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辉接着又对灰衣大汉道:“这位兄弟,你会武功吧?”

    大汉愣了下道:“是,先生。”

    “那就更好,你每日按揉病人的膻中穴、中府穴以及天突穴,可以帮助其恢复。”

    灰衣大汉点点头,突然对着我跪下道:“张贵谢,谢过公子大恩,张某自幼嘴舌笨,笨拙,无法表达谢意,公子在上,请,请受张某一,一拜。”

    “起来说话,原来你叫张贵。”

    “正是。公子,生病者乃是张某大,大哥,叫做张顺。”

    “张顺,张贵?”我一下想起南宋末年襄阳之战时出现的两位民间英雄。咸淳八年,时任南宋京湖制置大使的李庭芝派遣总管张顺、路分钤辖张贵率领都统制救援襄阳。两人率领轻舟百艘,士卒3000名及大批物资出发,历经一月,转战数百里,在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际,成功抵达襄阳,成为襄阳被困后唯一一支抵到的南宋援军,而张顺、张贵则先后牺牲于此。襄阳守将吕文焕感其兄弟二人之忠义,立双庙祭祀。

    虽然历史上有关张顺、张贵二人的记录不多,却不可否认两人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蒙勇气。后世有研究水浒传的学者认为,这个张顺就是梁山好汉中排第三十位,位列三十六天罡星中的天损星的原型,在书中被作者称为“浪里白条”。

    “张贵,说说你和你大哥的情况,如果你们的确有才能,我便向军队举荐你们。”

    “是,公子。”张贵道,“我兄弟两人乃是两,两浙路安吉人氏,一直住在天目山北麓,家中以种,种植竹园为生,我自幼随父亲习武,大哥则,则喜好兵法,曾拜一无名老人为师,学习排,排军布阵之道。”

    “等等。”袁棘突然打岔道,“天目山北麓的安吉县有条西苕溪,其两旁种植有大量的毛竹,而最有名的就是号称‘竹园张’的张家,张贵,你知道吗?”

    张贵憨憨笑道:“当然知,知道。那,那‘竹园张’就是我家的独有招牌,自家父去世后,我便,便成为这一代的‘竹园张’了。这位先生,你莫,莫非认识先父?”

    “令尊名为?”

    “先父张青。”

    袁棘哈哈笑道:“原来是故人之子。老夫游历天下之时,哦,对了,那是一个春天,老夫来到安吉,深感西苕溪一带的毛竹之盛,春笋之鲜,于是在当地住过七日,并和你父相识,老夫至今还记得你父亲所做的春笋焖肉,好吃啊。”袁棘说罢,紧接着又叹道:“哎,可惜你父亲早逝,袁某终究无法令其长寿也。”

    这时,一直躺在床上的张顺问道:“袁棘?你是帝王谷袁棘袁先生?”

    “正是。”

    张顺激动之下却又引起一阵咳嗽,踹了一口气才道:“张贵,袁先生就是我家恩人,帝王谷袁先生,你赶快拜见。”

    张贵连忙跪下,道:“先生,张贵代,代家父谢过先生。”

    “快快请起。”

    袁棘双手虚托,那张贵便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张贵起身后,大为叹服道:“先生,果然好,好武功。”

    张顺又道:“先生,恕张顺之罪,不能给先生行礼,待顺痊愈后必当大礼再拜。”

    袁棘笑笑:“张顺,你先好生休息。”

    方灵似乎看出这里面又会是一个故事,忙道:“先生,这是?”

    袁棘道:“公子,方姑娘,说起来还是二十年前的一段故事了。”

    “先生快说,灵儿想听。”

    “恩,二十多年前,老夫在安吉认识了张贵之父张青,那时张顺、张贵两人还很小。在抵达安吉的当天,老夫便和张青饮酒言谈,在无意中得知,他们张家的武学有一处致命的漏洞,那就是每当在四十岁时,都会遇到体内脉络逆行,轻者残废,重者毙命。张青当时已经年近四旬,正好接近瓶颈关口,不忍见其两子年幼,便问计于我,这也是我在安吉一下住了七天之故。”

    方灵问道:“那先生想出破解之法了吗?”

