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以法为赠礼-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颐腔崴担骸叭绻叶怂医晃匏小!比绻腥烁嫠呶颐牵怂岬玫降乃泻么Γ颐遣换崛ハ嘈潘牵炊岵欢系叵耄骸叭绻叶怂医晃匏校 币虼耍颐羌绦耪饪胖厥钡轿颐潜涞梅浅P槿跚医钇A撸搅嗽僖膊荒苋棠停颐遣欧畔滤�
放下它之后,一下子经验到放下的好处,我们立即感到好多了,轻快多了,而且我们自己也了解到,带着一颗石头是多么大的一个负担啊!在我们放下这颗石头之前,我们是不可能知道放下的好处的。因此,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去放下,一位无知的人是不能了解其中用意的,他将只是盲目地抓紧石头,拒绝放下,直到它变成重得不能忍受,他这才会放下;而后他能自己感受到轻快和解放,于是他会自己知道放下的好处。不久之后,我们可能又会开始提起担子,但现在我们知道将会有什么后果了,因此,我们能够更轻易的放下。“提着重担到处跑是无用的,而放下会带来轻松与愉快”——这种体会,是了解我们自己的一个范例。
我们的自尊,我们依靠的自我意识,就好似一颗重石。像那颗重石一般,如果我们想到要放下自负,我们会害怕没有了它,将会一无所有。但当我们终于能够放下它时,却会觉悟到不执著的轻松和舒适。
在训练心的当中,你不得执著“称赞”和“责备”。只希望称赞而不希望责备是世间法。佛陀的方式是,在适当的时机里接受称赞和责备,例如,在养育一个小孩时,最好不要成天的责骂,有些人责骂得太多了;一位聪明的人知道在适当的时机去责骂,在适当的时机去赞美。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利用智能去了解这颗心,利用技巧在照顾心上面,那么你将成为一位对训练心很在行的人。当这颗心纯熟时,它便能解除我们的痛苦。苦,正好就存在我们心中,它经常使事情变复杂,制造心的沉重,它生于此,也灭于此。
心的方式就是这样,有时有好的念头,有时有坏的念头。这心是虚假不实的,不要信任它!要直接去看这心自身的情况,去接受它们本来的面目。它们就只是它们本来的样子;无论它是善或恶或什么,它就是那样。如果你不去抓握这些状况,那么它们就不会变成什么事情都有所增减,增减于它们原来的样子;如果我们紧握,我们将会受骗且因而受苦。
若能以“正见”,那就唯有宁静。三摩地(正定)生,而智慧起来。无论你坐或躺在哪儿,哪儿就有宁静。无论你去到哪里,哪里就有宁静。
因此,今天你们带了你们的弟子来到这儿听法,你们可能懂了一些,也有的你们可能还不懂。为了能让你们更容易地了解,我说了有关“禅坐的修习”。无论你们认为它是对或是错,你们都应该去思惟它。
我自己身为老师,也像你们一般,处在类似的状况当中。我也一样,渴望能听到法的开示,因为不管我到那儿,总是为他人开示,却从没机会去听,因此,这个时候,你们真的会很感谢能听到老师的开示。当你们坐着安静地聆听时,时间流逝得真快啊!你们渴望佛法,所以非常希望去听。一开始,予他人开示是件愉快的事,但不久愉悦消失了,你感到无聊且倦怠,而后,你会希望去听。因此当你从一位老师那儿听到开示时,你会感受到许多的鼓舞,而且很容易地就了解了。当你逐渐年长而对法有所渴求时,它的滋味会是格外地可口的。
当其他人的老师,你是他们的一个榜样!你是你的弟子,其他比丘,乃至每一个人的榜样,因此,不要忘了你自己,但也不要想到你自己,如果有这样的念头起来,要去消除,如果你能如此地做,那么你将是一位了解自己的人。
修习佛法有无数的法门,而有关禅坐的,说也说不尽。有许多的事,能令我们疑惑,只要不断扫除它们,那么就不再有疑惑了。当我们有了如此的正见,不管我们是坐或行,都会有平静和自在。无论我们是在哪里打坐,那就是你要带着你的清明去的地方。不要认为只有在坐着或行的时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修行。一切时中有觉醒,一切时中有正念,我们能在一切时中看身、心的生和死,而不会让它弄乱了我们的心!要继续不断地放下。如果贪爱来临,让它回去它的家里;如果怒气来临,让它回家。跟随它们!它们住在哪里?而后便护送它们到那儿,不要保留什么。如果你能如此地修行,那么你就会像一座空房,或者,换句话说,这是一颗“空心”,一颗空了的心,而且没有了一切的恶。我们称它为一颗“空心”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空无罪恶且充满了智慧。届时,无论你做什么,你将会以智慧去做,智慧去想,以智慧去吃,一切都将只会是智慧!
