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争宋-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炊冒笕宋选T傧胱约赫飧錾矸莸母盖淄醢彩鞘歉鑫娜怂淙恍愿癖劝笕撕茫龆先床蝗绨笕恕Hニ笠模热幻挥型沸鞑蝗缇补燮浔洹�

当晚梅耶府上下又热闹了一番,王旁见何里钵勉强的笑脸,知道他心中仍放心不下,虽然自己心里也舍不得这个大哥儿,想起何里钵当初投奔狄青,后又为自己奔波,横山之上并肩作战。虽然二人不是亲兄弟,几年下来感情至深。无论这封信是真是假,何里钵都会回到辽国。

王旁回想往事,心中百感交集,他端起他杯郑重的向何里钵说到:“何大哥喜得贵子,可喜可贺之事,如今梅耶府各项经营大哥也打理的井井有条,王某在此谢过。如今大哥定要回家看看,顺便报个喜讯。”

何里钵见王旁说的恳切,心中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于是定下计划准备过几日打理妥当即启程。

众人得知何里钵要回家乡看看,有些不舍但毕竟也是人之常情,除了王旁谁也不知道何里钵此行便是永远离开了宋国。

酒席散去月下见王旁躺在床上若有所思,于是靠在他身边也不去打扰。这两年二人聚少离多,每次王旁回到身边,月下总喜欢在没人的时候,偎在他的身边,身上暖暖的就会有一些安全感。

王旁将月下揽在怀中,他也不舍得月下,只是冥冥之中他有种预感,辽国的事肯定和自己有关系,搞不好又要远行。哪怕就是寻不到越今石,能够二人静静相依,平平淡淡的过着那种男耕女织的生活,也是种幸福。无奈自己的身份,以及越来越多事压在他头上,让他渐渐有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他轻轻的叹了口气。

月下伏在王旁胸口,她细致的脸庞感受着王旁的提问,闭着眼睛静静的呆着,忽然听到王旁的叹息,便轻声的问道:“夫君可是有心事?”

王旁心中怜惜的娇妻,感叹的说到:“这几年苦了你。”

月下听过王旁这发自内心的话,竟觉得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忍不住落下来:“我倒是每次想到你我相识,成亲和你对我的好,不是苦反而心里很开心。”

王旁觉得心口一湿,摸摸月下的脸庞,擦着她的眼泪说到:“不哭,最lang漫的事不过是一起慢慢变老。”他忽然想起这首歌词。

月下微微一笑,自己的夫君总是这么莫名其妙的词语:“我不是哭我,我是心疼你的奔波辛苦,也怪自己不是男人,不然就可以每日跟着你身边,也好照顾你。”

王旁听着心里一阵感动,用力将月下抱紧。

(写到此处,不由心中纠结,本小说不是那么多爽点,也不是那么多男欢女爱。世上最难得的男子也许只是普通人,用心做事用力去爱所爱,无论前世经历了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生,可以有一知己相伴,平平淡淡的相守。恩爱二字是无法用语句描述的,大概心存感恩才会互爱。)中秋假期过后,官员们正式开始上班了,王旁这是个闲职,没什么具体的事做,这下反而清闲,只是按部就班上朝。一连几次朝会都是站那听群臣的奏折,他仔细看着朝堂上的每一个人,竟然丝毫没有关于辽国之事的消息。

时间又过了一个月,这日朝堂之上太子赵曙格外得意,例行礼毕他便一部跨上前来上奏到:“启禀圣上,自蔡挺(字子政)到任提点江南西路刑狱,极力改革江西盐法,已见成效。近半年江西地区每年卖盐比原来增加一百万斤。”他说完撇了王旁一眼。

王旁知道这提点江南西路刑狱是个官署名。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简称“提刑司”、“宪司”、“宪台”。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

这个官职说着绕嘴,但简称“提刑司”可是后人知道很多的,最有名的就是宋慈。

仁宗闻听很是高兴,这可是接连的好事传来,他饶有兴致的问太子:“你可将蔡挺如何治理说一说,若是有效各地均可效仿。”

赵曙听仁宗吩咐,便将蔡挺治理盐务之法如实禀奏,原来蔡挺上任伊始,即下令当地者百姓交出全部武器,并将这些私藏的兵器交给巡捕私盐贩的吏人、士兵,规定:凡是盐贩所贩盐不足二十斤,贩夫不到五人,而且盐贩又不随身携带武器者,官府不予追捕,只勒令他们交纳商税。

