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52铁血中华-第6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单纯。大家要么成为能够放心的把自己的背部交给对方的生死之交,要么就互相拖累的一起去死。

    党政党委就不是这回事,决定众多问题也不会导致谁去死。职权重叠和因为这种重叠导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官大一级压死人,在战场上还有个战后军事盘点的问题。可党政单位,想不出事情混日子容易得很。不管是司马平或者韦秀山都指责对方对工作消极。就算是两人都没说错,可山西也照样太平。治理天下最麻烦的就在于此。不出事情的时候就是很难让制度又听话又跑得快。

    韦泽稍稍走了走神,却被韦秀山的话给拖回了这场争论。“你就根本不重视基层的态度,我最近半年来一直在走基层,基层同志对于现在的情况并不满意。那些煤矿的好处都被……被有职务的同志控制了,基层同志什么都没得到……”

    “你胡说什么!这又不是坐地分赃的山大王,基层怎么都没得到了?难道盖住房的钱是天上掉的?”司马平气的脸通红,已经是大声嚷嚷道。

    韦泽看着两人如同斗鸡般的表情,突然心里面生出一种冲动,是不是干脆把两个人都给撤了再说。这种撕扯战实在是毫无意义,扯到最后也没抓住问题关键么。

    想可以这么想,韦泽知道自己也只能想想。把这两位撤掉之后换上来的人就一定能比这两人更能干,更有经验么?这个可不能保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直觉来说,百年的大树更加有价值,而百岁的人么?且不说人能不能活到一百岁,即便活到了那个年纪,真的不用指望百岁老人还真能发挥出什么能力来。这不是玄幻,百年功力所向无敌。现实中的人类身体和脑力可真的没有那么惊世骇俗。除了靠一代代的积累,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从这些更优秀的人才里面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这才是百年树人的真正所指。

    所以一个普及教育的社会,一个向所有人民都开放的体系才能长盛不衰。满清被欧美打得满地找牙,不是因为欧美国家的道德更好,而是欧美能够培养出更多人才,并且向这些人才提供更多升迁的机会。所以韦泽可以有情绪,却不能情绪化的解决问题。

    “先不说这个。”韦泽终于开口说道。他一发话,两人都立刻听韦泽说话。

    “我说过很多次,必须有制度。如果没有制度,只是在这里对喷别人是坏人,别说喷几天,就是喷上几年也没用。山西有矛盾,我现在知道了。如果你们想让我解决,我能解决的办法大概就是把你们两个都撤了。让后派人来调查你们,看看你们的工作都有什么问题,都有什么成绩。经过一番仔细评定,最后才能做出个判断出来。”韦泽不想激化矛盾,所以就把他能采取的办法给抛了出来。

    这个办法把两人吓了一跳,他们都希望干掉对方,而不是同归于尽。不过都督现在发言了,不管两人多么害怕,他们都不敢立刻打断。于是两人只能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听韦泽继续说下去。

    韦泽继续说道:“我想你们两位同志都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山西的工作就按照制度来办,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人负责。咱们搞三定,目的就是为了出事之后不至于一推二六五,谁都插手,都都不承担责任。你们现在要互相指责,我给你们先划个道,按照三定的规则,你们要批评的事情谁有责任?按照这个来说!”

    这话一说,两位省级干部都暂时沉默了。他们还真没这么考虑过问题,三定虽然有这个规定,不过山西保守,所以从三定的规矩倒也遵守了。只是双方都有自己的派系,立场对立之下就比较麻烦。

    韦秀山盘算着能否找到司马平到底有什么大问题可以被抓住,只要抓住一个就可以给司马平致命一击。可是想了想,他突然发现一件事,原来自己以前居然想错了太多。按照制度,他其实根本不需要向司马平做出那么多让步的。就如半年多前韦秀山借着司马平儿子司马继在南京撒野被拘留才向司马平发难。其实就算是不借用这件事,他本人也完全可以按照现在已经制定的制度来行事。

    走访基层,听取意见,然后拿到会议上讨论。得出结论,再去基层和同志们沟通,讲述清楚计划的内容,要点。整个流程就如韦秀山非常满意的关于公检法机关的住房问题一样,整个事情规划顺利,沟通中同志们自然能分辨好坏。虽然累了点,韦秀山发现这些基层同志已经开始对居住在哪些小区有了自己的想法。已经有空房的小区,同志们纷纷完成了搬家的事情。而等待其他小区房子建好的同志就是还在大院居住。

    令韦秀山意外的是,当公检法大院作为一个中转节点的时候,内部冲突大大降低。其实这种事情很容易理解,如果大家注定天长地久的住在一起,那些矛盾反倒是无从化解,只会愈演愈烈。当大家把这个大院当做向着更好方向前进的跳板,那短暂矛盾很容易即便没有消失,却不会引发更多问题。甚至只要大院负责这些事情的同志去调解一下,问题就能解决。

    从各个角度来看,韦秀山只要能够继续这么干下去,就可以轻松的夺回他的所有权限,把司马平变成一个只能通过党委会议来发表意见的省委书记。如果司马平愿意承担起责任来的话,他当然可以继续发号施令。不过任何一个问题出了事情,韦秀山抓住司马平的痛脚,就能把司马平置于死地。韦秀山其实根本不用采取这么绕远路的做法。

