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随身带着洞天仙境-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酒店退房后存好行李,搭突突车前往今天的第一站——红堡。车费一共150相当15人民币。印度的突突车有面对面的两排座。

    新德里红堡红堡位于德里老城东部,背依亚穆纳河,正面西有昌德尼朝克大街又名“月光大道”直抵入口广场。附近有贾马清真寺、香料市场、月光集市、甘地陵和旧德里火车站等重要场所。

    红堡长915米﹑宽518米,因建筑材料使用了褐红色的红砂岩而得名。这里曾是莫卧儿王朝的皇宫,200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从阿格拉迁都德里后,以阿格拉堡为原型,自1638年至1648年,历时10年建成。

    这座城堡与昨天看到的旧堡一样,空城一座,建筑尚存,但里面的历史文物全部荡然无存,比起后面陆续参观到的拉贾斯坦邦的几座土藩王的王宫相比,味同鸡肋。

    雪落和柳静姝是上午去的,这里面西,逆光,加上有雾霾,远远望上去城堡虽然很壮观,但雾气茫茫。拍这个模样奇异的城楼最好下午,光线好。人多,环境也脏乱些。别看眼前地面上光溜溜的,那是雪落帮着清理了一下。

    其实地面脏纸狗便便的很多,原图挂上去,雪落都觉得实在有碍观瞻,看不下去,于是帮着印度人民清理了一下。一早遇到很多印度学生成群结队来这里参观,眼前这拨从相貌上看貌似大学生,看见雪落端着相机。

    死活拖着雪落要给他们拍一个合影。印度人很怪,很爱拖着外国人合影,热情地让你招架不住,遇到亲人返乡似的。奇怪的是,他们只求合影,并不要照片,这是为嘛?有种说法,被装入镜头有如被神灵眷顾。不知真假。

    在他们眼中,雪落和柳静姝是神灵,还是相机镜头是神灵?雪落要做人,不要做神!遇到热情求拥照的感觉刚开始还真有点受宠若惊,后面慢慢就习惯了。遇到靓点的帅点的就不拒了,有时还主动招呼一下,给镜头充充电,要是遇到形象举止有些让人难过的就躲了。

    时间也耗不起。这里的学生跟雪落和柳静姝国内一样,男、女生喜欢各自成群,各自编队,各自活动。这让雪落不由想起那种女性在印度不安全的传言。要说印度对妇女不尊重,据雪落等实地考察那还真是有些蒙冤。

    其实对这个全民信教的国家整体而言,对妇女还是很尊重的有没有地位另说,雪落说不清,不但这一路雪落和柳静姝没有遇到,而且也没有看到有骚扰妇女的,至少女性大白天在街头走,甚至穿的大红大绿极为惹眼的那种,也没有感觉不安全。

    或许,这是因为印度社会也在进步的结果,以前不这样。从消息中看,偏远农村问题较多。红堡入口处。准确的说,是红堡拉合尔门瓮城的入口,还不是红堡的主门。主门在瓮城里面。

    从这里穿过城门后进入一个很小的内城,相当在国内看到的一些城市古城墙的瓮城。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即在主城门外修建一个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形成一个单独的大院落,周围是高耸的城墙,御敌时,可以“关门打狗”。

    红堡入口的城门与城堡主城门形成90度角,也是一种防御性设计,可以防止敌人的战车、战马象及士兵进入瓮城后直接攻击主城门。看看眼前这红堡的城墙城垛,是不是很有气势。

    皇城嘛,王者风范毕现。在高高的城墙上方,可以望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圆顶帽子”,看上去颇有点喜感,其实是立在城墙上的岗楼。据说,这是源自北非的“摩尔式建筑”的一个特点——善用拱形建筑做装饰。

    城墙很高,看上去约有两个长安城故宫城墙那么高。此外,在城墙外侧,还有一圈很深的护城河。感受的到,这里在当初建成时的御敌形势,要比龙国的清朝皇宫来得紧张。拉合尔门这道门是进入红堡的主入口。

    顶上有一道长亭,长亭两侧各有一高挑的宣礼塔。墙面是砖红色的,上面装饰有各种图案及花窗。这些都是印度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在红堡的拉合尔门上宣布印度独立,并升起第一面印度三色国旗。

    没来印度之前,雪落脑子里装的都是印度人应当信奉印度教,而且,印度教应当是一种在世界上传播很广且很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是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而不是穆斯林国家,而且,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不是死对头吗?

