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薛涌读论语-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嘶蛘呤抑С忠怀恕�
即使以此估算,军事负担也实在是重到了不现实的地步。当时养马是非常贵的。《汉书·食货志》在描述西汉建国时的困局时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大意是连皇帝的御用马车都配不齐四匹同一种毛色的马,将相有的则只能乘牛车。这当然只反映了秦末连年战争后的经济凋蔽,但毕竟连最上层社会拥有马匹也非易事。考虑到从春秋末年以来由金属冶炼技术的普及和农业开发而带来的巨大经济发展,孔子生活的年代,经济发展水平比秦统一时肯定逊色不少,比秦末汉初也不可能好多少。说十家就能支持一乘,即使这一乘只用一匹马,恐怕也很困难,除非社会还保持着强大的游牧传统。
因此,我们要理解“千乘之国”,就必须对“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所描述的社会现实有一个近乎人情的解释。比如,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非常之贵:因为要一身重甲,其坐骑必须十分高大雄壮才能载得动,马要特别培育。现代马术中欧洲那种高头大马,也是由此传统而来。支持一个最底层的骑士,大致需要四百英亩的土地,也就是二三百个足球场那么大。一千个骑士就需要四十万英亩!所以当时军队规模非常小。
春秋时代,要维持一辆打仗的战车,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如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是否能够连作而不需要休耕,乃至一驾战车的费用,都要计算才行。孔子时代的一乘和欧洲中世纪一个骑士的“造价”如何比较,我们没有数据。但所耗不薄是毫无疑问的。十室之家养一乘,自然很吃力了。
那么,“千室之邑,百乘之家”中的“室”是什么?以我猜想,这里的“室”恐怕指的是“国人”的家庭,或者某一特权阶层的家庭,总之是中高产的统治阶层。要知道,供应常备军,需要一整套财政税收机构,统一资源调配。这样的国家机器,是以后才形成的。当时并无现代意义上的常备军,无非是“国人”垄断了使用武力的权利:在“国”有战事时,他们携带自备的武器出征。这样的武力垄断,一是说“国人”不准其他阶层(特别是被征服的人口)拥有武器,一是说只有家庭经济上达到他们这个社会阶层的水准的人,才有力量自备打仗的装备。在古希腊的雅典,能够参加步兵的公民,基本都属于中高产,能够置办得起一身重甲。这身重甲,是雅典城邦中社会地位的标志,不打仗时也悬挂在家中陈列炫耀。而雅典的人口,奴隶和公民的数量几乎相当。在公民中,绝大部分是不能充当重甲步兵的贫民。可见作为重甲步兵打仗的是那些特权阶层。
《学而时习之》 第二部分 “千乘之国”到底多大?(2)
春秋时代“国人”在一“国”中的人口占多少,已经不可考。不过大概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打仗,或者只有他们才被计算成可靠的嫡系部队。所谓“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恐怕指的是提供兵源的“国人”户口规模和军队本身的规模。也就是说,在十户“国人”中,养的起一乘。至于在一户“国人”外,“国”中还有多少其他人口,就不得而知了。恐怕非“国人”的人口,要比“国人”这一统治阶层大得多。
当然,另外一个问题是当时打仗的战车和步兵的比例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从世界军事社会史的角度明确几个原则。
如上所述,置备战车本身,要求雄厚的财政实力。不具有剥夺他人经济资源的能力的阶层,是绝无可能有战车的。想象一下:当时既没有现在的柏油马路,也没有充气的轮胎。车轮是木制的,在土路上疾驰,已经颠簸不已;在战场上,则不得不在崎岖的地段反复冲撞;一次下来,车怕是要散了架,需要维修甚至重造。更不用说车上载的至少是甲士。要置办一身铠甲。所以,这一套车甲装备本身,就把许多人排除在军队之外。一般而言,武力在开始时总被少数人垄断。比如古希腊的重甲步兵,中世纪的骑士,在装备上排斥平民百姓。但是,后来武力扩大化,也就平民化了。比如中世纪后期,步兵就取代了骑兵,贵族无法垄断武力了。春秋时代,战争规模越来越扩大。扩大的一个前提,就是降低在装备上的门槛,降低每一个将士的“成本”,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参得起军”,或者国家“养得起兵”。可以想见,这样大众化的战争,规模更大,破坏力也更大。春秋时代,恐怕也是步兵崛起的时代,人不免有怀旧情绪。毕竟贵族驱车而战,卷入兵力很少,是上层阶层的游戏,看重荣誉,有一套礼法,比起平民战争的屠杀来,大概也确实有其优美之处。
