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巢城-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正问萧洪道:“对这全真教的修行之法,你有多少了解?”

    萧洪老实回答说,了解不多。

    高正沉吟片刻,说道:“那我今天就为你略作讲解,希望能够对你修行有些益处……”

    高正说,这全真教,平时主张“性命双修”,认为“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气神相结,谓之神仙”。

    而在这“性”与“命”二者的关系上,全真教又主张,要“先修性,后修命”。这也就是说,要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以练气养神为修道之要,尤其强调“修性”。

    这就是方才高正所强调的,修真养性,那是道士修炼时的唯一正道。只有除情去欲、明性见道、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

    高正讲的这些道理,萧洪曾经听何庆山提到过,后来听那王承讲解南北二宗时,也又有些了解,所以此刻再次听了一遍,倒也并不觉得意外。

    高正说,与这“清心寡欲”的“先性后命”的主张相对应,这全真教要求修道者,必须要出家住观,不许娶妻生子,并且,随时要受清规戒律的严格约束。

    这些内容,萧洪自然也是早有了解,所以他也觉得,这其中没有什么新鲜之意。

    高正仿佛从萧洪的表情中,看出了他的心中所想,他对萧洪说道:“对于这些道理,你定是觉得可有可无……其实这也正常,因为这些内容,也并非是我要讲的核心道理……我要讲给你的道理,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那就是——‘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

    (本章完)

第237章 白袍人:心即是道() 
“心本是道,道即是心……?”萧洪听了心中疑惑,“这十六个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嗯……”高正点头说,“这样的说法,与你平时的印象,恐怕是有不小的差别……”

    “是,我从未想过,对于‘道’,还有这样的解释……”萧洪思索道。

    “那你不妨说说,你所理解的‘道’,又是什么……”

    萧洪回答说:“那《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就是宇宙之初的‘虚无’;而这个宇宙之初的‘虚无’,就是一种‘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状态……”

    萧洪停顿一下,指了指那部《老子八十一化图》,说道:“就像这部经书中所说,老子是‘道’的化身,而‘太上老君生无始,起乎无因,为万物之先,元气之祖’……还有,有所谓‘大道无形’的说法,这也就是说,‘道’,是无法用形象来表示的,它只是一种‘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虚无’的状态……”

    萧洪说完这些之后,又想了想,觉得自己是在重复表达同一个观点,于是便总结道:“其实我所知道的,也很简单,这‘道’的本义,就是‘虚无’……”

    “嗯,说得不错,‘道’的本义,确实就是‘虚无’……”高正方丈听了连连点头。

    萧洪听了更是不解:“可是方丈您为何又说,‘心本是道,道即是心’?”

    “这也正是我今天要给你讲述的道理……”方丈微笑道,“你且听我慢慢道来……”

    高正方丈告诉萧洪:“你把这个‘道’,理解成宇宙之初的‘虚无’,那当然是正确的……

    “不错,你所看到的宇宙万物,都是经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由‘道’化生而来……所以,你也可以将这个‘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道’,看作宇宙的本原……

    “当你向外看,看向这个宇宙,这样的理解,自然没有问题;可是,当你向内看,看向你的内心,你有没有想过,你应该如何理解你的‘心’,如何理解‘道’之本义?

    “我说的‘向内看’、‘看向内心’,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内观’之法……譬如一朵花,它可以被看到,但它不能看它自己;譬如天上的飞鸟,它可以看其他东西,但是它没有办法看它自己的内心……

    “那么,当你看向自己的内心,你会看到什么?当你在你的内心,看到那些纷纷扰扰的东西,你有没有想过,它们从何而来?……其实,它们也是由‘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道’化生而来,也就是说,对于你内心的一切,它的本质,其实也是‘虚无’……

    “你若能在‘内观’之时,体悟到这种‘虚无’,那自然也就是体悟了‘道’……”

    萧洪再一次想起,何庆山曾为自己讲解过“道中之道”,说那是“一念不生,万物俱寂”;而何庆山当时提出的疑问,萧洪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找到答案。

    何庆山说,当我们去体悟“道”之“虚无”时,是要以自己的“心念”去体悟——既然有此“心念”,如何能够做到“一念不生”?可若真的做到了“一念不生”,连这“心念”都已不再存在,又是谁在体悟“道”?

    于是萧洪问方丈:“既然我内心的一切,本质就是‘虚无’;既然这‘虚无’说的就是‘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道’……那么,我若是体悟了‘道’,我在我的内心,做到了‘一念不生’,那么,这个‘我’,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

    “并非如此……”高正回答说,“你要知道,在宇宙之初,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心……所以,你所要体悟的,是宇宙之初的‘心’,是心之本原,这当然就是‘虚无’……而你刚才所说的那个‘我’,其实不过是你的种种执念,为你立下了一具幻象,仅此而已……而真正的‘心’,我刚才说过了——”

    “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心……”萧洪重复着方丈的话,仿佛突然有些明白,那所谓的“心”和“宇宙”,“道”与“虚无”,那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于是他又默念道,“‘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

    萧洪一边默念,一边认真地思索,像是要把这十六个字牢牢记住。

    方丈又补充说:“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本来,你既是正一道士,那么对于所谓的‘道’,你未必会有这样的理解……而我见你心意散乱,恐将于你修行不利,故而为此一说……”

    萧洪听了连忙称谢。

    高正方丈又说,重阳祖师创立这全真教,其实是讲求的是“三教合一”。

    所谓“三教合一”,并不是要把儒、释、道这三教合并,而是将其某些主张熔于一炉,作为全真教的教义。

    这全真教,亦称“全真道”、“全真派”或者“金莲正宗”。它是以太上老君为祖,以释迦牟尼为宗,以孔夫子为科牌,强调儒、释、道三教同源。

    所谓“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银树生三枝也。”

