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炒作?没事找事的事件营销-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深蓝”有好几招“神来之手”不仅令卡斯帕洛夫,也使“深蓝”的设计者——许峰雄本人感到惊讶万分。
  最有趣的是,当卡斯帕罗夫的棋局处于不利的时候,他仍然习惯地睁大双眼瞪着许峰雄,似乎认为这个人才是自己的对手,必须用目光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可是卡斯帕罗夫的这种“心理战术”完全没有了效果,“深蓝”根本不吃这一套,惹得许峰雄偷偷地笑个不停。
  人类智慧开始恐慌
  其实,在此之前的1996年2月10日,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已经进行过一次“热身赛”。尽管是预赛,但究竟“深蓝”和卡斯帕罗夫孰胜孰负,直到2月14日仍显得扑朔迷离。IBM公司的技术专家殚精竭虑,花费了多年时间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就是专门为击败人类世界冠军而创造的“人类杀手”。
  据报道称,2月14日进行的第四盘比赛,卡斯帕罗夫又和“深蓝”打了个平手,双方的比分恰好以2:2战平。一旁观战的象棋大师们对“深蓝”在这盘中的表现赞赏有加。一开局,执黑后行的“深蓝”摆出了著名的“斯拉夫防御”阵式。通过前三盘的较量,卡斯帕罗夫自认为已经深谙机器的招数,无非还是搜索棋谱为主的老套路。卡斯帕罗夫于是下套,下了一步棋谱上从来没有记载的“怪招”——把阻挡黑“士”前进的红“马”挪走,试图诱使机器进攻,然后围而歼之。卡斯帕罗夫当时自认为:这一招,无论在哪部棋谱里都找不到,“深蓝”恐怕只好胡乱走一气,陷入自己布置下的圈套。谁成想,这位机器棋手竟然表现出了人的“大将风度”,不急不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人意料之外地把自己的一个“兵”送进卡斯帕罗夫的“口里”,“丢卒保车”赢得了棋局的整体。此举出乎包括卡斯帕罗夫在内的众多棋手的预料。这一盘紧张激烈的对抗,双方共对奕了50多个回合,耗时长达4个半小时,令在场的观众对“深蓝”啧啧称奇。
  “深蓝”与卡斯帕罗夫的“预赛”最后有了结果。卡斯帕罗夫经过调整战术,终以三胜两和一负的战绩赢得了比赛和50万元美元的奖金。
  1996年2月卡氏与“深蓝”的6盘比赛,卡氏虽然以4:2战胜“深蓝”,但好像全世界都为此捏了一把汗,只怕人类为此而失去尊严。
  但一年之后的“世纪之战”,“深蓝”翻盘,终于报了一箭之仇。
  面对人类的失败,世纪之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反思,新闻媒体则以挑衅性的标题不断地发问:“深蓝”战胜是一个人,还是整个人类?连棋王都认了输,下一次人类还将输掉什么?智慧输掉了,人类还剩些什么?
  世纪之战余波难平
  人们在反思的同时,也对“深蓝”的制造者IBM以及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选择国际象棋,“深蓝”的父亲是谁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之相关的详细报道也是铺天盖地而来。
  l 为什么要以国际象棋为人工智能的主攻方向呢?
