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古都北京-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北京广渠门外,与后金军接战,他身先士卒,中矢如猬,大败敌军。皇太极设反间计,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下诏狱,翌年寸磔于北京西市。袁督师戍辽九年,身捍京师,以“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的博大气概,血洒北京,魂动万世。清乾隆帝为其平反。在今北京广渠门有袁督师的墓、祠、庙,其祠“与文文山(文天祥)祠,并垂不朽”。两粤也有其纪念祠宇。
  明正统帝、万历帝和崇祯帝,均不能吐奸纳忠,使于谦、戚继光、袁崇焕这些彪炳千秋的伟岸英杰,皆以悲剧而终其生。然而,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整个明朝的悲剧。明廷这类悲剧演多了,也就自绝其社稷。
  
  帝王癖好
  
  明代皇位的继承为嫡长世袭制。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谓“嫡长”就是正妻所生的皇长子。皇帝在位时,立皇嫡长子为太子,嫡长子先死立次子为皇太子(有时立皇长孙为皇太孙),次子先死则立三子为皇太子。但在北京紫禁城登极的13个皇帝中,有3人例外。其一是,明正统帝年轻气盛,受太监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兵败被俘,时局倥锻,皇太后命其弟监国,旋正大位,是为景泰帝。其二是,正德帝死后无子,皇位由同父异母弟朱厚鎝继承,是为嘉靖帝。其三,天启帝的儿子早殇,皇位由其异母弟朱由检继承,是为崇祯帝。
  明末内廷斗争激烈复杂,中心环绕皇位继承。如天启帝生母王氏,被西李选侍凌殴致死。其时天启帝才5岁,由西李选侍抚视,欲日后垂帘听政。又如崇祯帝生母刘氏,初入宫时为淑女,及生下由检(崇祯)后,失宠,忧死。崇祯帝幼年失母,先由西李选侍抚育,后由东李选侍抚视。东李选侍虽对由检较好,但她后因得罪太监魏忠贤,被矫旨赐自尽。她焚香礼佛后,痛哭自缢死(一说抑郁病死)。崇祯帝5岁丧母,不能记忆生母相貌,命画工照宫人中状貌相似者绘图,图成后,迎入宫中悬挂供奉。
  明代276年,凡16帝。在16帝中,有洪武、建文、永乐三帝在南京登极,其余13帝在北京登极,君临天下。明代在北京紫禁城登极的13个皇帝中,登极时年龄18周岁以下的占8位—正统帝9岁、成化帝18岁、弘治帝18岁、正德帝15岁、嘉靖帝15岁、万历帝10岁、天启帝16岁、崇祯帝17岁,他们登极时平均年龄为14。25岁。
  皇帝是人,并不是神。他们在日理万机之外,也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生活。但是,皇帝的爱好与性格,理性与感情,意志与行动,秉赋与品质,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治策得失、用人臧否、国家盛衰和人民生计,发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明朝皇帝的癖好与性格,举永乐帝、正德帝、嘉靖帝、天启帝四位皇帝的某个侧面,略加介绍,以见一斑。
  永乐帝(1360~1424年)是明代在北京紫禁城里生活的第一个皇帝。他“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乘建文帝孱弱,欲起兵南进。在起兵之前,建文帝疑其为变,下诏诘责。他便装病佯狂,走呼市中,夺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竟日不醒。建文帝派使臣至王府问疾,见他在盛夏季节,蓬头垢面,身穿破裘,围着火炉,浑身摇颤,口中说“寒甚,寒甚!”在王宫中拄杖而行。使臣疑解,他却暗自备兵。永乐帝发兵南进,历时4年,夺取帝位,迁都北京。他先后7次率师,出征漠北,又派郑和,远航西洋,使明朝更为强盛。如果不是永乐帝有雄才之略,超人之勇,又娴熟军旅,知人善任;而是出师败北,九鼎不迁,那么北京的历史与明朝的历史定要重写。
