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市民的奋斗-第10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步的打到中国的首都,这将是一个历时数年的艰苦战斗,到那时将会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失去生命,而且这还不考虑到其它的因素。

    而且最重要的是,恐怕陆战还未取得胜利,国内就面对远比战场上更为严峻的压力。

    “同样的,中国想彻底击败我们,亦将面对同样的局面,两国想击败彼此都需要保障穿越太平洋的后勤线,都需要面对对方本土数以千万计的武装人员,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场恶梦般的残酷陆战,正因如此,陆军并不愿意进行一场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争,他们之所以倾向于德国第一原则,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德国是最主要敌人,打败它是胜利的关键。一旦德国被打败,意大利就会跟着垮台,而苏俄会在德国人处于劣势时,就会撕毁条约,向德国进攻,而中国为避免与全世界为敌,将会寻求与盟国媾和的可能,当然条件合适的话,无论是英国或是美国都可以接受这一点,正因为如此,邱吉尔才会要求在东南亚采取最坚决的守势,因为邱吉尔知道,一但那些地区被中国占领,那么英国永远也无法取回。”

    当说到避免与全世界为敌时,亨利的眼中异样的眼色稍闪即逝,就在昨天,为了让美国放心,邱吉尔带来了一条异常重要的情报,这份情报自己在今天上午已经发出,按照战时路线,这一份情报将会从美国被传到墨西哥,从墨西哥再到阿根廷,其间可能费时数天,唯一值得庆幸的一点,这并不是一份紧急情报,但却是一份异常重要的战略性情报。

    “英国人能不能守住马来西亚和缅甸甚至于印度,都与我们并没有任何关系!”

    罗斯福随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抬起头看着亨利。

    “我们有可能把日本拉到我们这一边吗?”

    “除非我们能给出高于中国人的开价,否则我仍然相信日本会在适当的时候参战,这一点,显然是我们无法给出的。但中日之间永远不可能像美国和英国一样,组成联合司令部,他们只会根据自己所分割的势力范围划定战区,而且一但两国完全分割后,他们的矛盾就会爆发出来,介时……中日有可能会因利益上的分歧而发生冲突,他们的结合只是利益和安全上的结合,如德国和苏联一般!”

    在说到利益和安全上的结合时,亨利的语气显得有些玩味,过去自己曾经如此提醒着罗斯福,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赞同自己的观点,但在另外一方面,却认为中国对美国造成的实质威胁,却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中国和日本或是因为利益,但是和德国的结合倾向,以及对亚洲、太平洋所表现出的**,却是不能接受的。

    最终这种不能接受,直接演变成为一场战争,在罗斯福看来,这是中国野心暴露的结果,但这同样也是自保的选择。在周前,自己接到来自国内的指示,要求自己尽一切可能帮助英国促成“阿尔金夏协议”的执行,这就是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在中国向我们宣战之后,在舆论和政府内部都更倾向于在太平洋彻底退击中国的进攻的时,在我们的内部,同样也有着也不赞欧洲不太重要的观点。他们大都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假如我们击败德国人,进而解放欧洲,那么欧洲的工业技能、人力、技术、各类工厂、可迅速加以利用的原料,都会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实力,令美国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击败中国,所有我们必须要仍然坚持欧洲第一,亚洲第二。一旦占领了整个欧洲的德国,再占领英国,那么形势就会立即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生决定性的变化,美国就会遭到全面的孤立。不得不在两线面对中德两国的进攻,这是我们所不能取胜的,现在英国人仍然在劳劳的牵制着德国的海军,这使得我们可以将海军派往太平洋,击退中国攻势,以守势力代替攻势,同时尽一切可能可能尽快赢得欧洲战场的胜利。”

    罗斯福在重复着马歇尔和其它人的观点,在中国宣战之后,马歇尔等所强调的是在太平洋展开守势,利用美国优势的海军,进行一系列的海战,打消中国趁火打劫的念头,而在欧洲则集中力量进攻德国,在击败德国后,集中全世界的力量打击中国,面对全世界的进攻,中国人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投降、二是接受媾和条件。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和他们的总理,所表现出的投机主义倾向,是爆发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对于美国而言,彻底击败中国并不现实,但打消他们的投机心理,却非常容易……德国,关键在于德国,只要击败德国,中国人在谈判桌上主动作出让步!”