    怎么在印度会有那么多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且很多城堡王宫里住的是伊斯兰统治者呢?做路书时查阅了印度历史,以及到印度后才知道,原来印度的近代史中有很长一段是被穆斯林统治的,穆斯林统治者带来的当然是伊斯兰教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曾多次远征北印度,在其后是来自阿富汗的廓尔王朝,在征服北印度地区后,由其任命的总督顾特卜丁艾伯克采用苏丹皇帝或国王头衔统治所征服的地区。

    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其后,做为对统一印度发挥重大作用的莫卧儿王朝,也是来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莫卧儿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奥朗则布残酷压制印度教。

    很多印度教古建筑被毁坏,然后被伊斯兰教建筑替代。总之,来自北方的穆斯林对印度长达数百年的统治,使雪落和柳静姝今天在印度能看到很多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但现今的印度却又是印度教占绝对上风的社会,却看到那么多穆斯林建筑,感觉很扭曲。

    德里红堡红堡红堡售票处。价格板上显示外国人的门票是250约相当25元人民币,里面的小博物馆5,摄像单收15拍照片免费。而印度人的门票则是10,差距好大。

    先透过一个封闭的建筑内的长长的通道,通道两边都是售卖小工艺品的商铺。穿过这个通道,就来到红堡里面。鼓楼这是进入古堡园区后正面直对的第一座建筑。楼前花团锦簇,繁木环绕,青草依依。

    知名度很高的旅游指南书籍《孤独星球—印度篇》中将这座建筑标为“鼓楼”。书中说,此建筑之所以有这个名称,是因为“内有象门”,“来访者在此从大象或马上下来以示尊重”。鼓楼的墙面上的老壁。

    画的是一棵果实累累枝叶繁茂的山楂红果树。过廊圆顶上的彩绘花饰。数百年历史的老画,已经褪色。墙壁上的百年老画,有些斑驳不清。鼓楼的正面前面那张是背面的。这栋建筑正面是红色的,背面是白色的。

    中间那个大门洞可以走大象。从红堡正门过来,穿过这座鼓楼就来到中央大草坪,草坪的对面就是”公众大厅“。在鼓楼前的合影。这样的合影在这一路上并不多,因为需要请别人帮忙,而且是要会用单反的。

第259章 能否再相见() 
印度人可能还是经济实力不够吧,使用单反相机的很少。而且,有点,不敢把相机交给他们帮着拍照,尽管他们看上去都显得很善良。或许是受不久前看过的一本书上的一段文字影响吧,所以有些胆小甚微,那书上的文字云。

    在印度,“若对方想要借你的相机把玩,可爱与可恶可能就是一瞬之间,只要相机一离手,就有永远离你而去的可能……”船桥彰《印度之下,风景之上》。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鼓楼墙身上有很多漂亮的雕花。

    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少用飞鸟走兽做装饰,喜欢用素雅的植物,特别是花卉,显得非常淡雅。印度战争纪念博物馆位于鼓楼楼上。里面展品都是印度早期战争年代的一些文物,进去简单看了一下。

    意思不大,看不看两可。德里红堡红堡博物馆里面的展品有刀枪剑戟之类的老旧兵器,有战车标本马拉人拖的那种,还有军服头盔铠甲等。公众觐见厅出鼓楼东门。

    隔一大片方方正正的草坪望过去,有一栋红赫色的门廊式建筑,这就是皇帝的公众觐见厅。书中管它的名字叫“公众大厅”。顾名思义,“公众觐见厅”是莫卧儿皇帝用来接见公众的场所。公众觐见厅里面有众多高大的红砂岩廊柱支撑屋顶,柱脚有如巨大的象足。

    据《蓝色星球—印度》作者考证,这些廊柱曾经覆盖着一层石膏壳,如象牙般明亮光洁。在炎热的天气里,将沉重的红色幕帘挂在柱子上遮挡阳光。在大厅背墙中央,有尊漂亮的大理石宝座,那就是皇帝的尊位了。