《论语正义》所集各家的解释,对古代的兵制和财政体系讨论甚详,也可以拿来和我们上述的讨论相印证。其中的一家之说是《司马法》。据说“六国时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兵法,附穰苴于其中,凡一百五十篇,号《司马法》”。穰苴为春秋时的田穰苴,在齐景公时经晏婴推荐,为齐制军,留下了“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的名言,《史记》中亦有《司马穰苴列传》。可见他是孔子时代的军事专家。按照《司马法》:“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出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这里讲的“步”,是古代基本的长度计量单位,大致相当于正常人走两步的距离(一步曰“跬”),为六尺。百平方步为一亩。一百亩的土地授给一夫;三夫为一屋,是指一家三口人,一般包括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三家构成一井,十井则为一通,十通为一成。以此算来,一成有三百家,九百口人,占有十平方里的耕地,出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由此说来,一成有三百家,九百口,三百个成年男劳力,出兵七十五人(甲士三步卒七十二),供应一乘革车,一成出一乘,“成”和“乘”在发音上也大致相同。这样的征兵比例,已经到了极限,所以才有“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之说。如此算来,千乘之国则是九十万人口。这在当时,已属大得出奇。顺便提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一个城邦拥有一千名士兵,大概类似这里的“千乘之国”吧;在《法律》中则设想五千。但亚里斯多德则认为五千这个数字,要求非常庞大的人口支持,使一个城邦大得不切实际。他当时已经意识到人口膨胀对资源的压力。(Aristotle:2007…2008。)
古代的国家组织和技术都非常简单原始,当然不可能以如此整齐的数字来治国。况且其他文献还提供了其他数字,彼此冲突,争议不休。数字所反映的,怕更多是纸面上的政治想象力。不过,纸上谈兵时,其想象力也绝非和现实无关。说得太离谱,当时也就没有人信了。所以,这些数字到底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军事与经济的关系。吉本道雅根据《左传》,对这种纸上谈兵的国家实力进行了精细的数量化研究。把春秋时各国在具体年份以乘计算的国力,列成下表:
《学而时习之》 第二部分 “千乘之国”到底多大?(3)
春秋末年最大诸侯国的规模
乘数 国(年次)
4900 晋(昭五,公元前537)
4000 晋(昭十三,公元前529)
1000 晋(定九,公元前501,哀二十七,公元前468)、秦(昭元,公元前541)、鲁(襄十八,公元前555,昭八,公元前534)、莒(襄十八,公元前555)
800 晋(成二,公元前589),齐(哀十一,公元前484),鲁(哀七,公元前488,哀十三,公元前482)
700 晋(僖二十八,公元前632)、郑(襄二十五,公元前548)
600 楚(庄二十八,公元前666)、邾(哀七,公元前488)
500 秦(定五,公元前505)、卫(定九,公元前501)
460 宋(宣二,公元前607)
300 楚(僖二十七,公元前633)、齐(闵二,公元前660)、秦(僖三十三,公元前627)、鲁(定十,公元前500)
200 郑(隐元,公元前722)
据吉本道雅:101。
