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书剑盛唐-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条藏獒扑上去,被李山嫌弃的用脚踹开。李诚看的清楚,倒吸一口凉气,说好的忠厚老实人李山呢?李山一眼就看见了树下的李诚,立刻笑嘻嘻的跑上前来:“主人。”

    “翻墙头,你算是有出息了,说吧,看上隔壁哪个娘子了?”

    “主人!我错了!”李山就像个犯错被老师抓了现行的孩子,低头看着双脚。李

    诚抬脚狠狠踹过去,李山被踹翻在地却一点都没有反抗之心。爬起来,有站在李诚面前,低头不语。李诚用拿烟斗的手敲了敲他的额头:“看上就找管家帮忙提亲啊,蠢货!滚远点,别在这里妨碍老子搞情怀。”

    李山一溜烟跑远了,李诚目瞪口呆看着他的背影消失,身后还跟着一条狗。

    边上杜海已经笑的站不稳了,李诚瞪眼道:“有那么好笑么?”

    杜海笑道:“家主有所不知,李山这厮,寻常妇人怕是经不起他折腾。隔壁武家倒是有个壮硕的健妇,寻常汉子她能打三五个的。”“

    别提了,我知道了,门房那个妇人吧?”李诚想起来了,杜海笑道:“正是那个妇人,说是克死了两个男人。小的看来,怕不是克死的,是被压死的。”说着露出猥琐的笑容来。

    李诚脑子里浮现一个跟自己个头相当,二百斤都打不住,走起来两个篮球乱跳的形象。非常认同的点点头道:“确实,选错姿势是要出人命的。这李山居然喜欢篮球,闷骚啊!”

    被皇帝罚面壁的李诚,自然是不会安心在家里面壁的。当然是要搞点事情的,眼前这个带槽子的车轮,就是李诚要搞的事情。火车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可能了。只能靠牛马拉的轨道车来改变一下运输现状。

    现在做的只是样品,回头还要去少府监,让匠人们做出铁轮子来。李诚计划是在李庄先短距离铺设轨道,只是这个木制的轨道不耐用啊。不是没想过做钢轨,真的要做的话,李诚怕是自己活不过三天。在这个钢铁产量感人的时代,做钢轨能被人用口水淹死。呆

    在长安城里,怕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李诚摸了摸下巴,这年月别人都留胡子,就李诚刮的干净。有主意了,起身拍拍屁股,走到隔壁的院子门口。

    钱谷子抱着一个娃娃,正在槐树下逗孩子玩呢,这货居然也当爹了。看见李诚,钱谷子立刻招呼一声,叫婆姨出来接孩子。这婆姨见了李诚,很是惶恐,当年的事情应该没忘记。“

    谷子,辛苦一趟,去宫城送信给陛下,奏折是陛下要的,我才写好。”安

    排钱谷子办好事情,李诚背着手到后院,院墙上的门就是个摆设,随风摇曳,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李诚迈过门去,沿着绿树成荫的小道,不紧不慢的往里走。这个武顺,死活都不肯搬到李家来住,倒是把后院变成李家的部分。

    看见李诚出现,丫鬟眼睛眯成了缝,刻意的喊一声:“郎君来了?”这种在院子里看门的粗使丫鬟,自然是没啥机会近身的。难得有这种机会,总是要展现一下自己的风情。

    无奈李诚眼皮都不夹她一下,点点头就往里头去。武顺的贴身丫鬟小娅站门口打着珠帘,笑道:“郎君怎生这时候来了?”这就等于是崔芊芊身边的莺儿,李诚和武顺办事时,站一边看直播,随时等着要帮忙的。

    李诚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办了她,不过很明显李诚暂时没这个想法。  不是以为颜值,而是因为得看着武顺的面子。再说了,女人多了烦神,没有女人伤纸。

    武顺捧着一个小本子出来,看见李诚自然是眉开眼笑的,一举一动风情万种。这女人,天生的狐媚子,性子又是逆来顺受的,李诚自然是怎么都爱不够。

    “在看什么?”李诚笑着上前,接过丫鬟端来的毛巾,擦了擦脸。武顺过来挨着他:“都是郎君给二娘准备的课本,妾身无聊便跟着学一学。妾身算是看明白了,在李家这后院,学点防身的本事没错。”

