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人都爱经济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致的,可以统一为利己。
必须强调的是,利己,决不是损人利己。而是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自己的利益。而在通常的情况下,是增进了双方的利益。
一切以损人为代价的行为,最终是不能持续下去的,因为谁也不比谁傻多少。
那么,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每个人都从利他出发做事,好比说每个人都是孔子说的君子,这个世界岂不是更美好?看来经济学的假设有问题。
表面看来是这样的,其实不然。
我们说过,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著名的《国富论》,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正式诞生。亚当?斯密是近代经济学的创始人。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斯密描述了后来广为人知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他说,每个人都不知道如何增进他人的利益,甚至也不知道他人的利益为何物。每个人仅仅知道自己的利益,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行事。但是,当他这么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使他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去实现他人的或者公众的利益,虽然这不是他的本意。
令人惊异的是,斯密接着说,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行事,要比他从他人利益出发去做事,结果对他人更好。
斯密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真想对别人好,只要对自己好就可以了。套用一句广告语,爱自己等于爱别人!
这是石破天惊的。为什么世界居然是这样?!
因为当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事的时候,竞争的压力使得他必须对别人好,这就是市场的力量,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市场的本质,是个人的,是个人在自利心理的诱导下的选择行为。在主观上,是利己的,但是在客观上,却必然利他。
以沃尔玛为例,沃尔玛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公司,只是一个卖东西的普通公司。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公司,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崛起,连续多年排在世界500强的第一名。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但是这并非斯密所独有的思想,《圣经》里有,中国古代也有。我们可以把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论述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看不见的手”的最初论述比较一下,你可以看到,它们如出一辙,当然司马迁比斯密早了1 800多年。
司马迁的原文是: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这段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依靠虞人开出木材,依赖工匠做成器皿,依赖商人输通这些财物。难道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更贵的地方卖;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更便宜的地方买。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就是自然和道啊。
再看亚当?斯密的原话:
每个人都力图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既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能够增进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一己的安全或私利。但是,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
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外一种目标,尽管这目标并非他的本意。追逐个人利益的结果,使他经常地增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更好。
另外,我们常常说,鄙薄金钱是传统观念,可是司马迁的财富观,很值得今天的人好好体会,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这段话的大意是:所以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就会知道荣辱。”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好去做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会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了。江河深,鱼就在那里生存;山林深,野兽就在那里藏身;人富有了,仁义就会依附于他。富有者得了势越发显赫,失了势,依附于他的宾客也便无处容身,因而心情不快。夷狄那里,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谚语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犯法受刑死于闹事。”这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那些拥有千辆兵车的天子,享有万户封地的诸侯,占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入户口册内的普通老百姓呢!
可以想像,在沃尔玛走向辉煌的过程中,许多同类公司被它击败,倒闭了。为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它们的东西卖得太贵,比沃尔玛要贵,消费者更喜欢便宜,买沃尔玛的东西省钱,省下的钱,可以买别的东西,消费者的福利就提高了,这是消费者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沃尔玛,并不是想给消费者省钱才开公司的,它只是想给自己、给自己的股东挣钱罢了,它是为了自己好,为了自己利益的极大化。但是,如果它想自己好,就得和其他同类的公司竞争,就得卖得比别人便宜,这样,它就不期然地促进了本来并未打算促进的消费者利益。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这是一种自发的、个人的力量。永远也不要忽略个人的这种自发的力量。
很多东西都濒临灭绝,可是我说一种,它就不会在短期内灭绝。就是鸡。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吃它。你喜欢吃,就有人去养鸡,就可以挣钱,你吃的越多,鸡就会越多,要不就挣不到钱了。可以想见,大家都不吃鸡会怎么样,鸡就存在不了多久了。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每个人都从别人的利益出发去做事,岂不是更好吗?为什么亚当?斯密说不如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得好呢,难道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不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吗?!
愿望当然好,但是这不是世界的本质,不是人性的本质。
人类不是没有试过,教训太多了,而且是惨痛的教训,人类慢慢学得聪明了,不再那么天真了。
怎么才能保证,个人在促进自己利益的时候也促进他人的利益呢?
