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文学简史(日本部分)-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孔髌分邪缪萘硕嘀纸巧换岫鞘鏊等耍换岫趾月矣铩�

  横光利一的代表作品尚有 《上海》(1928)、《寝园》(1930)、《纹章》(1934)、《旅愁》(1937)和论作《纯粹小说论》(1935)等。他在后期创作中,超越了“新感觉派”的创作方法而重趋“圆熟的写实”。其中

  《旅愁》一作,倾其7年心血,最后仍末竟而终。但这部小说对横光而言却至为重要,小说被称作“一种思想小说”,思考了颇具文化性的东方·西方、传统·科学之类根本问题。长篇小说 《旅愁》根基于横光欧洲之旅的深切体验。其中的一些关于东西方文化对立的观念,在 《上海》中已经形成。主人公矢代和久慈,毋宁说就是《上海》中一组主人公参木与甲谷的变身。在日本右倾、欧洲左倾的时代涡流中,文化人苦苦探求自己应持的立场。字里行间,充斥着横光基于自身体验的苦涩。这种苦涩越深,矢代所表现、所投影的那种对于日本的眷恋以及对于民族的憧憬,就越发自然地涌流而出。矢代是情感型的,久慈则是理智型、认识型的。横光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摇摆,不知如何是好。他似乎在寻找置于二者之间的妥协者形象。然而最终只在颓废中找见一丝未曾熄灭的神火。总之,《旅愁》描写了一批身处异境(欧洲)的知识分子对于文化、传统问题的思考与选择。“旅愁”具有双重含义,亦即总在日本、西方二者间做逆向选择。当人物身处西方时,产生对日本文化传统的眷恋;而置身于本族文化中时,又向往西方的灿烂文化。

  文艺评论家河上彻太郎认为,思想小说《旅愁》是近代以来日本人探求实验性、知识性精神的一种写照,亦即“近代日本人接受的是近代西方理性精神的教育,那么这种精神与日本原在的传统血液——东方精神相撞后,将呈现何种对抗或适应呢?”总之,《旅愁》所探究的问题,是所有日本人始终面对的问题。毋宁说,这一问题二战后变得尤为突出。“新兴艺术派”与“新心理主义”

  30年代前后,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日本社会政治、文化的动荡与不安。同时产生的文化现象,则是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逐步丧失自我,人性濒于分裂解体,一度流行的美国通俗电影和爵士音乐,更迎合了一代青年颓废的、及时享乐的生活情感。此外,芥川龙之介的自杀象征性地预示出,“迷惘、不安”的社会情绪日益成为日本文学新的主题。而从样式形态上讲,评论家平野谦认为当时的日本文学呈三足鼎立之势——以私小说为代表的传统写实主义文学、以新感觉派·新心理主义为主流的现代主义文学、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文学并存于文坛。进而言之,日本大众文学的兴起,也在这一时期。因此,尽管30年代前后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空前的活跃期,实际上却是在传统文学、大众文学以及无产阶级文学的夹隙之中谋求发展。

  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是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文学。“新感觉派”文学维续的时间很短,但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却很大。一方面,从这里产生了川端康成之类的文学巨匠;另一方面相继出现的一系列新兴的“现代主义”文学派别诸如新兴艺术派、新社会派、新心理主义和理智主义、行动主义等等,某种意义上都是“新感觉派”文学的发展或延继。

  总之,日本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曾一度兴盛,流派繁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些新兴的文学变化很快,盘根错节。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多端,同时,昭和初年的日本现代文学,几乎与西方文学保持了同步发展。西方所有新的文学理论或作品,一经问世即被译介到日本,并对日本文学的存在形态与发展产生影响。就是说,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快节奏变化,来自西方先锋派艺术丰富多变的影响。乔伊斯、普鲁斯特、里尔克、瓦莱里、莫里亚克等等,几乎同时为日本“现代主义”文学所关注、借鉴或作为创作中直接效法的对象。当然,“现代主义”文学本身的要求之一亦在于:不断地反叛传统,标新立异。