    李诚知道她话里有话,坐在椅子上,也不避着下人,抱着放在腿上,脸贴着脸一阵亲昵后才笑道:“你是见三娘受重用,心里不平衡吧?不是小看顺娘,有的事情顺娘做不来的。顺娘还是安心的在后院呆着,抓紧给我生个娃娃要紧。”武

    顺也就是泛酸,听到这话身子就软了,也不管这是白日当头,身子如蛇一般的扭了几下。小娅已经习惯了这一幕,立刻看了一眼站着的两个丫鬟,这俩赶紧出去,帘子放下后,李诚横抱武顺进里头,小娅赶紧跟上。天

    气热,火气大,很难控制自己。李诚表示不是自己的错,都怪这秋老虎。

    李世民这边刚散朝,一头的汗水回到甘露殿,宫女上前伺候更衣,换了轻便的衣服,擦拭一番,人没那么热了,这才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的奏折。吐

    蕃和亲的事情定下了,工匠是不可能的,李诚只要活着,就不会有一个工匠从官方渠道进去吐蕃。这竖子发疯起来,李世民都有点担心。尽管不是很理解李诚的心思,李世民还是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很多道理在史书上都有记载,汉朝的时候,匈奴人一开始用的啥武器?箭头都是骨头磨出来的,后来才有的青铜箭头。这都是汉人的工匠带去的技术。技术这个东西,体现在军事上,就是对战时的效果了。

    唐军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装备优势,这一点李世民非常清楚。

    对待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一直以来都没有太好的办法。原因无他,消耗太大。即便是汉朝在西域屯垦了,最终也没能坚持下来。这就是农耕文明的缺点所在了,没有可以耕作的土地,就很难在当地立足。高

    昌一战后,留下一支军马。高昌那个地方,其实是可以种小麦的,但是产量不高。因为耕地不多,自然就给驻军带来更大的压力,还有就是驻军的装备,也是一个问题。如

    何解决这些问题,朝廷暂时还是只能让驻军就地解决粮食问题,装备也争取就地解决一部分,最好是能全部都解决。这就需要工匠了,还需要当地有矿产。

    第一任安西都护乔师望,任职之后没着急上任,而是提出了各种要求。能解决么?能的,在长安解决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怎么运过去就是问题了。早朝的时候,李世民问过侯君集和薛万均,这两口径统一,去问李诚。

    当时差点没给李世民气的跳起来,又是这竖子,怎么都绕不过他。

    “陛下,适才有人送来自成先生的奏折。”大太监出现的很及时,双手捧着李诚的奏折。李世民拿过来看一眼,很想随手就丢一边,但是一看抬头就收不回眼神了。李

    诚先说的问题是开海,强调的是风险,并且大胆的预测,那些打算趁李诚不在登州,私自下海的家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放任下去,只会打击到开海的积极性。

    李诚还强调了,航海是一门技术活,需要系统的学习,然后才能下海航行,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那种不管不顾,看见别人发财,闷头往海里跳的人呢,最终结果就是喂鱼。

    李世民看完之后就一个想法,竖子,怎么不早说?这下药丸!

第四百八十章 搅屎棍带来的希望() 
人的欲望是没止境的,李世民也不例外。大海能带来的好处,皇帝是最早品尝到的。一个盐场,就让李世民丰年过节可以大把的烧钱,让嫔妃和皇子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单单一个盐场,第一年的收入就是五万贯,第二年直接翻倍,今年上半年又翻一倍。守着大海和盐场,登州水师卖咸鱼都能解决自己的开销,不用朝廷贴补。

    李世民不得不服气,李诚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来自大海的晒盐,直接把解州池盐冲的稀里哗啦。现在解州的池盐,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腌咸菜。有钱人是不吃解州盐的,吐谷浑的青盐,登州的精盐,才是当下长安的顶级盐货。

    就在李世民以为,盐场就是李诚的极限后,这货又玩出花样来了,直接开船跑海贸,一趟下来几十车金银拉回来,整个长安城的眼珠子都红了。这哪是在挣钱啊,这是在抢钱。宗

    室、士族、权贵,全都疯掉了,态度极为一致,李诚不能回登州了。这才是李世民把李诚留在长安,接着又踢去高昌的原因啊。本以为,这货在高昌走一趟,怎么也得两三年才能回来的,没曾想战局的进展就是刀切豆腐。一年不到,人家回来的。

