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靼舶钪喂�
马拉松之战
公元前六世纪末,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北起中亚细亚,南达埃及,东起印度河,西到小亚细亚,地域之大,势力之强,成为西亚从来没有过的强大军事帝国,其首都就有四个:苏撤、爱克巴坦那、巴比伦、帕赛波里斯。波斯皇帝一年四季轮流驻跸于四个都域,对军事设施建设尤为关注。这样,锋芒初露的波斯对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诸城直接构成威胁。
面对波斯这个军事势力雄厚的强大帝国的入侵,希腊两个最大的城邦——雅典和斯巴克反抗尤为坚决。斯巴达反抗波斯,主要是为了保持政治上的独立;雅典则在保持独立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经济方面的原因。如果容忍波斯在小亚细亚一带的统治,雅典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妨碍。公元前五百年,小亚细亚的原希腊城邦米利都起义反抗波斯统治,其它希腊城邦纷纷响应,其中雅典最为积极,曾派舰队支援,后因力量悬殊,起义被镇压下去。
公元前492年,为惩罚曾支持爱奥尼亚起义的雅典人,波斯派遣一支舰队入侵希腊,但因遇风暴而受挫,其水陆两军中道折回。大流士并不罢休,他接着又使出另外一手,即遣使向希腊各域索要“土和水”,意思是要希腊人无条件投降,拱手交出自己的河山。对于波斯的公开讹诈,雅典和斯巴达人断然拒绝。斯巴达人把波斯使者拖到井边,指着水井说:“井里有土又有水,你自己去取呢。”说完,就把使者推下井去。雅典人则把波斯使者从悬崖上推进了深渊。大流士听到希腊、雅典人如此对待他的使者的消息,气得暴跳如雷。据说他命令仆人每到吃饭时,必定三呼:“皇帝、请记住希腊、雅典人!”波斯举兵入侵希腊,从而爆发了一场延续几十年之久的大规模战争,史称“希波战争”。
公元前490年,载有约五万名士兵的又一支波斯舰队渡过爱琴海,进攻并劫掠了埃雷特里亚,接着挥戈南向,直指马拉松平原,抵达一个由亲波斯的雅典阿尔克迈翁家族指引的地点。该家族试图凭藉波斯人的力量重新掌权。在米太亚得统率下,驻扎在平原附近的雅典民军起初按兵不动,直至憎恶的波斯人遣其舰队和令人生畏的骑兵由两面进攻雅典时,才迅猛出去,打退了波斯的步兵部队。希腊士兵匪迪皮茨由马拉松奔跑大约40公里到雅典向市民报捷。捷后,为了抢在波斯舰队的前面,他们日夜兼程向雅典进发。狡猾的波斯舰载部队于是放弃了登陆。后来,米太亚得对曾帮助波斯人入侵希腊的帕罗斯岛发动进攻,但遭失败。阿尔克迈翁派指摘米太亚得擅自行动;在被贬黜之前,米太亚得因在一次事故中腿部重伤而死亡。
在这场战斗中,雅典人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抗击强大的敌人。执政官卡利马科斯主持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会上,两种意见争执上下。一种意见是主动出来,另一种意见是消极防御。十个将军进行投票表决,结果各占一半。这时,十将军之一的米太亚得急切地说:“现在,雅典是沦为奴隶,还是自由存在,全都在你们了。”最后还是按米太亚得的意见,雅典军队立即开赴前线,跟波斯决战。雅典的一万名重装步兵正要前去解厄特里亚城之围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说另一支波斯大军正在马拉松登陆。雅典处境十分危急。当他们看到黑压压的波斯大军正在登陆,人数大概是雅典军队的十倍。正在这时,又传来厄瑞特里亚陷落的消息,居民也被屠杀或驱逐。米太亚得将军沉着冷静,在敌强战弱的情况下,不与敌人硬拼。于是,他作出了如下部署:把战线稍稍拉长,精锐步兵放在两翼,把薄弱兵力放在正面,以便抓住时机,发挥两翼作用,出奇制胜。