  从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主张上看,其宗旨首先是否定传统“私小说”那种封闭性、被动式的文学方法与理念。但它同时也抨击无产阶级文学的观念化、绝对化倾向。“现代主义”文学比较重视文学的本体价值,强调艺术至上,形式第一。另外,在当时日本社会状况以及西方社会与文学颓废风潮的作用下,日本“现代主义”文学还追求美国式的低俗文化趣味。体现在作品中,即为某种极端性、色情化的强烈刺激倾向。

  从本质上说,“新兴艺术派”正是上述具有颓废特征的都市主义文学。该派文学的核心人物,是中村武罗夫和龙胆寺雄。此外,还有浅原六朗、饭岛正、川端康成和久野丰彦等。“新兴艺术派”起始于1929年末成立的“十三人俱乐部”,当时被称之为“十三骑士”。 1930年,“十三人俱乐部”又发展为“新兴艺术派俱乐部”。它的创立,标志着日本“现代主义”文学跨入鼎盛期。

  然而所谓“鼎盛”,似乎徒有其名。至少“新兴艺术派”属下的作家,当时并没有推出太多有份量的“现代主义”作品。相反,作为外围作家的井伏鳟二却引人注目。“新兴艺术派”文学的一大特征,在于作品内容与当时社会的浮华、不安保持了一致。文体上,透现出浓重的装饰化色彩。所谓“装饰化”,主要体现在文学语言的浮华性上。应当说作品中人物的独特职业 (画家等)与生活方式,也导致某种视觉化要素的加强。因此,语言、形象皆如同新式的建筑材料,拼构出色调多样的感觉与现实。实际上,“新兴艺术派”的这种表现特征承继于“新感觉派”文学。二者间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文学史论家中村新太郎即称,“横光利一的目光象摄影师一样准确地抓住了对象,却难以触及本质”。不用说,镜头中的世界是客观的,但同时具有装饰化的反自然特征。因而在这一点上,评价适用于“新兴艺术派”文学。众所公认,“现代主义”作家的共性特征之一是敏感地意识到、感觉到世态的变化。而“装饰化”,则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新文艺术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龙胆寺雄,1901年生于茨城县,后就学于庆应大学医科专业。1928年4月,佐藤春夫推荐的《放浪时代》获《改造》杂志十周年纪念号奖。步入文坛后,又以《公寓的女人们和我》博得文坛好评。龙胆寺雄藉此荣获“现代主义”文学主将盛名。他的代表作还有《写给M子的遗书》(1934)及日后发表的《不死鸟》(1951)、告别妻子》(1952)等。应当说,《放浪时代》十分敏感地描绘出享乐性消费生活的日趋发达以及随之而生的新风俗。作品中的人物,体现出自由大胆的放荡生活,这种生活中充溢着青年一代的精神彷徨。无所羁束仅仅是一种假象。尽管作品力图展现的是极端自由的世界,反映新一代青年人意欲摆脱旧有家族制度或世俗道德的渴求。这样的作品世界,当然,博得苦于压抑的青年一代同感。但川端康成却对这样的作品给予了尖刻、夸张的批评,“看第二遍,即如浴室的彩绘玻璃般令人作呕” (至文堂《日本文学史·近代》)。这种批评不无道理,龙胆寺雄的确无意追究现象背后存在的本质,他过份注意感觉的及时性或语言的装饰效果。“新兴艺术派”一共刊出两部丛书,一是《新兴艺术派丛书》(新潮社版),一是《新锐文学丛书》(改造社版)。

  事实上,在30年代前后的“现代主义”文学中,最具实力且在理论上、创作上富有成果的,是随后登场的“新心理主义”文学。“新心理主义”的代表作家是伊藤整和堀辰雄。此外尚可包括阿部知二、小林秀雄、舟桥圣一等。这些作家亦曾介入“新兴艺术派”文学运动,但却仅仅徜徉于外围地段。“新心理主义”的文化背景是西方心理主义、“意识流”文学的传播。在他们的主观努力下,一战后构成西欧文学主流的心理主义三大名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斯万一家》以及拉狄克的《德鲁杰尔伯爵家的舞会》等,几乎同期被翻译介绍到日本。

