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确保不吃眼前亏,邓通这次拜访还是比较守规矩的。

    摘了帽、脱了鞋,战战兢兢地进了门,跪在申屠嘉的面前,低三下四地请罪。

    既然皇帝的红人很听话地跑来磕了头,也道了歉,打狗也得看主人,申屠嘉怎么着也该站起来扶上一把,客气两句,说一些“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场面话,最好再挤出两滴眼泪,增进一些感情。

    然而,申屠嘉这辈子从来不搞这一套。他坐在椅子上,绷着老脸,踏踏实实地接受了邓通大礼。

    头磕的差不多了,申屠嘉开口了,扯着他大嗓门问了一句:“朝廷,是谁的朝廷?”

    冷不防来这么一句,让邓通的脑子没转过弯。他现在有些发晕,还能是谁的朝廷?刘恒呗。

    他还没来得及讲出自己的答案,申屠嘉却瞪着两眼又开口了,“是高祖皇帝的朝廷!”

    把刘邦给拉了出来,连刘恒都被绕了进去,的确够狠。申屠嘉拿刘邦说事,明显是在用祖制压人,邓通重新恐惧了起来。邓通终于想明白了:老家伙你耍的太绝了吧,这完全是弄死我的节奏。

    可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邓通已经想不到任何措辞,只是不断重复一个动作——磕头,并且还配了音“臣有罪”。

    然而申屠嘉根本不和他正面说话,“你一个小臣,敢在朝堂上随随便便,是大不敬。”

    完了完了,邓通很清楚“大不敬”会有什么后果。没办法,接着磕头吧,不过邓通还是挺聪明的,及时地把配音改成了“臣不敢”。

    申屠嘉接着吼:“大不敬,应杀头。”说完这几个字后,突然站起身冲门外喊道:“来人,现在就执行,把他砍了!”

    话音未落,冲上来几个彪形大汉,三下五除二就把邓通按在地上。

    邓通屙净了,他这次算是实实在在地领略了什么叫“二球”。在邓通的眼里,申屠嘉十足是个屠夫,不按常理出牌,杀当朝大臣、皇帝宠臣,根本不搞三堂会审、皇帝审核、秋后斩首这一套,在自己家里就要按着人家的脑袋砍,太随便了。看来这家伙还依然保留着刘邦当土匪那阵的优良传统,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胆子的确不是一般的正。

    邓通没了以往的伶牙俐齿,他能做的还是两个字——磕头,当然配音也加以了改动“丞相饶命”。纵然被一帮人按着,他还是认真地磕、卖力地磕,额头献血直流而浑然不觉。而此时的申屠嘉却正绷着老脸在一旁骂骂咧咧地过嘴瘾。

    闹的差不多了,刘恒的使者扛着节旄进门了。

    一听使者来了,邓通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你们终于来了,再不来我就被老二球给弄死了。他今天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什么叫度日如年,相信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场景。

    使者冷笑着看了邓通一眼,两声喊道:“皇上有旨,召上大夫进宫。”然后近前,伏在在申屠嘉耳旁低声说道:“出宫前皇上曾言‘此人乃朕亲狎之臣,饶了他吧!’”。

    申屠嘉“嗯”了一声,算是回答。然后板着老脸冲邓通吼道:“若再敢嬉戏朝堂,早晚要你小命。”然后冲侍从一挥手,“放了他!”

    若在以往,一旦有皇帝仗势,邓通还不知会说些难听话,可今天就大不相同了,因为他早被吓破了胆,只唯唯诺诺地连声说“是”。

    申屠嘉大袖一甩,“你去吧!”

    听到这句话,邓通如释重负,磕个头,慌忙起身,扭头就走。出的大厅,撒腿就跑。他是一刻也不愿意在这里待了。

    望着邓通落荒而逃的背影,申屠嘉露出了一脸坏笑。

    邓通提着两腿一口气跑进了宫,跪在刘恒面前,一把鼻子一把泪地将这次恐怖经历做了一个全面、生动的汇报,最后还做了个总结:丞相差点杀了我。

    本以为刘恒会同情他的遭遇,甚至怒不可遏地拉着他的手去找申屠嘉理论,替他出这口恶气。但当他抬起了头时,看到的是却刘恒一脸的坏笑。

    从期待到绝望,邓通如同斗败了公鸡,瘫在地上。刘恒终于开口了,不过他说的这句话让邓通很失望——“下去吧,以后别招惹丞相就是。”

