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玖儿,朕的意思是说按照书籍,资料的类别将其重新归类,然后再整理摆放,比如,这几本书和册子都是介绍皇宫的,就放在一起。”

    “是,官家,玖儿明白了。”

    我笑笑,赞道:“玖儿就是聪明,一点就通。只是这么多的资料典籍你一个人也忙不过来,这几日上午朕上朝后,你可以将俞修容她们一起叫来帮忙。”

    “恩,官家,这样也好,省得姐妹们闲得无聊。”

    我和全玖在显文阁吃完中饭,全玖道:“官家,下午玖儿要去宁坤宫陪太后玩牌。”

    “恩,去吧,省得老太太一个人闷得发慌。”

    全玖道别后,我又打开皇宫的地图看了起来,越看越觉得这南宋皇宫之广大,之雄伟。难怪蒙古忽必烈如此惦记着这花花世界。宫中的大部分地方我都没有到过,那赵禥身为太子时,也是一样,除了宋理宗召见时,会出入宁乾宫和大庆殿等,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呆在其东宫中,而不愿意在皇宫中四下走动。

    我对比着地图,仔细研究起皇宫的分布状况。

    临安皇宫分为外朝、内廷、东宫、学士院、宫后苑五个部分。其中外朝面积最大,居于南部和西部,内廷偏东北,东宫居东南,学士院最小,靠北门,宫后苑也在北部,大体成前朝后寝格局。宫城四周有皇城包围,皇城的南门为丽正门,北门为和宁门,东部有东华门,西部有西华门。宫城没有四门,只有南北宫门与皇城南北门相对。外朝建筑主要由大庆殿、垂拱殿、后殿(又称延和殿)、端诚殿四组宫殿群组成。大庆殿位于南宫门内,是朝会的主要场所,垂拱殿在大庆殿西侧偏北,后殿在垂拱殿之北,端诚殿在后殿以东,其中的垂拱殿为常朝殿宇,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大臣的地方,常朝値雨,或有事故,则改后殿。遇忌前假及祠祀日分,则御后殿。后殿供皇帝便坐视事,也称便殿,其规制简洁朴实,陛阶且一级,小如常人所居。而端诚殿则是一座多功能殿宇,作为明堂郊祀时称“端诚”,集英殿就是端诚殿群中的一处。内廷殿宇众多,皇帝寝殿有宁乾宫(福宁殿)、勤政殿、显文殿等,以福宁殿为最。另有嘉明殿为皇帝进膳之所。皇后,皇妃寝殿为华殿、宁坤宫、慈元殿、仁明殿、受厘殿等。宫内还有皇帝与群臣议事的选德殿、举行讲学的崇政殿及藏书阁等。东宫内既有太子读书使用的宫殿如新益堂,寝殿彝斋,还有博雅楼、绣春堂等园林建筑。宫后苑位于内廷北面,主要殿宇有翠寒堂、观堂与凌虚楼、庆瑞殿及若干亭榭。学士院在宫城与皇城之间的和宁门内。

    看完皇宫的简介,我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南宋皇宫要是能流传到后世,实为天下第一宫也。我接着又翻出了介绍临安城的资料。有了昨夜逛街的经历,再阅读资料,两相互证,的确清楚不少。

    临安的街道成五横四纵的格局。方灵所说的天街在宋朝官方称作御街,是临安城的主要街道,全长约9里。临安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这也正是御街的景象。御街属于中心综合商业区,其中有特殊商品的街市,如金、银交易,也有一般商品的市场。个中还有“瓦子”多处,里面包括了茶楼、酒店、演杂技,说书,相扑等等场所。此外,还有四条与御街走向相似的南北向道路。东西向干道也有四条,都是东西城门之间的通道。还有次一级的街道若干条,均通向中部御街。全城因地制宜,形成大小不一的网格,道路方向多斜向,并以“坊”命名,街道的成形和繁荣,正是唐朝里坊制崩溃的证据。临安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集中在城市北部武林坊、招贤坊一带。瓷器的官窑在城南凤凰山下,称内窑。私营手工业则遍布全城,丝纺业多为亦工亦商的作坊,集中在御街中段官巷一带。御街中段的棚桥是临安最大的书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桥附近。以国子监、太学、武学组成的文化区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钱塘门内。

