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说刘邦并不是要让他们出来干活,他们所代表的是两种身份:一代表士子,也就是天下文化人的身份,80多岁的老博士为我所用,听起来就觉得有面子;二是代表“宗长”,古时候人的平均年龄都不长,而把这几个老头往人前一摆,大有神仙下凡的感觉,很有面子。因此刘邦三番五次相请,不过这几个老头很不给他面子,干脆隐居商山,不再露头。
而这一次,吕雉准备干成这件事。
具体请的过程我不敢胡讲,因为史料没有记载。但结果写的很清楚,吕泽用他那软磨硬泡的功夫,硬是把这四个老头请下了山。他成功了,看来吕泽搞这种事情还是很有一套的。
这四个人下山后,也没什么具体事,就是太子有什么公共活动时,四个老头陪着出去溜达溜达,剩下的时间就是吃饭闲聊,一天到晚啥也没干。可事实证明,这几个老头还真是有用,因为他们为平息这场“易储风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他们起到作用之前,又有大事发生了,具体说来就是有人造反。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五)易储风波(八)()
刘邦想让刘如意一步到位,直接晋级太子的岗位,可不想朝廷上下反对的浪潮太猛,这让他有一些犹豫,最终他准备缓一缓“换太子”的脚步,另觅更为合适的机会。
就在刘邦为刘如意寻出路之时,有人很配合地提供了个机会,他真是太有眼色。
这个提供机会的人就是张敖。这个人在一群神经病患者的捣鼓下,进行一次莫名其妙的造反行为后,为刘如意晋级提供一次绝佳的机会。
虽然我们把“造反”的名头扣到了张敖的头上,实际上真正闹腾的应该是贯高。当然,他两个人的故事我们在前边介绍过,在此就不再多言了。
要说不管他们两个是谁唱的主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因为经过那次发疯后,贯高死了,张敖被废除了“赵王”的称号。更重要的是,刘邦及时地封自己不到十岁的好儿子刘如意为赵王。
张敖的身份我们在前边也提到过,他的老婆叫刘乐,吕雉的女儿。儿子的事情还没解决好,女婿现在又成了板上肉,这让吕雉有些焦头烂额。
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不错的,因为刘邦还是留下了张敖的性命,虽然夺走了他“赵王”的称号,似乎那也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过让吕雉来气的是,刘邦把“赵王”的封号赏赐给了刘如意,这让她刚刚泛起的那一丁点感激之情,又转变成满腔的羡慕嫉妒恨。欺负完儿子欺负女婿,刘如意也太猖狂了。这为刘如意和戚姬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刘邦的想法是这样的,先让刘如意戴一阵“赵王”的帽子,营造一个不再“换太子”的假象,平息一下小弟们躁动的心情,然后好让自己集中精力寻找更恰当的借口,探寻吕雉和刘盈的破绽。偏心如此,让人无言。
这就是刘邦此时的心理。实际上刘邦此时的心理我是不怎么愿意写的,可如果我们不探索明白这些东西,就很难理解吕雉随后的疯狂。有因必有果,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当我洞悉了这一切后,我开始理解吕雉随后的行为。她嫉妒成性,她阴狠毒辣,她杀人如麻……但这一切,受其自身的性格因素的影响,更与这一阵的经历有关。归根结缔,她只是个女人,所有女人拥有的天性,她都有。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在她身上都得到了放大,一直放到了最大,让人恐惧。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皇帝还需要耍这种手段?想让哪个儿子接班这种事,自己还做不了主?还的绕弯打埋伏?
