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近代后期艺术史-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先驱籍里柯,并深受其影响。他的成名作——1822年在沙龙展出的《但丁 

与维琪尔》(又名《但丁的小舟》)便是受籍里柯名作《梅杜萨之筏》的启 

示而创作出来的。该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描写但丁和维琪尔 

坐着大船从地狱湖的风浪里魔鬼们身旁游过的情景,表现了善与恶的矛盾。 

那些在浊浪中翻滚的恶魔们,让人想起但丁原诗中的话:“……许多自命为 

大人物的,将如蠢猪一样在这里遗臭万年。”这幅画的出现引起了巴黎艺术 

界的巨大骚动,一切进步势力极力支持和赞赏它,而保守势力则尽其嘲讽、 

攻击之能事。1824年,他又创作了《希阿岛的屠杀》和《迈索隆其废墟上的 

希腊》两幅油画,直接反映了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历 

史事实、热情讴歌了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英雄捐躯的希腊志士们。如果 

说《但丁和维琪尔》是浪漫主义画派向新古典主义的挑战的话,那么后两幅 

画则是浪漫主义向新古典主义斗争更加尖锐化的表现,甚至可看成是浪漫主 

义对新古典主义的最后通牒。德拉克洛瓦1830年创作的《自由领导着人民》 

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把浪漫主义运动推向了顶峰。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 

这次工人、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运动。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地把 

