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我也说不好,我只知道是一种很坚硬的石头,传说是从地底钻出来的。”

    “地底?那会不会是花岗石?”

    方灵问道:“花岗石是什么?”

    “花岗石是一种由火山爆发时产生的熔岩在受到相当的压力下,熔融状态隆起至地壳表层,岩浆不喷出地面,而在地底下慢慢冷却、凝固后形成的构造岩,是一种深成酸性火成岩,属于岩浆岩。”

    “什么啊,我一句都没听懂。”

    我笑道:“灵儿,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地质结构变化形成的石头。这样吧,我请人去看看,如果有开采价值,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方灵继续问道:“这个花岗岩有什么用处呢?”

    “花岗岩是最硬的石材,由于它钢硬,防腐蚀性及镜面反光效果,所以具有迷人的颜色,优质的材质,花岗岩因为有这些特点,可以大量用在建筑上,比如用在外墙包装,屋顶,地板等方面,其效果远比现在采用的普通石板为好。”

    林莹道:“恩,那就有劳长老了。”

    “林姑娘,你说林家以前也曾经从商,做的是什么生意?”

    “长老,听家主说,做过茶叶生意,好像就是从安溪那边进的茶叶,但是一直没有销路。”

    我点点头道:“福建路的茶叶除了武夷山的大红袍外,就要数安溪的茶叶有名了。”

    “是啊,长老。武夷山的大红袍已经成为皇室贡品了,福建路的茶叶目前大都来自安溪。”

    “茶叶倒也是一条路。”我想起后世福建的名茶铁观音。

    “可是,我林家自身并不出产茶叶的。”

    “无妨,现在的制茶工艺还有待提高。林姑娘,你们林家认识安溪的茶农吗?”

    “恩,认识的,而且关系还挺近的。我曾听家主讲过,安溪县地处戴云山脉的东南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走低。西部以山地为主,层峦叠嶂,最高的山峰达几百丈,通称‘内安溪’。东部以丘陵为主,通称‘外安溪’。茶叶产地主要在内安溪一带,在内安溪有一处名叫蓬莱的村落,其中的村长乃是我林家的外系子弟,所以,近三十年来,双方一直交好。”

    我回忆起后世铁观音的制作程序,说道:“林姑娘,我倒是有个主意,你回去后和林枫商议下,我们狮峰商行,你林家还有蓬莱村三处合作。蓬莱村负责种植茶树,林家负责制作,狮峰负责全部的销路。”

    “长老,可我们不会制作啊?”

    “这个没关系,制作方式由我来提供,用我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茶叶就叫做铁观音茶。对了,灵儿,你记录下。”

    “恩。”

    “首先是采茶,铁观音茶需要的原叶采摘是有讲究的,一是叶片数,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的才能开采。铁观音茶的原叶采摘时间也有规定,只能在上午巳时到下午申时过半。第二个步骤叫做晒青,当茶青采摘回来后,要将其在地上摊成薄薄的一层晒青。第三呢,要进行摇青,摇青是铁观音茶特征形成的关键。摇青采用的是手工筛青方法,筛青时,双手用力握住茶筛边缘下拉,有节奏地进行旋转摇摆,使叶子在茶筛上做圆周运动与上下翻动。然后是摊青,摇青后将茶青放在凉青架上进行摊青,时间一般在半个时辰左右。摇青过程包括‘摇’和‘摊’两部分。摇是动的过程,摊是静的过程。经过4到5次的反复动摇和静摊相间,当水分散发到一定程度后,‘绿叶红镶边’形成。第五个步骤是炒青,该工序一方面可以固化已形成的品质,另一方面散发部分水分便于后面工序的操作。第六,叫做包揉,包揉是铁观音制造特殊的塑形工艺,采用‘揉、压、搓、抓’等动作,使茶条形成紧结、弯曲的外形。最后一点是烘干,干燥应低温烘焙,烘至足干,进一步形成茶叶的形态特色、香味,去掉多余的水分,便于储存。这种方法不难,由林家和茶农一同试验几次便可成功。但其火候却是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熟练掌握的。”

    方灵使用硬笔的速度很快,几乎能够跟上我刻意放缓的说话速度了。

    “哥,这种茶叶为何叫做铁观音呢?”