    他挣扎着站起身,一步三回头地退出了大殿。他现在得出了一个结论——申屠嘉绝对惹不得。直到此时他才多少有些明白,自己只不过是是个玩偶而已,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

    至此,他收起了以往嚣张,夹着尾巴、规规矩矩、小心翼翼地做他的上大夫。

    这,也正是刘恒所希望看到的。不让邓通吃点苦头,迟早会给自己捅个大篓子,教训他也是对他好。

    申屠嘉这次不遮眉眼地耍二球,说白了也不过是和刘恒唱了出双簧而已。但对邓通来说,却留下了个后遗症,只要碰见申屠嘉,他通常会做出一个动作——撒腿就跑。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二十六节最后的日子一() 
人活一辈子需要有个爱好,否则生活就有些单调,无论这个爱好能不能拿上台面,但有总比没有的强。就如刘恒,以往他起早贪黑烧香拜佛,虽然毫无意义,但其心里却有寄托。

    但“天降玉杯”事件水落石出后,刘恒渐渐对这个爱好失去了兴趣,香烧的不勤了,也不热衷于升仙了。要说这是一件好事,毕竟搞迷信也没什么益处。可对刘恒来说,偏偏还真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至此以后,他没有了寄托,开始变着法找乐子,在妃子身上找乐子,在大臣身上找乐子,包括申屠嘉戏弄邓通都成了他乐子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刘恒身子骨愈来愈差,喝中药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而就在此时,一个不速之客串门来了,给刘恒平静的生活掀起了些涟漪。这位不速之客的名字叫军臣。

    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响亮,因为他的家庭背景不一般,他爷爷叫冒顿,他老爹叫稽粥。这祖孙三人干过同一份工作——匈奴单于。当然,冒顿和稽粥都是过去时,这位军臣同志是现在时。

    做为新一任家族企业的掌盘人,军臣继承了爷爷的凶狠,也继承了老爹的沉稳。对汉朝来说,这是个极其难缠的角色。

    实际上军臣在“单于”岗位上已待两年了。由于这两年来,汉匈之间比较安宁,因此没让他和大家见面。现在,他终于耐不住寂寞蹦了出来。

    实际上,军臣在当上单于的最初两年里也是比较忙活的。不过他忙活的对象不是汉朝人,也不是月氏人,而是匈奴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关键原因是一些人对他这个“单于”的合法性有些疑义。之所以会产生疑义,是因为他这份工作靠他自己动手抢来的。

    当然,他能够干脆利落地完成这项工作,得益于一个汉人的帮忙——中行说。

    中行说人品不怎么地,但眼光很独到。早在稽粥咽气前,他就已经开始物色下一任领导人。挑来拣去之后,把目光停留在了军臣身上。因为这个人够狠、够辣。然而稽粥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应该另有其人。

    一个凶狠彪悍,一个阴险毒辣,这两个家伙为了共同的利益一拍即合。经过一番谋划后,两个人决定内外勾结,联合行动。

    具体操作流程并不复杂。

    中行说传出单于“口谕”,召集各位带头大哥议事。这些人闷着脑袋跑来后,没见到稽粥,却被军臣“请”了过去,并扣押了起来。

    做完这一切后,军臣昂头阔步地迈进大帐,搬张板凳坐在仅剩半条命的稽粥面前,等着他闭眼。

    迷迷糊糊的稽粥对身边发生的这一切无可奈何,他本想做一道选择题,可军臣直接给改成了道填空题。稽粥无奈地叹了口气:就你吧,反正都是儿子。

    就这样,军臣顺利地成了新一任单于。

    虽然名份已定,但有很多人不服气。就军臣这种不地道行为,想都不用就知道里边有猫腻,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很不高兴。

    军臣也清楚个中关节,为了端正一些人的态度,统一大家的思想,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匈奴内部。这两年里,该交权的交权,该滚蛋的滚蛋,该归西的归西,他搞的大刀阔斧、有条不紊、绝不含糊。

    这一切,都有中行说的一份功劳。可以说他是匈奴人搞阴谋诡计的祖宗。

    经过两年努力,军臣将大权收揽于一身,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吼一声:我是真正的老大。