  正德帝(1491~1521年)喜游幸。他15岁登极,过了两年就在西苑构筑宫殿,内设密室,叫做“豹房”。里面蓄集乐工、美女、太监等,朝夕处此,不居内廷。佞臣进献能歌善舞的回女12人入豹房,歌舞达昼夜,犹以为不足。后来他经常微服出宫,甚至到外地巡幸。凡车驾所至,近侍先掠民女,以充幸御,至数十车。各地处女寡妇,闻听皇帝要来游幸,纷纷择配,有的抢鳏夫强作婚配,一夕殆尽。他游幸时,命备大车数十辆,里面杂坐和尚与妇女,每车数十人,车盖悬球,车疾驰行,悬球与僧头相碰,和尚与妇女相拥,帝视大笑,以为取乐。他出京巡游时,娶乐工已婚女刘氏,称刘美人,装载回京,住在豹房,饮食起居,形影不离。他率师南征,携刘美人至通州(距京10公里),约其先驻足,而后遣人相迎。临别,刘美人脱一簪,请帝佩戴,为迎接时信物。但途中失簪,及至临清(距京师约500公里),遣人迎刘美人,答曰:“无信物,不敢行!”正德帝于是单独乘船,昼夜疾航,至通州亲迎刘美人,偕行而南。正德帝的南行,廷臣舒芬等上疏谏止,不听。命将舒芬等107人于午门前罚跪5日,每日自早至晚,跪12小时。时满之后,并施以廷杖。后他自乘小船,在池中捕鱼,舟覆落水,不久咯血而死。正德帝视出征、朝政为儿戏,视廷臣、黎民为草芥,任意胡闹,紊乱朝纲,最后不得其死。
  嘉靖帝(1507~1566年)崇道教。明朝的国教不是道教,而是佛教。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为僧,称帝之后给封王诸子择名僧为师傅。燕王(永乐帝)傅僧道衍,在藩邸定策起兵,出入帷幄。所以明代尊崇佛教,优礼僧尼,大兴佛寺,雕塑佛像,刻印佛经。京师觉生寺(大钟寺)的铜铸大钟,法海寺的神像壁画,智化寺的木雕佛像,大慧寺的泥塑佛像,都是明代工艺和艺术的珍品。但是,明中期以后,国势逐渐转衰,佛教追求来世幸福的说教,虽可做麻醉人民精神的鸦片,而不能解脱帝王内心的苦恼。他们已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惟求长生不死,羽化成仙。嘉靖帝崇尚道教,建大高玄殿,范金为像,一意修玄,炼丹制药,祈求长生。他多年不视朝政,大权旁落,严嵩父子擅权。后籍没严嵩父子家产,仅金器皿、金首饰就有3983件,合纯金共重32969两。当时讥讽嘉靖帝的民谚说:“嘉者,家也;靖者,尽也。”就是说在嘉靖朝民穷财尽,一贫如洗,无有孑遗。嘉靖帝长期炼丹吃药,脾气暴躁,耍起性子,惩罚宫女。受辱宫女,串通起来,进行报复。一天夜里,趁嘉靖帝睡熟,宫女杨金英等,用黄绫带子猛勒他的脖子,嘉靖帝气绝。另一宫女害怕,跑去报告皇后。皇后赶来,见皇上气息已绝,急忙派太监去找御医许绅。许绅下猛药,后使其口吐紫血,苏醒过来。杨金英等被凌迟处死。
  天启帝(1605~1627年)好绳墨。天启帝袭受皇位时,明朝已临末世,辽东告警,党争益烈,财政枯竭,民怨沸腾。但他16岁登极后,埋头绳墨,不理政事,亲昵客、魏。客氏为天启帝乳母,和阉宦魏忠贤私通。忠贤本为乡间无赖,赌博输钱后,自宫为太监。他不识字,善于阿谀,勾结客氏,专擅朝政。天启帝是一个优秀的木匠,但不是一位明智的君主。他好盖房屋,自操斧、锯、刨、凿,技艺之高超,虽良工巧匠所不能及。整天同近侍朝夕营造,造成而喜,不久毁去,毁而又造,经年不厌。他做木活时,脱去礼服,专心用力,俨然就是一位木匠。这时官员不许靠近,只有魏忠贤等在旁。魏忠贤专在天启帝引绳削墨兴致浓厚时,上前奏事。天启帝不耐烦地说:“你用心做去,我知道了!”由是出现一个怪现象:“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天启帝正事不顾,却玩得高兴。他尝在月下老虎洞中捉迷藏。故事是这样的:乾清宫丹陛下有一条地下通道,洞高1米多,用石砌成,太监侍从,可通往来,俗称“老虎洞”。天启帝尝在明月夜晚,同宫女等在洞里捉迷藏游戏。《天启宫词》曰:“石梁深处夜迷藏,雾露溟累护月光。捉得御衣旋放手,名花飞出袖中香。”天启皇帝不读书、不理政,却在月下老虎洞中同宫女嬉闹,史官评论道:“其居兴无节,政令不修,甚矣!国祚岂能久乎!”
