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地烈风-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也正因为刘献之此举,名为大义灭亲,实际却是裸的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刘龑并不喜欢这个族弟。加上他毕竟是叛臣的子嗣,太原又是他父亲经营多年的地盘,当初那些忠于晋王不肯听命于刘献之的都尽数被刘献之骗来斩,如今的太原经略府的中原班人马多半都是听命于刘献之的部众。要任命这样一个自己既不喜欢又不信任,同时又是如此危急的关头,如此重要的职位,他的旧部和影响又是那么的大,究竟是福是祸实在是很难说。

    想了半天,刘龑冒出来一句:“他,没问题吧?”

    这是个不伦不类的问题,却又隐含了太多的内容在里面。伍思成苦笑着摇了摇头,答道:“回禀陛下,如果要说能力的话,微臣觉得此人深不可测,可也正是因为如此,微臣也不能确定他真的可以信任。”

    “此话怎讲?”

    “陛下,此人在京城呆了将近四年时间,可是始终不显山露水,除了去年黄河水灾时他突然跑来献计之外,从不轻易出门,也不曾听说他和任何权贵有什么来往,逢年过节也都是打下人送一份礼物而已。可是这样一个平时病怏怏的人,却对整个长安乃至整个国家的事情了如指掌,这说明他有一个巨大的情报网在后面支撑,而即使是郡王府也不可能有这份财力来供养那么多为他提供情报的资金。这说明两点,第一,他有非常强大的幕后财力资源,第二,他的人员都相当的精干,所以才能节约成本。而无论这两者的哪一条都足以说明能驾驭这两条的人一定非同寻常。关于这一点,且看去年黄河水患,整顿吏治之时他所献之策便可知一二。

    更关键的是,之前微臣对忠义郡王也没有太多关注,自从去年献计之后微臣便开始对他进行了秘密的调查。结果现竟不能完全掌握他的这个情报网,只查到他与许多地方官吏都有联系,可具体是谁却查不出个所以然来。由此可见此人确实不简单,至于他这么做背后究竟有什么目的,微臣也不得而知。所以,才要请陛下定夺。”

    刘龑听完这话,摸了摸颌下的胡须道:“这么说来,去年他力劝朕不要对那些官员动真格的,只怕这里面也有他的故旧眼线在里面吧?嘿嘿,有点意思。既然查不清楚,想也是没用的,那何不直接把他召进宫来问个明白呢?”

    伍思成点头道:“陛下明鉴。”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 七 面圣() 
说来残酷,身为皇族一脉的刘献之自从出生之后历经了十八年风风雨雨,却只进过三次皇宫。

    名为太原留守,实际作为外藩的父亲刘潜长年驻守太原,刘献之是在太原落生的。之后刘献之因为体弱多病常在南方养病,偶尔有机会出外游山玩水也是为了避暑或休养身体的需要。第一次得以进入皇宫竟然是因为出卖了谋反的父亲成了平叛功臣的缘故,可以说他的入京与他的父亲问斩有着因果关系。第二次进宫则是因为去年黄河水患,牵连出贪腐案件的关系,刘献之贸然请求入宫觐见,其实是冒着相当的风险的。唯有这一次是刘龑亲自派人前来相请入宫议事,可以说是刘献之生平头一次的遭遇也不为过。

    为了避人耳目,刘龑特意安排他入夜之后进宫。漫天的星光洒落在这位年仅十八岁的皇族青年身上,入秋后的长安已经令人感到阵阵凉意席卷而来。夜风吹动刘献之的梢,如果不是过去的岁月里长期被病痛折磨而使得他有些消瘦的话,刘献之实在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翩翩公子的形象。与刘龑的雄壮威武不同,也有别与刘显的那种柔弱的俊美,刘献之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属于阴沉的气质,这让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不太好,即使是他的父王刘潜和皇兄刘龑都是如此,总是莫名的与他有一种隔膜感。

    见了刘龑之后,刘献之行礼完毕,刘龑吩咐赐坐奉茶。刘献之一一谢过。待双方都坐定了以后,刘龑才开口道:“献之啊。你可知为兄唤你入宫所为何事?”

    关于这一点,刘献之已经知道了个大概。他的情报网效率很高,再加上自己推断,要得出结论并不太难。可是问题在于刘龑今天的目的在于试探自己,刘献之想了一下,答道:“陛下唤臣弟前来只怕不会因为只是话话家常,恐怕有什么大事生。如今朝廷内外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征伐高丽和突契入侵,莫非于此有关?”

