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高平叔教授指出:蒋梦麟这段话,记忆有误。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任职,是在1918年9月间,蒋梦麟此时尚未进入北大。蒋第一次代理北大校长,自1919年7月中至9月中,此时,毛已回到长沙。事实上,毛任职于北大图书馆,是在蔡元培先生自己主持校务期间。即使由杨昌济介绍给李大钊,李也只能以图书馆主任的身份向蔡校长提出,而必须由蔡校长下派任的条子。那时尚无人事管理机构,教职员工的任用与罢免,全由各机关、各学校的最高首长决定。有了蔡校长下派的条子,北大会计课才能把毛泽东编入职工名册,照月发工资。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薪俸考    
    关于北京大学早期的教职员待遇情况,至今只有一些著述中零散提到,而缺乏系统的考证和论述。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几十年前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大量散失,以及(二)历来学者们对于这个专题的忽视。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的意识。这样看来,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地位的知识阶层的经济生活状况,是他们教学、科研、传授和创造精神文明的必要社会条件,也是影响他们性格、历史命运的要素(当然不是惟一因素)。但很奇怪,现代中国教育史和反映校园生活的许多著作,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重要方面。    
    百年以来我国知识阶层,或是出于清高“耻言钱”、或是出于隐私“讳言钱”,在各自薪金待遇方面的确切记载很少见,能够找到的资料也很笼统或零碎、几乎没有人系统整理和研究过。几十年前的当事人大多去世,少数现存者也已年迈。所以要进行准确的调查、考证都有很大难度。    
    《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是北大校史者们经常引用的史料(附注:国家档案馆将此纪念册出版年代定为1917年,但据我考证它是1918年4月31日编定、5月出版的)。然而在这本纪念册编者的“例言”中也说:    
    “本校往年案卷大半零散,故前任职员所录之编制,全以民国三年陈君叔辛所编之《沿革略》及历年薪水簿为依据。但《沿革略》不甚精详,而光绪三十年以前至三十二年之薪水簿,又均遗失。因此前任职员录中,难免错误,亦无可如何之事。”    
    到了北京大学90周年校庆的时候,要寻找历史上的《历年薪水簿》,就格外困难了。    
    本文不揣冒昧,考证“民国初年”主要是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教员薪俸”,试图填补这方面的一个空白。    
    1917年制定的《国立大学教职员薪俸规程》    
    1917年5月教育颁布《修正大学令》,分大学教师为正教授、教授、助教授、讲师四等。几乎同时公布的《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制订标准为:    
    学长分为四级,一级450银圆、二级400银圆、三级350银圆、四级300银圆;    
    正教授分为六级,从一级到六月薪分别为400银圆、380银圆、360银圆、340银圆、320银圆、300银圆;    
    教授分本科、预科二类,各分为六级,月薪级差皆为20银圆,本科教授自280—180银圆,预科教授自240—140银圆;    
    助教授分为六级,月薪从110银圆—50银圆;    
    讲师为非常设教席,视难易程度从2—5银圆不等。    
    但这只是一个原则上的规程,尚未见具体的实例。当时全国的国立大学只有北京大学、北洋大学、等几所。前些年《文物天地》披露的《北京大学1919年职员薪俸册》,内容仅限于职员,如——    
    姓名  3月 4月5月6月 7月  8月       
    蔡元培600 600 600600   600 600       
    夏元瑮350 350 350350   350 350       
    王建祖350 350 350350   350 350       
    陈独秀300 300 300300   —  —    
    温宗禹(本为教授)300300   300 300    