    林莹也道:“是啊,感觉怪怪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呢。”

    “快讲讲,好久没有听哥讲故事了。”

    “好吧,那我就将从古书上看到的这个传说讲给你们听。据说啊,在几百年前有个种了一辈子茶树的老茶农,此人无儿无女,为人乐善好施,信佛礼佛,特别信奉观音,每天早晚都会在观音像前敬奉一杯清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一天晚上,老茶农睡熟了,朦胧中他仿佛看见观音叫他去一个地方,于是他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按照观音的指示来到一条溪涧旁边,果然发现了一株茶树,此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都不为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在小溪的石隙间,找到了梦中的那株茶树,同时在茶树旁发现了一本茶叶制作工艺的手册。老茶农仔细观看茶树,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顿时十分高兴,他将这株条树挖回,种在家里的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后来,老茶农按照手册上所示的方式制作出上等的茶叶。因这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所以取名‘铁观音’。”

    “哥,总听你说古书,古书的,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第225章 钟表进行时() 
“嘿嘿。”哪里有什么古书,我只能讪讪一笑道,“此乃本大仙之秘密也。”

    “切,哥,你又装吧。算了,不理你了。林姐姐,你的事情有眉目了,有我哥在,你就放心吧。走,我带你去看看临安的景色。”

    “恩。”

    “哥,在这里等着我们,晚上请林姐姐吃你这里的私房菜。”

    “私房菜?”林莹惊奇道。

    “是啊,走吧,路上再告诉你。”方灵笑道,“还有,哥,林姐姐说还想听你唱的小曲呢。”

    林莹这一次没有说不,红着脸小声道:“长老,那我们先去了。”

    “长老?我这个长老还成真的了。”方灵走后,我自言自语道。

    我喝了口茶,站在屋里来回走了几步,从怀里取出面具,慢慢地戴上,然后走到镜子前面,照了照,心道,“这下就不是长老了吧。”

    “小七,什么时辰了?”

    “公子,申时未到。”小七的应声自门外传来。

    “那还早,小七,叫上先生,去临安大学,看看他们的新实验室。”

    临安大学是在原贡院基础上更新的,虽然地方有限,但大学的实验室比起“求全山庄”全觉所建的私人实验室则是大了好几倍。

    大学离狮峰商行很近,都在皇宫附近。我到达的时候,全觉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这是一堂开放式的实验课,学生们一边做着实验一边议论纷纷,也没有人留意到我的到来。

    全觉眼尖,走到门口道:“公子,您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你们的实验室。”

    “公子,这里还是太小。在学校新址的规划中,实验室可就大了,有为教学设置的实验室,有为科研设立的实验室,另外在学校旁边规划的皇家科学院,也会建造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全觉憧憬道。

    “恩,实验室一定要打造成为全天下最先进的,全觉,这里不用去节约。”

    “是,公子。”

    “沈先生呢?”

    “回公子,先生正在面试呢。最近有不少人才前来大学应聘,有想当先生的,有想来做科研的,还有一些地方官府也推荐了人来,先生最近都在忙这些呢。”

    我听罢眉头微皱道:“全觉,面试怎么还要沈先生亲自去?”

    “哦,公子,应该称作复试。复试完后就由先生和校长大人共同拍板了。”

    “这样还行,我过去看看。”

    “恩,公子,今天正好有位年轻人复试,他是一位能工巧匠,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价值,公子正好去给看看。”全觉说完对着一位正在做实验的学生道:“思肖。”

    “学生在。”

    “郑思肖,你带这位公子去招聘室找下两位校长。”

    “是,先生。”

    被称作郑思肖的学生年纪和我相仿,二十多岁,就读于物理系,看上去有些清廋,神情却是颇为高傲。

    没过多久,郑思肖便带着我们到了招聘室门口:“公子,这里就是了,亿翁(郑思肖字)还要回去上课,就不陪公子入内了。”

