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尧得到一次和刘邦独处的机会。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不容易出现的,因为他的岗位单独奏事的机会并不多,纵然有,也是说完话拍拍屁股走人,根本没机会和老大探讨那些心理层面上的东西。
赵尧这次机会很难得。因为他不光陪老大聊了半天,还欣赏了一下老大苦恼的表情,这为赵尧的进言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赵尧说话了:“陛下忧虑,是因为赵王年幼,而戚姬与吕后有怨,当陛下万岁之后赵王会被吕后所害?”
刘邦一惊,然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而赵尧接着说话了:“陛下应该立一位群臣、吕后皆惧的赵国丞相,辅佐赵王,保护他不被加害。”
“谁能为?”刘邦顺口问道。
“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韧耿直,吕后、太子及群臣皆惮之。”
刘邦又一次点了点头。的确,能干这件事的似乎只有周昌了,因为我都有点害怕这个愣头青,更别说其他人了。可另他没有想到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害怕周昌,一物降一物,总会有“克星”出现的。
赵尧这次进言,影响了两个人的命运。
一个是周昌。这次“换太子”事件中,周昌的表现极为抢眼,当然也得到了吕雉的认可,如若不发生意外,这个人将在以后的岁月中顺风顺水,继续干着他那强悍而让人害怕的事业。可赵尧的推荐,彻底改写了他人生的轨迹。因此,我一直认为,赵尧是个小人。周昌信任他,可他却给周昌挖了个坑。保护赵王?亏他赵尧能想的出来。
另一个就是赵尧本人。这次进言,深得皇帝之心,同时也搬开了眼前的绊脚石,一举双得,颇有收获。当然,令他想不到的是,他随后的落寞,也同样因为这段对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用在赵尧的身上还是挺符合的。
随后,刘邦找来了周昌,做了半天思想政治工作后,任命其为赵国丞相。从中央下放到地方,这也算是一次贬职吧。对刘邦来说,并不是为了打击报复,而是实实在在有求于他,并且把所求之事为周昌讲解的清清楚楚。食君之禄,为君之事。周昌在他的新岗位上是做出了成绩的,他的行为很对得起刘邦。
再随后就是赵尧的位置变动。当周昌的身影刚离开长安后,赵尧就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御史大夫一职。而他这个御史大夫和周昌不同,周昌是诤谏,而他却是媚上。他算是刘邦找到的真正的打手,并在“换太子”后续故事上还为刘邦贡献了一些力量。
到此为止,易储事件算是告一个段落了。当然它并没有完结,还依然在顽强地上演着。不过现在的刘邦有些顾不上在这件事上闹腾了,因为又有一些大事发生了。这些大事没有什么新意,依然是造反。也就是说又有人造反了。
当然,在这些人的造反过程中,刘邦还是念念不忘“换太子”这件事情,时不时还会搞那么一两下,因此“易储风波”还是在穿插进行的。由于下面主要演员发生了变化,因此那就让我们进入下一个主题吧。当然,我们在介绍下边那些大事时,也会随着刘邦的思路穿插“换太子”这件事情,敬请关注。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七)陈豨的闹腾(一()
现在站起来造反的人叫陈豨。这个人对大家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我们在前边也根本就没有提到过他。
虽然我们对他很陌生,而实际上这个人还是比较爱热闹的,并且一直以来在刘邦的跟前混的很不错。
但很不幸的是,史料对这个人的记载很少,只交代过他是山东菏泽人且做过韩信部将之外,就没什么更多实质性内容。就连司马迁老先生都没弄明白陈豨的发家史,我们也就更是说不清楚了。
不过有一点我们还是很值得提一下的。陈豨在闹革命前是个小商人,对赚钱做生意这门专业比较有研究,当时养成的办事风格和生活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并最终也栽在了这上边。
