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硬通货的枯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日本不得不减少各种必需物资的进口,其中粮食更是首当其冲,虽然日本政府出台限价令严禁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但供应量却没法因此增多 ”“小说章节更新最快 。据日本政府预计,即使战争形势不再恶化,1939年日本本土的大米需求量也将达到8千万石,以目前日本本土的粮食产量,缺口多达2000万石以上,而由于战争及当地的军需等因素,日本来年nenggou从朝鲜与台湾输入的粮食预计也就100万石zuoyou,这简直和meiyou差不多。

    由于严重的粮食危机,也由于农民出身的新兵必需的训练shijian太长,结果日本当局为了扭转战场上的颓势,不惜涸泽而渔,开始越来越多地征发产业工人从军,甚至是那些熟练的技术工人也不例外,这直接导致包括军工在内的日本工业品质量直线下降,若非因为胡卫东而提前面世的一些管理方法yijing在shijie范围散布开来,对日本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弥补了熟练技工减少造成的不利影响,日本产品的质量还要更糟。即便如此,对比中**队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日益改善的武器装备,日本的军火制造商与军工技术人员还是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在他们的反复劝谏下,日军大本营不得不暂停从工厂征发熟练技工从军,可这样的话。农民不能征、工人也不能征,兵员从哪儿来呢?日军大本营统帅部不禁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而即便暂停征兵,日本国内的粮食危机依然愈演愈烈,为此日本当局想尽了办法。他们下令农民生产的大米及麦子等粮产品除ziji食用及种子外都要以官价卖给政府,实行粮食配给,禁止一般的饭店、餐馆出售米饭。大力宣传食用代用食品,规定早饭不能超过1日元,中饭2。5日元,晚饭5日元,即便如此,仍有一千多万石的巨大缺口,日本国内也由此出现了普遍的营养不良乃至饥荒。八戒文学  8jwx情况甚至比历史上的1941年还要严重。加之日军又在侵华战场上遭受重挫,自认为看到机会的日共在日本国内多地掀起武装暴动,声势远胜从前

    为了化解空前严峻的统治危机,日本当局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手段,一方面派出军队jinhang残酷镇压。耗费数月shijian,死伤十余万人,终于将局势控制了下来,其间起义军民十几万人遭到杀害,被捕的党员群众(也有很多是弄错了的)更是多达数十万之众,日本国内的日共党员仅有不足百人逃过此劫,某种程度上来说,日共这一年多秘密发展组织的努力几乎全部毁于一旦。

    胡卫东zhidao后对日共的“冒进”十分不满,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出自改造日俘与在华日侨的日共“赤色派”由此完全掌握了党内的领导权,却是胡卫东所乐见的。另外值得庆幸的是,当初出于谨慎起见,胡卫东只安排了少数几人与加藤清源这个重要棋子直接联系,而那几人当中虽有一人不幸被捕并在无数次酷刑后遭到杀害,却还是始终坚贞不屈,守住了这个重大机密。而日本军阀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加藤清源这个身家亿万的大资本家,竟然会是日共的核心成员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生丝出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方便面竟然意外成了日本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加藤清源也因此成为了日本最重要的新兴资本家之一,甚至有人将其与“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并称,赞其为“经营之圣”

    如做梦一般地成为了日本国内最大的几个资本家之一,要说加藤清源meiyou生出过shime心思,那无疑是自欺欺人,但他却终究没敢背叛组织。加藤清源是个聪明人,他深知ziji的一切都是组织给予的,一旦背叛组织,那些早就对加藤清源的“日清食品株式会社”垂涎三尺的财阀、军阀和政客可不会因为ziji的告密之功就放过这块肥肉不吃,以他们的贪婪,不乘机落井下石才怪!而随着中国战场上十五集团军等赤色党武装一次次的捷报传来,本就对胡卫东这个日本人口中的“八歧大蛇”敬畏有加的加藤清源就更加不敢动shime小心思了

    而胡卫东虽然严厉地批评了日本同志左倾冒进的错误,但他依然看好日本的革命前景,虽然日共国内的组织遭到了重创,但只要加藤清源这个钱袋子还在,就还有重新发展起来的keneng,而日军在侵华战场上的节节败退与日本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更将成为日本国内星火燎原的导火索