  信息论的奠基人ClaudeShannon在1950年说:“研究下国际象棋问题旨在开发更为实用的技术。”Shannon还说,国际象棋是计算分析的理想对象:“不论是在容许的操作(移动棋子)还是在最终目标上(将死对方),这一问题都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获得满意的解决方案来说,它既不是简单得微不足道,也不是高不可攀。”于是,自1950年以来,数百位计算机工程师、程序员和数学家的目标一直是设计出足以战胜世界国际象棋大师的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计算机和软件。
  蓝色巨人IBM也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89年IBM研究机构成立了“深蓝”工作小组,开始着手研究有关电脑下棋方面的技术,旨在探索如何利用并行处理技术解决复杂的问题,IBM的“深蓝”工作组成员谭崇仁、许峰雄、Murray Campbell 、 A。Joseph Hoan Jr。和GershonBrody等将这一复杂问题视为一种标准的研究课题:如何研制出一种下国际象棋的计算机来测试世界国际象棋顶尖高手。
  长期以来,人们对电脑下棋的原理普遍存在着误解,通常以为在电脑高速计算的威力下,可以毫不费力地算出双方所有可能的棋步,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当时电脑下象棋之所以难突破,大概是计算机速度太慢的缘故。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实在太幼稚。假如有台机器正在与人对弈,那么它首先必须考虑下一步棋有哪几种可能的走法,对方又可能应哪几着棋。比如,机器可以出“兵”,也可以出“车”;人的应棋可能是跳“马”,也可能是让“后”斜着走5格,如此等等。然后,对应着每一种可能的回合,都必须分别一步步推算下去,一直算到能把人类棋手的“王”杀死的那一步为止。也就是说,电脑若想找到当前最优的走法,需要全广度全深度地搜索双方棋子所有的可能走法。即使能按图林“估值函数”的方法计算优势,也必须算完可能走法的所有组合状态。
  搜索计算所有组合状态的后果是引出天文数字。有人曾作过这样的估算:国际象棋大师之间对奕的平均总棋步约为84步,任一种棋局状态下又有38种合乎规则的可能走法。因此,穷举搜索所有的可能走法,面对的组合数将达到38的84次方之巨,它大于10的132次方,即1后面有132个0,与整个世界中原子的总数相近。我们知道,迄今为止宇宙大约才存在了10的18次方秒钟,估算出的组合数字表明,哪怕启用最高速的PentiumPro微电脑计算,恐怕算到宇宙毁灭的那一刻,还是算不出如何走第一步!
  实际上,电脑棋力除了运算速度之外,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下棋时使用广阔的开局库和残局库。多少代人类大师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可以轻易地储存在硬盘上并且在开局阶段采用。即使是个人电脑程序也懂得几千万个开局局面,并且对这些局面的每一个都有完全的统计(比如出现过那些着法、用哪些着法胜过、使用过的人有多少,等等)。程序经常是连走15到20步之后才第一次需要计算。如果没有从这些人类的开局知识精华中受益,程序将实力大减。当电脑从数目庞大的、从国际象棋历史积累下来的开局知识中取得坚实优势之时,它们也从对局的另一端搜索中受益。
  残局数据库——C语言之父——肯·汤普森在80年代就开始生成和储存棋盘上剩四至五子的所有符合规则的残局。一个典型的五子残局,比如王双象对王单马,包含总数121万个局面。加上一只移动不连续的兵,这个数字增加到335万。汤普森编写程序产生所有符合规则的局面并计算出每个残局可能的强制变化。他还以一种方式把结果压缩,使得一张标准的CD…ROM能存放大约20个残局。电脑使用这些残局数据库,可以把每个残局走得绝对完美,就象上帝一样。对于棋盘出现子力及数目符合的任何局面,电脑可以立刻知道该胜、该和还是该负,并且知道要多少步。它经常宣布15步棋之后取胜或将死,而执输棋那一种颜色的则能够最优化地防守。深蓝使用了汤普森的残局数据库。
  “深蓝”小组收集了一种开局数据库,为该系统提供了象棋大师在过去100年间所进行的开局范例。除开局数据库外还应有终局数据库,终局数据库只在棋盘上仅剩五粒子时才被激活。该数据库提供数十亿场终局。
  l “深蓝之父”何许人也?
