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当代政治史-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斯境。7月底起,人民军和克境内塞族人武装联合进攻克罗地亚,克罗地
亚请求国际干预,欧共体主持下多次达成协议均未能实施,战事时断时
续。1991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正式宣布独立。12月23日
德国承认克、斯独立,这是统一后的德国首次主动采取重大外交行动,
而当时欧共体和美国都主张维护南斯拉夫统一。不久西方国家以及其他
一些国家相继承认克、斯独立。1992年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向南
斯拉夫派遣维和部队。克境内战事逐渐停止。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
组成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长期担任塞共盟主席的塞社会党领导人
米洛舍维奇是新的南联盟事实上的主要领导人,塞尔维亚社会党还是东
欧各国中唯一在1989年以后仍连续执政的政党。南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原
来的南斯拉夫国家已不复存在。后来,南联盟与克、斯两国的紧张关系
趋于和缓。但克境内有大量塞族人,组成克拉伊纳共和国,要求取得一
定程度的独立地位,克政府拒绝,双方时有冲突发生。南联盟支持克拉
伊纳塞族人的要求并给予援助。独立后的克、斯两国仍与德、意、奥等
国关系密切。
1992年4月波黑穆族宣布波黑独立,穆族占波黑人口40%弱。占人
口20%的克族随后赞同波黑独立。而占人口近40%的塞族另行成立波黑
塞族共和国,并开始抢占重要城镇。塞、穆两族发生长期、激烈的冲突。
塞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南联盟支持,迅速占领波黑大部分地区,围困萨
拉热窝,驱赶并在初期残害穆族居民。冲突造成大批难民外逃。联合国
和欧共体认为南联盟塞尔维亚应对波黑冲突负责,从 1992年5月起对其
实行制裁,并派遣特使调解波黑冲突,后派遣以英、法为主的维和部队
进入波黑。此后两年多,冲突和调解同时进行。穆、塞之间主要有两个
分歧:一是穆族主张建立穆族主导的中央集权国家,塞族主张建立穆、
塞、克三个民族国家的松散邦联,并保留与其母国合并的权利;二是版
图划分问题,即各族分别占有多少领土。克族游离于穆、塞两族之间,
但多数时间倾向穆族。1993年以后,南联盟由于制裁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波黑塞族已占据较多领土,它们因而倾向于接受联合国特使制订的和平
方案,但因穆族拒绝而未能达成协议。后来,原对波黑冲突并不热心的
美国强化支持穆族的立场,主张对塞族施加军事压力,使波黑以及原南
斯拉夫局势更趋复杂。
原南斯拉夫地区发生的冲突是战后欧洲最严重的武装冲突。由于复
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冲突具有深刻的大国背景。在冲突中,不同的国
家分别谋求维护、恢复、建立其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因而对冲突采取不
同的态度。由于有关各方立场相距甚远,波黑以及克罗地亚境内的冲突
时断时续。此外,在原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和南联盟的科索沃地区局势也
不平静。
… Page 120…
2。国际局势变化的若干趋向
1989年及其以后东欧和苏联局势的急剧变化,改变了冷战时期长期
存在的国际力量对比。从那时起,各主要国家和各种政治力量利用新旧
格局转换期间地理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机,力图把握国际局势变
化的趋势,争取在未来的新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世界
各种力量正在重新组合。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它认为,苏联和东欧发
生的变化表明以它为首的西方嬴得了冷战的胜利,它因此从西方的领袖
变成世界的领袖。从1989年起,布什政府便声称将在美国的领导下建立
新的世界秩序。其基本内容包括:在美国领导下建立新的集体安全体系
和伙伴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西方的价值观;利用联合国遏制地区冲
突。后来,美国提出保证美国和西方的经济安全、确保防务和在全世界
推进民主是其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为此,90年代初以来,美国在欧洲
竭力加强以它为主导的北约的作用,力图通过与东欧和包括俄罗斯在内
的原苏联各国建立伙伴关系将它们纳入美国主导的新秩序中;在东亚争
取通过亚大经合组织建立美国广泛参与的自由贸易区,并保持在东亚的
政治参与和军事存在;积极参加并主导中东和平进程;建立美、加、墨
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并力图将其扩大到整个西半球;在海湾危机等
地区冲突中借助联合国进行军事干预和经济制裁,打击不符合其意愿的
地区大国和势力。然而,美国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影
响其发挥所希望的广泛作用;与欧洲、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利益冲突日
渐增多;它强制推行自己的意志可能影响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的正常政
治和经济进程。
欧洲摆脱了雅尔塔体系的束缚,结束了政治分裂与军事对峙的状
态。到90年代中期,欧洲形成三个部分重合但相互间没有正式联系的主
要政治组织。其一是北约。1989年以后向政治军事组织的方向转变。美
国希望通过北约保持对欧洲事务的参与,通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把
东欧和原苏联纳入北约的联系范围,并适时将北约向东扩大,从而保证
美国在欧洲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其二是欧盟。根据1991年12月在荷
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的条约,欧共体在1993年11月1日成为具有经
济、货币、政治等职能的欧洲联盟;1995年1月奥地利、荷兰和瑞典加
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加为15个;东欧各国强烈希望加入欧盟,欧盟也
希望通过适时向东扩大而具有全欧性质,并发展与地中海南岸国家的联
系;西欧联盟进一步复活,成为欧盟的防务机构,法德混合旅扩大为欧
洲军团,西欧各国间的其他防各合作增加。西欧主要国家希望,在不中
断欧美政治和防务关系并继续通过北约制约俄罗斯的前提下,由欧盟在
未来的欧洲发挥主导作用,进而对未来世界格局施加独立的影响。其三
是欧安组织。1994年12月欧安会布达佩斯首脑会议决定将欧安会改为欧
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它是唯一有俄罗斯参加的欧洲主要政治组织,但作
用有限。俄罗斯主张将其改造成为有行动能力的欧洲最高政治与防务组
