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最风流-第6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图可以和荀谌争执,也可以和曹操争执,也可以和审配争执,但在荀谌、曹操、审配都为荀贞说好话时,他却是独力难支了。他转目座上,目视斜对面的辛毗、辛评兄弟。

    袁绍帐下现今是人才济济,武将不说,只说文臣谋士,南阳许攸、逢纪,颍川郭图、辛毗,冀州审配等人,无不是一时之选,尽皆为当代之秀,随便拿出一个,都是一等一的能士,套句俗话,可谓“谋士如云”,如果这么些智谋之士能够被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那么便是以荀贞现下手中的谋士力量与之相比,也最多是只能抗衡罢了,亦占不得上风。

    只可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和荀贞帐下不同的是,袁绍手底下的这些文臣谋士很多是新近才投到袁绍手下的,虽然大多与袁绍有旧,可彼此间却并不相熟,如此这般,难免就会出现“分别结伙”,互相争权的现象。

    眼下来说,已经隐然形成了三大派。

    一派是以逢纪、许攸为首的,可称之为“南阳系”,因逢纪、许攸又都是跟从袁绍已久的老人,所以这一派似又可称之为“袁绍旧党”,曹操虽非谋士,可也算是这一派之中,且论及在袁绍军中的实际地位,因他出身公族、帐下有兵之故,还比逢纪等高上一点。

    一派是以审配为首的冀州当地士人,可称之为“冀州系”,这一派虽是大多新近才投到袁绍帐下的,可他们是冀州土著,袁绍要想在冀州立足,离不开他们,故而他们现而今很得宠用。

    再一派便是以郭图、辛毗、辛评、荀谌等为首的“颍川系”了,这一系不但有颍川人,也有一些汝南人,又或可称之为“豫州系”,因他们是袁绍的同州、同郡老乡,也很得重用。

    荀谌、曹操、审配三人分别出自三个不同的派系,却异口同声都在为荀贞说话,也难怪郭图没办法招架,只好寻盟友出来,为自己助力。

    颍川系中,荀谌和郭图的交情倒也一般,辛毗、辛评兄弟和郭图都是阳翟人,三人不但同郡,且是同县,因而他三人的关系不错,可辛氏与荀氏是姻族,所以辛氏兄弟和荀谌的关系也很不错,并又因辛瑷现在荀贞军中之故,辛家兄弟见到郭图“求援”,二人对顾一眼,一时却不好出头说话,——不支持郭图不合适,说荀贞的坏话也不合适,只能默然无声。

    郭图气急,对袁绍说道:“将军,我昔与荀贞同郡朝为吏,素知其人,这个人外诚厚而内实奸邪,他为颍川督邮时,郡人目之为酷吏,实在是一个为己利而不择手段之人将军……。”

    一直没说话的逢纪打断了他,说道:“荀侯檄文已出,不管荀侯是欲为将军报家仇也罢,无论荀侯是‘其心可诛’也好,只就眼下看来,公则,我且问你:当务之急是何?”

    逢纪的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荀贞的檄文已经出来了,现在重要的不是争论荀贞的目的和用意,重要的是袁绍该如何应对。

    郭图早年和荀贞不和,只顾着说荀贞的坏话,却是还没空去想该如何应对,闻得逢纪此问,顿时语塞。

    袁绍久居上位,养有城府,适才郭图等人争执之时他脸上神色不变,谁也看不出他是怎么想的,此时听到逢纪的这一问,他徐徐开口,从容说道:“贞之忠义之士,他这一檄显是内愤外露,断非如公则所言。公则啊,你想多了。”对审配笑道,“贞之为人,我久知也,卿毋怒,且快落座。”最后问逢纪,”元图,卿以为现下的当务之急是何?”

    郭图受到众人的围攻,胸中有万千的委屈之言,可见袁绍转开了话题,却也只能作罢,涨红了脸,气鼓鼓坐在席上,时而怒视荀谌等,时而“恨铁不成钢”地转看辛毗兄弟。

    逢纪拈须沉吟,说道:“荀侯以上匡王室,下为将军报仇为名,倡天下击董,将军不可不应只,以我之见,将军应亦修檄一道,传示四方。将军为国事,而家遭不测,檄文一出,定能引得天下心向,待到那时,这讨董就不难了。”

    逢纪这话说的不错,袁隗等人被杀,对袁绍来说,固是家仇惨事,可就政治号召上来说,却是一件对袁绍极其有利的事。就别说“修檄一道,传示四方”了,便是眼下,就有不少冀州等近地的豪杰士人因为“感其家祸”之故而蜂拥来投。可以想见,等袁绍的檄文再一出,来投他的海内义士、豪杰肯定会再掀起一个高峰。

    曹操听出了逢纪话里的另一层意思,说道:“‘修檄一道,传示四方’,固应当也。可是元图,我听你话中意思,似是不建议本初应贞之、孙将军之倡,现下出兵?”