陈豨虽然做过韩信的部将,不过从两人此时的待遇来看,他应该不是韩信的嫡系,甚至有可能是刘邦当初放在韩信身边的暗探。这种揣测实际也是有理论依据的,依据就是他和韩信现在的待遇。现在的韩信犹如囚徒,而陈豨却被刘邦安排到赵国当了个丞相。
当然赵国当时的丞相不止他一人,因为那个贯高也在这个岗位上待着。应该说这两个人一正一副,共同为当时的赵王张敖服务。
不过他和贯高的关系处的不是太好,理由也很简单,贯高属于张敖的嫡系,时时刻刻围护张敖的利益;而陈豨则不尽然,他实际上算是刘邦派过来的监督员,对张敖及赵国属臣们的一举一动比较感兴趣。他两个的办事宗旨不同,自然就尿不到一壶,时不时还会掐架。久而久之,积怨很深。
后来刘邦挖空心思搞的“白登之围”结束后,分封二哥刘仲为代王,樊哙辅佐,镇守代地。可刘仲和樊哙让刘邦大失所望,因为他俩在代地没待多长时间,就手拉着手跑回了长安。跪在刘邦面前,感受一番刘邦特有的问候后,灰头土脸地回了各自的家。
这一次,他两个人算是实实在在丢了人,不过两个人还是有差别的。刘仲的黑耳朵是当定了,因为他没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然而樊哙还有,他将用自己的行动,挽回丢掉的面子。
他俩人跑回来没多久,刘邦准备任命一个比较靠得住人去镇守代地,这个人就是陈豨。
随即,刘邦派人把陈豨叫到了长安,封其为列侯,命其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督统赵、代部队戍卫边疆。从这一点来分析的话,陈豨这个人不光会做生意,还比较会打仗。这虽然是揣测,但也是有根据的。
根据有两个:其一,能进入刘邦的法眼很不容易,因为刘邦的专长就是发掘人才,并且还从不走眼,陈豨能得到刘邦的认可,足见他绝不是等闲之辈;其二,陈豨到达代地后,就没有再挪窝,当然也并不是匈奴人没再来,而是陈豨没让匈奴人在自己手上讨到便宜,最起码陈豨没有像刘仲和樊哙那样落魄。由此可见,陈豨还是很有两把刷的。
虽然没能称王,但手握重兵,俨然一方诸侯。此时的陈豨是兴奋的,因为他得到了皇上的认可,看来这些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
兴奋的陈豨出的宫来,去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信。
我们已经让这位韩信兄弟坐了好长一段时间冷板凳,这个时候该让他出来露露头了。
不过这位仁兄死性不改,容易犯贱,现在他的这个毛病又要犯了。可不幸的是,他这次犯病碰见了个狠角色,也让他自己彻底玩完。
陈豨这次拜会韩信,完全出于礼节,因为曾做过他的部将,虽然暗地里还多少阴过他,但毕竟没有撕破脸,这次千里迢迢跑来长安,怎么说也得叙叙旧。
兴奋的陈豨来了。
而韩信现在却比较伤感。因为自从他被刘邦逮来长安后,一直在专心致志地搞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年四季请病假,空虚寂寞加无聊,伤心难受带生气,日子怎么过怎么不舒心。可他也很无奈,手里没兵没将,也无权无势,想叫唤也没人应和,想闹腾没人配合。所以,此时的韩信是伤感的。
我一直认为,心情是能够传染的。这次陈豨和韩信的会面就验证了这一句话。
此时的韩信过的很失败,所以一直在挖空心思地找翻身的机会。这次陈豨镇守代地的消息传来,韩信又冒出了个犯贱的想法,他认为机会来了。
要说韩信有这种想法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他现在是想造反想疯了,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这个人生规划。更重要的是,他一直以来都比较信任那个叫陈豨的人,从来没怀疑过陈豨曾经阴过自己。韩信在认人识人方面的能力也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了,就他这点水平整日里还胡思乱想,不说他“犯贱”就是对不起他。
俩人会面了,闲聊一会后,韩信屏退左右,拉住陈豨去庭院散步。
似是无意地说出了他思虑已久的话:“代地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处,你也是陛下最亲信的臣子。然陛下多疑,久之,恐要灾祸临头了。现在的你,也就是当年的我;而现在的我,也就是将来的你。”
陈豨愣了。韩信的话砸住了他的麻骨,让他浑身一颤,不自主地问了一句:“该当如何?”