决战开始后,米太亚得指挥希腊军队首先从正面发起佯攻。气焰器张的波斯不知是计,立即进行反攻。希腊军队且战且退,波斯队伍越拉越长。正当波斯人洋洋得意之时,突然杀声震天,只见从马拉松南北两坡同时冒出希腊军队。这些雅典的重装步兵们紧紧地靠拢到一起。围军重叠,长矛前指,好似一道密排的藩篱,驰下山岗,越过平原,冲向敌人。波斯军队猝不及防,乱了阵脚,慌忙向海边撤退,一路上自相践踏,陈尸遍野。希腊军队则直追不舍,双方在波斯的船舶营地开展了激烈的阵地战,波斯军队有六千人身亡、七艘战舰被俘。而希腊将士中只有二百人阵亡。波斯的败兵由马拉松上船之后,并没有远走,而是向雅典驶去,企图乘虚攻打雅典城。但雅典人早料到这一点,他们经过苦战以后,并没有歇一口气,又踏上尘土飞扬的道路,冒着酷热返回雅典,并赶在波斯军队登陆之前,拦截了他们,波斯人一看如林的希腊长矛,便掉转船头,狼狈而逃。
马拉松一战,雅典军队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打败了十倍于自己的波斯大军,战为世界历史上以少胜多和弱国打败强国的一次典型战例。
萨拉丁大败十字军
由于受到改信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人的威胁,拜占廷皇帝亚历山大一世(1048—1118)向西方求教。在克莱蒙会议上,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基督教徒收复圣地,并答应出征者可为所欲为而完全免罪。出征人数远远超过所预料的数目,既有平民,也有骑士,多为法国人,他们佩戴十字,故称“十字军”。
在中世纪的伟大人物中,埃及阿尤布朝的萨拉丁要算是其中的一个。他是一位勇敢干练的战略家,他的名字使十字军闻而生畏。公元1187年,萨拉丁的军队在提庇利亚湖附近打了一个漂亮仗,消灭了耶路撒冷王国的主力,收复了沿海许多城市和耶路撒冷。世界名著《神曲》的作者但丁,也曾歌颂过他。这一战役一开始,萨拉丁首先围攻提比莱斯,提比莱斯是耶路撒冷摄政王波里伯爵雷蒙德的领地的要塞,当时雷蒙德正在国王盖氏的十字军中,要塞由他的妻子艾希发公主驻守。由于萨拉丁的攻击,艾希发向她的丈夫求救。于是在阿克里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一些骑士领袖力劝盖氏发00兵解提比莱斯之围,但雷蒙德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十字军在兵力上不如对方多,气候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加之水源极缺,如出兵提比莱斯,必将坠入萨拉丁的陷井。
盖氏不听雷蒙德的劝告,命令部队立即行动。十字军到达提比莱斯西南面的希弗里亚宿营之后,雷蒙德继续苦劝国王。他坚定地说:“陛下,我求你放弃援救提比莱斯的念头。尽管我自己的妻儿都死在那里,而不愿我们丧失这个王国。”盖氏被说服,决定不再前进。
时至午夜,有一个名叫吉拉德的人秘密进入国王的帐幕,对国王说:“陛下,你不要相信伯爵的话,因为他是一个奸贼,他希望你丧失荣誉。”于是,盖氏又改变了主意,命令军队离开希弗里亚,继续向前进入杰贝尔屠南山区。
萨拉丁得知敌人正在前进的消息,高兴得欣喜若狂,发出“真是天从人愿”的由衷感慨。他立即派遣一支轻快的兵力去把敌人拴在沙漠之中,然后派一支部队向十字军前卫部队进攻。其余兵力则绕道向敌人的主力挺进。精疲力竭的十字军在焦干的丘陵长途跋涉,灰尘使他们感到窒息,天气又热得要命,将士们带的饮水都喝光了,情况变得异常严重,雷蒙德从前卫疾驰回到盖氏身边,催他们迅速赶路,并告诫他如不赶快到达约旦河,否则将全军覆灭。正当盖氏派人催促后卫部队快走时,有消息说前卫部队已被萨拉丁的弓箭手所阻,部队停泊在马里斯卡西亚村落废墟附近。十字军个个口渴如烧,并不时受到攻击,箭雨不断向他们飞来,整夜之中,他们无法入睡,黑暗里到处可以听到“上帝最伟大”的呼声。
萨拉丁的部队士气非常高昂,他们在草丛上放火,借助风向来去熏十字军残兵。等到第二天上午,萨拉丁仍不接战。他用七十匹骆驼满载着箭支,来补充骑弓手,使射击的攻击继续不断。此时,雷蒙德率领他的前卫部队继续前进,跟国王的主力几乎完全脱了钩。国王将他的步兵撤到中央,让骑士向对方的徒手冲锋。这样反而使队形混乱。在恐怖之中,十字军乱了阵脚,开始往山坡上爬。盖氏命令他们下来,也没有人听,只是嚷着要水喝。最后,盖氏率领一群士兵占领一块地盘,在中央树起“真的十字架”来,士兵们这才跑下山来,和部队一起向外突围挣扎。正在这时,雷蒙德和他的前卫部队也被萨拉丁赶了回来,十字军全部被包围。