    所以,这儒、释、道三教,对全真道来说,就是一鼎之三足,一树之三枝。凡是全真教的弟子,在《道德经》之外,还要修习《般若心经》和《孝经》,为得就是贯通儒、释、道三家,达到三者合一的境界。

    而方才高正方丈所说的——“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这十六个字,就是重阳祖师借鉴了佛法中“明心见性”之理,专门所做的一段阐述。

    对于“大道无形”、“道为万物之先、元气之祖”这样的说法,全真教自然也都认同;只不过,全真教还同时认为,“心即是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源起,而“心即是道”,那么,“心”就是宇宙万物源起。

    由此观点出发,全真教所得到的修行之法,便与正一派等其他各派有所不同。而由此观点去理解,那“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的说法,也就没了矛盾。

    (本章完)

第238章 法坛:行路() 
因为,你若理解了“心是宇宙的本原”这样的观点,当你再次看向这个世界时,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每次当你看向你的内心,你都是在看向这个世界;当你真正理解了,心的本原,就是作为“道”之本义的“虚无”,你也就能够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本原,其实就是“虚无”。

    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些,那你也就能够明白,既然“心”的本质是“虚无”,那么,任何执念,无论它是善还是恶,无论它是爱还是恨,只要它存在于你的心中,都将妨碍你看清这个“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心之本原”,结果,它就会妨碍你,使你无法看清,这个由“道之虚无”幻化出来的世界。

    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如果你为暴虐的情绪所控制,那么,当你看向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又会因此变成什么样子?

    ……

    萧洪听完了方丈关于“心即是道”的讲解,虽然人已经离开了潘德冲祠堂,甚至手上还在做着别的事情,但是这些念头,却在他的脑海中反复浮现;有时候他甚至觉得,仿佛有一个声音在他的耳边,反复把这些道理念给他听。

    所以,他也分不清楚,到底是方丈对他说过了这些话,还是他又加进了自己的理解。

    他看向自己的内心,发现有一个阴影隐藏在那里。

    这个阴影蛰伏得如此之深,使他一时无法分清它的性质。他一会儿觉得,那是他自己的影子,本来就已存在,而此刻正在缓缓地觉醒;而过了一会儿,他又觉得,那其实是某种奇异的存在,在他与人形幻影融合时,悄悄潜入了他的心底,而且正在逐渐控制着他。

    萧洪想把这个阴影消除出去。

    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个阴影,在他心中扎根如此之深,令他的这个想法,根本就不可能轻易实现。

    每次他在尝试这样做时,就仿佛是在用一把尖刀,一刀一刀地将他自己的肢体离断;又仿佛是用了什么办法,将周围的氧气耗尽,然后一点一点地任凭自己窒息。

    阴影的存在,让他无比痛苦;而试图消除这个阴影的努力,却让他更加痛苦。

    萧洪从潘德冲祠堂出来,与曼儿及冯天礼等人会合,又在高正方丈的安排下,各自休息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萧洪等一行四人,就离开了永乐宫。此行他们要去往的方向,自然就是那天师道的龙虎宗。

    但是,如何才能去往龙虎宗,就连高正方丈也不清楚。他只给萧洪等人指了个大概的方向,至于能不能真的找到去路,就还要看他们的运气。

    这一路上,主要是冯天礼在前面带路,众人在其后跟随。

    对于那潘德冲祠堂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王承显得非常关心,但是冯天礼却不愿多说,所以王承只好跟着萧洪,用尽各种办法,想要引起萧洪的话题。

    可是萧洪一直心情不佳,对于王承问起的问题,他只是心不在焉地偶尔回应几句,王承的试探根本就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离开永乐宫之后,萧洪逐渐开始发现,曼儿每次与自己交谈时,无论她随便说点什么,都能让他暂时忘记自己心中的冲突,因此让他获得短暂的片刻安宁。

    因为在高正讲解过“心之虚无”之后,他突然开始发现,曼儿似乎总是天然地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他能够感受到,在曼儿心底,那种心意空灵的状态,几乎没有沾染任何烦恼。

    他向往曼儿那样的状态,但是他却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冲突。

    四人走了一天,临近傍晚时分,冯天礼变得有些古怪,不仅走起路来时快时慢,而且有时会突然停下脚步休息,然后又突然站起身来前行。

    最后,他毫无征兆地命令众人道:“好了,今晚我们就在这里休息!”

    大家都觉得奇怪,王承还专门追问几句,可是,冯天礼似乎是满腹心事,根本顾不上回答别人的问题。

    又过了些时候,已是夜色渐浓,冯天礼突然开口说道:“有个说法,叫做‘仙道多途’,诸位可曾听人说起过?”

    王承立刻接话道:“我说法我当然知道!‘仙道多途’,它的意思就是说,修炼之人修成神仙方式不止一种……这当中的具体方法,那可就多了去了,有金丹、仙药,还有黄白、房中,另外还有守一、行气、导引、胎息、辟谷……等等。当然,前几日我们说起‘内丹’,那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法……这些方法,要不要我给你们一一讲解一番?”

    “你不要扯得太远……”冯天礼打断王承道,“我只问你,你知不知道,对于云游道士来说,要想成仙,有没有什么迅速便捷的方法?”

    王承“嘿嘿”一笑,说道:“这个嘛,我还真是恰巧知道……修行之人,多数都是投入各个宫观,认真修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