    

第三卷 新时代第141章 苏联() 
(不一定能保证实现加更,但无语尽量吧!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小市民的支持和厚爱。)

    在所有外界人的眼光中,都相信朱加什维利是住在克里姆林官一所由三个房间组成的小住宅里,法国作家亨利。巴比塞曾在小说里描写过这个住宅。

    但是事实呢?

    朱加什维利虽然在克里姆林官有住宅——利用旧枢密院重新装修的大厦,里面有很厚的墙和很高的天花板,内部重新装修过,可是他实际上已经多年不住在里面。

    从三十年代开始,他喜欢常住的房子是莫斯科近郊的一所别墅,在孔策沃市旁边的沃伦镇上。

    朱加什维利的办公室和他的克里姆林宫住宅在同一座大厦,办公室在二楼。朱加什维利的正式办公时间在晚上七八点钟结束——因此,下办公后,他就会直接到楼下吃午饭。

    午饭的时间通常总要延长一些,朱加什维利不欢喜孤独,难得独自一人回去,但不管怎样,他可决不在克里姆林宫住宿,到晚上十一点钟前后他就从桌边站起来回沃伦镇去。

    一长串黑色小汽车从克里姆林宫的保罗维茨门开出来。其中有一辆小汽车里面坐着苏俄人民的领袖朱加什维利。汽车出了市区,顺着陀罗格米洛夫妇街开到近明斯克公路的时候忽然转向左面的一条平行的林荫道疾弛。

    林荫道的各个入口都会站着几名警察或面无表情的特工,这是阻止任何车辆通行的标志。

    这些黑色小汽车开足马力飞也似地在林荫道上疾驰,接着向左拐弯,转上另一条垂直的林荫道,然后再向右开上策三条通山里的林荫道……

    汽车爬完山,开到两扇很高的木板门前面。门上装有监视孔。汽车一开近,门就打开了,不用耽搁一点工夫汽车就开进里面去了。

    这里靠近莫斯科,而远离市区的喧嚣,一带高高的木栅栏几乎和茂密的树林相衔接,栅栏里面是一座木房,近几年,朱加什维利每天早晚和夜里都在这里住。

    ……那天夜里,他象往常一样,坐在那长餐桌边一直工作到两点半,餐桌的一头堆着文件和报纸,平常就算作朱加什维利的办公桌。

    朱加什维利习惯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半夜三点钟左右走进小房间,房间里的墙壁正和克里姆林宫办公室里的一样,贴着仿浸染柞木的胶合板,再上面一点的墙上贴着漆布,——夜里就在作为床铺的沙发上躺下睡觉。旁边小桌上,放着几架电话机,但是夜里这个时候,他通常是不用这些电话的。

    一般情况下,朱加什维利要睡很长时间——睡到中午十一二点钟起身,然后走到花园里的一座亭子里。早饭、报纸、上午的邮件,都给送到那里。

    午后两点,一长列黑色的小汽车从孔策沃别墅的大门开出来。当中有一辆,没有人知道是哪一辆里面坐着朱加什维利。汽车循着习惯的路线飞驰而去,开进克里姆林宫保罗维茨门便消失了。

    朱加什维利的作息时间既然是这样,因此,对于所有他已经接触过或者可能接触到的人,无论是对政治局委员、人民委员、部队首长们来说,他都是负有责任的。

    1941年9月10日,星期六,今天克里姆林宫的警卫们惊讶的发现朱加什维利的作息时间改变了。

    偶尔一些警卫抬起头来朝克里姆林宫一号楼看去时,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领袖的那间办公室依然亮着灯,这在朱加什维利固定作息时间而言,是非常特殊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就在一两个小时前,一个特殊的客人刚刚离开了克里姆林宫,入住进苏俄外交部为其准备的位于莫斯科某处相对保密的城内别墅。