人类已经找到了这样的机制,这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市场交易就能保证这一点。任何的交易都是双赢,至少不会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经济学的这个假定,似乎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有些冲突。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论述之一。
孔子是严格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整本论语,好像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区分君子和小人,而义利,是标准的区分方法之一。
在孔子看来,义和利是水火不容的,不能同时获得。君子应该求义而舍利。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舍生而取义。
儒家大概都是承袭着《论语》的基调,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不同意见。
相反,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先哲们的认识,差别是相当大的。
墨子好像很受现代人的青睐,电影《墨攻》的播出,使很多人知道了墨子的“兼爱非攻”学说。
墨子更非同凡响的主张,是它对缠绕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义利之辩有一个明确而精彩的论断,有终结这种争辩的意味。
《墨经》里面说,义,利也。比如,忠,当然是义,可是它利君;孝,是义,它利亲;功,是义,它利民。墨家给义赋予了类似于边沁的功利主义色彩。
他们的主张很明确,义的本质,不过就是利而已!
经济学,为我们认识义利之辩,认识君子小人之别,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经济学家看来,所有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追求自己利益极大化的人,也就是说人都是逐利的。即使是义举,其背后的坚实基础也仍然不过是利。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都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所以,如果说,君子的行为是为了别人好,而小人的行为呢,则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最终却也是对别人好,甚至是更好。
君子小人都喻于利。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4章 经济学的新方法 博弈论
人生如梦亦如戏,游戏人生,就要猜透别人怎么想,博弈论就是告诉你怎么跟人打交道,如何参透别人的心思。同时,用博弈论观照一些所谓的千古美谈,会发现那其实是无稽之谈。比如诸葛亮,其实远非司马懿之对手。
从一则故事说起,这个故事需要动点脑筋。
有五个海盗,劫掠了100两金子,需要分赃。办法是抓阄,盗亦有道。
抓到第一个阄的人,可以先提出一个分配方案,如果他的方案被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照他的方案分金子,否则,第一个人就要被杀掉。余下的人也照此办理。
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你是第一个人,你会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
为了分析问题更确定,我们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自己利益极大化的人。
可能你会提出平均分配,每人20两,或者自己不要,等等。
可是正确的答案却并非如此。第一个人会说:“100两金子全归我!”
而且这个方案一定会被一半以上的人同意,这个人不会被杀掉。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当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环节开始考虑,这样,可以使问题清晰起来。
那我们就从抓到最后一个阄的人开始考虑。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知道,当轮到他提方案的时候,其他人都已经死掉了,金子将全是他一个人的。所以,他利益最大化行为便是,不管前边谁,包括第一个人,提了任何方案,他都一概摇头,不同意。
再看第四个人,他知道,不管自己提出什么方案,第五个人都不会同意,都会被杀掉,所以,他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是,尽量不要轮到自己提方案。所以,不管第一个人提了怎样的方案,他都会表示同意。
第三个人,知道第四和第五个人的选择策略,所以,他的利益最大化的方案是100两金子全归自己。这个方案,因为自己和第四个人同意,超过了此时的一半以上的人的同意,可以行得通,所以,不管第一个人提出什么样的方案,第三个人都会反对。
第二个人,知道自己提什么方案,第三个人、第五个人都将反对,一旦轮到自己提,自己就死定了,所以,他会同意第一个人提出的任何方案,这是他的利益最大化行为。
所以,不管第一个人提出怎样的方案,第二个人与第四个人都会同意,加上第一个人自己的票,就是三票,一半以上,可以通过。
既然任何方案都可以通过,而第一个人又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所以,他的方案是:100两金子全归自己。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想问题,确实需要方法论,靠直觉是不可以的,直觉在很多情况下是错误的,必须依靠方法,依靠逻辑的力量。
很多问题看起来没有头绪,是因为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而方法的作用,就是帮我们找到切入点,找到了切入点,问题就可以一步步获得解决。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就是把没有头绪的事情找出头绪来,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大问题,分割为小的、可以解决的问题的过程。这就是方法。
经济学的传统方法是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志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建立起来的,它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都没有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行为。
比如粮食市场,就可以看做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粮食价格是由所有生产者和所有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农民或者消费者对粮食的价格都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与市场的全部产量和消费量比起来微不足道。在这个市场中的每个生产者、每个农民,根本不需要考虑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实际上也没有任何影响;别人对于他也没有影响,每个农民都不会觉得周围的农民是他的对手,他们之间的竞争是非人格化的。他们的行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