    日本当局自然也zhidao这yidian,情急之下他们采取了牺牲殖民地力保本土的策略,于是本就难以温饱的朝鲜民众愈发水深火热,而这几十年来一直被日本视为粮仓的台湾也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原本被日本视为“皇国”统治成功范例的两地顿时民怨沸腾。相对来说,台湾的情况还要稍好一些,一方面台湾被日本占领的shijian更长(日本完全占领朝鲜要到日俄战争胜利之后),居民对日本的认同感更强(所以才会有李登辉这样的杂种),因此对于苛政的容忍度较高。更重要的是,台湾是一个海岛,日本人出于对联合舰队的自信,本能地认为其永远都不会失去,因此对台湾的经营更加用心,这与大陆上的朝鲜半岛有着很大的不同(未完待续。)

    ps:急需推荐票,求支持tt


第四百零三章 困境中的日本(下)



    ps:感谢书友“可可”和“狮子牛”投出的月票,再次求推荐票^_^

    尤其是民国建立之后,日本因为战略方面的考虑,将先前对台的政策由“工业日本,农业台湾”转变成“工业台湾,农业南洋(说白了其实就是从泰国进口粮食)”。台湾的工业由此获得了迅猛的发展,1932年时台湾的农业产值与工业产值之比就已经达到了6:4,而当时的内地却才达到9。03:0。7(没算失陷了的东三省),而如果以发电量为例,台湾的人均年发电量更是超过了内地的200倍。在教育方面,台湾同样远远领先于大陆(不过严格来说,早在甲午之前,台湾的识字率就比大陆高了,并不全是日占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即使将所有年龄段的人口都计算进去(1914年的时候台湾614岁的少年儿童就学率就超过了70%),即便要求小学毕业、能够读写和运算,台湾现在的识字率也超过了80%,哪怕与日本本土相比也并不逊色,而同样标准下(民国乃至解放初期,内地只要认识一些常用字就算是识字了,标准非常地低,小学上到四五年级、也就是说所谓的高小,都算是有文化的人),内地的平均识字率甚至可能只有5%

    相对厚实的经济底子使得台湾承受横征暴敛的能力更强,而将其视为“准本土”的日本当局对台湾也始终要比对朝鲜客气得多(注1),因而台湾民众的生活水平虽然大幅下降,但还不至于活不下去。

    而朝鲜的情况却截然不同,本来民众的生活就够艰苦了,日本当局的剥削与压迫却更加残酷,顿时朝鲜半岛上饿殍遍野。再温顺的人。真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也可能鼓起拼命的勇气。而抗联派回朝鲜的游击队虽然大多被日军剿灭,但其中也多少有些人幸免于难,在他们的努力下。朝鲜民众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日本当局完全蒙蔽,他们开始了解到中**队反击日本侵略军的节节胜利,也知道了朝鲜民族当中仍有并未屈服的勇士,于是起来和日军拼命的人越来越多。这令本就兵力吃紧的日军大本营统帅部头痛不已。

    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效仿中国宋朝时的做法,开始一反常态地大量征发朝鲜人当兵,这样前线既有了炮灰可用。朝鲜民众也会因为青壮被大量抽走而失去反抗日本暴政的能力。但出于对朝鲜人战斗力与忠诚度的不信任,日军大本营新组建的30万朝鲜军(包括3个兵力2万余人的野战师团、5个兵力1万多人的治安师团和20个守备队或**守备队。)中的军官(军曹以上)大多都有日本人担任,朝鲜军人就算能力再强、功劳再大,也最多只能晋升到中佐大队长,而且难度还不是一般地大,这种明显的民族歧视无疑在朝鲜军中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日本人中并不是没人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能够怎么办?全心信任这些殖民地的棒子?不过是些炮灰而已。迟早都要消耗掉的,何必为了他们劳心费力、却还要遭到国人非议呢?

