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币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近代以来,有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形成这样的看法——
每年通货膨胀率在5 % 以下,物价稍有提升,是轻微的膨胀;每年达到7—8 % 左右是较大的通货膨胀;一旦超过10 %,即达到两位数字则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般经济学家认为,每年通货膨胀率在两位数字以内,人民还是能够忍受的。但是长期发展下来,就惊人了。如果通货膨胀率每年平均5 % 的话, 三十年后,一元钱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到原有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四分之三被政府有关机构及中央银行搜括去了。通货膨胀率是累进递增的,特别是在战争时期,难免野马飞腾的超级通货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抗日战争及内战期间的中国,都提供了活生生的例子。在1914—1918年间德国花费了巨额军费。其中只有6 % 是依靠增加税收,而94 % 来自发行公债和纸币,四年之内通货膨胀率达到450 % !战后经济衰败,又要支付战争赔款,内外交困,财政面临绝境,只好用滥发不兑现的纸币应付财政开支;99 % 以上的政府支出靠发行纸币维持。纸币发行量增加到天文数字:773,585,345,854,800百万马克,物价上涨万亿倍。马克同美元的外汇比价一落千丈。1921年开始贬值时,75马克还可以换到一美元,次年就跌到四百比一,1923年初,跌到百万比一,不到一个月又跌到一万八千比一,同年7月初跌到百万比一,11月跌到四十亿比一。此后就以兆来计算了。德国马克变成了毫无价值的废纸,工薪阶级的购买力几乎丧失。数以亿计的马克买不到一把胡萝卜,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辛苦一生的积蓄都荡然无存。生产几乎完全停顿,全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人民妨饥挨饿。纳粹头子希特勒趁机蛊惑人心:“国家本身成了最大的骗子和恶棍,这个国家成了强盗的国有。”他提出推翻这个“建筑在骗人的多数的决定玩意儿”的共和国,建立纳粹党的独裁政权。希特勒就在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全部崩溃,德国政府摇摇欲坠的情况下攫取了政权,从而又把德国人民引向新的灾难。
国民党一党专政下的旧中国,从1937年至1948年的十二年间,所谓“法币”的发行量增加47万倍,物价上涨493万倍,达到世界罕见的程度。……在恶性通货膨胀下,人民不得不携带大捆钞票上街购买日用商品。1948年初,还出现过这样的怪事:有些地方小贩把一百元以下的法币当作废纸收购,每斤作价2,000 元,而旧报纸每斤售价6;000元。因此社会上流传一首民谣:
“如今什么都值钱,只有法处顶讨厌,一捆一扎又一包,去买几根棉纱线。”
“如今什么都涨价,只有法币顶尴尬,一斤小票两千块,好象叫卖黄泥巴!”
罢教、罢研、罢工
北大、清华、北平研究院等部门的教职员工,于1948年4月6日起先行罢教、罢研、罢工三日,并向行政院及教育部提出三项要求:
,享年不满五十岁。(据报刊资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40年代后期的学校生活(4)
(一) 自三年(1948年)2月份起,仍按1月份配售面粉之数量及价格继续按月配面至实行配发其它生活必需品;
(二) 逐月按当地实际生活指数发薪,并提高技工及工警底薪,工警每人不得少于20元;
(三) 学术研究补助费按实际生活指数逐月调整发给;以维教界同仁最低限度之生活。
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研究院等七单位为争取合理待遇告社会人士书
(1948年4月5日)
我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研究院的讲师、助理研究人员、教员、助教、职员、技工和工警等同人,为了争取立即合理改善待遇,已决定从四月六日起,一致罢教、罢研、罢工三天。谨以沉重悲愤的心情,向社会陈诉苦衷和理由。
我们这样做,完全是“势迫出此”。
教育界同人生活的困顿,不从今天起,而今天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自从政府一月份公布公教人员待遇调整办法以后,这个办法正面是按照所谓“生活指数”发薪,形式上法币的收入数量稍多一些,实质上收入反而大大减少。更因为拼命发行通货,促使物价狂涨,逼迫我们与饥饿挣扎,被死亡威胁。反面则取消原来配面的办法,使我们难以维生,收入之实值上减少更超过调整以后的法币增加数量。朝三暮四如此“调整”岂不是残酷的嘲弄? 几个月来,教育界同人除了普遍的穷困,三餐不给,儿女啼饥号寒之外,有的弄到神经失常,以至疯狂。有的服毒,有的跳楼自杀。这些惨状,都彰彰在人耳目。
我们要问:是谁让他们这样的? 我们要大声的问:是谁把他们搞成这个样子?
