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社会心理学-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维的产生。
(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
    贾尼斯以及后来的心理学家还分析了团体思维的症状,指出团体思维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会受伤害的幻想,相信自己的团体所作的决定一定不会错;相信团体的道德,团体的决定是为了大家好,不会有偏私;对决策选择的合理化,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是准确的东西;对对手有刻板印象,我们可以使用任何措施针对对手,因为他们是不值得尊敬的;对反对意见的自我审查,一旦有反对意见出现,马上予以反驳;有一致性的幻想,团体的一致比什么都重要;对提不同意见的人的直接压力,有不同意见就靠边站,不要妨碍团体。
与症状相比,团体思维的后果更令人担忧,团体思维的后果往往是有害的,它对团体决策的不良影响主要有:对行为的其它可能原因调查不完全,使人们不再关注问题的真正原因;对团体目标调查不完全,一部分人的利益代替了团体的目标;对所偏好的方案的危险性缺乏检查,认为它已完美,无需深入分析;对已经否决的可能选择未加以重新评估,它里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也被抛弃了;未详细探讨有关信息,一部分人所提供的信息不受重视;处理信息时有选择性偏差,和我意的进来,不和我意的删除。正因为如此,团体决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极低,正如我们在开始讲到那样,团体思维常常会引发灾难。
(5)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
如何才能打破团体思维以增进团体决策的有效性呢?Janis认为应该从五个方面入手:首先,领导者应该鼓励每一个成员踊跃发言,并且对已经提出的主张加以质疑。为此领
导者必须能够接受成员对自己的批评。其次,领导者在讨论中应该保持公平,在团体所有成员表达了观点之后,领导才能提出自己的期望。第三,最好先把团体分成若干个小组独立讨论,然后在一起讨论以找出差异。第四,邀请专家参与团体讨论,鼓励专家对成员的意见提出批评。最后,在每次讨论的时候,指定一个人扮演批评者角色,向团体的主张挑战。
贾尼斯提出的团体思维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团体历程,事实上许多有强有力的领导且凝聚力高的团体并不会犯此错误,因此,团体思维和高凝聚力自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贾尼斯提出这个概念25年之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期刊专门为此出了一期专刊,专门讨论团体思维的问题,有意思的是,当当代的心理学家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依然时争论不休。
4.团体决策方法
    团体决策问题从方法上讲也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先后有四种团体决策方法被人们采用。这些方法不仅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研究,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头脑风暴
早期对团体问题解决能力的探讨大多数是以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法是由一个名叫奥斯本(Osborn)的广告经理设计而成的可以产生新奇思想,且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技巧。这种方法常常给团体一个特定的题目,如为某个商品设计广告词,要求团体成员在较短时间内想出尽量多的解决方案。
奥斯本还对头脑风暴技巧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这些原则包括:
第一, 禁止在提意见阶段批评他人,反对意见必须放在最后提出。
第二, 鼓励自由想象,想法越多越好,不要限制他人的想象。
第三, 鼓励多量化,想法越多的人越可能最终获胜。
第四, 寻求整和与改进,一方面增加或改正自己与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还要把自己与他人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提出更好的决策选择。
但是心理学家泰勒(Taylor1958)等人通过对一个5人团体利用头脑风暴技巧解决问题情况的研究,发现与成员单独解决问题相比,利用头脑风暴技巧的效果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好,如表7…3所示:
                   表7…3:头脑风暴技巧与个体单独决策创造力比较
                组别        不同意见的平均数     独特意见的平均数
                 5人团体            37。5                  10。8
                 5人单独工作        68。1                  19。8

