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争哲学论-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界上第一流大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艰难道路,它的主要完成形式,并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和亲”、“通婚”之类的友好手段,而主要是暴力尤其是战争征服。这种征服打破各民族的封闭状态,并把落后民族卷入先进生产力和文明体系,融合先进的和落后的文化发展模式,给行将衰落的先进民族注入新的生机。例如恩格斯说的处于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日尔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征服、北魏孝文帝在战争胜利后所采取的汉化政策。
  “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巨大的历史过程的战争又空前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列宁全集》第26卷第365页)当我们研究战争积极效应时,主要是着眼于战争所带来的历史效果——确实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作用,但从战争动机来说,这种积极作用却并非战争发动者之目的,而是一种伴生作用,甚至是战争的“副作用”。例如,西方殖民主义者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把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目的绝不是要发展中国文化,而是为了奴役和压迫中国人民。战争是以“恶”的形式充当历史文化进步的推动作用,没有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战争的双重作用即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一方面刺激与军事相关的科学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例如,出于战争迫害人才;重视军工、轻视其它,结果导致经济畸形发展。
  (二)社会意识与战争的关系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民族、阶级、集团的思想理论和感情情绪的总和。其中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是最基本的内容。
  1.社会心理对战争的影响
  社会心理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方式中感情、情绪、爱好、习惯、想法、激情、日常行为准则等因素的总和。它是群众在一般意识水平上对社会关系的认识,是意识形态和个体心理之间连接的环节。它的主要特点:第一,它主要通过感情表象和情感形式来反映人们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朴素的直观性;第二,它通过感情和情绪的交融,能使各种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在某些方面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性;第三,它是群众日常实践、经验及相互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意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第四,它是过去某些传统、习惯在人们心理深层的积淀,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在战争中,战争双方都很重视社会心理对战争的影响,这是因为:社会心理既是战争过程和内容的组成部分,又是进行战争的一种手段。首先,人心的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要“令民与上同意”。汤灭桀、武王伐纣就是利用了民心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其次,精神力量的得失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原因。敌人的肉体可以被杀死,敌人的财产可以被摧毁,然而只有精神的被征服,才算是真正的失败。触发人类热情和感情的火山进发的神奇火种是民族气节。第三,士气对战争的命运有重大影响。军队一旦失利沮丧,失去勇气,就会很快溃败。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和士兵的阶级感情、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热情,唤起对敌强烈仇恨。要特别强调在战争中预先摧毁敌人的士气。把人民群众的阶级心理和民族心理直接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在因一战失败后使日尔曼民族地位受损的幌子下,德国人民民族心理被欺骗、利用,也就大大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心理战作为战争手段,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受到普遍重视。中国特色的古代心理战思想在世界心理战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位置。如“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社会心理对战争影响的根本机制在于:人的感情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因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具有肯定或否定的倾向,并且成为需要是否满足的一个指标。敌人强加的战争,必然带来人们需要的丧失,阶级和民族根本利益的破坏。因此,也就必然形成人们的责任感、羞耻感等特有的感情,并将其诉诸到战斗行动中去。另外,社会的阶级心理和民族心理也有可能被敌人所利用甚至同化,这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2.战争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社会心理影响战争,反过来战争也影响社会心理。战争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基本渠道发生的。
  (1)武器影响人们的心理
  武器是一种杀伤力量,它能在消灭社会的物质财富和人的生命的同时,对那些幸存者造成心理精神上的巨大震荡,使他们的精神素质和战斗素质急剧发生变化。武器这种精神心理效应是以建立在人的心理基础上的危险性感情和情绪体验为根据的。本来,战争本身就隐藏着对人们生命的危险性,而武器的运用,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大规模杀伤武器和常规武器性能长足提高,使得这种隐藏着的危险性立即变现实。保全性命的欲望是处于危险中的人的一种自然反映,当己的生命受到危险威胁时,会自然地产生为危险担忧的恐惧心理和压力,造成心理紧张,由于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刺激和压抑,引起注意力分散、思维停滞,行动失去控制,妨碍人们对既定目标的实现。当然,如果人们认识到了自己牺牲的崇高价值,那么就能克制自己,甘冒最大的生命危险。
  (2)战争中宣传鼓动影响人们的心理
