺过来,显然会在军事上对我朝大有裨益,但当时的朝政却被阎、马、丁、董四奸臣所把持,竟然以范用吉不可信,叛服不常为理由,不愿意招降纳叛。在收到朝廷的回复时,本来只是略染风寒的孟帅顿时急火攻心,口吐鲜血,并对天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说完之后,便昏迷过去,虽然有郎中及时救治,病情却也自此加重,于当年九月初三晚,薨于江陵。”
对于朝廷拒绝范用吉归降的原因,后世的历史学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宋理宗害怕范用吉的归顺会增长孟珙的势力,便起了猜忌之心,以致犯了和南宋高宗同样的毛病,拒绝了孟珙的请求。
当时的孟拱手下有“忠顺军”、“宁武军”和由回鹘人组成的“飞鹘军”,均是宋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这和当年的岳家军颇有相似之处。然而,也正是这种所谓的“私军”导致了宋理宗的恐惧,遂才有了拒降之举。
我也趋向于这种说法,在显文阁理宗的笔记中,对此曾有过含糊其辞的记录,在这份没有公开的记录上,宋理宗曾潦草地写到,今日之孟,昔年之岳?
孟珙之祖上乃是岳飞部将,对于当年的风波亭一事清清楚楚,因此也大致猜测出朝廷拒绝之意,而孟珙此生的抱负就是想实现岳飞之梦,收复山河,在收到朝廷这般回复时,只觉所有的抱负全都化为乌有,心急之下,一命呜呼。
听完江万载所言,我大致明白了其中的原委,或许江万载说得对,只不过我自是不能去揭先帝之短,含含糊糊道:“孟帅之愿就由朕与诸位共同完全吧。”
此时,正值下午未时(下午1点到3点),五月(古人历法为阴历)的天气本就十分炎热,而今日又是太阳高照,来到孟拱墓前,却不曾想到,在孟拱墓前竟然有一位赤着上身二十出头的精壮少年正在挥舞长枪,显然是在练习枪法。
江万载脱口而道:“烈焰枪法。”
第463章 追封英王()
“烈焰枪法?”后面的呼延德惊呼道:“江大人,烈焰枪法乃是我朝一等一的枪法,据说已经失传了四十余年,你是如何确知的?”
江万载笑笑,正欲回答,却见那少年已经收回枪式,披上上衣,快步来到我等面前,双手抱拳道:“敢问各位,前来我祖父墓前何为?”
我们一行数十人尽是身着便装,那少年自是不知我等的身份,不过见我们个个器宇不凡,态度也是十分客气。我一听少年自称孟拱之孙,又见其长相英武,顿时颇生好感,笑着道:“我等来自临安,特来祭拜孟拱元帅。”
“临安?”少年愣了一下道。
“正是。”
江万载盯着少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