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院,月薪为银洋350圆(合今人民币约2万元)。译书院逐步扩大,还聘请了外国人做译员,开办了“东文学堂”,同时组织翻译出版了一些西方民主思想的书籍,如亚当·斯密的《原富》等。严复的译述,全套几十本都是由译书院首先刻印发行。南洋公学译书院也由此闻名全国。    
    1901年商务印书馆原发起人邀请张元济、印锡璋等合资,成立有限公司,议定原发起人每股照原数升为7倍,折合银洋26250圆,加上新股23750 圆,共计资本5万银圆(约合今人民币350万元)。    
    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后,先在长康里设立编译所,请几位先生翻译西洋东洋的科学书籍,由蔡元培兼任编译所所长。不久高梦旦亦由张元济约来帮忙。    
    因出版获得不少盈利,逐步添置了机器。    
    商务印书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20世纪上半叶最大的出版社。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几十年,由编译所长,而经理、监理、董事长,同夏瑞芳、鲍咸昌、高翰卿、高梦旦等一起惨淡经营,逐步丛一个小小的印刷工场发展成为现代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    
    清朝未年,全国图书的营业额每年约为400多万银圆,而商务印书馆约为150万银圆,占三分之一。    
    民国初年,全图书籍营业额约为l千万元,而商务印书馆约为400万银圆,占五分之二。    
    1902年商务出版的书籍仅为15种27册,到1914年增加到293种634册,在13年间增加了大约20倍。    
    1902年1月4日(辛丑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本杂志《外交报》,主编是张元济。1904年出版《东方杂志》,创刊时主持编辑的是日本人,其中有好多文章是由日本人写的。1921年《小说月报》改版成为新文学刊物之后,它又出版了《小说世界》,网罗了许多通俗文学作家。    
    鲁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1913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第4期第1号首版第一篇,发表了署名“周倬”的一篇文言小说《怀旧》,文中有10来处圈点,文末加了评语:“实处可致力,空处不能致力,然初步不误,机灵人所固有,非难事也。曾见青年才解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短汀,无有是处,极宜以此等文字药之。——焦木附志。”焦木即编者恽铁樵,“周倬”是谁呢? 当时社会上谁都不知道。    
    整整21年以后,鲁迅本人才在通信中表明,这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34年5月6日,鲁迅致杨霁云的信中写道:    
    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说,登在了《小说林》(?)上……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评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    
    时过境迁,这么长久,鲁迅难免对细节记不清楚的,因为当时并不是他经手把稿件投到《小说月报》去的。鲁迅逝世以后,周作人对这件事作了具体的说明:鲁迅“辛亥(按即1911年)冬天在家里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小说),以东邻的富翁为模特儿,写革命前夜的事情,颇富于讽刺的色彩”,“未有题名……由我加了一个题目与署名,寄给《小说月报》,那时还是 小册,系恽铁樵编辑,承其复信,大加称赏,登在卷首。”(引自知堂《关于鲁迅》一文)    
    这篇经周作人加了“题目与署名”的鲁迅第一篇小说,在1912年12月6日寄《小说月报 》,12日就收到复信,28日收到稿费5块银圆,并于1913年4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4卷第l 号上登载。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一部分商务印书馆和文化人(3)