比喻和现实结合起来,高举三色旗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 

了浪漫主义的特征,这种浪漫主义因素与四周真实环境的结合使得浪漫主义 

和现实主义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互相 

融合的对比,潇洒奔放的笔触——这一切,就是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它的问 

世,有如这个年代雨果的戏剧《欧尔那尼》上演宣告新古典主义戏剧的彻底 

破产一样,也宣告了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彻底破产,使他站到了浪漫主义画派 

的最前列。由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于1832年非洲旅行写生。此后,他的作品 

转向追求异国情调和从古代神话中寻求寄托,先后创作了《阿尔及尔妇女》、 

 《摩洛哥犹太人的婚礼》、《塔耶堡之战》、《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 

 《猎虎》、《狮子的狩猎》等。他虽不是肖像画家,但却画了一些非常出色 

的肖像画,除《自画像》外,《肖邦像》、《乔治·桑像》都是生动而准确 

地抓住对象精神面貌的杰作。德拉克洛瓦一生创作了853件油画,1525件粉 

画和水彩画,6629件素描和许多石版画、腐蚀版画以及装饰巴黎宫廷和教堂 

的壁画等,总计约万幅。欧洲的浪漫主义绘画在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形 

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和完备的 

表现。德拉克洛瓦一生创作的那些充满浪漫主义非凡气质、富于激情和令人 

回肠荡气的绘画,成了世界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珍品。 

     德拉克洛瓦在1858年曾写道:“泰纳和康斯特布尔都是真正的革新者, 

他们越过了过去风景画家走过的道路。我们的画派,在这方面人才济济,从 


… Page 10…

他们的榜样中,我们得到了莫大的教益。”的确,康斯特布尔和泰纳,将油 

画艺术从传统的古典样式中解放了出来,开创了油画艺术现代化的道路,影 

响了整个19世纪的欧洲画坛。从英国本身来说,其浪漫主义绘画主要体现为 

风景画的发展。正是由于康斯特布尔和泰纳的努力,才使得英国风景画的抒 

情风格在19世纪上半期得以形成。 

     约翰·康斯特布尔(1776—1837),生于萨福克州一个乡村磨坊主的家 

庭,故乡优美的自然景色对他的风景画创作有很大影响。1795年,他来到伦 

敦皇家学院学习,临摹格廷、法林顿和荷兰风景画家的作品,掌握其技巧和 

方法。1802年,皇家美术学会的展览会首次展出他的作品《风景》,受到好 

评。1805年创作的祭坛画《基督赐福幼儿》。1810年因《白马》一画获美术 

学院候补院士称号。1824年,他创作的《干草车》、《英国的运河》和《罕 

普斯塔特郊外》三幅风景画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美术展览会,在法国浪漫主 

义画家中引起极大反响,其中尤以《干草车》最为轰动,获这一年巴黎沙龙 

金质奖章。据说德拉克洛瓦当时正在创作《希阿岛的屠杀》一画,见到康斯 

特布尔的 《干草车》后,马上修改了他画上的天空,并在日记中说:“康斯 

特布尔给了我一个优美的世界”。1826年,他创作了另一部代表作《麦田》 

 (又名《乡村小径》),表现普通人平凡的劳动画面,充满生活气息。1829 

年他被选为美术学院正式院士。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山谷田庄》、《滑铁卢 

大桥的揭幕礼》、《韦默河海湾》等。 

    威廉·泰纳 (1775—1851),是伦敦一个理发师的儿子。童年时已表现 

出绘画天才,从画地形图开始了艺术事业。15岁时第一次在皇家美术学院展 

出水彩画,21岁展出油画《海上渔人》,次年又展出《密尔班克的月光》。 

25岁时成为皇家美术学院候补院士,28岁选为正式院士。泰纳一生酷爱旅 

游,先后去过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德国、瑞士、威尔士的城市和乡村, 

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创作源泉,并从各国绘画作品中汲取营养,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有《迦太基帝国的没落》、《埃及的第 

五次瘟疫》、《战舰归航》、《穿过雨雾的蒸汽火车》、《帕维尼的日出》、 

 《风暴中的轮船》等。 

    在谈到这一时期英国绘画时,就不能不提到“拉斐尔前派”。它是1848 

年由英国三位青年画家亨特、罗塞蒂和密莱斯发起组成的一个画派。他们反 

对英国古典学院派陈陈相因的艺术,认为拉斐尔之前文艺复兴早期作品具有 

朴素自然之美,在绘画上特别推崇乔托,标榜为艺术创作的真正道路。该画 

派倡导直接研究大自然,创造了某些新的技法。其中主要的是在湿的白底子 

上运用大面积的亮色,产生特殊光亮的装饰效果,对细节精雕细琢。其创作 

一般取材于圣经故事、神话传说和富有基督教思想的文学作品,以表现理想 

甚至是幻想的世界。他们强调艺术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作用,但其作品本身却 

缺乏感人的力量。该画派较有影响的作品有亨特的《世界之光》、《克罗迪 

和依萨贝拉》、《巴格达拉希德的黄金时代》,罗塞蒂的《圣玛利亚的少女 

时代》、《贝娅塔·贝娅特利齐》、《但丁之梦》,密莱斯的《伊萨贝拉》、 

 《在双亲家中的基督》、《盲女》,布劳温的《再见吗,英国》、《劳动》 

等。拉斐尔前派是复古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混合物,成员之间很少有共同点, 

又缺少共同的理论基础,因此,1853年以后,这个绘画流派也就自行解体了。 

此后,还出现过进一步把艺术变成理想的说教的“新拉斐尔前派”,其代表 

画家有布—琼斯、阿瑟·休斯、莫里斯、克莱因等。 


… Page 11…

                      2。欧洲现实主义绘画的兴盛 



     继新古典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绘画之后,于19世纪30—70年代,在欧 

洲又掀起了一股强大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这一思潮最早起源于法国,其中 

心也在法国,尔后波及到其他国家。就整体情况来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美 

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绘画方面。 

     现实主义一词,至今在译法上仍有分歧,有人主张译作“写实主义”, 

因而现实主义绘画也有翻译成“写实主义绘画”的。现实主义一般包括两方 

面的涵义:一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二指艺术的具体表现手法。欧洲现实主义 

绘画中两者兼而有之。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学艺术思潮和流派,最早出现在西欧的文学 