  上面讲了明朝四个皇帝的故事。明朝皇帝祈求长生不老,又享有当时最好的医药、饮食等条件,但他们多不高寿。明朝16位皇帝,除建文帝被政变推翻不得其死外,在15人中,满60周岁死者只有朱元璋和朱棣2人,他们平均年龄为43岁。其享年,列表如下。
  洪武帝朱元璋71岁,永乐帝朱棣65岁,
  洪熙帝朱高炽48岁,宣德帝朱瞻基38岁,
  正统帝朱祁镇38岁,景泰帝朱祁钰30岁,
  成化帝朱见深41岁,弘治帝朱樘36岁,
  正德帝朱厚照31岁,嘉靖帝朱厚鎝60岁,
  隆庆帝朱载蝆36岁,万历帝朱翊钧58岁,
  泰昌帝朱常洛39岁,天启帝朱由校23岁,
  崇祯帝朱由检34岁。
  
  明十三陵
  
  明代共276年,有16个皇帝。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病死在南京,同其妻马皇后合葬于南京明孝陵。朱元璋死后,因嫡长子朱标先死,由嫡长孙允蚑继立,是为建文帝。建文帝被其叔父燕王朱棣夺位,遗体下落不明,也没有建皇陵。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在京共有14帝,但景泰帝被其异母兄在“夺门之变”中赶下台,不久而死,死后以王礼葬入北京西郊金山。所以,北京的明陵仅埋葬着13个皇帝及其皇后,称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包括成祖文皇帝朱棣的长陵,仁宗昭皇帝朱高炽的献陵,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景陵,英宗睿皇帝朱祁镇的裕陵,宪宗纯皇帝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敬皇帝朱樘的泰陵,武宗毅皇帝朱厚照的康陵,世宗肃皇帝朱厚鎝的永陵,穆宗庄皇帝朱载蝆的昭陵,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光宗贞皇帝朱常洛的庆陵,熹宗誕皇帝朱由校的德陵和思宗愍皇帝朱由检的思陵。
  明十三陵的经划,始自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帝徐皇后之死。徐氏为中山王徐达之长女,性贞静,好读书。先册为燕王妃,随居北平。靖难兵起,朝廷军围北平,攻城甚急。徐氏激劝将校士民之妻,皆授铠甲,登城拒守,终获胜利。徐皇后死,永乐帝悲恸不已,不再立后。七年(1409年),始营陵墓于昌平天寿山,历时五年而陵成,先葬徐皇后,这就是长陵。尔后,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思陵,共历时235年。陵区位于北京西北郊百里处,昌平天寿山下的小平原上,外面围以80里的墙垣。垣内诸陵各居山下,鸠工兴建,独自布局;又通过神路,互相连接,形成一体。明十三陵主次分明,规模宏大,建筑肃穆,雄伟壮观,是中国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陵园的起点为五门六柱十一楼的石牌坊,它晶莹光洁,严谨典雅,是国内现存最早最大的石坊建筑。石牌坊北为陵园的正门—大宫门。稍北为碑楼,碑楼北为石像生,有石兽24座(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均二卧二立),石翁仲12座(文、武、勋臣各四)。翁仲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秦朝有员大将姓阮,名翁仲,身高力大,卫戍边镇,憨厚忠诚,屡立战功。死后,秦始皇令为他塑像以示纪念。后来人们把墓前的石人像叫做翁仲。明十三陵的石像均用整石雕成,最大一座用石料30立方米,造型古朴,雄壮生动。石像之北,过龙凤门即为各陵。陵园内各陵既有共同的规制—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恩门、恩殿、明楼和宝城;又有各自的特征—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具特色,也最为著名。
  长陵坐落在天寿山中峰之下,为明成祖永乐帝和徐皇后的陵墓,共修了18年,是十三陵中最早最大的一座陵墓。陵前的恩殿,两重檐,面阔9间、66。75米,进深5间、29。31米,为祭陵时行祭礼之所。殿内有32根金丝楠木明柱,梁、柱、檩、椽等也为楠木制作,又称楠木殿。殿中四柱最大,每根直径为1。17米,高14。3米。这种整梁楠木圆柱,十分罕见。殿后过石坊、石五供,即是明楼,内竖“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楼后为宝城,城周二里;正中为墓葬的封土,称宝顶。其下是墓主的地下宫殿。
  在明十三座陵墓中,惟一发掘的地下宫殿—是明神宗万历帝及其两位皇后的陵墓。定陵营建6年,耗银800余万两。它的地宫由前、中、后、左、右五座殿堂联通组成,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中殿设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前置五供及长明灯。后殿内置三口棺椁,中为朱翊钧灵柩,左、右为孝端、孝靖两皇后灵柩。墓中出土文物达3000余件,其中万历帝戴的金冠,其皇后戴的凤冠,技艺精绝,珠光动人,为绝世珍品。
  十三陵中除长陵永乐帝和定陵万历帝外,只有献陵的洪熙帝、茂陵的成化帝和永陵的嘉靖帝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