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5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唇馐停颐蔷湍芴寤岬绞裁唇兄罘ㄊ迪啵钪嫒松恼嫦唷7鹚嫡飧鱿窒蟮纳穑坏赣辛材牵簧材怯芯虐偕穑庖坏浮N颐钦飧鏊俣却蟾乓幻胫涌梢缘拇危悄阆胨某肆俪司虐伲崭蘸昧礁鍪虬饲В蔷褪嵌煌蛄Т蔚纳稹�
  所有境界的现是一时顿现,没有次第,就像我们幻灯片打在银幕上。幻灯片所有的这些现象,有没有先后次第到银幕上?没有,同时现。同时现也同时灭,所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相续相。无,好比我们这个幻灯的镜头没有打开,银幕上没有相;有,好比这个镜头打开了,镜头打开这一张照片放在银幕上大家看见了。有而还无?再把这张照片抽出来,又没有了。再放一张照片进去,第二张相。第二张跟第一张绝对不是一样的,但是相似。特别是从电影的放映机里面,你能够真正把它看透。我们电影机现在快门一秒钟二十四次,无而忽有,有而还无,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次。你看到那个电影银幕上就觉得那是真的,你就被它欺骗了。一秒钟二十四次,现在《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无而忽有,有而还无,你怎么知道这是假的?
  二十一万六千张的幻灯片,每张不一样,没有相同的,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在《华严》前面做过几次报告,后面还有,还要重复。我说《仁王经》上世尊说的是方便说,随顺我们众生而说的,实际上,它的速度比《仁王经》上讲的还快。佛法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叫「不可思议」,你无法去想像,你也没有任何言语能够把它说出来。所以这个现象,古大德常讲「唯证方知」,你只有自己亲证这个境界,契入这个境界,所谓是豁然大悟,说不出的。五祖忍和尚对惠能大师没有说出来,说不出,惠能领悟到,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开悟,他领悟到了。说不出,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没有办法想像,你想像不到的。想像是第六意识,执著是末那识,它在六道里面能起作用,在四圣法界里头这个作用逐渐就消失掉,在一真法界完全没有了。这个事实你不能不知道。
  真正知道了,现在要用可以用,用的时候不要执著它就对了。不执著也不分别,可以用,这叫什么?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慢慢的学著真能放得下。色身要放下,受想行识要放下,知道真的,你看看《金刚经》上「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这十种比喻里头没有泡,但是有阳焰、有响、有空谷回音,有这个意思在。所以《金刚经》上讲四个,这里讲十个,说的是有多少不一样,意思没有两样,完全相同。
  再看末后「如空忍,了达世间出世间」,你看前面只讲世间,这个地方有出世间,这意思更深,「种种之诸法悉如虚空之无色相而信忍也」。由此可知,佛这十个比喻后后胜於前前,前面的浅,后面的深,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你明了、你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就包括了极乐世界,包括了华藏世界,包括了一切诸佛如来的报土。哪样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全是幻化之相。所以佛在经上常跟我们说,相有性无,性空;性是真的,因为它没有色相,能现色相。
  现在的科学家实在讲也很聪明,科学家他们不承认宇宙之间有物质存在,他们说宇宙之间只有「场」存在。场是什么?什么叫场?这是科学名词,我们听听科学家的解释,科学家讲场是一种能量,能量存在,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这种能量稀薄的时候它是遍法界虚空界,称为场;如果这个能量集中、聚集的时候,它就会变成物质。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实在讲没有佛法讲得那么圆满、讲得那么活泼精彩,他们现在讲的也非常难得,讲到这种境界。讲物质是从无生有,真的有还归无,这是科学发现的,而佛法讲空讲得更好。色从哪里来的?色从空来的,所以《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能现色,所现之色还归於空,所以色空是一不是二。可以说色是空的一种相分、现相,真的是一体。现的时候有色,不现的时候就是空。色里头有有、有无,空里头没有有无。所以空是真的,永恒不变的;色是刹那刹那在变的,它会变,那就不是真正的存在。