    “恩,你自行去吧。”

    我敲门入内,见何基不在,便坐到了沈逸秋旁边,同时伸手示意其继续。

    沈逸秋起身冲我点点头,又接着面试起来。

    “杨筱之,展示下你的作品。”

    “是。”杨筱之将其身旁的一具玩偶树立起来道,“先生,在下的这具铁木混合制成的人偶可以模仿人类的动作。”

    “机器人?”我心里想到。

    人偶在杨筱之的操纵下,跳起舞来。这人偶动作灵活,虽然在关节处略显呆滞,但总体上说却也流畅。

    沈逸秋看了会又道:“还可以做其它动作吗?”

    “可以。”杨筱之在人偶上调试了几下,这次人偶又做起了端水倒茶的动作。

    “恩,不错。”我赞道,“杨筱之,你是怎么想到做这人偶的?”

    杨筱之不知道我是谁,以为我也是大学老师,道:“这位先生,在下这也算家传技艺。”

    “家传?仔细道来。”

    “我杨家世居临安,在唐朝时,一位名叫杨务廉的先祖喜好人偶技巧,并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还可自动收起钱,同时,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自此后,这门技艺便传了下来。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家中人丁不旺,父亲希望我能读四书,学五经,以博取功名。而我自幼却喜好此道,被父母斥为不务正业,父亲逝世后,我也没有其它本事,只有这点祖传技艺,所以前来大学应聘,一来能够有口饱饭,二来可以专心研究。”

    关于机器人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虽说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发明的机器人不过是些机械人罢了。但其器械设计之精巧,机械技术之高超,即便是现代人看来,也算是匪夷所思,叹为观止。只是我国的这些发明创造大都没能发扬光大,以至于慢慢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这是一种悲哀,就像火药,我们的祖先发明出来,却被西方人制造出洋枪洋炮,反过来将枪口对准中国。

    “恩,杨筱之,可以让我看看你这机器人地内部构造吗?”

    杨筱之犹豫了一会道:“好吧。”

    我走了过去,近距离地看着这具剖开了的机器人。“这里面的机械装置都是以齿轮或者齿轮组为主吧?”

    杨筱之惊讶道:“正是,莫非先生也懂这些?”

    我笑笑不语,突然心念一动,转身回到座位上道:“杨筱之,你知道我朝的水运仪象台吗?”

    在北宋哲宗元佑十一年1088年,时任吏部尚书兼侍读学士的苏颂和吏部会史韩公廉等人研制成一种大型仪器设备“水运仪象台”,这台仪器是一部复杂的机械装置,整个机械系统是利用漏壶流水作动力,使仪器经常保持在一个恒定的速度,和天体运行保持一致。又通过一套复杂的齿轮系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运动,从而达到既能演示天象,又能以多种形式计时、报时。人把这种仪器称为“天文钟“,后世的钟表就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

    “知道。在下曾经在一本名叫新仪象法要的书上见过,这实为我朝之壮举啊,要是能够看上一眼实物就好了。”杨筱之有些羡慕也有些失落道,“在下之机器人远远无法相比也。”

    水运仪象台是集国家之力发明出来的,当然不是杨筱之单枪匹马可以比拟的。

    “杨筱之,你觉得你的机器人和这仪器相比,差在何处?”

    “先生,在下仔细研究过新仪象法要,对于齿轮装置的运用,在下认为并不逊之,至于差别,在下以为有三点,一是水运仪象台构思之宏伟非我可及,二是仪器之精准也非我力所及,三是我也没有这么多精致的齿轮。”

    我听到第三点笑了起来:“所以你想加入临安大学,依托大学的财力完成你的梦想?”

    “是,除了财力还有一点,在下听说大学里有很多能人,于是想借助集体之力,将在下的机器人做得更好。”

    “好,那就进入大学吧,试用期三个月,具体事情这位沈先生会告诉你。我给你的项目不是机器人,而是钟表。”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