    商务与作者的经济关系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渊源长久。1903年,商务聘请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半月 刊,共出3年72期,该刊成为晚清的四大文学刊物之一。也是从1903年起,商务开始出版“说部丛书”。1904年创办《东方杂志》,1909年创办《教育杂志》。1910年出版《小说月报》名噪一时。1921年《小说月报》改版成为新文学运动刊物之后,续出《小说世界》,将原《小说月报》的通俗文学作家继续网罗在商务的招牌下。商务印书馆大力推出这些文学书刊,繁荣文学市场,对晚清和五四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反过来,文学市场也给了商务印书馆巨大的名声和经济利益的回报。    
    在书籍的稿酬方面,商务印书馆有着比较灵活的规定,其标准视著者的知名度、学识水平、书稿质量和发行量等各方面情况而定。如: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的版税为40%,这当然是最高的。    
    一些教科书和工具书的编译费,常是一次性付酬,不采取版税制。    
    1912年丁文江编著的《动物学》一书,酬金为400圆,秦蘅茫编的《代数》、《几何》,稿酬共700圆,景阳编的《三角》,稿酬400圆。    
    1913年1月,郁少华修订《英华新字典》,连校对在内,一年完成,酬金750圆,分五期支付,先付150圆,然后每次校对交字付150圆,再三次排校毕付清。    
    1916年3月,范云麓编《春季单级国文》十二册教科书,并编(学生自习字典)一本,合2400圆。    
    商务印书馆付给梁启超的优厚稿酬    
    民国初立,北洋政府便通过法令,发还梁启超、康有为被查抄的家产。之后,梁启超以共和党党首身份加入北洋政府,任财政总长和制币署署长。     
    1912年12月,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半月刊《庸言报》。12月18日,他在家信中说,“《庸言报》第一号印一万份,顷已罄,而续定者尚数千,大约明年二三月间,可望至二万份,果尔则家计粗足自给矣。若至二万份,年亦仅余五六万金耳,一万份则仅不亏本,盖开销总在五六万金内外也。”(参看《梁启超年谱长编》第661页) 不仅有很大的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收入达5万多银圆。     
    后来,梁启超到欧洲考察。其间决心退出政界,宣称以教育文化为业,走教育救国之路,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著述上。    
    梁启超跟商务印书馆的来往也很密切。根据1922年10月他和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的通信,梁著《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版税为40 % ;而梁启超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20圆。8 日梁启超致函张元济说,他遵照约定将他关于佛学的稿件寄上,请按信上的要求在《东方杂志》刊登。信又说:    
    一、《历史研究法》请即照梦兄[按指高梦旦]来书,再版印三千部(此书此问尚存千数百册,拟日内移交津馆代销何如?)其办法仍照从前“自印包售”、“六折算帐”,印费请先垫付,在售 价内扣除,书价三节结算。[陈按:三节指端午、中秋、春节]    
    二、《历史研究法》第三期书价 (第一次之六千册) 定本年秋节交清,前此除一次由律馆交来若干,二次由菊兄代付君励千圆,余数若干,希饬算拨付。[按:菊兄指张元济,君励指张君励]    
    张元济回信说,他将遵照梁启超的要求,将文章“先登杂志,既印单行,已示梦旦,一切当遵办”;同时说,“前订撰文之约,即自本月为始。……(千字20圆乞勿为人道及,播扬于外,人人援例要求甚难应付)”(参看《梁启超年诺长编》第965页)    
    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合同    
    在蔡元培主持北大的几年中,北京大学与商务印书馆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由商务印刷、发行《北京大学月刊》,出版北大教授的专著及通俗教育丛书,由华法教育会人员修订商务教科书,代北大订购外文书籍,以及请北大教授兼为商务采集标本等等。    
    通过这些合作,北大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出版的便利,而商务印书馆则获得了最高学府权威学者的支持,提高了出版品的水平,增强了它在国内外出版界的地位与声望。    
