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境指南-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梅子青说:“都断开了,电磁屏蔽也已经启动,现在这里没有任何可以和外界通讯的东西。”

    梅以求说:“好的,请大家把手机都关机吧。”

    青木拿出手机,才发现早已没有了信号。

    有人问道:“梅教授,不用搞得这么神秘吧!”

    梅以求摆手打断了他的话:“子青啊,把电闸也拉掉,用备用电源。”

    梅子青说了声好,就出去了。教授沉默地点上烟斗。他点烟的火苗亮起的时候,会议室里的灯灭了。等他的烟斗点着,火苗熄灭的时候,灯又重新亮了起来。

    大家越发感到神秘,断网还可以理解,断电算怎么回事?难道备用电源就安全一点?

    梅子青回来的时候,一只黑白花猫喵呜一声窜了进来。梅子青哎哟一声,想去追赶,却见猫已经跳到教授旁边的椅子上,正巴巴儿地望着教授。教授慈眉善目地抱起猫说:“哦,你也要来听?要听就听吧。”

    梅子青见教授没有要把猫赶出去的意思,就把门关好,在她的位置上坐下来。

    梅以求把猫放下,对大伙儿说:“你们知道现在的形势了——非常糟糕!糟糕透顶了!”

    大家都怔怔的看着他,不知道他想说什么。

    “我知道你们很不解,我为什么要断网、断电、屏蔽信号。这些过一会儿再讲,开会嘛,总要有个主题和次序,我先讲一下当前基金会的运作和研究成果。”

    梅以求打开资料,先把基金会筹集到的资金以及几个重要的项目进展讲了一下,然后说道:“基金会近两个月的发展速度比我们预想的要快,除了资金数量之外,正式成员也已经有一百九十八人了,如果算上子青和青木先生的话,刚好可以凑足两百人。作为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联盟,两百人已经不少了。”

    马上有人提出了异议:“发展快自然值得欣慰,但事关人类命运的事业,是不是应该慎重一些!如果对会员身份不加以辨别,尤其是没有学术成果的年轻人,对科学救世无益不说,一旦泄露了机密,后悔可就晚了!”

    他的话意有所指,好几个人看向青木和梅子青。

    梅以求说:“你是想说这次的网络爆料和杀猫令的事情吧?嗯,这正是今天要讨论的重要问题——这个爆料人是谁?目的是什么?”

    “这还用讨论吗?肯定是基金会内部人干的,我们当中出了叛徒!”有人说。

    “何以见得?”梅以求问。

    “莱斯特遗言还好说,除了基金会成员,你们在哥本哈根的时候还有一些军政要员来参加了,但灰脑病毒可是只有我们内部人员才知道的,而病毒与弓形虫的关系更是刚刚被确认没多久,外界不可能知道。那么详实的材料爆出来,不是内部人员是谁?”

    “我们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人提出疑问。

第233章 谁在搞事情() 
大家都认定了是内部人干的,但基金会总共就一百多人,多数还互相认识,谁会这么干?又是为了什么呢?这也是事件发酵以来所有人心里的疑问。

    有人试探着说:“也许是为了钱,也许受了胁迫。”

    “不可能!”一个年纪不算大但头发已经花白的人站起来,“不可能为了钱!我们连自己的闲钱捐给了基金会,又怎么会反过来靠卖这点消息赚钱?和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比起来,再多的钱也打动不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何况每个人都分到了项目科研资金,如果真为了钱,在项目上动点手脚也比卖资料赚得多!”

    梅以求看着那个激动的中年人,默默地吸着烟。这是个正直的科学家,去年就因为顶撞领导而受到排挤,导致幸苦了十多年的科研成果被他人窃取。他说的没错,基金会为了项目顺利开展在资金管理上很松,一百多个会员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有研究任务,都分到了资金,几十亿的资金没有统一的财务监管,想贪墨是很容易的事情。

    “那有没有可能会员当中有人被入侵成功了?”