    从该表可以看出,团体决策不论是提出意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不上成员单独决策。那么能不能据此就否认头脑风暴技巧的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后来的心理学家指出,在解决复杂问题,比如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时候,利用团体的头脑风暴技巧要远远好于成员单独决策。因为团体决策至少给成员提供了互相检验彼此工作的机会,并且成员各自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对解决复杂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2) 德尔菲法
头脑风暴技巧有助于人们解决问题。但是在处理许多决策问题的时候,由于团体成员在各方面的层次不齐,所以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效果并不好。为了克服这一点,有一种叫做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的专家决策技术被广泛地用于决策领域。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它是一种背对背的决策技术,由专家提供反馈,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 要求团体成员对某个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
第二, 专家对团体成员的意见加以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反馈给成员。
第三, 团体成员在得到反馈之后重新就刚才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第四, 专家再整理并提供反馈,直到团体就此问题达成一致。
与一般的团体决策方法相比,德尔菲法不需要团体在一起讨论,因而可以避免由于面对
面争论而引发的人际冲突。但这种方法比较费时。
(3) 具名群体技术
在团体决策过程中,个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压力,团体思维现象的出现就与此有关。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心理学家Delbecq(1975)提出了他的具名群体技术(nominal group technique)。这种方法主要用在当团体成员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太了解,并且在讨论中难以达成一致时,具名群体技术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出主意,由成员单独提方案,越多越好。
第二步:记录方案,把每个人提出的所有方案都列出,不能选择。
第三步:对方案加以分类,团体讨论并区分记录下的每个方案。
第四步:对方案加以表决,每个人从12…20个备择方案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5个,并选择累计得分最高的方案。
(4) 阶梯技术
上述三种方法对团体决策的效果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团体本身就具有的缺陷。这种缺陷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团体中人们的讨论是否充分,二是在团体中可能会出现社会懈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S。G。Rogeberg(1992)提出了一种名为阶梯技术(stepladder technique)的团体决策技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团体的成员是一个一个加入的,比如一个由5人组成的团体在利用阶梯技术决策时,先是由两个成员讨论,等他们达成一致后,第三个成员加入。加入之后先由他向前两个人讲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听前两个人已经达成的意见,最后三个人一起讨论,直到达成共识。第四、第五个成员也以同样的方式依次加入,最终整个团体获得一致性的方案。Rogeberg在对德尔菲法、具名群体技术和阶梯技术做了对比之后指出,阶梯技术不仅在实际方案选择,而且在心理感受上均优于另外两种方法。该方法也比较费时,所以主要用于大的、重要的决策问题。

本章推荐读物:
王垒(1993)组织管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的相关章节系统地介绍了领导的问题以及团体心理与行为,要想对组织问题有更多了解的同学可以找这本书读读。
Fiedler; F。 E。(1978)Recent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on the contingency model。 In L。 Berkowitz (ed)Group process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选录在本书中的这篇文章是费德勒对自己的理论和研究的总结性评述。
Janis; I。 L。(1983)Groupthink: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2nd ed)Boston: Houghton Mifflin 是贾尼斯对自己有关团体思维理论的综述。
McGarth; J。E。(1984)Groups: Interaction and performan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内容涵盖了团体过程的种种特性。
Shaw; M。 E。(1981)Group dynamics: The psychology of small group behavior(3rd ed)New York: McGraw…Hill。 是团体的动力领域最好的一本书。
Worchel; S。; Wood; W。; & Simpson; J。 A。(1992 Eds)Group process and productivity。 Newbury Park; CA: Sage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人们对团体过程的研究。
本章复习题:
1. 什么是团体?它的心理功能有哪些?
2. 什么是团体规范?它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3. 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它对团体的作用有哪些?
4. 结合自己的观点,评价一下有关领导特质的理论。
5. 在团体活动中,什么样的“少数人”才能够影响多数人? 
6. 团体沟通有什么样的特征?怎样利用协商解决人际冲突?
7. 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8. 什么是团体思维?它的危害有哪些?我们怎样克服团体思维的影响?
9. 简述团体决策的几种方法。

第八章  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塑造并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正是因为文化的影响,才使得中国人在思想、信念及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区别于西方文化及其他文化中的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21世纪,分析文化及其对人的影响,不仅对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在对比中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
第一节   文化心理学概述
1.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
文化(Culture)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同文化规范下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离开了自身所存在的文化,人类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文化的多样性,才使得生活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尽管有着相似的生理结构,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理与行为。人们对文化的研究从理论上讲经过了以下几个历程:
(1)文化人类学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最早对文化感兴趣的是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者就开始用现象学的方法探讨文化影响的问题。他们以文化传播的模式为主线,总结出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四个特点:
? 文化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当两种文化接触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成分互相交流。有一些文化元素容易被其它文化接受,另一些则不容易传播。也就是说,只有一小部分易传播的文化成分从一种文化向另外的文化传递。
? 文化的影响具有相互性:文化影响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世界上任何一种非主流文化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中,它不会被完全同化。
? 文化的影响具有适应性:一旦一种文化成分融入了另一种新的文化,它的形式与功能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这种适应性并不表明旧文化成分的完全改变。有时候这种改变只是为了暂时的适应,本质的东西未必改变。
? 文化影响具有不等同性:一些文化成分比另一些文化成分更易传播,物质文化比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更易传播。
从文化影响的特点不难看出,文化人类学关注的是社会文化的特征及其运作方式。尽管也有一些文化人类学者在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其心理学的含义,但他们所关注的依然是文化本身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风俗、习惯等的影响。这种思路在其分支文化生态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文化生态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对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指出:一个社会对其生态环境的适应,会引发社会内部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转变,从而形成这一社会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通过风俗习惯等文化规范制约着人们的一切。但是,文化人类学仅仅关心社会文化的特征及其运作方式,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并不重视。为了克服文化人类学在看待文化问题上的片面性,Magnusson 和 Endler(1977)把心理学中的互动论(Interac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