    1919年初,蔡元培代表著作人(北京大学)、张元济代表发行人(商务印书馆)正式签订《北京大学月刊》出版合同,规定:    
    (一) 编辑事务,由著作人任之,印刷、发行事务,由发行人任之。    
    (二) 用三开本。每年十册,每册以十万字为率,约一百页,每册定价三角。所有制版,印刷、工料及广告等费,由发行人代垫。    
    (三) 销数不满二千部时,所有损耗,由发行人担任。如满一年后,尚销不足数,发行人得将杂志中可以单行者,另印单行本,以冀抵补。销数满二千部以后,如有余利者,著作    
    人得十分之六,发行人得十分之四。    
    (四) 外间广告,由著作人经手者,照广告定价,以十分之五付给发行人。其由发行人招致者,概为发行人所有。    
    (五) 稿本用纸,每行字数,须与版式一律。如用夹注、或说明、或另行、或括弧、或插图、或附表、及所用圈点符号,均照排印之式,一律缮成正稿。图稿务须按照适定尺寸,绘成正稿,以便即用原稿雕刻、影照。如果有排印为难之处,发行人得酌量更改。著作人稿本,须于两个月以前,寄交发行人。    
    (六) 纸价涨落无常,估计成本,照市价计算。出版时,发行人应寄五十册交著作人。    
    北京大学教授撰写的讲义和专著,大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如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陈大齐的《心理学大纲》,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陶孟和的《社会与教育》,胡钧的《中国财政史讲义》,陈映璜的《人类学》等等,有的列为《北京大学丛书》,有的由蔡元培具函介绍。如1919年12月,经蔡元培介绍,商务印书馆曾以 200 银圆代价购印了刘半农的《中国文法通论》。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一部分商务印书馆和文化人(4)

    商务印书馆职员的经济状况    
    商务印书馆的薪金逐步提高。民国初期,国内大学毕业生极少,一般相当于高中文化者入馆,通常试用半年,合格后才正式录用,起点月薪30银圆;此后惯例每年增加10圆。    
    民国初年的薪金标准    
    1912年12月,张于贞、周衡甫、李心莲初来商务印书馆时,试用期月薪24圆,“半年后得力再增加”。考核转正后,月薪30银圆;第二年40圆,等等。    
    据包天笑回忆,1912年他在宝山路商务编译所半天工作(每日下午1—5点,星期日休息),担任小学图文教科书的编辑,月薪40银圆。当时编辑共约40名。    
    就连沈雁冰(后来的茅盾)由北京大学预科初到商务印书馆时,也是一样的待遇。1916年8月沈雁冰进入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起初月薪只有24银圆,1917年定为30银圆。以后每年晋升10圆或20圆。1921年为100 圆。    
    其他资历稍高者,待遇也高些。1912年6月,许志毅、凌文之初到商务印书馆,月薪各60圆。10月凌文之向馆方说,有人邀请他任教员,月薪80圆,“为家累计,不能不弃少就多。”馆方同意明年(两个月后)加增薪水,“论其能力亦尚值得”。    
    1916年2月邵长光愿离政界到商务印书馆服务,商订月薪由160圆至200圆。3月邵培芝到馆,月薪180圆。8月平海澜到英文部任编译,月薪100圆。杨仲达来馆,起点月薪160圆。    
    1916年9月蒋梦麟留美博士蒋梦麟(即后来继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者)尚未归国,经介绍到商务印书馆,一开始就定月薪200圆。    
    1919年2月周越然来馆,月薪180圆。10月谢福生定月薪200圆。    
    20年代的薪金标准    
    1921年周建人由胡适推荐到商务印书馆,月薪60圆。    
    据唐鸣时回忆,1921年国内大学毕业生到商务印书馆工作,起点月薪为60银圆,以后一般每年增加10圆或20圆。资深编辑的月薪可达100—200银圆。    
    商务印书馆曾慕名希望胡适到馆服务(或兼职)。商务监理张元济的日记1919年4月8日载:“托伯恒转托陈筱庄约胡适之,月薪300圆。”胡适婉言谢绝商务印书馆的好意,表示要继续为北京大学效力。    
    1921年9月,陈独秀回到上海后,商务印书馆想要聘请他担任“馆外名誉编辑”,由沈雁冰出面,商议月薪为300圆。    
    据陶希圣文章说,他进入商务编译所是在1923年:“各人的薪水互不相知,各人的进退听之当局。我初进所,月薪银圆80圆(当时米一石只得5圆)。满一年之年终,当局给予出面通知‘台端月薪加为100圆’;再过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