    “入会的人都通过了思维矩阵密码测试,不太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入侵成功。”

    “不管是什么情况,内部人员出了问题是肯定的,不然网上不会爆出这么详细的资料,有些东西连我都没那么清楚呢!”

    “反正最早爆料的都是海外的网站,应该不是我们这里的人。”

    “那也不一定,要是我,我也不会发在国内网站。”

    “不会就是你吧?”

    “你胡说什么!打个比方听不懂吗?”

    人们的情绪开始有点激动,争吵的声音也大了起来。

    梅以求用烟斗在桌面上咚咚敲了两下,说:“先不说是不是内部出了问题,大家不妨先考虑一下爆料人的目的。”

    “目的?”

    会场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空气变得有些沉闷,可以听到人们粗重的呼吸,只有猫偶尔喵呜叫一声,才让会场显得有些生气。

    梅以求轻轻抚摸着猫身,自言自语似的说:“先是灰脑病毒,接着是莱斯特遗言和弓形虫,最后是杀猫令,直到今天,我也没看透做这件事的人是敌是友啊!”

    “友是不可能的吧?”有人接话道,“杀猫令明显是针对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弓形虫研究的,猫都没有了,还怎么研究下去!而且,这个事态的发展让我们很被动,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自己的身份。”

    “这个倒未必啊!人家的目的恐怕不在于基金会的成员身份,能拿到那么多机密资料,难道还拿不到我们的成员名单吗?”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了。不管是不是内部人出卖资料,我们的敌人是入侵者,整个事件的核心也是入侵者,要出卖资料也只能出卖给他们。但如果是这样的话,等于他们对基金会的一切都了若指掌,那他们在网上爆料干什么?爆给谁看?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而且原本他们处于暗中,现在把莱斯特遗言一公开,等于把他们公开了,平白增加了入侵的难度,”

    “是啊,我那些学生现在一做噩梦就怀疑自己遭到外星人入侵了。最近医院的脑科和神经科就诊的人暴增,ct和核磁共振的排队都排到几个月以后了。”

    “照这么说,这件事情和入侵者无关?”

    “整个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好像只有猫,如果看杀猫令的本意,真的没有猫科动物的话,弓形虫没有了最终宿主,的确能减少感染风险。”

    “猫不可能杀得完,最奇怪的是政府,除了开始的时候辟了几次谣,居然就什么都不管了,听之任之,实在叫人看不懂!”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越说越乱,青木听了半天也没听出个所以然来。他原本觉得这事儿挺简单的,就是消息泄露了呗,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而且老百姓有知情权,知道了也不是坏事。在有些人看来网上传的都是谣言,但这里在座的都知道,那就是真相。真相公之于众,有什么不好的呢?但现在被这些人这么一说,事情就显得复杂极了,青木的脑子嗡嗡的。

    梅以求一直不声不响地听着,嘴里的烟斗灭了。他朝梅子青招招手。梅子青走过去,梅以求把烟斗给她,小声交待了几句。梅子青就拿着烟斗出了门,走的时候顺带把猫也抱走了

    会场上的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但已经了无新意,说来说去就是那些东西。梅子青回来的时候帮梅以求重新装满了烟斗,又拿了几盒卷烟,分发给在场的科学家。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老烟枪,手指缝里烟一夹,激动的情绪就平复了许多,思路也清晰起来。

    科学家的脑子一灵清,就开始沉默,沉默是一个人清醒的最好表达。

    梅子青回到座位上,在青木的耳边悄悄说道:“科学家搞政治,死路一条。”看见青木惊讶的表情,笑了一下又说,“教授说的。”

    梅以求看差不多了,就发言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个结论:一、爆料人是内部人员的概率极小;二、这件事也不像是入侵的外星人干的;三、整个事件把我们和外星人的节奏全部都打乱了。”

    他停顿了一下,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来,“那么是不是可以认定,有一个除了我们和他们之外的第三方在搞事情?”