    可以想见这样的场景:皇帝端坐在宝位上,廊道中有众多的“公众”或站立或盘腿坐下,当然也有可能跪着,在聆听皇帝的圣训。可惜的是,雪落和柳静姝参观时,这座大厅正在维修,里面用可恶的绳子拦着不让近前。

    因此无缘一见那个据说是精雕细琢的国王大理石宝座。至于还有一尊“纯黄金打造并嵌有多种宝石的孔雀王座“,雪落也没有找到。呜呜呜。本来这里除了房壳壳可看的东西就不多。印度人民的热情真是受不了,本想拍张阿华站在高处,背后是一串廊柱的照片。

    刚让她上去,还没容雪落端起相机,一大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一拥而上,象众星捧月,不不不,象粉丝见到明星一样,仰望着她,好像在期盼她的演讲,却遮挡了雪落的镜头。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究竟为什么呢?

    在公众觐见厅后面是一个非常大的空场,空场中间是一个四方水池,水池中间有一庄重感十足的白色大理石廊亭。水池正在翻修,里面无水。水池四周是四片面积相等的大草坪。在水池的东面,也就是红堡东侧,横亘着一串白色的大理石建筑。

    这片建筑群是当年皇家的主要生活区。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南面的几座,从左至右:皇家私人宫殿、皇帝起居室、彩宫,在彩宫的南面右不远处,那片树林中还隐藏着一座名曰宝宫的建筑。在皇家私人宫殿北侧左纵向有两座建筑。

    由前至后分别是珍珠清真寺和皇家浴室。在大空场北侧的草地中,辟出一块空间安放了数排绿色的座椅,白天可供游客歇息,晚上可以坐看声光表演。宝宫位于红堡东侧建筑群中最南端的一栋白色建筑。

    名曰“宝宫”,可能在过去是皇家收藏珍宝的地方,查不到相关资料,现在是个小型的考古博物馆。宝宫里面的展品,有绘画、书籍、石刻、磁器好几件来自龙国。

    藏品不多,三五分钟可看完。彩宫位于宝宫北面。与红堡拉合尔门、鼓楼、公众觐见厅处在一条东西向的直线上。彩宫里面的模样。很多白色的大理石柱撑起一个个弧形的门框,门柱上方被漆成彩色,这或许是彩宫名字的由来。

    大厅地面上有水道,正中有个石雕莲花水池。内墙正中有漂亮的雕花镂空石窗。皇帝居所位于彩宫北侧。建筑的标志是屋顶上有一个圆形的穹顶。这座建筑的规模不大,做为莫卧儿皇帝的居所,里面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皇家气派”。

    也没有辉煌的金壁,或许过去有,但后来都被破坏了,亮点是雕花镂空屏风与石窗。皇帝居所内景。里面已经空空荡荡,什么皇家物品都没有了,只有这道搬不走的美丽的大理石屏风还静静地立在这。

    无言地诉说当年这里的华贵与后面的落魄与凄凉。想起龙国南唐后主李煜的一句名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个意境用在眼前挺适合。这座大理石神龛很漂亮,下面的斜面石阶上有很多树叶形的凹槽,像用来摆烛火的。

    皇家私人大厅红堡内最漂亮最值得细细观赏的一座建筑。是皇家成员与最尊贵的客人才能进入的殿堂。外观与彩宫相仿,但内部装饰是彩宫远不及的。私人大厅内景,充满华丽的皇家气派,用句当下时髦的流行语:亮瞎眼。

    大厅里伫立着众多白色的大理石柱,上面布满美丽的雕饰与彩色宝石镶嵌画。顶篷也被精细地装饰成无数漂亮的花格。大厅内最惹眼的就是这些精美的白色大理石柱。在这么大的石柱上雕刻出如此美丽的图案,实为当年众多精工巧匠花费了相当功夫的巨制。

    石柱的下方有大幅的方形宝石镶嵌画。雪落为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而惊叹不已。这些宝石镶嵌画。线条简洁有力,立体感很强。仔细看,上面的那些彩色部分,都是用各种色彩的天然宝石雕刻成形后镶嵌进去的。

    因此,色彩不但真实鲜明,且永不褪色,留存时间很长。这种宝石镶嵌画在印度北方的王宫里很多,说明当时很流行,是建筑装潢的上等制品,极为珍贵。石柱的上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