  伊藤整1905年出于北海道,青年时代写过抒情诗。最初,他是作为引进20世纪西方文学的评论家蜚声文坛。后则成为日本“新心理主义”文学的旗手。1930年,伊藤发表的短篇小说《感情细胞的断面》,颇受川端康成的赞赏。在理论和创作上,他主要得益于詹姆斯·乔伊斯和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影响。他翻译出版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32年又出版了专著

  《新心理主义文学论》,且在《文学评论》上频频地发表文章。伊藤整竭力倡导心理主义文学“意识流”、“内心独白”和“过去时间再现”的表现手法。创作上,则实验性地将肉体描写与心理分析融为一体,或将“新感觉派”文学的感觉性印象描写变革为心理现实的直接描述。他追求跳跃式的联想,严谨而自由的结构。

  1937年,伊藤整发表了他的实验性代表作品《幽鬼街》,翌年又发表《幽鬼村》。表面上看, 《幽鬼街》是一部“私小说”特征浓重的作品,描写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熟人一个个成了幽鬼,从昏暗的街头巷尾冒现出来。在这种十分独特的形式中,伊藤揭示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犯罪意识或心灵伤痕。显然,小说摹仿乔伊斯《尤利西斯》的一个片断,以幻想式的表现探究了人物的现时心境。同样,发表于1938年的《幽鬼村》,亦具相同特征,只是作品所描写的是作者更为年少的时代。伊藤后将两部作品合而为一,题名《街与村》。

  《街与村》是理解伊藤早期创作的钥匙,他的作家地位因此获得进一步巩固。原因在于,作品“以乡土为背景,抒情性地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同时表现。从而使乔伊斯的手法获得小规模的最初成功”(濑沼茂树:《伊藤整集》解说)。

  为了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家伊藤的整个创作个性,尚需稍稍提及他战时、战后的创作特征与倾向。战时发表的重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得能五郎的生活与意见》(1941)。这部小说很有特点,欲融合西方20世纪初的心理表现手法与日本的“私小说”手法,藉以生动地勾画出战时知识分子困难重重的生活境地或思想观念。同样,     1946年的长篇小说《鸣海仙吉》及1947年的评论集《小说方法》,也是力图否定日本“正统小说”(私小说)的神话,进而更新日本的小说观念。 《鸣海仙吉》有综合小说之谓,因为作品模仿乔伊斯 《尤利西斯》的构成形式,又以传统的戏作文学手法将诗歌、小说、评论、戏曲揉为一体。

  总之,在日本现代文学中,起步于“新心理主义”文学的伊藤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他所一贯关注的问题,一是文学的创作方法,即如何使西方新兴的“心理主义”文学表现手法与日本传统的“私小说”式表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二则对人类本身的凝神关注,通过作品,探究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价值与地位。“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另一位代表作家是堀辰雄,主要活动集中于小说创作方面。堀辰雄 (1904~1953)中学时代就喜欢法国的象征派诗歌,同时阅读了尼采等人的哲学著作。大正十四年(1925),堀辰考入东京大学文学系。 1929年,他在《文艺春秋》刊出处女作《无用天使》。1930年,又发表了颇受好评的成名作《圣家族》。

  《圣家族》开篇写道,“死,宛若一个季节的开始……”。创作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乃因受到恩师芥川龙之介自杀的强烈冲击。小说以作家九鬼(芥川之化身)的死为契机,虚构出并无多少现实情境的故事世界。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扁理、细木夫人和女儿娟子,围绕九鬼的死展开各种现实或心理活动。主人公扁理与细木夫人间微妙而隐晦的恋情,似乎源自某种错觉,彼此能从对方那儿找到摆脱死亡、获取新生的钥匙、然而从另一角度看,这种恋情关系又体现了某种弗洛伊德式的性爱模式。说白了,人物的潜在心理呈乱伦性。细木夫人作为九鬼的情人而构置,扁理却被暗示为九鬼的“私生子”。或许正是在此意义上,扁理才一方面意识到自己无法按捺的情欲,一方面又拼命拒斥那种本能的勾引。有趣的是,扁理与细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