的确,一般情况下皇帝的话是金律玉言,说句话、放个屁,下边都得照办,敢说个不字,就能砍掉你的脑袋。可这也不是绝对,有些事,当然是指一些很特殊也非常规的事情,皇帝的话并不见得就那么好使,就如“废太子”这种事。无论再牛气的帝王,在这件事上,都是小心翼翼的。
因为“太子”这个身份很特殊,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多的是利益的交织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举动,将成为多方势力博弈的焦点。后世一些极为牛气的皇帝就干成功过几次,比如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康熙等等。但这件事办完后,彻底影响了帝国的走势,也有一些让帝王本人尝到了无尽的苦果。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邦这次“换太子”遭遇的阻力比那些后世的帝王们要大的多,因为后世那些帝王遇到的是多方势力的博弈。让多方势力对拼结束后,自己出面顺利收拾残局,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还比较好掌控。
皇帝是孤家寡人。这句话似乎也对,但也并不全对。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的尊严是任何人不能冒犯的,当然如果遇到董卓、曹操那种角色就另当别论了。既然皇帝是绝对的老大,自然就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对群臣而言,除了去拍拍马屁外,也不敢真的去和他交朋友,不然怎么死都不知道。
而皇帝也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总得依靠一些人,去干成一些事。这就需要搞平衡,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既支持各方,又要控制各方,不能让任何一方完全坐大,如若不然吃亏的只有自己。更不能发生一边倒的倾向,如果一个命令下去,全部大臣反对,那就完了。因此,皇帝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去依靠一些人,当然这些人用我们老百姓的眼光来看的话,容易得出忠臣和奸臣的结论。而事实上,在帝王的眼里是不去区分这些人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考虑“有用与否”,只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些什么人就够了。这些“有用”的人,就是他办成一件事的根本,无论是办好事还是办坏事。
刘邦这一次就面临了一边倒的现象。自从放出口风后,群臣们竟然空前的团结,连戚家几个很微弱的喘息声也在这种局面下被掩盖的毫无音息。这一次,刘邦很费力,因为现在连替他上擂台pk的人都找不到,还的亲自戴上拳击手套与群臣进行连环战。
面对这种情况,刘邦准备绕着弯走路,这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刘如意称王了,这一次没什么阻力。这种事情谁要再提出异议,那是嫌自己活的时间太长了。
刘如意当上了赵王,可现在的刘邦又不放心了。
虽然自己依然准备换太子,可就现在这种局面来看,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自己有生之年如果干不成这件事,无论刘如意是什么样的身份,似乎都面临着危险。因为刘邦很了解自己老婆的为人,这一次把吕雉得罪的要死,自己活着她不敢闹腾,可一旦自己over了,刘如意也可能就玩完了。
因此,刘邦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痛苦。他在戚姬和刘如意的身上的确是下了不少功夫。
刘邦的确是应该痛苦的,自己现在五十多,而吕雉却只有三十多,按常理分析自己是活不过她了。但如果真要向吕雉动刀子,一则自己有些舍不得,二则吕雉也没犯过什么错,毕竟吕雉为自己付出的也很多。刘邦虽然偏心眼,但仍不失是一个厚道人,在这一点上是比不过他的重孙子。
可事情总的要去解决,刘邦这次在别人的提醒下,就找到了一个看似很不错的解决办法。不过这只是看似而已。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六)易储风波(九)()
替刘邦找到解决办法的人叫赵尧。
这个人随后当过御史大夫,但他并没有留下什么太多可圈可点的事情,以至于连在司马迁老爷子笔下专门立传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说,他只是个小人物。无论当过多大的官,都于事无补,归根结底还是个小人物,甚至连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这种基本的人物要素都成了千古之谜。
虽然是个小人物,但还是把自己的名字留了下来,也算是一种成就吧。
现在的赵尧是御史大夫周昌的属官,官职名称为符玺御史,说白了就是专职盖章的。
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