    他是个闲不住的家伙,整合了内部资源后,很快就步上汉匈多年的老路上来。汉匈新一轮的争斗势在必然。

    要说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毕竟勒紧裤腰带忍了两年多,家里缺米少油现象比较严重,再不出来抢点东西就该揭不开锅了。

    公元前158年冬(汉文帝后元六年),军臣挥师南下,兵分两路,三万骑突入上郡,三万骑叩击云中。

    边关告急的消息传到长安,刘恒很恼火,大冬天也不让人消停。

    对刘恒来说,匈奴人的这次南下,可以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他现在一天到晚**,根本没精力去和匈奴人干架。但这架还不得不打,毕竟是人家主动找上的门,自己也没有选择余地。

    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

    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入代地,进驻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

    将军张武屯兵北地。

    就在刘恒拖着病重的身体忙着调兵遣将时,又一个消息传到了长安——匈奴大军临近甘泉宫(秦时称林光宫,汉武帝时重修殿阁,改名甘泉宫,为方便起见,直接按史书记载介绍)。

    甘泉宫是秦代离宫,距咸阳城北75公里处。事实上,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宫殿,而是前殿、紫殿、泰时殿等许多宫殿台阁的一个总称。

    据传这个地方是“黄帝以来祭天之处”,也是黄帝升仙之所。正因如此,秦代在此找造甘泉宫(林光宫)做为避暑胜地,到汉朝更将很多朝政大事安排这里进行。至汉武帝时,这个地方更是成为仅次于未央宫的重要活动场所。

    事实上,甘泉宫并不仅是秦汉时期帝王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它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防御匈奴。

    可以翻开地图看看,甘泉山是屏障长安的前哨。秦始皇更是从甘泉至内蒙九原修了个直到,派大军布防,震慑匈奴。到汉朝,它依然发挥着这个功能。

    军臣这次一鼓作气把烽火烧到甘泉宫,很是让刘恒接受不了。毕竟这个地方里长安城太近了,照这进度发展下去,说不定哪天一觉醒来,会能惊奇的发现匈奴人在长安的城门口溜达。

    经过这一次刺激,刘恒觉得京城防御可有待加强,免得出现异常情况时使自己四处抓瞎。

    就在各路汉军纷纷赶赴前线的同时,刘恒也对长安周围的防御工作进行了调整。

    事实上,汉朝大军还没开到前线,军臣已带领匈奴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家。他这次行动的目的性很强——抢劫,现在顺利完成了任务,财物、人口、牲畜、粮食……可谓收获颇丰,没必要再和汉朝人纠缠下去了。

    这次捕快与土匪之间的较量提前结束,但刘恒的长安布防工作却发生了个小插曲。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二十七节最后的日子二() 
刘恒的布防是这样的:

    祝兹侯徐厉,驻棘门(长安东北);

    宗正刘礼,驻霸上(长安东北);

    河内守周亚夫,驻细柳(长安西南)

    在京城南北二军之外,分设三军,护卫长安。

    这是刘恒御匈奴、防诸侯,加强京城防御的重要一招,对后世也影响深远。

    徐厉当过刘邦的侍卫;刘礼是刘交的儿子,刘交是刘邦的四弟。简单点说,他们都是刘邦留下的老人

    在我这本书里,徐厉和刘礼只是两个龙套,跨把腰刀站出来摆摆造型罢了,大家也无需太过关注。

    但那个叫周亚夫的人,我们是该让他亮相了。因为关于他的事情相对多了一点。并且目前这个名不转经传的小人物,到汉景帝之时,将会名扬四海、功盖天下。

    前边提到过,周亚夫有个很有名气的老爹——周勃,他是周勃的二公子。

    当初周勃被赶回封地,虽然心里比较憋屈,但生活状况倒无异样,一日三餐顿顿不少,一直活到到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病逝,谥号武侯。也算是混了个自然死亡,可喜可贺。

    周勃死后,长子周胜继承侯爵。由于周家功勋卓著,六年后,刘恒亲自赐婚,将一名公主下嫁周胜。这位啃老一族屁事没干,却摇身一变就成了当朝驸马。按理说,他应该很庆幸。

    然而,周胜小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