当然,《左传》所记的数字是不全的。不过,由此可以看出,“千乘之国”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下半期,晋国是当时第一大国,但到了公元前六世纪末已经走下坡路。在公元前七世纪,最大的国是晋(公元前632年达到700乘)和楚(公元前666年到达600乘)。孔子于公元前551年生,公元前479年去世,他所在的鲁国有千乘规模,还是在他出生前(公元前555年),在他五十岁左右时仅有300乘的实力,稍后恢复到800乘(公元前488年)。另外,除了晋在孔子青少年时代达到4900和4000乘的规模外,孔子进入中年后,“千乘之国”几乎是绝无仅有。严格说来仅晋这一家合格。孔子这里谈“千乘之国”,自然是就他所知道的最大国家而言。这就好像在当今时代的人张口闭口“我要是执掌了美国应该如何”。孔子及其门徒每每这样说话,当然是非常自命不凡了。
另外我们可以注意到,“甲士”和“步卒”的比例是一比二十四。显然“甲士”是社会精英,有备甲的家庭财政实力,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占人口少数的重甲步兵。不过这些“甲士”大概也是乘战车的。《论语正义》中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或谓《司马法》车乘法有两法:一云兵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一云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贾公彦以士十人,徒二十人,为天子畿内采地法;以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为畿外邦国法。此言千乘之国,是畿外邦国也。一乘车,士卒共七十五人,又有炊家子十人,固衣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共一百人。”可见,士徒的比例,畿内比例达一比二,远比畿外的一比二十四为高。这大概说明,畿外引用了大量庶民参军,军事扩张加剧。而非贵族化的军队往往更先进,较少地采用战车,较多地运用步兵。另外,即使在畿外,一乘七十五人的兵力并不包括后勤人员,如果把后者加上,一乘则有百人。
《学而时习之》 第二部分 “千乘之国”到底多大?(4)
关于步兵作为军事技术为什么更先进,《左传昭公元年》有一段记录:
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共车,必克。困诸阨,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徇。为五陈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翟人笑之。未陈而薄之,大败之。
此段可试译为:
晋国的中行穆子(也就是荀吴)在大原击败了以无终为首的狄人,其取胜的原因是重视步兵。在战前,魏舒说:“对方是步兵而我方是战车,又是在不便车行的狭窄地段作战,以十人为单位替下一车,必胜。将敌人困于狭窄的战场上,则又创造了一个获胜的条件。所以我请求全改车兵为步兵,并从我开始。”于是大家都毁掉战车,排成步兵的行列,五乘车改为三个五人步兵小组。荀吴的一个宠幸不肯改成步卒,魏舒将他斩首示众。魏舒又排出五种阵法互相配合,两伍在前,五伍在后,一伍在右角,三伍在左角,五十人为突前方阵,用以诱敌。狄人嘲笑他们。晋军则趁对方未摆开阵势就进攻,将敌人打得打败。
这段描写的,实际上是一场军事革命,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相当复杂,仅看译文也未必能了解。在世界军事史上,战车比骑兵和步兵都要落后,但改变起来却不容易。这里一个主要原因,是古代车服之制是社会阶层的标志,是一种“礼”。有权乘战车者,有相当的社会地位;而步卒则身份很低。另外,战车不是国家供应,而是自己备置,是一重要的家产,人们不可能轻弃。晋国的北境受狄人威胁。狄人不受中原礼法的约束,全为步兵。晋之将领面对生死存亡的危局,以效率为上,提出毁车为卒。提出此议的魏舒,知道会遇到阻力,所有主动提出自己带头,先毁了自己的车。但最高将领有个宠信之臣不肯毁车加入步兵,魏舒立即将之杀掉示众。这样才获得了胜利。
此战发生在公元前541年。上表显示,四年后,即公元前537年,晋国军力达到4900乘,比其他最大的国家也高出四、五倍,让人难以置信。我猜想,乘并不是指兵车的数量,而是一个军事单位,每乘代表一定数额的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