    临安城内的居住区主要在城市中部,许多达官贵戚的府邸就设在御街旁商业街市的背后。

    江南之地大多水陆相错,临安当然也不列外。城内河道有四条,其中盐桥河为主要运输河道,沿河两岸则多为闹市。城外有多条河流,与大运河相连,这些纵横相交的河和湖构成了一幅水运网。

    我不禁暗自赞道,这南宋京城无愧于天下第一都市也!我看了一会,起身在书架前慢慢地走了一圈,时不时抽出几本藏书,随意翻了翻。

    显文阁的藏书丰富,其藏典的重要性和机密性虽然不如御书房的珍藏,但胜在内容广泛,数量众多,无所不含,几乎相当于后世的综合图书馆了。

    难怪历朝皇帝都要安排专人来负责整理,内容的确太多了。这下,我得给我的妃子们安排工作了,这么多藏书或者御笔等,要我全部看完那是不可能的,我只能挑出对我有用的来看,而这个挑选工作就交给全玖她们去做了,我会让她们针对每一本书做出摘录,我需要哪方面的资料就去问她们便可。不过,这显文阁大学士的名头是轮不到她们的。

    我走到最里面的书架前,这里的典籍都不是书本,大都是宋理宗的御笔。我拿起最上面的一卷,翻开后见到是宋理宗为淳佑临安志所作的序言,看着看着,我突然觉得在整篇文中从未出现过“京城”的字样,不仅是这篇文章,就是以往我所看见的宋理宗的御笔中,凡是有关临安的,都称作“行在所”,而不直呼其为京城。

    行在所是古代皇帝所到之地的称呼。

    我继续翻阅了先帝有关临安的御笔资料,在其中一份上我终于看到了宋理宗的亲笔,“临安,我大宋之行在所。自高宗帝南渡,以临安为行所。先帝皆不谓之京,此乃我朝之原则,我朝有东西南北四京,唯有汴梁实为根本。眼下之人大都安于现状,习惯于临安为都,然,倘若朕再以此为京,实不就承认北方中原乃是他人之领土了吗?”

第230章 行省制() 
后世对于南宋皇帝的评价大都以负面居多,什么昏庸无能,不思进取;什么重用奸臣,祸国殃民,总之没有什么正面的言词。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南宋朝是在被金国占领了中原大地后赶到淮河以南所建立的,而且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不仅没有“还我河山”,反而为后起的蒙古所灭。

    在显文阁中,我从宋理宗的御笔里还是能看出南宋皇帝藏在内心深处的那点真实念头,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家园被他人所强占,在这一点上,皇帝也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不经意间,我抬头看向北边的窗户,似乎有些神出七窍。我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站在窗前,神情落寞地眺望北方。他是一位从北方逃难而来的皇家后人,同时也是一位家园被占的赵姓汉人的子孙,不管他是多么昏聩,不管他是多么窝囊,那遥远的中原也是他赵家的故居。

    一百多年来,临安的百姓以及大部分官员们都已经习惯将临安当做了宋朝的都城,只有这位孤独的宋理宗还是遵循祖宗之遗训,念念不忘北方的家园,尽管只是藏在心里的念头,却也始终把临安看作是行在所。这也是宋理宗没有大肆扩建皇宫的原因之一,尽管不是主要原因。

    不知不觉中,我也站了起来,走到窗前,渐渐与老人模糊的身影融合。

    或许这就是我的宿命吧,一位守护者的宿命。从我步入少帝陵起,我就扛上了这个重任,一个藏在宋理宗心里的梦想,一个无数有志之士的梦想,对我而言,这个已经不再是选择题了,我,当然只有一条路,带领南宋重新走向世界之巅。当然,这已经不再是一个梦想,而是我的理想,一个必须要实现的理想。

    经过昨日的恶补,对于皇宫的布局我已基本明了。我常常所说的偏殿就是位于大庆殿后面的延和殿,也称后殿,乃是皇宫前端最小的宫殿之一,其规模大约能够容纳二,三十人同时入会。后殿的大厅早已按照我的设想,改为了后世常见的会议室。长长的会议桌上放着一杯杯热茶,来此开会的官员都能享受到座位和茶水的待遇,比起在大庆殿中,这里要舒适得多。