    逢纪说“待到那时,这讨董就不难了”,意思很明显,袁绍现在不应该出兵击董。

    座上都是自己人,皆为袁绍亲信,逢纪也不藏着掖着,见曹操问起,索性便直言说道:“董卓虽悖逆天道,为天下所厌,可他不吝财货、妇人,重飨兵士,现下他兵锋尚盛,士气犹高,韩冀州明拥将军为盟主,暗实忌之,常为将军掣肘,以我当下之兵击之,恐不胜也。”

    曹操是个主战派,最讨厌的就是听到有人以种种理由为借口反对袁绍出兵,因而遂又问道:“那以元图之见,何时才是我军出兵之时?”

    “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冀州一日不安,则一日不可出兵。”

    座上荀谌、辛毗、辛评、郭图、审配等人刚才虽因荀贞而产生了争论,此时却又同一立场,俱皆赞同逢纪之话,都说道:“元图所言甚是。”

    曹操心道:“酸枣诸公各存私心,河内诸君亦俱怀别意,袁本初分明是以讨董为旗号,实意在冀州,故而即使袁太傅诸人惨死,我观他也无一丁点的出战复仇之意,……我早前曾与贞之相约,待我募兵归来便二次讨董,只是我兵马不足,难以再次出战,虽久有问本初借些兵马之意,可一直不得机会,眼下倒是正好可趁贞之倡‘共举击董’之机,问本初借些兵马了。”

    早在起兵讨董前,袁绍就对曹操说过:如果举大事不顺,那么他就会占据冀州,再南向以争天下。所以,曹操知道袁绍久屯河内不战,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别的,而就是为了冀州。既然清楚袁绍的想法,曹操了解他,知道再劝也无用,也就不做那些功了,但袁绍不战,而他的本部兵马又太少,不足以二次出战,所以,他是早就有问袁绍借兵的想法了,只是一直不得机会开口,今次正好趁荀贞倡天下为袁绍报家仇的机会,倒是可以开口出言,问袁绍借兵了。

    曹操说道:“本初,元图所言固是,然贞之既倡天下为卿报家仇,卿如无一兵一卒出,却似亦不妥。”

    “噢?然以卿见,何为上策?”

    “我愿领兵与贞之共出战,只是……。”

    “只是如何?”

    “只是我兵马不足,难为一路,还得请你借我些许兵马,以壮声势。”

    “卿欲借多少?”

    “五千足矣。”

    袁绍沉吟片刻,说道:“五千太少,我拨淳於琼部与卿,卿看可好?”

    淳於琼部约有八千步骑,比五千多三千人。

    曹操心道:“我说的是借五千兵马,本初却拨淳於琼部与我,……他这显是信不过我啊昔在洛阳,本初豪侠意气,宽宏下士,从善如流,我以为他是难得一见的海内英雄,可事到乱起,他先是召四方豪杰入洛,以至董卓生变,遁出京都,来至冀州,居屯河内,他又久不出战,轻重颠倒、举止失措,我为了给他家报仇,今问他借兵,他复又疑我,竟是无半点英雄之气了,难道果如古人所言:唯有遇到大事,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底细么?”

    曹操问袁绍借兵,袁绍如直接给他五千兵马,那就是把自己的兵马交给曹操暂时统带了,可他看似大方的说“五千太少”,拨淳於琼部给曹操,这实际上却是不肯把自己的兵马交给曹操统带,仍是以淳於琼为那八千步骑的主将,换言之,这是在与曹操“联兵”,而非“借兵”。

    曹操心中对袁绍的这股“小家子气”很看不起,脸上没有流露出来,而是做出大喜之色,说道:“如能得淳於将军相助,我此次出兵,更添三分胜算了。”

    “孟德,卿欲何时出兵?”

    “我这就给贞之写信,与他商议。”

    :

50 忠勇士舍身忘死 善战者后发制人() 
荀彧来到荀贞的帐中,见戏志才、荀攸等人已经先到,他坐入席中,问道:“阿兄召我等来,是为何事?”