    刘龑眼珠子转了转,干笑了几声:“献之消息好灵通,看来已经知道为兄的目的了吧?”

    “臣弟不过妄自揣测圣意罢了。陛下何以见疑?”

    刘龑嘴角一歪,道:“献之何必隐瞒,如今小到长安城的上上下下,大到举国上下,恐怕没有什么事情是献之你不知道的吧?”

    刘献之听了面无表情的缓缓站起身来,跪倒在地道:“陛下如此说,臣弟万万不敢领罪。”

    “领罪?朕何时说过你有罪了?”刘龑省去了为兄的称呼改成了朕,足以说明了一切,不过他还是继续说道:“便是你真有罪。又为何说万万不敢?”

    刘献之答道:“若说臣弟在各地都布有眼线收集各类情报,此事确有其事,臣弟不敢谎称没有做过。可是若说掌握各类情报是一种罪的话,臣弟却万万不敢领受。”

    刘龑也注意到了刘献之居然没有用敬称。心中也是一惊:这分明是在对自己的说法表达不满嘛。当下冷笑了几声道:“好,好,那你倒说说何以这种行为不是一种罪?”

    “是。以臣弟所见。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报渠道,小到一介草民。只要不是愚昧蠢笨之徒,也会注意收集情报。因为有用的农时节气,技能方法都可以有助于他日常的生活。只是士农工商的情报受到获取途径的限制和他本身需求的限制而变得相对范围狭窄罢了。若是推及到大臣,则需要时时掌握陛下的喜好厌恶,同僚是友好还是敌对,部下对自己是否有威胁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情报收集。”

    “哦?那你身为王爷就能如此咯?”

    “正是。”刘献之的神情一如既往的阴沉而平静:“臣弟既然受封为忠义郡王,又是皇族宗室子弟,所需的情报量自然不同常人了。如果陛下认为臣弟掌握了大量情报就是有所企图的话,那不过是因为臣弟的地位十分罕见而觉得太过抢眼罢了,却并非是因为收集情报本身有什么罪。所以陛下怪罪的并非是收集情报这件事,而是臣弟是忠义郡王这件事。”

    刘龑听了嘿嘿一乐:“说得倒是有几分歪理。那你要知道那么多情报干什么?”

    “防患于未然。臣弟既然是皇室宗族子弟,自然要为我刘姓天下谋利。如今陛下有伍思成为您收集情报,伍思成其人确实是个人才,他的情报收集能力相当的出色。可是如果有一天他有意蒙蔽圣听,那么陛下将无法得到真正正确的情报,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判,甚至是执政的失误。而陛下的执政失误就有可能危害到天下苍生,也就威胁到了我刘姓天下的安危,此时如果没有人能向陛下禀报真相的话就不可挽回了。可是真相并不是想要的时候就会自动送上门来的,如果不注意平时的收集,又何来切实有效的情报呢?臣弟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替陛下拾遗补缺,以备不时之需防患于未然而已。”

    “这么说起来,你这一切都是忠心为国咯?”

    刘献之抬起头道:“臣弟不敢说忠君爱国,在别人眼中臣弟是个薄情寡义的人,今日可以无父,他日自然可以无君。臣弟对于这种评论不削一顾,可是既然今天陛下动问,臣弟不怕陛下震怒说一句。臣弟所为的是我刘家天下,谁要是威胁到我刘家天下的安危,别说是臣弟的父亲,便是陛下您,臣弟也会义无反顾的站到您的敌对面去!若陛下觉得臣弟是个威胁的话,不如趁现在就动手将臣弟除去以绝后患!”

    刘献之说完就这么直盯盯的看着刘龑。刘龑被他这番话所惊,也是怔怔的望着他。

    两人相视良久,刘龑的眼神这才变得缓和下来,道:“这么说起来,只要为兄施政不离正道,你就会站在为兄一边了。我家天下有了你这么一个守护者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也罢,既然你有这个心思,那就做给为兄来看看!朕命你为太原经略副使,即日赶赴太原府替经略使薛伯仁主持那里的防务工作,配合幽州,辽东等地各军击退突契大军!”