  这十种都是描写宇宙万有的真相,有些从我们色身来说的,有些从我们感受来说的,有的从世间法来说的,有的从出世间法来说。总的来讲,还是《般若经》上总结的三句话,「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对於《般若经》上这几句话要能够相信、能够肯定,此地讲要忍,忍有肯定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你还有什么放不下?在十法界,在六道里面,你还会不会有执著?你还会不会有分别?还会不会有妄想?当然没有。为什么?一场空,了不可得。在十法界里面,在六道里面,在我们现前环境里面,你晓得自己就跟诸佛如来应化在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两样。觉悟了就是应化,不觉悟那你就是业报,觉悟了就把业报马上转成应化,乘愿再来。乘愿再来应化的人,他在这个世间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随心应量,他跟一切法有没有对立?没有了,有没有怀疑?没有了,有没有顾虑?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冲突当然没有了,菩萨应世。众生像经上讲的再怎么样的暴恶,你统统都能忍,你都会如如不动,一笑了之。为什么?事实真相你透彻!这是十种忍第一种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对我们修行就有更明确的指导。第一个是戒忍。「观色阴」,色阴是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现象,他用一个「阴」。阴是障碍我们的性德,这些物质现象你不了解它,它发生障碍,了解它、明了它,它就不会产生障碍。「而不犯禁制,由之而得戒忍。以作与无作之戒体,皆是色之摄也」。我们受戒,受戒你有没有得戒?戒的体是什么?有作戒跟无作戒,有作、无作的戒体。这戒是两种,有作持、有止持,戒有两种。这是佛教导初学,止持就是禁止,你决定不能做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他加个「不」,这是禁止。
  菩萨戒里面很多是作持,就是你一定要做的。譬如佛讲你这个地区四十里,古时候这个里比现在这个度量衡小一点。讲经的道场距离你住的地方四十里,不算太远,你一定要去听经;你不去听经,你就犯了戒,这叫作持,一定叫你做到的。你受了菩萨戒,菩萨戒要拥护道场,要护持正法,法师讲经你要去听。这个经你很熟,很熟怎么样?也要去,做影响众。初学的人一看,这个大德,你看他都来听,大概讲得不错。人家一看你在座,就许许多多人都来听经,叫做影响众。受菩萨戒有这么一条。现在我们这个距离怎么算?现在要算开车的距离,如果讲经的这个地方,距离你的路程开车一个小时,你要去听;你要不听的话,你菩萨戒就破了,就犯戒了。这是真正想受菩萨戒的,自己要知道,那你一定要护持道场,纵然这个经你也会讲,你要去做影响众,距离近的就更不必说了。从前四十里路是一天的路程,你早晨走四十里到那里去听经,听完之后再回来,给你这个时间跟距离。
  戒体,戒忍就是戒体。这两句话很重要,「不犯禁制,观色阴」,这就是有形式的。我们现在受这个戒是有这种形式,有这个形式你受了,受了五戒,受了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有仪规,仪规就是此地讲的色阴。你受了之后,不能犯,叫你不可以做的,你决定不做;叫你做的,你一定可以做到,这叫不犯禁制。你有这个认知,这就是戒体。就等於什么?等於我们一般人宣誓,宣誓能够生效,这是什么作用?是你的德行,我说了,我一定会做到。违背誓言的人也很多,违背誓言在佛家讲就破戒了,这一破戒,戒体就没有了。佛门里面真的也很慈悲,破戒之后还可以再受,所以我们看到自古以来,真的有不少出家人受过很多次的戒。我相信这里面也有一些是示现的,没有做到再补受。出家若干年了,哪里传戒再去受一次。这里头实在讲都有很深教育意义在这边。