    李大钊120 120 120 60(半薪)60 120    
    …………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二部分五四前后北京文化人群体(6)

    1916年12月以后,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系“特任”资格,由国务会议议决,月薪为600银圆,级别是“一级校长”;中国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瑮担任理科学长兼教授;王建祖担任北大法科学长;以上二人级别是“三级学长”;1919年由温宗禹担任北大工科学长,6月代理北大校务;首创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兼教授(1919年暑期休假);以上二人属于起点级别“四级学长”;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级别仅为最低的“五级主任”。    
    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这个《北京大学1919年职员薪俸册》,仅包括校务方面的职员,而并不包括文、理、法、工四个学科的教授、讲师、助教等。所以很不全面。    
    然而,关于北大教员的状况,学者们的许多论文中只是笼统地说:当时北京大学共有教授约80名左右。至于五四时期北大的“一级至六级教授”究竟是那些人?他们的实际月薪究竟有多少?至今缺乏明确的数据。本文试图解决这个课题。    
    北京大学薪俸存根    
    在北京大学初期的历史档案里,我发现了一堆杂乱无章的财物会计纸片(单据),在尘封的角落里被历史遗忘,无声无息地沉睡了80年,而从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其实,这些史料为研究五四时期我国知识阶层经济生活状况,提供了一把重要的钥匙。这一大堆纸片就是《中华民国某年北京大学教职员薪俸发放存根》散页。    
    当我初次发现它们的时候,这些纸片散乱不全,显然没有经过整理核对,而粗糙地用两条白棉线订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8张,第二部分190张;我在另外一个案卷里还发现了《领薪存根》(民国八年至十三年)17张。这三部分存根的格式、纸张、尺寸,完全一样。编号、姓名、金额、年月日皆用毛笔书写。经鉴定完全是当时(80年前)的原件,而非抄件,更不是复印件。所以是真正的第一手史料。    
    我初次见到的史料毫无顺序。第一部分第一张是“大字第五十三号九月份上半月第一项第一目第二节刘三薪俸金额一百圆,现洋五成中票五成,右款已照数发讫,中华民国八年十月廿五日”;接着是“大字第五十五号程演生”、“大字第十六号刘文典”……,直到后面才出现“大字第十八号陶履恭”、“大字第一号胡适”等等;第三部分又出现了“马寅初、马叙伦、蒋梦龄、周作人、钱玄同、李石曾”等人的领薪存根(民国八年至十三年,即1919—1924年)。    
    从残留至今的这365张存根残片看来,这种“薪金发放存根”显然是由当时北京大学财务部门统一印制、校内专用的。虽然我所发现的这种存根年代是从民国八年(1919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但实际使用的时期估计不止这六年间。    
    北京大学教职员“薪俸发放存根”的格式    
    80年前的这种存根,一律是竖排文字、用我国民族形式的草黄色薄纸石印。原有空格处,是用毛笔书写的数字、姓名、日期等。举其中的“大字第壹号”和“大字第三十号”等“薪俸发放存根”为例——    
    大字第叁拾壹号 九月份上半第一项第一目第二节  钱玄同 薪俸金额  壹百贰拾圆  现洋五成中票五成右款已照数发讫中华民国 八年 十一月 三日大字第 壹 号 九月份上半第一项第一目第二节  胡适  薪俸金额  壹百肆拾圆  现洋五成中票五成右款已照数发讫中华民国 八年 十月 廿四日    
    民国八年(1919年)北京大学教职员的月薪,通常是在一个月以后,分两次发放;每次支付半数,例如胡适于10月底才又发放另一半140银圆,付清280银圆。(也有少数教授是一次发清的,如马叙伦、蒋梦麟等;此外月薪较低的讲师、助教,都是一次发清的,详见下文)    
    特别要解释,在每张存根中所谓“现洋五成、中票五成”,就是指所发薪俸中的一半为银圆(现大洋)支付、另外一半是钞票即兑换券(中国银行发行的“国币”简称为“中票”,当时在市场上贬值,很难兑现;下文将讨论民国初年“中交票”兑换券的贬值问题)。    