  对于在世纪之战中,向“深蓝”弃子投诚,卡斯帕洛夫曾经感叹地表示,仿佛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暗中帮助“深蓝”,他要向全人类表达自己深深的歉意。
  其实,并非有什么“上帝之手”,击败卡斯帕洛夫的战绩应该归功于“深蓝”设计师许峰雄博士。
  “深蓝之父”许峰雄出生于中国的台湾,从小就喜欢研究各种希奇古怪的事物,尤其是特别喜欢下国际象棋。曾经有一次,他在看了一部电视剧,其中的一个情节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主人公的棋艺并不怎么高明,可是他却利用电脑战胜了一个棋艺了得的国际象棋高手。许峰雄从此暗下决心,一定要亲手制造出这么一台这样的计算机。
  光阴荏苒,许峰雄1982年大学毕业。虽然他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不过还能够熟练地应用电脑,但是他知道,只有在美国,才有可能研究能与人下棋的超级电脑。于是他毅然选择到著名学府卡内基·梅隆大学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因为这所大学不仅是全球国际象棋的研究中心,而且曾研制出世界第一台能够下国际象棋的电脑。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许峰雄见识了那台能下国际象棋的电脑,但他觉得这家伙太差劲,只会“见招拆招”,而且速度很慢。许峰雄心想,靠这种技术永远不可能战胜棋王,他必须改用贝尔实验室新研制的最新芯片来设计自己的机器。
  此后,许峰雄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工作。1986年,他应邀回台湾作学术讲演,就在这短短一个月内,许峰雄积累多年的思路清晰起来。趁着那些思想的火花,他设计出了一台不仅能算出棋路,而且还能摸清对手战术意图的电脑,这在当时已是了不起的技术突破。许峰雄设计的第一台能下棋的电脑叫“蕊验”。1987年,他设计的电脑在与其它电脑的角逐中获得冠军,第二年,他把“蕊验”电脑升级为“深思”,首次战胜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本特·拉尔森,赢得电脑界同行一片喝彩声。
  许峰雄和他的“深思”引起了IBM公司的极大的关注,认识到这项研究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1989年,许峰雄和他的两名助手带着有250多个芯片,每秒能计算750万步棋的“深思”电脑,来到IBM公司设在纽约的电脑研究中心,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许峰雄博士最终目标是要挑战世界冠军,然而,就在他来到IBM公司的当年,“深思”电脑第一次与卡斯帕洛夫交手,完全抵挡不住“第一高手”的凌厉攻势。许峰雄下决心继续改进和完善他的机器。他锲而不舍地攻克各种难关,甚至在餐厅吃饭和在篮球场上打球时,他的大脑也在思考着技术问题。
  1995年,一种最新型的超级电脑在许峰雄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正式诞生,“学名”为“IBM AS/6000SP大规模多用途并行处理机”,计算速度达到了每秒钟1亿棋步。它的最大特点是32个处理器采用“并行处理”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IBM公司为这台机器起了一个能代表“蓝色巨人”形象的名称“DeepBlue”,译作“深蓝”。
  1996年2月,在美国费城,许峰雄指挥“深蓝”与卡斯帕罗夫再次交锋。这场比赛设有50万美元的奖金,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卡斯帕罗夫拒绝与对手四六分成,而坚持胜者拿全部奖金,愿以10:1或者100:1的比例打赌。卡斯帕洛夫到底不愧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他稳扎稳打,以3胜2平1负的战绩再次战胜了电脑。不过,双方作战的过程十分艰难,许峰雄从“深蓝”的进步中看到了曙光。在以后的一年里,许峰雄和另外四位电脑科学家决心把“深蓝”改造成“更深的蓝”。他们给电脑输入了近两百万局国际象棋程序,再次提高了它的运算速度,使它每秒能分析2亿步棋。不仅如此,在IBM公司的沃森研究中心,许峰雄还为它举办了一年多的“棋艺培训班”,由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本杰明为它当“陪练”,找出某些棋局的弱点,然后再修改程序。
  “深蓝”究竟行不行?1997年的决战前夕,许峰雄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今天的“孩子”与去年的母亲“深蓝”对一局。在走到第16步时,“孩子”出了一个怪招,使许峰雄他们百思不解。不过不用担心,18步棋后,“孩子”就战胜了“母亲”,看来“孩子”的智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棋局的理解已经超出了设计者们原定的目标。许峰雄高兴地说:“去年我还不是那么确信,但这次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取胜。”因为“如果一年前的‘深蓝’还是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的话,那么现在的‘深蓝’已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深蓝”没有辜负许峰雄博士的期望,终于为它的创造者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
  时至今日,人机大战的胜负已经决出分晓,可由此引起的热门话题仍在继续。卡斯帕罗夫自然很不服气,他表示愿意与电脑再比比高低,并表示这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尊严,当然在备战过程中,他将借助电脑。难怪世界排名第二的印度棋手阿南德笑着说:“这是一场像人的机器同一个像机器的人之间的决斗。”
  l “深蓝”的胜利最终是人脑的胜利
  与众多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