织,而作为冷战产物的北约应像华约一样解散,或把欧安组织置于优先
于北约的地位,以便俄罗斯能依托独联体并通过欧安组织在未来的欧洲
… Page 121…
发挥重要作用。叶利钦表示,北约向东扩大可能在欧洲造成新的“相互
隔离地带”,使欧洲陷入“冷和平”。围绕这三个主要组织的地位和作
用而展开的斗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欧洲新秩序的面貌。
在欧洲内部,统一的德国成为最有影响的国家,在欧洲事务中的作
用增强,并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以进一步成为政治大国;
西欧主要国家间的关系由此发生变化;相互关系处在调整过程中,一些
国家国内局势发生某些变化;欧洲一体化继续发展,但各国在进一步一
体化的步骤和速度方面的分歧严重;东欧各国重新成为处在大国之间、
又没有任何集团作为可靠依托的国家,迫切希望通过加入北约和欧盟巩
固新获得的政治地位,一些中欧国家组成维谢布拉德集团以增进合作;
东欧各国还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经济开始缓慢恢复;巴尔干地
区的复杂局势扰乱了欧洲长期的平静。这些变化都将对欧洲新秩序的形
成产生重要影响。
在原苏联范围内,新独立的15个国家都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
经济下降的趋势仍未完全遏止;许多国家的政局仍不稳定,俄罗斯、格
鲁吉亚等国内部发生严重政治冲突;各国的独立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
相互关系处在调整过程中,政治、经济争端时有发生;独联体未发挥显
著作用,但一些国家仍在探索加强独联体各国合作机制的途径。俄罗斯
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拥有大量核武器,仍具有影响未来世界格局面貌
的潜力。它既渴望成为西方国家的平等伙伴,又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保持
对原苏联地区各国以及东欧国家的影响。随着国内局势趋向稳定,它尝
试着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独立的作用,以重新确立世界大国的
地位。
随着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亚太地区的原有热点趋向降温,各国间的
相互关系进一步改善,局势进一步缓和;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区域合作逐步加强,多数东亚国家和地
区与美国等国组成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从1993年起定期举行首脑会议;
美国继续保持在东亚的军事存在。亚太地区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
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存在若干争端。但该
地区在战后未出现欧洲那样尖锐、持久的集团军事对峙。以上特点将影
响地区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日本国内自民党长期单独执政的局面
发生变化,经济实力继续增长;积极争取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力图作为政治大国与美国和欧洲共
同主导世界新秩序的形成,引起周边国家的关注。冷战结束后,中国处
在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有利于国内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在邓小平倡导下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保持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对外
交往活跃;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
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包括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强调新秩序的
核心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经济
快速发展,合作有所加强,开始与亚太地区和其他地区的重要国家和组
织举行定期对话,并有继续增加成员国的趋势。
旧格局的瓦解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后长期存在的东西方关系,却未改
变南北关系的状况。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中依然处于不利
的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权益依然是重要问题。它们普遍主张中小
… Page 122…
国家参与建立世界新秩序,在世界事务中拥有平等的发言权,主张建立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境况,一些国家开
始重新审视以往的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
民族特性。许多区域合作组织继续加强合作,不结盟运动正在探索在新
的国际环境下恢复活力的途径。非洲的经济状况略有好转。在西方国家
的压力下,许多非洲国家的政权形式发生变化,开始实行多党民主制度。
一些国家的原执政党继续执政;一些国家政府更迭后政局基本平稳;一
些国家政府更迭导致政局动荡,引发部族或教派冲突甚至内战;一些国
家坚持自主决定国家发展和变革进程。拉丁美洲经济状况继续好转,多
数国家保持增长;民主制度继续得到巩固,少数国家因社会问题发生局
部动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1989年以来国际局势的变化表明,两极格局终结以后,世界正在向
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左右国际局势的演变;大规
模军备竞赛停止以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
各国普遍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各国在发展道路上不再面临非此即彼的选
择,在普遍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建立在不同国情和不同民
族特性基础上的多样化趋势初步显现;区域合作迅速发展,一些重要地
区加速经济一体化,并进一步谋求建立和健全区域政治合作机制与区域
安全机制;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显著增加,各国在解决各种
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世界政治的演变仍将是错综复杂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主要
问题,也是世界变化的主要趋势。当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