创作中。1831年,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文学上 

现实主义的出现。1836年,在英国出现了狄更斯的现实主义作品《匹克威克 

外传》;同年,在俄国也出现了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巴尔扎克、左拉、 

莫伯桑的创作,则使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洲文学运动的主流。 

     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呼应,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绘画源出于16、17世 

纪的卡拉瓦乔和荷兰画家们。18世纪的夏尔卡和以后的大卫、青年安格尔的 

作品中,都带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即使像德拉克洛瓦这样的浪漫主义绘画大 

师,尽管对新生的现实主义绘画有抵触情绪,然而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明显 

地带有现实主义的气质。由此看来,现实主义绘画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 

在继承并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悄悄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它也不像浪漫主义 

绘画那样经过同新古典主义的激烈斗争才不断发展起来,而是由最初的自 

发,通过创作实践逐渐变成自觉,其后再由批评界给予理论上的论证的。1850 

年,法国小说家尚弗勒里第一次用“现实主义”来标明当时的新文艺。他写 

于1853年的《现实主义》一书,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特征作了具体的论述。1855 

年,巴黎举行的世界名画展拒绝了库尔贝的两幅重要作品。库尔贝在同情者 

的资助下,在展览会附近搭起了“现实主义展览馆”的棚子,展出了自己的 

40余幅作品,同时发表了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 

现实生活,并骄傲地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直到 

这时,由杜米埃等人不自觉兴起的现实主义绘画,才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创 

作流派和运动。 

    30—40年代的法国巴比松画派,是风景画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巴比松是 

巴黎近郊的一个小村,紧靠风景幽美的枫丹白露森林。当时一些法国青年画 

家不满七月王朝统治下的现实生活和僵化了的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绘画,希图 

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寄托民族情感和自由理想,常到这里小住或定居下来写 

生、作画,形成了巴林松画派。该画派博收荷兰、英国风景画之长,但植根 

于法兰西本土之中。他们厌倦都市生活,信奉“回到自然”,主张走出画室, 

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写生,描绘动人的自然风光,创作了许多出色地表现法国 

绮丽多彩的景色、赞美人民平凡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 

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并且成为印象派风景画的先导。其代表作家有罗梭、 

迪亚兹、杜普雷、杜比尼、特洛扬等。其中最能体现巴比松画派精神的是提 

奥多尔·罗梭(1812—1867),代表作有《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诺曼 

底的集市》、《岩石上的橡树》等。 


… Page 12…

     现实主义绘画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杜米埃、柯罗、米勒、库 

尔贝,本节将一一予以介绍。此外,还有法国的让隆、沙尔莱、基斯、布列 

同、列帕什;德国的许布纳尔、门采尔、莱布尔;俄罗斯的费多托夫、别罗 

夫、克拉姆斯柯依;瑞典的佐恩;匈牙利的蒙卡奇;波兰的马特义科;罗马 

尼亚的格里高利斯库等。 

     阿诺列·杜米埃(1808—1879),生于马赛一个玻璃工匠之家,后随家 

迁居巴黎。曾为书店学徒,通过自学养成画生活速写和记忆画的习惯。从1830 

年起参加法国左翼报刊的漫画工作,以进步的共和主义者的立场,向保皇派、 

君主立宪派和新波拿巴派进行斗争。他自1830年开始,以罗惹林的笔名在《漫 

画》、《侧影》等杂志上发表肖像画和讽刺画。1832年因创作讽刺国王路易·菲 

利普的漫画《高康大》和讽刺最高法官别尔西的漫画《洗衣妇》而被捕入狱。 

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失败,发表《立法肚子》、《出版自由》、《1834年4 

月15日的特朗斯诺宁街》等政治讽刺画,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卑劣和残暴进行 

了无情的抨击和控诉。其中《出版自由》塑造了印刷工人的高大形象,这是 

西方绘画史上最早塑造的以主人翁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者的光辉形象, 

有重大历史意义。1835年政治漫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