蔡挺将淮南地区官府的运盐船队分成十二纲,每纲二十五只船,直接将盐运到目的地才能将盐卸下,如果纲船所载超过官府所规定押运的数量,剩余的盐全部由官府平价购买,然后将钱发给押运纲船的吏人、士兵,这样就减少了押运食盐人员偷盗食盐的现象,食盐质量也有所提高(吏人、士兵不敢再往盐中掺合砂石),蔡挺还下令降低官盐价格。

这件事上赵曙可是下了功夫,起码背诵蔡挺的新盐法自己足足两天的功夫,他就是要让皇上和百官看看,治盐之事并非只王旁一人能做。只要自己手中有能用之人,以后宋国国内的事,王旁自然插不上手。

实话说,蔡挺这事办的也是漂亮,不光仁宗赞同,满朝官员也是纷纷点头认可,一向苛刻的谏官也对蔡挺的治盐改革没有挑出毛病的地方。

这下赵曙更加得意,请旨封赏蔡挺之余,转头向王旁问道:“王侍郎一向治理盐务有经验,这蔡子政所治江西盐务,王侍郎有何评价。”

赵曙的心机怎能瞒过王旁,少来吧,管你是激将还是拿我比事,最好宋国到处有能人,王旁才乐的挂个闲职,每日和小哥几个聚会聚会,回府上享几天安逸。王旁笑呵呵的说到:“高啊,蔡子政用法得当,的确是一件功绩。”

赵曙得意的看了四周,似乎在说,怎么样?王旁都没话说了吧。刘敞正恨不得巴结太子,连忙说到:“蔡子政与王侍郎所治盐务,在我看来蔡子政恩威并济,似是更高明些。”他说着便有几个官员点头赞许。

王旁微微一笑,这有可比性吗?心里这么想但是跟这些人辩驳这些似乎没什么意义。

仁宗见王旁笑的坦然,他的心里如果要比,自然要倾向王旁一些,但看赵曙慢慢也成熟起来,能够找到治国之道总是好事,于是皇上变成了和事佬说到“王侍郎的治盐和蔡挺治盐毕竟有所不同,蔡挺所对的是国内刁民,王旁所对是西夏。我看就不必比较了。”

仁宗说完,朝廷之上便是一片“皇上圣明”的呼声。

赵曙也不多说,他顺着仁宗皇上的话说到:“父皇所说及是,王侍郎确实是办事得力,尤其对于西夏这样的刁蛮治国,能谈下如此有利我国的商榷条件,此乃大功一件。”

仁宗嗯了一声,赵曙终于开窍了,知人善用才能做好皇上啊。他哪知道,赵曙后面还有话说。听了赵曙的话,王旁心中打了个问号。这太子吃耗子药了转性了?还是良心发现了?

不管王旁怎么想,仁宗的封赏是必须的,赵曙又提议到为王旁加封官职。仁宗却有自己的想法,我要是给王旁现在封的太高,老臣未必服气。他对赵曙说到:“这个不着急的,王侍郎年纪尚轻,况且又是破格利用,等三年京察任满,再慢慢提升。至于多多赏赐,想必群臣不会有意见。”

除了仁宗这个想法之外,仁宗倒是希望赵曙能将王旁用的好,若是自己将王旁早早提升高位,将来太子登基,还怎么提拔人才。

王旁只好谢过仁宗,谢过太子,赵曙心中暗笑,该是好戏登台。他看了韩琦一眼退到了一边,他得到内部消息,辽国的太后大寿邀请各国共贺的请柬,已经到了宰相手里。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遣使赴辽国

赵曙等着韩琦上奏辽国太后大寿之事,但他忘了一件事,韩琦通常即使有本章,也是最后一个上奏。宰相韩琦手中握着本章心里正琢磨着事,出使辽国该推荐谁去好呢。自己年事已高,不愿意长途奔波,以往都是富弼那个老家伙去,现在富弼服母丧不在朝中,再看新任宰相曾公亮,都六十多岁了,皇上肯定不会派他去。他四下看看这些官员,能够资格代替宋朝出使辽国,又能让皇上满意的人还真没几个。

仁宗皇上此时有些乏累,近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稍微侧着坐了坐。接下来大臣的奏折按照惯例,能当时处理的处理掉,需要再议的就放到一边。三天一次的朝会每次都是快到晌午才完事。越听到后来,仁宗越觉得脑袋昏沉沉的。

轮到薛向上奏,薛向指出陕西路厢军、禁军总数达二十五万人之多,而这些士兵中年迈体弱、身患疾病、玩弄雕虫小技者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因而薛向建议在陕西地区斥退那些不能上前线打仗、又不能为国家服徭役的士兵,并由朝廷下达明文:将领无端役使士兵者以违处。