在十字军阵营中,成千的士兵都举起兵器,向十字架祈祷,妄图祈求奇迹的出现。盖氏请求雷蒙德救他脱险,可雷蒙德却集中还骑在马上的骑士,杀开一条血路逃走了。剩下的十字军官兵在萨拉丁的密箭和利剑胁迫下,举手投降,盖氏也乖乖地举起了双手。
7月5日,提比莱斯要塞投降。萨拉丁旋即挥军直取耶路撒冷,一路上敌人望风而逃,所有的要塞都成了无人防守的石堆,萨拉丁大败十字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
公元1337年至1457年,英王与法王之间进行了一场远近闻名的长期战争。这不是一次战争,而是一连串的战争。战争延续了一百零八年,固称“百年战争”。其主要原因是从威廉一世和亨利二世以来,英国诸王一直被认为是法国国王的封臣,因为他们在法国占有或声称有权占有一些土地。英国诸王试图摆脱法国诸王和宗主权,同时后者却一直想要削弱并减少英王的权力,彼此勾心斗角,多次发生战争。其次,封建关系也是无休止的纠纷和战争的根源之一。
这场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337年到1360年。英格兰军经过佛兰德对法国发动入侵之前,爱德华在1340年的斯勒伊斯海战中赢得了重大胜利。1346年的瑟堡战役又连锁引起克雷西战役。在此战役中,英格兰大弓箭手给法军弩弓箭手予以致命的打击。英国人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由英吉利自由农民组成的雇佣军和优良的弓箭手,他们纪律很好。1340年6月22日西风开始吹拂时,爱德华组织147艘舰船,分三个支队,于第二天中午驶近法兰西海岸,观望集结在斯鲁斯港中的法国舰队,并派骑兵上岸侦察敌情。据了解,法国舰队约有舰船一百九十艘,三万五千余人。6月24日拂晓,双方舰队准备采取行动。法国的一个职业军人巴尔巴尼罗主张进攻,但两位法军将领奎里特和贝湖齐特却坚持要停在港内消极防御。最后采取一个折衷方案,法国舰队进到港口卡德沙岛附近,由巴尔巴尼罗率领他的快速支队出海迎敌。于是拉开了斯鲁斯会战的序幕。爱德华的舰队分为三列,最大的船只在前,由莫莱爵士指挥,每三艘船中,一艘载甲士,两艘载弓弩手,在军乐声中,莫莱爵士率船直向法定前列驶去,船只和法国舰队相遇后,英国的弓弩手就开始放箭,以掩护装载甲士的船只;当后者抓住敌船之后,即跳上敌船用肉搏战来攻破敌人。不多久,那三艘被法国人早先夺获的大船即被英国人夺回,摘下法国旗,升上了“雄狮与百合”的英国旗。舰队的第一列战败之后,法军已失去一切希望,第二,第三列的人员在恐怖之中逃走。这场血战一直打到日落,法国的三列舰队,一百六十六艘船只全部被歼。1347年,英格兰军占领加来。1350年,腓力六世去世,爱德华与法国达成停战协定,1350年,停战协定被撕毁,战争又起,爱德华三世的长子“黑太子”爱德华(1330——1376)在普瓦捷俘获法王约翰二世。战争的重负导致了一三五八年法国农民起义和布列塔尼内战的爆发。1360年,在布雷蒂尼达成的协议中,爱德华三世再次获得阿基坦,从而结束他对法国王位的要求。由于法国国王明智地处理了一三六八年的加斯科涅贵族暴乱,收回了阿基坦,采用回避正规战斗,煽动当地爆乱的策略和计谋,开始进行计划周密的再次征讨。
从1369年开始,“百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1371年,冈特的约翰接替英格兰黑太子任英军指挥,加快了英格兰失败的步伐。约翰在职期间,普瓦捷、普瓦图和拉罗射尔于1372年相继失守,并爆发了一场破坏性的海战。1373年,约翰发动新的战役,英格兰军惨败,阿基坦和布列塔尼失陷。
战争的第三阶段始于1412年。这年,英格兰军在诺曼底登陆,向波尔多进军,重开战端。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1387一1422年)御驾亲征、率军攻占阿夫勒尔,并在阿让库尔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