这是今天我供养给你们的教导,如果听取佛法使你们的心宁静那便够了,你不需要去记住什么。也有些人可能不会相信这些。如果我们能使我们的心平静下来而就只去聆听。让这法语流过心中且连续不断地思维,那么我们将会像一台录音机。一段时日之后,当我们“开机”,一切都会在那儿。
我希望供养这些教导给你们每位比丘和每个人。你们有些人或许只懂得一些泰语,但这没关系,期愿你们学习这“法的语言”,那就够了!
【注释】
(注一) 阿姜 满:许是本世纪在泰国最受尊敬、最有影响力的禅师,在他的指导下,“苦行林传统”在佛教禅修的复兴当中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近年来,在泰国许多已逝及仍健在的伟大禅师,都是他的私淑弟子,或是实质上受他的教说影响的。阿姜 满已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圆寂。
(注二) 阿姜 扫:阿姜 满的老师。
(注三) 苦:意即包含了不能令人满意的、不满足的、不完善的、不安的一切状况现象,因为它们是经常变迁的,经常容易导致痛苦的。“苦”是指令人不快的所有各类形态,从粗的身体的痛及老、病、死的痛苦,到细的各种感觉,例如与我们所喜欢的人分开或与我们厌恶的人有所关联,乃至精细的心理状态,例如枯燥、无聊、不安、激动等等。苦,是最误解的一种概念,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心灵开展。
·汤锅里的汤杓子·
内在的学习
你必须学习这双眼睛、这对耳朵
这个鼻子、这个舌尖、这具身躯
以及这颗心
那才是真正的学习汤锅里的汤杓子
……你知道那要到什么地步才会结束吗?或者你就继续这样地学习下去?或者它是有结束的?……。那样子是无妨,但那只是外在的学习,而不是内在的学习。因为“内在的学习”你必须学习这双眼睛、这对耳朵、这个鼻子、这个舌头、这具身躯,以及这颗心,那才是真正的学习。书本的学习只是外在的学习,那是真地很难去完成的。
当眼见色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当耳、鼻、舌经验到声、香、味时,又会如何呢?当身、心,与触、法尘相触时,又会有什么反应呢?那里仍然有贪、、痴吗?我们有迷失在色、声、香、味、触和情绪里吗?这就是“内在的学习”,它有完成的一天!