    也就是从那个客人离开之后,克里姆林宫的1号楼的那间办公室就亮着灯。

    朱加什维利脚上的乌克兰皮靴,踩在厚实的高加索地毯上没有发出一丝声响,他走到在马克思和思格斯的肖像下面,不慌不忙地吸着自己的的烟斗,把一根擦着的火柴在烟丝上平稳地晃来晃去,一面默默地听莫托洛夫的报告。

    尽管听着莫拖洛夫的报告,但朱加什维利的却陷入回忆之中。

    3年前的欧洲,英法两个大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的时候。英法都看到了希特勒的危险,又不敢与之争锋,在慕尼黑英法靠出卖别国的行为,为自己赢得了建立在沙子上的和平大厦,并努力地想将希特勒这股祸水东引,最好让法西斯和苏维埃这两大“恶人”先拼个你死我活,互相削弱,他们就可从中渔利。

    而希特勒正在为实现自己在欧洲和全世界的野心蓝图作最后的准备。经历过俄国革命之后艰难的反侵略战争的朱加什维利明白,即使是社工主义国家,想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也不能将自己独立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外,不能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当成自己的敌人,不然将陷入可怕的孤立。必须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外交空间和国家利益,必须寻找盟友,哪怕是露水夫妻。

    正因如此自己才会首先将目光对准力量强大的英法同盟。1939年4月,在莫斯科开始了英法俄三国的谈判,苏俄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军事互助合作协定,以便在未来一旦欧洲开战时,能得到一些支持。然而英法代表团却态度傲慢并无诚意,谈判不断被拖延,一直谈到8月份,竟然还毫无结果。

    也就在那时,朱加什维利发现,英法其实并不是真想拉苏联这个盟友,那样会过早和德国树敌,他们只想利用与苏联谈判的机会来多少牵制一下德国。朱加什维利感觉被欺骗了,但是他还是要忍住,他必须贯彻他最初制定的正确的欧洲外交原则。

    正因如此才会感觉到问题的严峻,在同英法的接触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强国对苏联的敌视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蔑视,还有对工人阶级领导的**运动的隐隐的恐惧。同时发现,欧洲孕育着建立广泛的反苏联盟的危险。德国在一步步东进,英法看来还不准备遏制德国。

    “难道未来的战争要从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吗?那样的话,英法会看着我们和德国拼个头破血流,直到我们败了,英法才会对德开战,就算我们艰难地战胜了德国,英法,甚至美国也会借机扑过来!另外,不能忘记还有背后的中国和白俄,它们会不会从西伯利亚或者突劂斯坦捅我们一刀子?那是肯定的,他们甚至可能趁着德国人打来时,扑向我们,这太危险了!绝对不能让世界大战从我们这里开始,这是最坏的状况。最好是先让帝国主义列强们打去,等他们都精疲力尽了,我们再……就像当年的美国。这是我们最好的状况。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欧洲寻找盟友。英法不行,就只能试着接触危险的希特勒了。其实接触希特勒并不比与英法签订条约更危险,因为英国法国和希特勒一样,会在关键的时候不讲信誉。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让希特勒感觉到,我们是安全的,至少跟英法比起来我们更安全,只要让他先从西欧开始战争,就能给我们争取一到两年的时间。”

    正因为如此,自己才会接过希特勒递来的“友谊之手”,同德国签定互联不侵犯条约,历史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战争刚一爆发,希特勒用闪电般的速度摧垮了波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也在纳粹的刀锋前像麦子一样纷纷倒下。而拥有300万军队、与德军势均力敌的法国竟然在短短的几十天之内就彻底崩溃了,只剩下了英国依靠海峡天险据守本土。而苏联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特别是“秘密协定”的掩护下在东欧得到了大量土地。

    面对德国的辉煌胜利,同时迫于来自己东线帝俄越来越直接的威胁,最终苏俄不得不向希特勒敞开的怀抱,同德国、意大利,还有该死的日本签字柏林条约,成为德国的盟国,尽管和这个“盟国”之间几乎没有更为深入的信任,在苏德边界上,两国都部属以百万计的军队。

    尽管和德国签定了双方都怀疑的“同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