    所谓“第×项第×目第×节”是在财务上的分类:“第一项第一目第一节”是校务职员薪俸单据;“第一项第一目第二节”是本科和预科教授薪俸单据;“第一项第一目第三节”是讲师和助教的薪俸单据;等等。    
    1919年北京大学教职员薪俸的具体数额    
    我从1919年9月份“北京大学教授薪俸存根”(共141张)中整理归纳出一大部分教授(约60人)月薪名录,大致上每人签收的存根有两张。原件散乱不堪,有许多字迹潦草不清。由我耐心地逐张核对、一一抄录;然后按照原来的序号,重新整理排列。其中缺少存根第25号、第67-82号、以及第91-118号,共缺45张;第40号、49号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全。得出如下结果——    
    第一部分    
    1)胡适280圆,现五中五'下同',2)陈大齐280圆,3)朱希祖280圆,4)杨荫庆280圆,5)辜汤生(辜鸿铭)280圆,6)宋春舫280圆,7)陈汉章280圆,8)康宝忠(康宝恕代领)280圆,9)马叙伦280圆,10)蒋梦麟280圆,11)陶履恭280圆,12)刘师培280圆,[整理者按——以上12名为一级教授,月薪皆为280银圆。]    
    第二部分    
    13)李景忠260圆,14)贺之才260圆,15)周作人240圆,16)王星拱240圆,17)钱玄同240圆,18)杨震文240圆,19)徐宝璜240圆,20)顾兆熊240圆,21)王征240圆,22)吴梅220圆,23)陈瀚200圆,24)叶浩吾180圆,25)黄节180圆,26)包玉英180圆,     
    第三部分    
    27)[字不清、似为沈尹默]280圆,28)关应麟280圆,29)马裕藻240圆,30)费家禄240圆,31)刘三200圆,32)程演生200圆,33)刘文典200圆,34)魏友枋200圆,35)刘复200圆,36)钱振椿140圆,37)孙国璋140圆,     
    第四部分    
    38)朱家华200圆,39)朱宗莱240圆,40)魏友枋200圆,41)温宗禹300圆,     
    ……[中断存根第67-82号,共缺16张]    
    第五部分    
    42)罗惠侨240圆,430钟观光240圆,44)龚安庆240圆,45)沈士远240圆,46)杨增敏240圆, ……[中断存根第91-118号,共缺28张]    
    第六部分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二部分五四前后北京文化人群体(7)

    47)吴曾勋220圆,48)郑寿仁240圆,49)黄振华200圆,50)龚湘180圆,51)郭汝熙240圆,52)黄国聪240圆,53)韩述祖240圆,54)林损220圆,55)伦哲如220圆,56)陈怀220圆,57)陈清文200圆,58)王彦祖200圆,59)柴春霖200圆,60)梁敬淳180圆……    
    以上,是从第一手的“薪俸存根”整理的结果。 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准确地查清楚1919年9月份北京大学教授的薪俸数据。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因为还有45张存根缺失。由于月薪分两次发放,估计名录缺少20多人。他们究竟是谁?残缺的薪俸数据能否步补充呢?我尝试给出尽可能完整的答案。    
    设法补充薪俸名录    
    我搜集并整理了散见于国家档案馆、北大档案馆和个人收藏的 “北京大学文科一览” 和“北京大学法科一览”(1918…19年度)两种非公开发行的内部资料,但是可惜至今未能找到另外一半资料,即“北京大学理科一览”、“北京大学工科一览”两部分。我还找到了残缺不全的“1920北大三院一览”(缺少“北大一院”、“北大二院”两部分)等等,可以跟我发现的《北京大学薪俸存根》对照补充,得到第一手的正式数据,以说明历史真实情况。    
    在上述60位教授之外,可以补充的名单如下——    
    61)夏元瑮[理科学长]350圆,62)王健祖[法科学长]350圆;63)黄侃280圆,64)张相文280圆,65)马寅初280圆,66)黄振声280圆,67)左德敏280圆,68)黄右昌280圆,69)胡钧280圆,70)陈启修260圆,71)张祖训260圆,72)朱锡龄260圆,73)杨昌济240圆,74)沈兼士200圆,75)何尚平140圆,76)温宗禹[工科学长]300圆。 [整理者注:陈独秀原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月薪300银圆,但于1919年6月离职,所以没有列入这个名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