  宣传鼓动是传播思想激发激情的一种手段。战争中,借助口号、标语、书信、传单、军旗等形式,既可对敌也可对己施加情感影响,削弱或者加强武器的心理影响效果。它能把战争的情景和人们的感情通过活的形式迅速地沟通起来。人的情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情感通常是在人的机体自然需要是否能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如由战争的艰苦环境、生命危险引起的惊恐。由于各人的素质和所处的具体情况不同,恐惧心理的表现也会有别。有的人心神不宁,有的怀疑、吓怕,更有甚者则丧魂落魄。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宣传鼓动,取得世界各种进步力量对我的同情和支持,涣散和动摇敌人的军心,使敌遭世界人民遗责和反对,对敌人可以增强危险感程度,对自己则可消减危险感程度。高级情感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对军队集体、对军人价值的认识和态度,是在是否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情况下产生的。集体感、荣誉感、责任感、羞耻感是这种情感的表现形式。战争条件下的宣传鼓动,对己可坚定崇高理想与信念,对敌则动摇其意志和信心。在战争环境中,还可通过宣传鼓动促使情感两极性向着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生变化。
  3。意识形态与战争的相互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于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十分明显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点和信念,也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政治思想对战争具有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思想直接维护战争的政治性质和政治内容,说明战争的目的,阐述战争与各阶级之间的关系;第二,政治思相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军队精神力量的核心。无产阶级军队具有坚强的战斗力,就在于它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第三,政治思想在战争宣传上,对战争的性质和目的起论证作用。它论证己方战争的进步性和合理性,以取得社会的同情和支援,它揭露敌方战争对法律准则和人道主义原则的违背,使敌受到社会的遣责和陷于孤立。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善和恶、光荣和耻辱、公正与偏私、诚实和虚伪、正义和非正义、权利和义务等道德规范,来评价和制约人们的行为,调整和改善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在战争中,评价论证己方战争的正义性、敌方战争的非正义性,按一定道德理想和原则训化军人,使之深明肩负义务和责任,不畏艰险、勇敢战斗、服从指挥。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们思想感情,以特有的感染力影响人们。艺术对战争中美好事物的歌颂和对丑恶现象的暴露,给人们以强烈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它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揭露批判敌人的重要手段,既能唤起我军的高尚情操及战斗锐气,又能唤醒敌军士兵走上摆脱、反抗罪恶战争的道路。宗教是支配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以歪曲和虚幻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宣扬顺从和忍受,用“天堂”的幸福来掩盖人间的苦海,以“地狱”的恐怖来压制人民的反抗,要人们绝对顺从“上帝”的旨意和安排,安于现世被奴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总要利用宗教来为自己服务,通过宗教活动宣传战争狂热,并为其侵略战争进行辩护,驱使人们成为侵略战争的工具,使他们由战争而引起的恐惧和绝望的情绪,能在对“上帝”的祈祷中得到安慰,通过宗教活动麻醉被侵国人民的斗志,灌输不属于所有人的“天堂”幸福,企图使那些毫无怨言地忍受贫穷、俯首听命的人们变成侵略者的顺从奴仆。当然,历史上劳动人民为反抗剥削阶级的统治,有时也打起宗教的旗号动员和组织群众。无神论者,反对反动的宗教,但承认爱国的宗教存在的现实。第二节
  战争过程的矛盾运动一、战争发展的基本形态
  战争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它的发生、发展和衰亡过程。社会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暴力的形式即战争,起源何时,其发展各阶段呈现形态怎样呢?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起源说古往今来,世界名流或多或少对战争进行探求,其劳作既有偏见和困惑,有不乏勇气和智慧,因蜘蹰在一个离开人类社会发展去认识战争的封闭圈内,故始终未能找到或完全找到战争起源真谛。
  神战争起源说认为,战争是神对人类的鞭达和报复。这种学说产生于奴隶制社会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由于人类受陌生,对立的和不可理解的大自然支配,出现万物有灵和崇拜天神,把战争称作神的旨意,以证明战争的合理性。反动统治阶级利用或者制造上帝。不仅为了欺骗,也为了给自己寻求精神寄托和超自然的力量。楚汉战争中的项羽,战前占卦取个胜负,乞求天神保佑,临前还说:“此天亡我非我之罪也。”《古兰经》说“战争是真主把恐怖放在不信道人的心中,因此你们(信道者)没有杀戮他们(指不信道者)而是真主杀戮了他们;当你射击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射击,而是真主射击了。(第八章[12][17])。这种从趋自然力中寻求战争动因,当然不能触及战争起源的实质,只能陷于客观唯心主义泥坑。
  性恶战争起源说认为,战乱都是由性恶引起的。这种学说形成于奴隶制社会,以后各个时期均有发展。《墨子·兼爱上》谈到天下战乱时言“是何也?皆起不相爱”,把战争起源归之道德,只见战争中人们相互仇视的表面现象,不见这种相爱的社会深层本质,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友爱”和“憎恨”两种力量使元素结合或分离。柏拉图用爱憎解释战争现象,认为“相亲而成一,交恶而成多”,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霍布斯认为“只要每个人都保有凭自己喜好做任何事情的权利,人们就永远在战争状态之中”。这种停留在人的抽象道德上,而不从人的社会性来考察,不可能客观地解释战争起源。
  自然战争起源说认为,战争为人类永久同路者和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本能和欲望破坏了理想关系,《吕氏春秋·荡兵》中称“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鲍德温在《明天战略》一书中说“造成战争的是人的本性,而不是人所创立的那些经济的或政治制度”。这种超阶级的战争观,对澄清战争起源认识模糊的雾霭无济于事。
  偶然因素战争起源说认为,战争由个别伟大的感性冲动,偶然事件引起的。《孟子·滕文公》中记述了商汤灭葛的故事。据说葛国的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