    虽然朝鲜军的定位是炮灰,但是毕竟有30万之众,而且都是精壮(朝鲜此时约有2000万人口,只选30万人出来的话。素质还是可以的。),哪怕只能训练到伪满军的水平,也多少能有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在武器和补给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将其用于防御应该可以抵得上如今素质已经大幅下滑了的日军20万,即使是野战,也不会弱于10万日军。

    因此日军大本营统帅部对于剿灭抗联的信心不觉又恢复了不少,决心也更加坚定,为了尽快“收复”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的满洲“失地”,日军大本营将工作重心集中于朝鲜军与日本新兵的训练和装备,无心也无力掺和中国的内战。事实上日军大本营统帅部一度甚至想要主动放弃平津,将其兵力全部北调、物资也统统带走,与海拉尔日军合兵一处,等到计划中针对抗联北满根据地春播的“满洲春季攻势”开始后让其攻击抗联根据地的侧翼,那时徐向前纵有通天彻地之能,也必然会顾此失彼,但这个至少纸面上看颇具可行性的计划却因为害怕国内少壮派的“天诛国贼”而没敢实行,这也被后世史家认为是二战期间日本最重大的战略失误之一

    日军没什么大的动静,原本受命防范日军与老蒋联手的十五集团军就没了用武之地,而由于中原的**已经全被日军消灭或击溃,原来的河南省主席商震又与赤色党关系不错,因此中原大会战胜利之后,中原边区政府直接派出干部接管郑州、开封等地政权就行,根本用不着打仗。因此十五集团军并没有与**交上火,只是派出一部分人马向武汉方向佯动了一下

    虽然只是佯动,可**却并不知道啊?加之十五集团军如今早已是国内公认的第一强军,哪怕不能确认真假,老蒋也不敢冒险,当即将围攻闽赣边区的大军调了回去,令武汉及其周边的守军总数再次超过了八十万,而新四军的一支队与四支队这两大主力则乘机回援,将闽赣边区的失地尽数恢复,甚至还利用**主力退走的机会拿下了红军改编时依据协议放弃的浙南部分地区,进一步扩大了根据地,闽赣边区也由此恢复成了闽浙赣边区

    注1:当时在台日本人的平均工资约为台湾人的两倍,但考虑到在台日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普遍要比台湾本地人更高(历史上战后的台湾很多工厂都因为日籍管理与技术人员离开而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倒闭,直到后来老蒋逃到台湾并获得美援之后,台湾的经济才开始恢复。),日本当时对于台湾的剥削并不算多么酷烈,说句不好听的,这个差距其实远比目前在华外国人与中国人工资的差距小得多(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四章 四方战况



    ps:感谢书友“满伍哥”、“lbx5566”和“nqm”投出的月票,顺便求推荐票^_^

    比起内战,胡卫东终究还是更想打鬼子,但在华中日军残部全部收缩于沪宁杭三角地带的现状下,十五集团军并meiyou多少发挥的空间,集团军重炮旅口径的大炮难以击伤长江上日本重巡洋舰的舰体,而240mm重榴弹炮虽然威力足够,但机动不便且数量太少,至于反舰的利器轰炸机,目前华北航空总队yijing所剩不多,光是飞行员和航校飞行学员的基本训练就差不多全占用了,而苏援航空队的苏式轰炸机航程又实在太短,在淮河以南至少建成十个以上的野战机场、或者203mm口径的重型加榴炮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之前,十五集团军实力虽强,但想要强渡长江,却还是不太现实的

    不过,被打怕了的华中日军同样不敢在陆地上与十五集团军争锋,因此很光棍地主动放弃了长江北岸的绝大部分地盘(其实本来也没占领多少,由于兵力不足,农村根本就估计不到,甚至有些镇子都只能全靠伪军驻守,一个真鬼子都排不出去。。 ”“ 。),只在长江上日军舰炮射程之内保留了一些据点。由此中原边区进一步扩大,地跨陕、豫、鲁、鄂、皖、苏六省,总人口超过了9000万,比其他所有边区和敌后根据地的总人口加起来还多,而工业实力就更是占了八成以上(注1)。除了长江北岸的一线之地,胡卫东赫然发现当初中央给中原边区下达的任务yijing几乎全部完成,再要扩张的话就得和兄弟部队抢地盘了

    胡卫东由此意识到中原边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