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两,可见其成色低于上海之标准银2%,上海市实际现货是以九八规元作为通行的银两记帐单位。
银两的四大类“平砝”
各地宝银的成色参差不齐,而各地度量衡亦不统一。由于各地使用平砝(砝码)大小不一,其混乱情形比银两的成色更为严重。据调查,民国初年,各地通用平砝有一百多种,总起来说,可分为四大类:
(一)库平,这是清政府所用的官平,为全国纳税标准,清政府的国家预算及对外赔款均以库平计算。但其大小也因地而异甚至中央与地方、甲地与乙地各不相同。而一省之中还有藩库平、道库平、盐库平等等的区别。《马关条约》规定中央政府库平一两为575。82英厘,即37。31克重。
(二)关平,起于咸丰八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在《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九条规定:“向例英商完纳税饷,每百两另交银一两二钱,称为倾熔费,嗣后裁撤,英商毋庸交倾熔费。”这是关平的初步规定,后偿付外债,规定标准重量,较中央库平略大,每两约重581。47英厘,即37。68克重。但各关所谓关银,平色各不相同。
(三)漕平,是由于漕米改折色以后所引起的,后来民间亦通行。实际上同一地方,亦各不相同。如上海漕平一两,大的约合565。73英厘,小的为564。2英厘。普通计算以565。7英厘为标准,合36。66克重。
(四)市平,名目繁多,甚至钱业中人亦难弄得清楚,市平中主要有公砝平、公估平、钱平、广东的的司马等。
总之,所谓库平银、关平银、漕平银、市平银等等都是计算砝码的不同,由于银两平色的纷歧,不仅限制了银两流通范围,亦增加了它的使用困难,这是银两制度的最大缺点。后来“银两”纯属一种记账单位,并没有作为货币真正在市场上流通。直到1933年,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正式宣布“废两改圆”。银两作为一种货币本位遂从法律上中止。
国外输入的银圆
明朝末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方的银圆开始流入中国,流通时间长达二百多年。
17世纪后,西方商人从我国购买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工艺品等,绝大部分用银圆支付。由于银圆质量形式划一,用“枚” 计数,比用秤称白银方便许多,遂流通于全国的都市大邑。我国商人和市民,多愿用十足的白银换取外国传来的银圆使用。
清朝末期外国银圆在我国所占的货币比重为43%,外国银圆的流入,对清政府的币制改革起了促进作用。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圆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西班牙、威尼斯、沙俄、法国、荷兰、日本和墨西哥银圆等。其中,“本洋”和“鹰洋”流通面最大。
“本洋”即西班牙银圆,是西班牙帝国政府从1535年到1821年间在它的殖民地墨西哥铸造的。币面铸有西班牙皇帝的肖像。它的版别很多,最常见的币面是查理第三的肖像,背中四格为动物图案,币径为3。9厘米,重为26。86克,银色原定为93。7%,后减至90。2%,币面双柱上各有一卷轴裹着,成形,故又称“双柱银”或“柱银”,后来人们用作为金币和银圆的记号。在19世纪中叶以前,“本洋”曾广泛流通于我国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
墨西哥银圆又叫做“墨银”或“鹰洋”,后讹为“英洋”。是墨西哥独立为共和国以后于1823…24年铸造。币面为墨西哥国徽,一只鹰嘴中叼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币径、重量均与本洋相同,银色为90。18%。墨西哥银圆于1854年初入中国,先是在广州使用,其后流行各地,代替“本洋”成为主要通货。直到1905年,墨西哥改用金本位制,鹰洋来源断绝。
清末铸造新式银圆
面对本国白银大量外流,银圆在国内广为流通的现状,清廷朝野纷求对策。初由民间和地方政府仿制银圆。道光年间,福建漳州和台湾,就铸造了“寿星银饼”和“漳州军饷”等早期银圆。
1833年清廷大员林则徐最先提出由中央政府铸造银圆的建议。尽管他为避免所谓违背“祖宗成法”的非议,只说推广铸造,并不讲模仿洋钱,但还是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而未能实行。此后随着银两制度的混乱,中国人自造银圆的呼声日高。有的提议依照外国银洋的形式,改变其文字,作为中国货币;有的鼓吹购买西洋机器,设立制币厂自行铸造。
1887年(光绪十三年)清政府终于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建议,在广东首先设局试造银圆;到1889年(光绪十五年)购置外国机器,招聘外国技师,试铸造库平七钱三分的银币。币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上端有“KWANG TONG PROVINCE”,下端有“7 MACE AND 3 CANDAREENS”;币背铸有龙纹,上端有“广东省造”,下端有“库平七钱三分”字样,配银九成。第二年正式铸造,改为库平七钱二分的“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龙洋”
广东银圆局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铸造的银圆,币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上端有“广东省造”,下端有“库平七钱二分”字样,配银九成,币背铸有龙纹,环边有英文字样。俗称“龙洋”,由清政府下令作为国家法定银币。所有钱粮关税、厘捐等,均得使用此种银币,民间一切交易与“墨洋”同样看待,顺利流通。同时还铸有几种辅币,如半圆(三钱六六、银八六成)、五分之一圆或称为“双毫”(一钱四分、银八二成)等。
湖北、江苏、福建、直隶、吉林等省,见有利可图,也相继仿制。清政府为推广银圆的使用,也命令沿海各省督促银圆的铸造。由于当时尚未划定统一标准,各省所铸的式样和成色参差不齐,且都标明本省省名,难以畅行全国。
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正式规定以“圆”为单位,每核算银圆重为七钱二分,成色为90%,含纯银量为六钱四分八厘。停止各省自由制造,铸币权收归中央。从这些银币“龙洋”的币面字样,可大致分为三种,即:“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大清银币。”