两个月以来,我们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吁要求,请政府维持原来配发面粉的办法,
按照实际生活指数,按月调整薪给。唇也干了,笔也秃了,所得到的答复是一概不准。
我们现在,除了采取积极行动以促使政府接受外,已别无其他办法。
我们认为,我们正当收入,已经为政府用通货膨胀的方式,征取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有权利要求政府保证我们的“不虞饥饿”的自由。
当然,我们这样做,耽误了学生课业,延缓了学术工作,即使是一分钟,一秒钟,我们也是衷心负疚的。不过为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前途,使学校和研究机关能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我们这样做,在今天是必要的,虽然我们是在忍着痛如此的做。
我们希望能够得到社会人士和学生家长的同情和支持,悲痛之余,谨此致意。
国立清华大学讲师教员助教联合会
国立北京大学讲师教员助教联合会
国立北平研究院助理研究人员联合会
国立清华大学职员公会
国立北京大学职员会
国立清华大学工警联合会
国立北京大学工警公会
同启
卅七年四月
原载《清华旬刊》第7期
1948年4月13日
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的气节
1948年,朱自清快五十岁了。在最后的日子里,他的身体被疾病折磨得更加痛楚不堪,但他的思想却更坚定了。他曾改唐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反其意而用之,集成一副联语,亲笔抄在一张宣纸上,压在书桌玻璃板下: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1948年春天,蒋介石不顾民众反对,悍然召开了所谓“国民大会”。清华有个教授积极“竞选”所谓“国大代表”,跑来要朱自清投他一票,朱自清告诉他:“胡适是我的老师,我都不投他的票,别人的我也不投!”表现了对国民党的极大蔑视。
1948午6月18日,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当时在报刊上发表的宣言全文是:
张奚若等百十师长严正声明 (1948年6月)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人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签名者:张奚若 金岳霖 唐钺 Robert Winter(温德) 邓以蛰 吴晗
朱自清 陈梦家 沈元 李广田 孟庆基 …… 等一百十名教授
吴晗在《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一文中回忆:“这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沉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面庞消瘦,说话声音低沉。他有大大小小七个孩子,日子比谁过得都困难。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他的名字。”(原载《人民日报》,1960年11月20日)
拒绝购买每月两袋美援平价面粉,意味着全家收入每月要减少五分之二,朱自清反复思考这事的分量。当天,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意味着每月使家中损失六万元法币,对全家生活影响颇大;但下午认真思索的结果,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既然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就应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引自《朱自清全集》第10卷,第511页)
朱自清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教授之一,但那个月的全部薪水也只能买三袋多(约150斤)面粉。家庭人口又多,全家精打细算过日子,每天吃两顿粗粮,还得他带着一身重病,拼着命多写文章,才能够勉强维持下去。而他的胃病已经发展到极其严重的地步,签名的前几天,体重减轻到38。8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他虽然穷到不能治病,终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还是毅然决然地在宣言上签了名,并在几天后把配购证退了回去,拒绝了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直到弥留之际,朱自清还谆谆嘱咐夫人说:
“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过名的,以后,不要去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结束还不到三年,而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死伤达3500万人,其中死亡的就有2000万人,财产损失达5000亿美元。特别是当中国人民起来反美扶日时,美国驻华大使和驻上海总领事又发表了侮辱我中华民族的谈话。如说中国人连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也仰赖美国的慷慨施舍,中国学生得到教育也是受美国“恩惠”,反对美国的政策是“受奸人挑拨”,是“忘恩负义”等等。因此,朱自清等大学教授当时用拒绝美援面粉的实际行动来抗议,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1948年8月6日,朱自清先生的胃病终于发展到胃穿孔。12日与世长辞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六部分全面内战时期文化人的生活 (1)
(十七)全面内战时期文化人的生活
《观察》周刊的经济状况
抗日战争胜利后整整一年,1946年9月1日,在上海创办了一个新型的知识阶级同人杂志,它在全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随着历史的流逝,它的价值愈来愈在昏暗的背景下凸现出来。这个同人杂志就是《观察》周刊。
《观察》为16开本,分量并不厚重,周刊每期只有32页即两个印张,篇幅6万字。它并不算是“大型”刊物,生存期还不到3年。但在20世纪中国大陆,具有全国影响的同人刊物很多,其中最早一名当然是《新青年》,而最后一名则要数《观察》。
过了整整40年以后,费孝通回忆说:“《观察》及时提供了论坛,一时风行全国。现在(指80年代中期)五六十岁的知识分子很少不曾是《观察》的读者。”(引自1985年《新观察》35周年纪念册)
90年代美国学者 Suzanne Pepper 在专著《中国的内战》(Civil War in China)一书中大量引用了《观察》周刊的第一手资料。1996年作者在该书中译本的自序中指出,有些历史见证人在回溯40年代末中国内战进程时说:
“许多人当时都阅读上海出版的一本叫做《观察》的杂志,并且实际上将它看作了解政局发展和战争进程的惟一可靠的消息来源。他建议我也这样做。后来这成了对我最有用的忠告,因为它使我越出美国国内争论和外国观察家报告的范围,接触到我最需要的信息,即当时的中国人对40年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的看法。”(引自《中国的内战》中译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可见储安平主编《观察》周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45年10-11月,储安平和几个朋友曾经在重庆编过一个周刊《客观》,共出17期,它在精神上就是《观察》的前身。那是一个八开本16页(两个印张)的杂志,每逢星期六出版,除了广告,每期发文6万余字。当时在西南、西北地区吸引了很多读者,受到好评。
但是《客观》的主办权受制于人、言不由己,储安平就一心筹办独立自主的同人刊物。他说:“当时的客观只由我们主编,并非我们主办。我们看到其事之难有前途,所以戛然放手了。”(《观察》第1卷24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