    “梅教授是在说政府吗?”有人问。

    梅以求摇头说:“政客与政客之间,最难戮力同心,全世界那么多政府和党派,各有各的利益,要说他们突然结成了同盟来做这件事情,我看绝无可能。政府之所以不作为,是为了避嫌。寄生意识的入侵对象是掌握资源的人,当权者岂能避开?现在哪个政府,哪个机构,哪个大企业敢说内部没有人受到过入侵?这个时候谁站出来说话都好像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他就是外星人。”

    包括青木在内的所有与会者都纷纷点头,认为梅以求这个分析靠谱,然而不是政府,那么这个第三方又是谁呢?

    梅以求轻轻把烟斗放在一边,从资料袋里拿出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着很小的一片黄色的有点像手机sim卡一样的东西。

    “这是一枚芯片。得到这枚芯片还要感谢坐在这里的青木先生。”梅以求把塑料袋举起来,“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中心的第19号实验室?”

    会场响起一阵不小的骚动,神秘的19号实验室大名鼎鼎,这些科学家当然听过。

    而青木从教授拿出芯片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了他所说的第三方是谁了。

第234章 绝望() 
梅以求先是复述了夏筱筱讲过的关于19号实验室互联网智能研究的成果,当然他并不知道夏筱筱的真实身份,而按照约定,他也没有说出司徒郁离的名字。然后,他讲了刘槐安的故事以及之后得到这枚芯片的曲折过程。

    芯片的结构非常复杂,国安那边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来破解芯片的秘密,就把芯片送到了国防科研所。科研所研究过后认为这枚芯片的核心技术是九十年代的技术,早就淘汰了,只不过故意把芯片结构做复杂了,多了很多与运算无关的东西,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他们认为唯一值得研究的是其使用的材料,因为以当年的技术手段把芯片做到这么小简直是一个奇迹。于是,国防科研所又把芯片送到了中科院设在吴中的纳米材料研究所。

    梅以求几经周折找到芯片的时候,纳米材料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打算对其进行切割,要是再晚去一步,就只能拿回一堆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的东西了。

    “这枚芯片的电路结构看上去的确像是九十年代的技术,和当年ibm深蓝电脑的象棋芯片有点像,也许就是它的模型。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性能每十二个月翻一倍,即使到了今天的瓶颈期,芯片技术依然能达到每三十个月提升一倍性能的发展速度。从这一点来说,国防科研所的同志的观点是对的,二十年前的落后技术,早就该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但是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这么多年来,计算机原理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芯片原理也没有改变。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现在使用的芯片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使用的芯片是同一种东西,只不过你用的材料更好了、制作工艺更精湛了。就好像你今天开的奔驰和一百年前的奔驰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一样。”

    梅以求把芯片从袋子里取出来,用拇指和食指小心翼翼的拿起来展示给大家看。芯片黄橙橙的,指甲盖大小。

    “九十年代的芯片是怎么做到这么小的?我不是搞应用材料研究的,所以对它是何种材料制成并不感兴趣。我在意的是它在原本的芯片结构基础上增加的那些复杂的回路和触点。目前初步的研究发现,这枚芯片不是一枚简单的电子芯片,它上面有62个奇特的触点连接着62条由特殊材料构成的线路。这些触点和线路刚好和人体31对脊神经相对应。当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是如何植入体内并和神经系统相连的,这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精巧的手术。这些线路和芯片本身的电子回路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当我们在实验环境里尝试给其中一组线路传送模拟神经信号的时候,发现这些奇特的材料组成的线路不单能接收生物电信号,还能接收并传递机械波。我们知道,神经信号远不只是一个电信号,它同样也是一个机械信号。假如只用电来理解神经的信息传导,一定会错过很多重要信息。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枚比我们落后二十年的电子芯片,但却是一枚比我们先进二十年的生物芯片!”

    梅以求并没有说出他对芯片的全部理解,比如芯片上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装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