    “孟德给我来了封信。 ”

    “信中说了什么?”

    “他向本初借了八千兵马,欲应我之倡,共出战击董,问我打算何时出兵。”

    “阿兄准备怎么回信?”

    “时近四月,将要夏收,等到夏收后再出兵吧。”

    颍川、广陵等地的夏收时间差不多,早的话,四五月份就该夏收了。

    “二次讨董”这个事儿,荀贞虽然肯定是要做的,但这次他传檄天下,其目的却只不过是想借此机会,再提高一下自家的名望罢了,究其本意,实是没想着立即就出兵的,所以他打算以夏收为借口,暂以此回信曹操,把再击董卓这件事稍微拖延一下,以待董军士气低落之时。

    戏志才等人点头说道:“以此回信,最为恰当。”

    荀攸不觉叹道:“诸路义军,除君侯与孙将军外,唯曹将军为匡扶社稷,讨逆慷慨,舍身忘死,可称忠勇二字。”

    曹操已经大败了一场了,几乎战死,在二次募兵的过程中,遇到兵乱,又是差点身死,可在带着新募的兵卒到了河内后,却依然积极主战,敢於进击,确实称得上忠勇之称。

    荀贞心道:“汉末群雄逐鹿,成事者唯曹、孙、刘三家,如袁绍、袁术诸辈,初时虽声势浩大,而最终却落得一场空,不过是‘为王先驱’,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啊”

    正说话间,外边有人来禀:斥候上报,董军似有异动。

    诸人停下话头,荀贞问道:“有何异动?”

    “伊阙关胡轸部约有五千人出关南下,轘辕关部董军亦有约三千人出关,似有东向之意。”

    荀贞命展开地图,一边看地图,一边问道:“轘辕关部董军现在何处?”

    “在轘辕关西。”

    “可入了我颍川郡内?”

    “尚未。”

    轘辕关就在颍川郡和河南尹的交界处,出关稍微向东走一点,就是颍川郡阳城、轮氏二县的辖地,所以荀贞先问轘辕关部董军现在何处。

    荀贞看了会儿轘辕关一带的地形图,接着把视线投到了伊阙关一带,转而又问道:“胡轸部现在何处?”

    “沿伊水而下,此时大约已到新城附近。”

    新城离伊阙关约六十里,从新城往东南去,约百里上下便是梁县。

    荀贞注目地图多时,问戏志才等人:“轘辕、伊阙诸关的董军忽有异动,卿等以为董卓这是意欲何为?”

    当下敌情不明,只知道轘辕关、伊阙关的董军各有异动,要说“董卓这是意欲何为”,戏志才等人暂时之间也难以断定,粗略算来,至少有三种可能性。

    戏志才说道:“要么是欲合两关之力,分西、南两路,共击我颍川;要么是欲分道进击,以轘辕关之董军东向击我颍川,以伊阙关之董军南下击鲁阳袁公路;要么是欲以轘辕关之董军牵制我部,而以伊阙关之董军进击鲁阳。”

    荀攸、荀彧点头称是,皆道:“志才所言/正是。”

    荀贞问那来禀报之人,说道:“轘辕关出的兵马是步是骑?”

    “步骑皆有,以骑为主。”

    “伊阙关呢?”

    “也是如此。”

    “以骑为主,这就是以奔袭为目的了,……传我军令,命文谦立刻带兵西进,入驻阳城、轮氏县外,以备轘辕关的董军来犯;再令陈午牢守郡南父城,以防胡轸部偷袭。”

    来禀报军情的这个军官接令,待荀贞写好军令,即出帐外,遣人分去给乐进、陈午传令。

    戏志才琢磨了会儿,对荀贞说道:“君侯,我以为董卓这次分道出兵,其意应不是在我颍川。”

    “噢?”

    “义军诸将军家眷、族人在京者多矣,而董卓之前却只杀了袁家在京者五十余口,这分明是‘严惩罪首’之意,杀了袁家五十余口后,他旋即又於今时分道出兵,依我看啊,他此次出兵之目的应也是‘严惩罪首’,其意应在袁公路,……那轘辕关的三千步骑,想来应只不过是为了牵制我部,使我不敢出援鲁阳的罢了。”

    荀攸说道:“志才说得有道理。只是,我军刚连败了胡轸数阵,斩获董兵数千,却也不能排除董卓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