韩信盯着陈豨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他日如若见疑,只能举旗……。”
陈豨又是一颤。
韩信轻声说道:“只有如此,方可久安。那时,我将相应将军。”
对话终于结束了,陈豨怀揣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韩信的家门。
这一次,他不准备去告密,因为他在心里相信了韩信的话。
韩信现在的境地,深深地刺激着他全身的每一根神经,他似乎想象到了自己将来的命运。也许韩信说的对,如若到了那时,也许只有这一步路可走了。所以,他不准备把这次谈话的内容报告给刘邦,因为韩信也许真的会成为自己将来转危为安的绝佳的棋子。
几天后,陈豨告别了刘邦,离开了长安,向代地出发了。
无论将来的境地如何,但此时的他应该是顺风顺水、呼风唤雨的。所以,韩信传染给他的那一丝不快,随着一路的颠簸,渐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八)陈豨的闹腾(二()
陈豨是个有理想的人。然而他的理想并不是要成就什么事,而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我们的家长经常拿一些成功人士来教育小朋友,试图让自己的儿子或女儿也能走出一条相同的路。而无数次的实践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主意。不同的头脑、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活习惯,最终会让事实与所设定的目标愈行愈远。
所以我一直认为,与其把某一个人当成自己的目标,不如把某件事作为自己的规划。如果能认定一件事,穷其一生而把他干好,那你的成绩将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
就如我写的这个东西,说实在的,就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上大有模仿的痕迹,因为已有一部非常出名的书早已让读者熟知。我承认,我参考了它。那部书我早已收藏,并且对我影响很深,在此我应该感谢那部书的作者,他给了我灵感。
然而,我并没准备把他以及他的著作当成我的目标,我个人认为他所取得的成绩并不应该作为自己的目标。
实际上,在很早以前,我就一直希望去探讨一些历史上的东西,试图把那些真实的东西讲述出来,并且也曾努力过。就如我现在写的这个大部头的东西,最初完全是以小说的形式进行讲述的,可待自己折腾十几万字后,突然发现那种方式弄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史料很少。一段故事要想讲清楚,现有的史料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但为了能让故事完整,开始加进了自己的揣测,甚至自己的胡编乱造。更夸张的是写着写着我突然发现,如果想用那种方式把两汉时期的事情全部记录下来,不好意思,那字数肯定过亿,还不见得能完。这绝不胡扯,因为我最初捣鼓了十几万字,刘邦才刚刚出世。并且那十几万字几乎让我吐血,因为要用小说的方式真实的展现历史,那能让人抓狂。最终,我停下了笔。
是那部很有名的书给了我灵感,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眼界豁然开朗。它算是开创写历史的先河,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会让人更轻松些,无论是对作者本人,还是对于读者,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终,我删掉了最初的十几万字,改变了讲述的方式,重新开始了这次历程。
在此,我要向那本很有名的书以及它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好了,回到我们的正题上吧,不能只顾抒发感情而忘了老本行。
陈豨年轻时候就为自己树立了人生目标,当然他的目标是成为战国时期的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是谁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高中课本上就有,这个人还是干出了一番成绩的。不过陈豨没有去关注他的成绩,而是很艳羡他的“门客三千”,认为养那黑压压一群人很牛气,也很排场。因此,陈豨开始在这条路上努力了。
他的这个理想,注定了他的结局。从列国纷争到天下一统已经好几十年了,当初魏无忌如此,虽然羡煞旁人,可也吃了不少苦头。乱世尚且如此,治世绝对是在找死。这是往别人手上塞利刃,迟早要往“谋反”那一条罪名上靠。
自从陈豨镇守代地后,他开始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
在这里,陈豨礼贤下士,召集门客,硬生生地凑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