    袁棘想了想,点点头又摇摇头道,“张顺、张贵的母亲那时已经不在人世,倘若张青再出问题,那留下的两个孩子自是难以生存,我思索良久,终于在第七天,想到了一种克制的办法,那就是我用帝王谷的武学强行打通了张青身上的各处脉络,并同时打通了张贵身上的脉络,但张顺的脉络我却无法打通,这或许也就是后来张青只让张贵习武的原因吧。只不过,张青全身的脉络打通时,其体内实际已受伤害,所以十年后还是英年早逝,哎!。”

    方灵道:“先生已经尽力了。”

    “恩。”袁棘道,“张贵,你却无恙,你在练习你家传武学时,脉络已通,自然不会重蹈你父亲的覆辙。老夫后来回到帝王谷,专门请教了谷中一位精通武术和医术的前辈高人,经他研究后道,这种武学的次序有误,才会导致修炼者脉络受阻,但他也并不知道正确的次序。后来在金华赤松山上见到赤松经后,我才一下明白了张家武学的问题所在,张贵,你以后在传授他人时,只需将你家传武学的第三节和第六节顺序颠倒即可。”

    张贵高兴言道:“那就是说我大哥也可以练武了?”

    袁棘笑道:“当然可以。”

    “原来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张贵,你继续说下去。”我暗自想道,“看来这张顺、张贵就是历史上襄阳之战中的那两位英雄了,张贵的绰号就正是这‘竹园张’。”

    “是。”张贵接着道,“家父去世后,我便接,接过了‘竹园张’的称号,并在安吉一带的武林闯出了少,少许名气,而大哥一直在学习兵,兵法之道,直到数日前才有大成。正好听闻临安军,军中招募将领,我便和大哥前来临安,没想到路上大哥却,却感染风寒,我们坚持到了临安,投宿在这,这间同乡所开的客栈中,若非公子之,之恩,我等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床上的张顺又咳了几声道:“呼延公子,我们兄弟二人深感公子、先生高义,客套话张某就不多说,日后,但凡公子有所差遣,刀山火海,我等定当义不容辞。”

    张顺心思缜密,比起张贵,不知强了几何。尽管躺在床上,却也清楚知道,眼前这位自称呼延的公子实在不简单,随随便便就能叫来宫中一等御医,而且帝王谷中的袁棘似乎也是他的手下,看来不是朝中重臣就是皇亲国戚。

    “张顺,你先好好休息,等你痊愈后,你们兄弟二人到狮峰商行来找本公子,到时候我们再谈。”

    张顺躺在床上道:“好,三日后我们定当登门拜见。”

    “恩,我们先走了。”

    张贵见我们要走,急忙说道:“公子,你不是说可以让大哥去报名吗?”

    我答道:“没错,那也要等到你大哥养好身体才行啊。你们三日后到狮峰,我会让人先考考你们的,如果真有能耐,我自会向军中的朋友举荐你们的。”

    “公子,是我大哥,不,不是我。”张贵补充道。

    我笑笑:“张贵,朝廷招募将军,又不是只限一人,如果你有此想法,也可以的。”

    “我也可以吗?我除了有,有把力气,连字也不,不认识几个的。”

    “有何不可?军中将领需要文武双全的统帅,需要勇猛善战的大将,也需要儒雅善谋的军师。你觉得你自己可以做哪样的将领呢?”

第268章 天子之相() 
“好像又是一场梦。”

    醒来后,我拼命想抓住梦中的情景,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那梦中的快乐场景却还是渐渐远去,终究没能抓住。最后,我只知道自己做了一场梦,内容是关于乐菱杉的,至于详情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

    每个人都会做梦,九成以上的梦在醒来后都会忘记得一干二净,只有少数的梦还会给人留下模糊的印象,这或许就是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用“残梦”这个词来形容梦境的原由吧。

    我紧闭双眼,哪怕只是丝许残梦,也不想让其溜走。我当然知道这是梦,可又不愿意真正地醒来,尽管只是种虚幻的臆想,我还是刻意地沉醉其间,到底是梦还是意念,我也无法分清了。