本来这个事仁宗皇上点点头,准奏就是很简单的事,偏偏仁宗皇上这会犯困,身体乏累也犯了糊涂。朝堂之上的官员似乎也看出仁宗乏累,薛向刚刚奏完,还手捧象牙笏站在大殿之中等着仁宗的回答。再看仁宗皇上:他用一个胳膊架在御座的侧端的俯首,用手撑着头眼睛半眯着有些似睡非睡。听完薛向上奏,仁宗皇上的另一只手稍微抬了抬又放下,他心中想着这事又太子决断就好了,又想起王旁对陕西路十分了解,两下同时想脑子就乱了,结果竟将两件事合在一起说出了口:“皇儿王旁如何看此事?”

此话犹如在大殿上的一个闷雷,将所有人都打愣神,众官员面面相觑,张大嘴巴面露惊异之色。包大人和王安石更是大吃一惊,怎么自己儿子变成皇儿了,这玩笑可不是随便开的。但是谁也不敢出声,每个人都怀疑自己听错了。

王旁心说,额滴神啊!他妹子加他大爷的,这让老子怎么接话啊。不说话皇上问到自己名字,说话等于承认自己是皇儿。而且皇上看似昏昏欲睡,这要是在说梦话,谁敢惊扰了圣驾把皇上吵醒可要掉脑袋的。

算了,你睡我也睡,装睡谁不会。王旁双手执着象牙笏,头一低眼一闭,爱咋咋吧。他闭着眼睛都能感觉到,太子赵曙眼中的火都要把他烧化了。

大殿之上平时的群臣议事你一言我一语,偶尔夹杂着交头接耳的嗡嗡声,都是仁宗习惯的声音,就好像有的老婆听不见老公打鼾睡不着觉一样,仁宗也是这样突然听不到群臣议论,大殿一片寂静,盹儿立刻醒了。他也意识到刚才说错话了,可是话出口怎么能圆呢?

皇上眯着眼看着众人,赵曙正侧着头看着王旁,从仁宗皇上的角度,光看见赵曙带着硬翅幞头的后脑勺。再看王旁一副事不关己,朝堂之上装睡的样子,仁宗暗笑这小子倒是聪明。皇上假意伸个懒腰振了振精神说到:“此事压下,退朝后宣太子,和王侍郎垂拱殿议事。”听他这么一说大臣们都明白仁宗刚是口误自己给自己找折。太子赵曙心里这个不是滋味,连自己的名字皇上都能喊错了。

宰相韩琦慢慢悠悠站出来,现在他想到了好的人选,王旁!只不过他和赵曙的出发点不同,他更不知道即使自己不推举王旁,太子也会力荐。

韩琦上前一步奏到:“启禀圣上,过两三个月就是辽国(注)太后大寿,辽国送来请柬邀请我国派使者贺寿。请圣上遣使赴辽,以表两国盟好之意。”

仁宗看看韩琦,韩琦身边是曾公亮,没有了富弼的身影,仁宗心中有些失落:仁宗开口向众位大臣问道:“哪位大臣可愿意出使辽国?”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宋国的官员都怎么了?这里不乏有自知能力不济,也有不愿去辽国的,“宰相可有合适人选?”

王旁这会醒了,他本来就是装睡,更何况听到出使辽国几个字。

韩琦有多老道,他纵然是心里想推荐王旁,也不明说:“不知道皇上心中可有人选,臣愿与众位大臣合议适合之人。”

仁宗皇上朝百官看了看,无奈的问道:“哪位大臣可推举合适的人选出使辽国。”

太子心里骂着韩琦老滑头,这会包大人说话了,他就知道一会肯定有王旁,反正他也是当朝的元老,又有威望在,他清了下嗓子示意他要说话了。“启奏圣上,微臣认为出使辽国者应有文采,我听说那耶律洪基也是喜欢汉学之人,诗词造诣颇深,若是一般年轻人怕去了担当不了此任。”

王旁听了偷笑,还得说是义父大人向着自己,先把自己择出去了。

群臣又是一阵嗡嗡声,仁宗看着包大人,老包啊老包,满朝文武新官就不说了,就你们这几个老臣早把你们看透了,就耶律洪基那几句诗词,也能在我大宋朝提得上造诣深么?

“哦?这我到没听说,群臣有谁知道耶律洪基做过什么诗词么?”仁宗故意问道。

包拯假装刚刚注意的欧阳修也在朝廷似的,惊讶的说到:“哎呀,欧阳翰林学士肯定知道,是吧?永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