假若我们学习,却不去实践,我们将得不到任何的结果。这就像一个养牛的人,早上,他牵牛出去吃草,傍晚,他带牛回牛舍,但他却从没喝过牛奶!读书无访,却可别让它也像这样了。你应该养牛,也喝牛奶;你必须既学习也实践,以得到最好的成效。
这儿,我将进一步地解释。就像一个人,他养鸡,却不取鸡蛋,所有他得到的就只是鸡粪而已!我就是这样告诉那些在家养鸡的人。小心你可别也变成那样了!这意思是说,我们学习经典,却不知如何去放下杂染,不知如何去“推”掉心中的贪、、痴。学习而没有实践、没有“放下”,是不会有结果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将它比喻为养鸡却不取蛋而取鸡粪的人,那是同样的事。
就因为这样,佛陀希望我们学习经典,而后透过身、语、意去断绝一切的恶行,在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中长养良善,而人类真正的价值,透过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将得以完成。但如果我们只说得好听,却不照着行动,那它仍然没有完成。或是如果我们行善,心却仍然不善,那也还没完成。佛陀教导,要在身、语、意当中长养良善,长养善行、善语和善思,这是人类的珍宝!学习和实践必须两者惧佳。
佛陀的八正道——修行之道,有八个因素。这八个因素别无其他,就是这个“身体”!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一个舌头以及一具身躯,这便是“道”而心是追随“道”的。因此,学习和实践两者都存在我们的身、语、意当中。
你曾见经典教导过除了身、语、意之外的东西吗?经典就只教导这个,没其他的了。而杂染正就“生”在这儿的。如果你了知它们,它们就会“死”在这儿。因此你应该了解,学习和实践两者都正是存在这儿的。如果我们能学习这个,我们便可以了解一切事物了。这就像我们的言语:说一句真理之言,胜过说一辈子的错误之语!你能理解吗?一个学习而却不实践的人,就像汤锅里头的一根汤杓子,它每天都在锅子里,却不知道汤的滋味。如果你不实践,即使是学习到死的那一天,你都不会知道解脱的味道!
·教说片断·
无论什么,我们接受我们以“正念”去接受我们既不会过份地快乐而当事物
破灭毁损时我们也不会闷闷不乐,不会感受痛苦因为我们清楚地看清了所有事物无常的真相教说片断
你们信仰佛教,从多方面听闻佛法——尤其是来自不同的比丘和教师,至今已有好几年了。有的时候,佛法常被人以极空泛而模糊的字眼叙说,很难让人知道如何将它放进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在另一方面,佛法也被人以高等语言或专门术语教授着,致使多数人难以了解,特别如果这教导又是从经典中一板一眼逐字解释的。事实上,有以一种均衡方式的法教说:既不太含糊,也不过于深奥;既不会太漫无边际,也不致于太隐晦,恰恰好适合听闻者去了解和实践,从教导中亲得法益。今天,我想让你们分享,过去我惯常教导弟子们的一种方法。这些教法,我希望或能给今天在此地听法的你们都得到利益。
如何得到佛法
一个人想要得到“佛法”,首先必须要有信仰或信心当基础,他必须如下地了解佛法的意义——
佛:是清明觉知的一位,在他心中,拥有纯洁、光辉和宁静。
法:是纯洁、光辉和宁静的象征——它们从戒、定、慧中升起。
因此,一个要得到佛法的人,他必须在个己当中培养及开展戒、定、慧。
走在佛法的路上
理所当然地,任谁想要返回家乡,不能只是坐想旅途,他们必须实际地一步一步历经整个过程,并且也要依着正确的指引,最后才能抵返家门。如果他们走的是错误的路,可能会碰到像沼泽或其他障碍一类的困境,那就难以近家了。而若在错误的指引下,他们也可能会遇着险境,因而也许永远也到不了家了。
那些回到家的人可以放轻松并舒服的睡觉,家,是能给予身心适合的一个地方。而今他们真正回到了家,然而,假使这旅者只是道经家门,或仅在家周围绕绕,那么,在这一路的返家途中,他将得不到任何的益处。
同样的道理,在佛法的路上,必须我们每个人亲身去走,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必须沿着戒、定、慧行去,直到发现心中纯洁、光辉、宁静的福泽——这是行旅在这路上的果实。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拥有书本上的知识以及经典教说,那么就像在旅途中只有知识性的地图或计划,纵令过了数百世,这人将永不知晓心的纯洁、光辉和宁静,他将只是浪费时间,永远得不到修行带来的真实利益。老师,只是指出“道路”的方向,听取老师的教晦之后,不论我们是否要修行走这条“路”,以及而后所得的修行成果,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从另一方面来看,是将修行比喻为:一位医生留给他的病人一瓶药,瓶子上写了详细的说明,指示病人如何去服药,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拿来读读,无论读上多少回,他将困在这里而死,他不能从药里得到任何的好处。在他死亡之前,还可能会怀恨地埋怨医生一点儿也不高明,那些药不能治好他。他会想,那医生是个江湖郎中,那些药毫无价值。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药瓶以及阅读说明书,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