    “官家,该起床了。”全玖的声音将我拉回到现实中。

    我“恩”了一声,知道该上朝了。我缓缓地睁开双眼,我还是我,南宋皇帝宋度宗和穿越者呼延东海的结合体。

    又是新的一天。

    冬天的临安一天比一天冷,福宁殿里却是暖洋洋的,壁炉和火墙的加热效果让人在冬天里觉得十分温暖,比起后世北方的暖气还要舒适几分。当然,这种壁炉、火墙等只有少数权贵们才能享受,普通的百姓到了冬天只能依靠火炉、汤婆子等物品来取暖。

    从福宁殿到皇宫议事大殿还有一段距离,清晨时的冷风还是颇为凛冽,不过我的身体却已不惧寒意,尽管我穿得并不是很多。以前的呼延东海和赵禥都很怕冷,一到冬天便会比常人多穿衣衫,和去年刚刚穿越到宋朝时相比,无论是我,还是赵禥,或者说是我们二人结合后的身体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壮了。

    “陛下,臣陈奕有本上奏。”刚刚回到临安的水师将领陈奕出列奏道。

    “陈爱卿,请讲。”

    陈奕双手高举奏折道:“陛下,臣奉旨沿江按阅军防,此事已结,详情尽在奏折中,请陛下过目。”

    我接下小七转呈上来的奏折道:“恩,爱卿此去两月有余,跨大半个长江流域,辛苦了。爱卿的奏折朕会尽快审阅,有关水师一事,朝会后于后殿开会商议。军务院陆秀夫。”

    “臣在。”

    “陆爱卿,新建各军招募将士之事已经截止,情况如何?”

    陆秀夫禀道:“陛下,将领招募昨日无人报名,臣等对于原有的四名应征人员进行了面试,详细资料军务院正在整理,今日可上报陛下。各军的士卒招募已经全部完成,情况如下,御林军人员编制一万人,其中有原文璋所率的青年卫一千人,扬州军张世杰部五百人,另外从禁军中选拔出四千五百人,从民间招募四千人,正好合计一万人。临安战区人员编制四万人,其中有两万人来自禁军,另外在民间招募有一万二千人,剩余的八千人还是从原有禁军的剩余人员中挑选所得,此事也已完成。广南战区的一万人马从禁军中挑选,另外一万人马需要范文虎大人前往广南后再行招募。通过这段时间的禁军军改,新建各军的兵源基本解决,现今的问题在于各军高级将领的任命,这点还需陛下定夺。”

    我点点头道:“恩,有关临安、广南两大战区的高级将领人选,朕打算主要还是从禁军将领中选拔,原有禁军中,营指挥使以上的将领均可报名,由军务院和兵部考核后上报于朕,再结合庐州夏贵夏爱卿处的推荐,最后由朕裁决。”

    “是,臣遵旨。”

    “禁军剩余的士卒中,还有多少符合我军的征兵要求?”

    陆秀夫道:“陛下,原临安禁军一共七万五千人,御林军和两大战区挑选出四万二千五百名,剩余的三万多人中,有年龄不符及体能不达标者一万六千名,另有一万余人不愿继续从军,还有约六千名合格士卒的去留需要陛下指示。”

    我想了想道:“今后我军的兵源招募定为每两年一次,如果遇到战争则可以临时增加。对于本次禁军军改后多出的六千将士,朕打算全部留用。”

    “如此甚好,陛下,那该如何安排?”

    “其中会游泳的两千人转到水师,朕另有他用;两千人交给范爱卿的广南战区,以减轻广南战区在当地征兵的负担,另外两千人则留在临安战区。”

    “是,陛下。”

    “对于自愿离开的禁军以及被裁撤的禁军将士,需要安排好善后事宜。在没有形成军人转业体制前,户部、吏部及地方官府要无条件地配合兵部做好这些人员的转业工作,比如,户籍,田地的领取,田地的减免税收等,如果他们愿意留作辅兵,军部也需要优先考虑。”

    从这次大规模兵力调整和征兵来看,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百姓踊跃参军,尽管事先宣传到位,但或许和宋朝一直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加上民间对于蒙古铁骑凶狠的传闻,使得不少宋人都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去充当炮灰,还有就是军人退役后的生活安排也没有形成严密的保障制度,以致不少军人退役后因为家乡土地不足,又或没有一技之长,而贫困潦倒。

    宋朝的经济在整个封建社会都算是遥遥领先的,但在军事上却没有同步跟进,最为致命的是,汉人的血性随着南宋的灭亡渐渐消失。直到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才被迫发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