“大清银币”——跨朝代的银圆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即辛亥革命前一年)颁布了《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次年(1911)春,清政府开铸统一的“大清银币”,称为国币。
大清银币由户部天津造币厂制造,其币面中为“大清银币”,上为满文“宣统第三年”,下为汉文“宣统三年”,左右为束花一对。币背面为蟠龙和英文ONE DOLLAR(一圆);中央为汉文“壹圆”二字。其中蟠龙的图案有: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反龙、大尾龙等七种版式。同时,制有五角、二角、一角辅币,其版式相同。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南京、湖北两造币厂开始铸新式“大清银币”,定十月发行。
但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推翻了满清皇权,“大清银币”没能正式发行。适逢辛亥革命爆发,所有铸成的银圆提充革命军做军饷,陆续随市价流通市面,成为通用银圆的一种。但各省仍自行铸造。按《币制则例》规定,一圆银币重七钱二分,成色为九成,含银量应为六钱四分八厘。但各省所铸,成色并不相同,大多数低于标准,但也有少数高于标准的。
民国银圆——“袁头币”和“孙币”、“船洋”
民国元年(1912年)开铸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银圆,上缘“中华民国”、下缘“开国纪念币”,背面铸“壹圆”,环有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 ,ONE DOLLAR”等。但是民国成立后,军阀混战,币制未定,“大清银币”仍流通使用。直到1914年袁世凯头像的1圆银币铸出,全国币制才逐步趋于统一。
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中华民国国币条例》,收旧币、改铸造袁世凯头像的新币即所谓“袁头币”。以“圆”为单位,成色改为八九。同年十二月,先在天津总厂铸造袁头像银币。民国四年以后,各省先后仿铸。此种银圆形式,币面铸袁世凯的头像及铸造年度(如民国三年),背面为嘉禾的纹饰和“壹圆”的字样,俗称“大头”。
1927年6月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停铸袁头币,由南京造币厂改铸“中山币” 即中山开国纪念币(用的是民国元年的旧模),通称为“孙币”,俗称“小头”。从此在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境内就通行“袁头”和“孙头”两种银圆,其成色基本相同,全国各地市面上都可以通用。其它成色较次的以及“墨银”等就逐渐被淘汰了。
一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圆重26.7克,含纯银23.5克,并由上海造币厂铸造新银圆,正面为孙中山头像,背面为“帆船放洋”图案,俗称“船洋”。
据估计民国初期的20年中,“一银圆币”约铸造14亿枚。这种“银圆本位”的货币制度,到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正式宣布停止使用银圆,才基本结束。但是后来十几年间,银圆仍然在世面上时隐时现;一直到“人民币时代”,银圆才完全退出市场,成为历史文物。
“小洋”和“双毫”
除了面值“壹圆”的银圆外,满清末年及民国时期,都铸造过各种银辅币(小型银币),俗称 “小洋”、“角子”或“毫洋”。种类也很多。
1914年北洋政府规定银辅币有1角、2角、5角三种,先从天津试办。天津造币厂铸造“银角子”过多,比价跌落。市价低到1银圆兑换12角至15角,甚至24角。
广东地方所铸银质辅币,成色(含银量)为82 %,分为面额5角、2角、1角、5分四种。由于铸造有利可图,数量上又没有限制,以致成色越来越低,又不能平价兑换银圆,常受供求影响,市价贬值。
小银币中最通行的二角银币,俗称“双毫” (相当于两角的毫子),因形制适中,与我国古代五铢钱的重量大小相似,日常交易很方便。在两广一带,竟代替“一圆”银币,而成为主要的本位币。大致情况下,“小洋”1元2角或6枚“双毫”,折合1块银圆(大洋),也就是兑换率为1:0。8。在上海有一个时期,贬值到7枚甚至10枚“双毫”方可兑换一块银大洋。
“银本位币”的购买力
从19世纪末到1936年以前,我国流通的主要货币一直是银圆;国产四大银币为“龙洋”“袁币”“孙币”和“船洋”。到40年代纸币不断贬值,从经济学的角度,将不同年月的钞票的购买力做比较时,往往折合为“标准银圆”换算。这时银圆仍然在世面上流通,民间有所谓“大头小头、买进卖出”的谚语。所以,在法币、金元券和人民币时代以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时代可以称为“银圆时代”。
那么,各时期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的物价来计算(见附录2)。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六部分附录一(铜钱)
(二)铜钱
外圆内方的制钱
中国封建社会通行的货币是银两和铜钱。铜钱是日常民间通用的小币值通货 (辅币),种类很多。“一文”、“一吊”、“当十”、“当廿”,都是跟铜钱相关的计量单位。在一般的小买卖、小生意中,和支付工钱、小帐的场合,民间通常使用铜钱,而不便直接使用高值的银两。
“制钱”,专指明清两代,按照本朝定制的由官炉所铸的铜钱,以区别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的私炉钱。制钱有一面铸文字,所以称钱一枚为一“文”。这称呼从南北朝时代开始。“分文不取”、“一文不值”是典型的成语。
制钱中间有方形的孔,所以戏称为“孔方兄”。可以用绳子把钱串通起来,一千文叫做一“一吊”。明清时代通常一两银子可以折合一千文,为一贯钱或一吊钱。民国之后,在北京也有所谓“说大话使小钱”把100文称为“一吊”的。
“孔方兄”、“孔方兄”、“孔兄”、“方兄”为钱币别名,源于秦代的“方孔圆钱”即“半两钱。”秦统一之前,铜钱的穿孔,以圆形为多,“半两钱”确定用方孔,这是圆钱形制上的一大变化。外圆内方的半两钱,寓有天圆地方之意。古人云:秦始皇把天命、皇权熔铸在“半两钱”形制上,外圆代表天命,内方象征皇权。
新式铜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