御史中丞之秩为千石,其职责是外督部刺史、守、令,在朝可举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刑狱之事。
侍御史十五人,秩为六百石。其职掌是举奏百官的非法和违失,也可奉诏逮捕和拷问有罪的官吏。
“绣衣御史”亦称“直指使者”、“绣衣直指”,这个职务不常置,刘邦时候就没有设这个岗位。这里的“绣衣”并不是指为皇帝做衣服,而是表示君主尊宠。这个职务很牛气,说白了就是有军权,一般授予这个称呼后,立刻就能衣绣衣,持虎符,调兵出发,主要职责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而这个符玺御史倒是个长置官员,不过他的作用主要是盖章,工作虽然比较轻松,但权力还是蛮大的。因为御史大夫签批的文件,都要经他盖章才能下发。当然能混到这个岗位上,一般情况下都是御史大夫的亲信。因为这个岗位虽然干起来很简单,但知道的事情却很多,无论是弹劾人还是逮捕人,这位仁兄都会在第一时刻得到第一手资料,算是个关键风险岗位。也正因此,才为张尧提供了更多的晋升机会。
看了属官的职责,我们似乎可以明白一些周昌为什么能那么牛气,为什么能让群臣绕道走。写到此,我觉得御史大夫这个职务我们还是有必要探讨一下的。
御史大夫是秦始皇设置的岗位,算是他的发明创造。
古代宫廷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皇权和相权之间。君主一方面要依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去统领百官,另一方面又害怕丞相权重,架空君主。秦始皇当年即秦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直到秦始皇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秦始皇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所以执掌大权后,设立御史大夫一职,目的就是制约相权,而制约的机制就是明确御史大夫为“候补”丞相。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奉公守法,以免遭御史大夫的弹劾;而御史大夫想更进一步的话,就得卯着劲挑毛病,瞪着两眼找茬子。如此,就达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
由于御史大夫要协助丞相处理朝政,所以监察的职能主要由御史中丞去完成。御史中丞经常跟随在皇帝身边,负责监察朝中文武官员。除本职工作外,御史中丞也做一些行政事务,比如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图籍秘书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皇帝下发诏令,第一个收到的并不是丞相,而是御史大夫。具体流程是皇帝交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转发丞相。这种流程设置,不能不说是一个创新。
写了这么多,把各自岗位分工弄明白了,也得出了我们想要的结论:御史大夫是皇帝的心腹,得罪了这个人,就赶紧回家准备后事吧。
好了,不再废话了,还是赶紧回到我们的主题上吧。
此时的赵尧还是个小年轻,在周昌面前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敢有丝毫造次。纵然如此,还是有人把他拿出来说事了。
说话的人是个县令,史书既没写下这个人的名字,也没记明白他与周昌的关系,但不知出于什么心里,在周昌面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赵尧奇材,日后必代君位。”
这句话要是说给疑心重的人,立马就能让姓赵的在地球上消失。而周昌是什么人啊?耿直之士!怎么会把嘴上没毛的小伙子当成对手?最终他呵呵一笑:“刀、刀……刀笔吏,何、何……何能至?”
周昌没把赵尧放到心上,可并不代表那个县令没有眼光,就随后的实践证明,这个县令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
赵尧的机会来了。机会就是刘邦现在正为刘如意的事情而苦恼。
刘邦不高兴,整日愁眉苦脸,甚至还时不时会哼出一些悲歌。他的这种行为让群臣有些莫名其妙,也猜不出个所以然。
要说群臣猜不出刘邦的心思也是可以理解的。前段时间,刘邦一直在闹腾“换太子”,最终虽然没能闹成功,但刘如意毕竟也当上了“赵王”。更重要的是,纵然刘邦现在没有干成“换太子”这件事,以后还能干呀?担惊受怕、伤心难受的人似乎不应该是他,主动权在他手上,想怎么闹腾,随时都行,群臣最多也只能被动应战而已,怎么说也不会把老大刺激的这么狠吧?
就在群臣一脸茫然之时,赵尧窥见了个中关巧。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着的。赵尧的机会来了。
赵尧得到一次和刘邦独处的机会。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不容易出现的,因为他的岗位单独奏事的机会并不多,纵然有,也是说完话拍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