  第二叫「智见忍」。智见忍是「观识阴」,这一看我们就晓得,一定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他把识摆在第一。「观识阴而了知一切诸法邪正之见,皆自识心生,由之而得知见忍,以了别识与此知见相类也」。我们讲知见。这个知,开头是个智慧的智,此地这个智跟知见这个知是一个意思,所以这叫智见忍。他用智慧的智也很有道理,因为这里头有慧。看识阴,识阴是阿赖耶识。了知一切诸法邪正之见,皆自识心生,都是阿赖耶生的。正知正见是它生的,邪知邪见也是它生的,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说「邪正不二」,一体的两面。为什么会有邪正?觉了,邪就变成正,迷了,正就变成邪。实际上没有邪正,只有迷悟。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我们凡夫感官里面真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教化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就这么一桩事情。迷了他的知见就邪,邪知邪见,悟了他就正知正见。邪知邪见所造的业,三途,苦!正知正见造的业,三善道,离苦得乐。佛法教学的兴起,可以说从这里来的。所以统统是阿赖耶识的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本体,自证分是法性,法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就变成了三细相。见相就是见分,精神这一分;相分,物质这一分,这是所变的;能变的,自证分。所以佛法讲的是一念不觉,科学家讲什么?讲场、能量的聚集,能量的聚集就生物质,我们佛法讲的是一念不觉。
  法性,法性带著一念不觉,就叫它做阿赖耶,见分里面就变现出末那识跟意识,末那识是执著,意识是分别。从这个识心里面,心心所都有一分相分。心心所各有四分,四分就是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跟相分。这讲得很详细,所以诸位要能够学一点法相唯识,可以说是佛教的心理学,跟现在世界上这些大学的心理学教材一比,它就差远了。你才晓得佛教对於宇宙万物讲得多么细,它的来源起因、变化、效果讲得非常透彻。从这个地方得到知见忍,知见忍起作用就是了别识与此知见相类。这个地方它不是分别,了别。了别是慧,分别是识,不一样。我们经过研究思考才明了,那是分别。不通过思考,六根对著六尘境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了别。这是我们也要把它分别清楚的,为什么会有了别?
  我们的了别没有了,都变成分别,为什么?因为你有分别执著。你要能把分别执著舍掉、放下,不再用它了,就是了别。你看我们眼睁开,会看到外面的境界相,色相。你说我不用分别,不用执著,外面境界清不清楚?清楚,那叫了别。第六识的分别,末那识的执著,与这个知见是同一类。带著执著就叫末那,带著分别就叫意识,实际上分别、执著都是虚妄的。我们在前面多次的报告,妄想、分别、执著是什么?是错误的、虚妄的抽象的意念,不是真的。可是你要是迷而不觉,它起作用;觉而不迷,它不起作用。所以觉是佛菩萨,迷是六道凡夫,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第三个「定忍。观想阴而不起乱思,由之而得定忍。以由颠倒之妄想能入於定也」。定所对的对象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有强烈的分别,想。有定就能够把想控制住,不起乱思。我们凡夫妄念纷飞,自己稍微静一静,我想什么都不想,念佛人我只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是怎么样?念了几声,妄念还是很多,你就发现妄念多。怎么办?古大德教我们一个方法,妄念起不起不要去管它,随它去,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你只注意佛号。妄念可以随时起,不去理它,慢慢这样的训练,你的佛号就愈来愈集中,妄念就愈来愈少,这样才能得定。不要急著我要用什么方法把妄念除掉,除不掉,愈除愈多,这是习气,你一定要知道。
  真正想去除妄念的一个方法、一个助缘,那就是我们对於什么事情(人事物)看淡一点,看轻一点,不要去执著,不要去计较。这种转变对於你修定,修一心不乱很有帮助。也就是在人事跟物质环境里面,尽量的放下,真的古人所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你心会得定,定能开慧。管事太多,你决定不能得定,你的精神意志不会集中,你做得再多的好事都是修福,与定慧没有缘分。你要晓得,定慧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3 7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