    “是!臣弟遵命!”刘献之这才低下头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礼,他明白这一次吐露真心的赌博是赌赢了。未完待续。。

第六十五章 一 方略() 
既然委任了刘献之为大将出征,刘龑当然不可能只让刘献之单人匹马赶赴太原,毕竟薛伯仁带走了太原府四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了最精锐的骑兵部队,目前整个太原府防区兵力呈现空缺状态,因此刘龑让刘献之从长安南北大营中任意挑选部队赶赴前线。

    让他感到惊奇的是刘献之的反应呈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他对于选将方面格外认真,甚至当即列出了一份名单。北大营中武艺高强的旗牌官司马安,负责粮草看管的神箭手郝曼才,南大营中的骑兵校尉葛博龄,长枪高手韩健隆,甚至还有远在扬州府的以刀盾技术闻名的司徒伯通。这些人除了葛博龄是骑兵校尉之外无一例外都是身负绝艺却怀才不遇,而且全部都是在三十岁上下的年龄,其中年龄最大的葛博龄也仅仅三十五岁,在军中都属于小字辈的人。对于刘献之的这些要求,除了扬州府的司徒伯通因为道路遥远不能及时就任以外刘龑一律予以满足。其实根据刘献之的理想配置,候选名单里还有辽东军里的王汉新和高定边,这个要求目前当然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

    另一方面刘献之对于随行部队的挑选却显得漠不关心,除了在北大营中精心挑选了七百精骑之外,其余的部队里他一个人也没看上,只是随便挑选了三万士兵吩咐他们大张旗鼓的向太原进军而已,根本连最基本的指令都懒得下达。

    对此刘龑也曾忍不住开口询问原因,刘献之的回答却很干脆——只要这七百骑就够了。人数并不代表力量。更何况目前战事危急,部队规模越大行动度就越慢。根本来不及驰援太原。

    当被问及将以何种方法迎敌时,刘献之只是说了一句:“太原府在蔚州城上游。”便不肯再多吐露了。

    人员物资一旦备齐。刘献之没有片刻停留,立即率领七百骑兵出,完全不在意其余的三万大军的行程,仅用三天便赶到了太原府。这个度如果不是在渡过黄河时略微耽搁的话还能更加提前,而在渡河的这段时间也成了那些骑兵们唯一休息的机会,此外这三天内几乎都是骑在马上,连吃饭睡觉都不例外。一直以病弱公子著称的刘献之这次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一同完成了这些士兵们参军以来都不曾有过的高行军。也正因为如此,士兵们并不敢有半句怨言——连一向体弱多病的忠义郡王尚且如此。自己一介士兵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可以说刘献之用这三天的行军确立了自己在这支军队中的初步威信,不但如此,那些刚被他提拔成将官还来不及高兴的几个年轻人也对这位安闲王爷大为改观。之前这几个人对于刘献之是既感激又担心,感激的是因为刘献之的引荐自己才能一步登天成了他的部将,担心的是这位病弱公子来领兵,天知道他会如何指挥作战,万一他下达了愚蠢到令人指的命令的话,受其恩惠的自己究竟该遵命行事还是改拂袖而去呢?好在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刘献之至少可以做到甘为士卒表率,似乎比预期中要好了许多。

    来到太原府。原先的经略府官员们早已接到刘龑的圣旨,只是没想到刘献之这么快便到了,匆忙间只来得及赶到城门口迎接而已。进入经略府,办完交接手续之后。刘献之先安排了这七百名骑兵们休息,然后就与诸将开始商讨当前的形势。

    目前阿比契力尔还在围攻蔚州城,不过似乎攻击并不顺利。突契人的攻城手段还是不行。尤其是去年偷袭龙城得手以后薛伯仁带走了所有工匠,同时也焚毁了已经制造好的攻城设备。以至于这次根本没有可以使用的攻城武器,这多少也算是薛伯仁自己拯救了自己吧。

    可是阿比契力尔也不会那么死心眼的光盯着蔚州城。对幽州和辽东的攻击还在继续,同时在太原府的防御正面上已经出现了小股突契骑兵,他们主要以袭扰百姓为主,还没有主动进攻据点的行动,但是估计大规模的进攻已经为时不远了。

    听完报告之后,刘献之长出了一口气,笑道:“看来我来的还不算太晚,阿比契力尔还没有意识到舍弃薛经略转而攻击太原才是他最容易得手的选择。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