    怎么办?只好继续扣在长安,不让他回登州。一旦李诚回到登州,流血死人那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这条航线是李诚开拓的,那些是去跟李诚抢钱的。

    李世民知道自己不厚道,但是那有如何呢?面对整个统治阶级的班底集体发出的声音,李世民也只能妥协。而且还要伸手进去,跟着一起捞。

    李世民揉脑门,看了一眼大太监:“内府的船下海了么?”大

    太监自然是不敢偷看奏折的,上前低声道:“陛下,前日来的消息,内府的船下海了。同行的还有郑氏洛阳房、白氏洛阳房的两艘船。”

    李世民看看奏折,又问一句:“宗室的船呢?”大太监犹豫了一下,李世民眼睛一瞪,赶紧低声道:“回陛下,宗室有五个王弄了船,一起出的海。还有二崔、卢氏、王氏、几个大房,也弄了几条船下了海。这海船可不好弄,手慢的只能等着船厂那边造了。”

    李世民闭上眼睛,靠着椅子:“一群蠢货!真是被被银子蒙了心。”大太监当时心跳加速,这话里有话啊,难不成是李诚的奏折里说了啥厉害的话?

    “陛下,不会出什么事情吧?”大太监斗胆问一句,李世民坐直了身子,摇摇头:“内府的船大概是不会出事的,余者就不好说了。”李

    世民感受到了来自李诚处满满的恶意,这是一个坑啊,偏偏有人心甘情愿的往里跳。

    “派人去登州说一声,关于海贸的任何消息,及时回报。”丢下一句话,继续看奏折。这竖子,要是再写一些糟心的事情,打断他的腿。还好,关于改土归流的事情,算是好消息了。不过李诚也在奏折里再三强调,一定要保密。这

    东西要不保密,传到羁縻地的土司王爷的耳朵里,造反几乎是必然的。看着李诚奏折里写的内容,李世民倒吸一口凉气:“竖子,是要斩草除根耶?”

    良久之后,李世民才恢复常态,改土归流需要时间,也需要和几位重臣仔细商议一番。再往下翻,还有一份奏折,打开一看是一张纸条,看完之后李世民忍不住乐了。

    “陛下,微臣请求去城外的李庄面壁,留在长安城里面壁,耽误挣钱啊。望陛下伏允为荷。”连个落款都没写啊,李世民真想打断他的腿。最

    终还是抬手找来大太监:“派人给他传话,就说朕允了,让他滚去李庄好好闭门思过。”这

    家伙,还是这么不着调啊,李世民觉得头疼。李诚这家伙太诡异了,你说他没文化,那是在骗整个大唐,你说他文采斐然吧,他有总是弄这种不着调的大白话。不

    过李庄那边的事情,确实提醒李世民了。少府监那边的事情,阎立本干的还算不错,今年的产铁量,上半年就是六百万斤,一年下来一千万斤不是问题了。伴随着少府监的钢铁产量上升,民间产铁量也跟着上升。

    那些门阀真是混蛋,但是却又无可奈何。人家产点铁打农具,你不能说不行吧?到底私下里有没有生产武器,这谁能肯定呢?毕竟大唐的现状就是这样,当初府兵都是自己准备武器装备来着。民间生产武器,从来都不是怪事。

    门阀就更不用说了,门阀弟子自备铁甲上阵,那也不是啥新鲜事了。要不是因为门阀太强,隋朝也不会开科举,唐朝也不会跟着开。关

    陇集团、山东士族集团、江南文人集团,这是李唐立国的基础啊。李世民为了这打破这个局面,可谓是煞费苦心。从科举到《氏族志》,都是李世民的苦心孤诣的举措。

    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李世民希望出现一个撬动根本的力量出现。但是现在看来,自己有生之年是很难看见了,李世民只能玩平衡,想彻底改变是不可能了。当

    然李世民也看到了希望,这个希望是什么呢?大概只有李世民自己心里最清楚,自己看见的希望居然是李诚这家伙,为啥会这么想呢?因为李诚是根合格的搅屎棍。他的出现,搅动了太多的利益纠纷。

    现在看来,李诚的出现,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帝。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皇室财政支出拮据的局面。想到这些,李世民都有点后悔了。好吧,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