    “参见陛下。”

    “平身。”

    大礼跪拜后的大臣们一个个依次坐在了相应的位置上。

    “各位爱卿,今日就行省制改革的正式实施,进行最后一次开始前的会议,政务院有何疑虑之处在此言明,大家进行商议,文爱卿,开始吧。”

    “是,陛下。”文天祥起身道,“陛下,各位大人。政务院经过连日来的商议,已经拟定出行省制改革的详细计划和步骤,并建议首先在福建路和江南西路开始实行。根据来自蒙古方面的情报,蒙古人的行省制是以中书省的方式来设置一个省的架构,也就是将省中书令作为一个行省的最高官员,这就是典型的一元化管理模式,而我朝原有的路是由四大监司共同负责,这就是第一个需要商议的问题,我朝的行省制改革后应当采用哪一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中书令负责制是将一个省的大权集中在中书令手上,对于提高办事效率会有所帮助,也能增加各部门间的协调性,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突出,就是这行省的中书令权力过大,容易引起腐败,一个行省的好坏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看这一个人的能耐了。而我朝原来的分散管理,容易引起各部门间相互推诿,效率低下,但却能防止一言堂的存在。针对这两种体系,政务院也是分为两派,请陛下最后定论。”

    我想了想道:“师臣,翁爱卿,你们的意见呢?”

    贾似道淡然道:“陛下,老臣以为还是应该维持四路分官的原则。自太祖以来,莫不为前朝节度使的权力过大而担忧,最后才形成现在的分路体系,如果按照蒙古人的做法,势必会违背太祖之意,让行省的中书令权力膨胀,以致朝廷对其的控制力会逐渐变弱。”

    翁应龙也道:“陛下,太师之言甚为在理。”

    我轻轻敲了敲桌面,道:“师臣之言确有几分道理。两种方式均有利弊,改革之道需要渐行渐近,朕以为行省制初期还是以原来的分路官为主,当我朝的廉政公署全面建设好后,再向中书令负责制过渡也不迟。前期,朕打算将四路监司改为三路,撤销提举常平一职,将其原有的事务交与行省制置使,这三路监司的职权分别为,制置使主导行政事务,负责对于下属州,县,军,监的日常管理,有对各州县官员的任免建议权,并监督地方官员的行政事务,其上对吏部以及新成立的教育卫生部负责;转运使主导财税,负责整个省的财政收支,其上为户部,商业部和农业部。提点刑狱主司法刑狱之事,负责全省重大案件的核查,并在各州府建立分支,以后再建制到县衙。”

    在我的计划中,行省一级会逐步向三权分立的模式转换。首先,立法权在朝廷,我暂时不会放权到地方,我要慢慢实行法制,但我也要维护皇权,所以我这个法制可以叫做皇权治下的法制。第二是行政权,这就需要各省的制置使来行使这个权力了,其上承朝廷,下接地方,所以我会陆续将各地制置使换成既有品行又有能力之人。至于司法权就沿用原有的刑狱提点司,并逐步从审核大案过渡到审核所有案件,也就是将州府县衙的审案权独立出来,建立类似后世的检察院,法院体系。

    文天祥问道:“陛下,这提点刑狱司在下一级建立分支是何用意?”

    “行省制的改革是先从路一级开始,后续会慢慢过渡到州县,朕打算将刑狱提点司体系向下延伸,目的就是要将现今州县的司法断案权独立出来。有句古话说得好,绝对的权力会造就绝对的腐化,特别是在司法部门。所以,在我朝律法健全之前,同时也要避免给官员腐化的机会。”

    “绝对权力造就绝对腐化?”赵顺孙赞道,“陛下圣明。”

    “行省的这三路监司暂且各司其职,待实行一阵后再议下一步计划。”

    “是,陛下。第二件事就是两省的人选问题,有关这个问题,政务院的争议颇大,臣也和吏部,中书省分别就此商议了许久,但还是没能统一看法,此事也需请陛下明示。”

    我问道:“政务院有人选了吧?”

    “陛下,有,请过目。”文天祥递过一本册子道。

    政务院中有属于皇权一派的,有属于相权一派的,也有属于中立派的,这各派之人自然会推荐自己的同党出任福建,江西两大行省的三路监司。

    我看完后道:“福建省制置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