    有了这个认知,韦秀山突然觉得自己好傻好天真。

第230章 发酵(十五)() 
司马平和韦秀山都以工作为由选择脱离韦泽的视察队伍,韦泽不觉得有啥奇怪的。两人看来好像都明白了些什么,虽然这种顿悟一般带来的都是不怎么美好的结局,韦泽还是同意两位都回去处理工作。

    没有两位大头头出现,山西当地官员表现的更加活跃。此次视察山西的时候韦泽发现山西的局面其实比他想象的要好不少,当地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远比想象的少。地方官员的解释是,“他们很多往大同以北和东北方向去了。”

    虽然山西号称保守,人民却一点都不是站桩型的存在。以往有走西口,现在走西口的局面更甚于历史。山西、陕西都往蒙古方向去,与陕西一比,山西还有去东北的选择。这些年东北的农业搞的真心不错。东北以及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国家规划的新型农业模式下,一户能分200亩地。种地和畜牧都能让山西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些有闯劲的年轻人一窝蜂的离开山地纵横的山西直奔广阔的世界。特别是农村青年,有人带头,他们自然愿意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去谋生。

    人地矛盾解决之后,以中国农民的勤劳,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几乎是一定的。所以韦泽想象中的贫瘠山西根本没出现,这不得不让韦泽有些自我反省。在韦泽的想象中,中国的问题很难解决。没想到韦泽太小看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国家能够提供广阔的土地上,只要国家坚持土地国有化制度,人民的自发性远比韦泽想象的更强。

    此次出行前,韦泽还听福建省委书记讲述了福建最近城市人口暴增,房产买卖一片红火的消息。现在的福建省长是以前的外交部长左志丹,所以左志丹还肯和韦泽说说实话。

    1868年开始,以中国干掉西班牙,收复吕宋为标志,大批福建人离开贫瘠的故土前往南海开拓。二十年过去了,那批人都挣了不少钱。当年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甚至是四十岁的人口都觉得想回家。于是掀起了一场返回福建老家的热潮。

    在吕宋等地生产生活二十年,这些人再也受不了在贫瘠山区故乡居住。于是这些人短暂返乡之后,就跑到福建各个飞速扩张的城市买房,当起了城里人。如此多的钱进入了房市,引爆了福建城市的疯狂扩张。城市建设本身就能拉动经济暴涨,福建突然发现以前靠国家财政拨出才能勉强进行的城市扩张突然成了赚钱的大买卖。

    不仅是福建,广东,广西等最初前往南海的大省都出现了类似的局面。带着大量钱财返乡的人口都向生活更方便的城市聚集,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再也不用土里刨食,而是踩在他们的肩头向社会更高阶层迈进。南方各省本以为这会导致城市人口暴增,失业暴增。没想到城市扩建本身就创造更多就业,工地上需要人,水电的设计,医院、学校、邮政、零售,这些部门对那些上过学的娃敞开了怀抱,这些更需要受教育人口“技术部门”吸纳大量劳动力。即便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人口也能加入体力劳动大军,引发了大量农村人口跑到城市就业。

    各个路口的交通警察少了,那些带着黄色的帽子,穿着政府提供的条纹马甲的老年人负责维护交通。一个班三四个小时,政府机构向这些老年人口支付除了购买足够本人的粮食之外还能有些剩余的报酬。在街头有这些人口,在小区里面也雇佣本小区的老年人负打扫卫生,修剪绿化植物。不管是生产部门或者是服务部门,城市突然就充满了劳动者。

    既然人民除了懒蛋之外都不至于陷入饥饿,市面自然就兴旺。市面兴旺,经济就活跃。南方各省都开始认真研究“钱到底发到谁手里”的制度性问题。讨论结果当然喜人,只要钱真的能够通过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落入基层劳动人民手中,收入本就不高的人民还是会把钱用在基本生活消费上。基本的生活消费稳住之后,大家都有饭吃,都有钱挣。

    而这些理念是都督几十年如一日的向光复党灌输的理念之一,所以韦泽

    (本章未完,请翻页)都督的地位也随着政策的巨大成功而水涨船高。虽然韦泽觉得这帮家伙一定会因为别出心裁而搞出幺蛾子的问题,但是他也只能等问题出来再说。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社会是比较容易预估的,而工业发达的国家其实很难预测。这种阶段能依靠的就不是某些“有远见个人”的神预测,而是要靠坚持科学的理论来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解决。有句笑话说的很好,“我给你说个笑话,经济学是门科学”。

    山西缺乏工业,所以看不到南方各省那种现代工业社会的模样。不过以农业模式来看,山西也真的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在没土地匮乏问题的情况下比拼起农业,韦泽从来对中国充满信心。

    视察一圈之后,韦泽对山西局面很是乐观。不管韦秀山怎么看司马平,司马平执行政策还算认真。各个村子都有学校,男娃女娃都在上学。家家户户都能看到与文字有关的东西,书本自然不缺。门上的春联,墙上的地图和日历。特别是家里人把孩子们的各种奖状庄重的贴在墙上,那种位置甚至仅次于祖宗牌位。

    在晋中的一个乡村的窑洞里,韦泽吃着咸菜,馍馍,面条,还有烹制的并不精致的一些混合了肉的饭菜。韦泽不得不承认,北方人民对香料的使用水平比较低,口味太过浓郁。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和韦泽一个桌吃饭的是农业技术工作站的年轻小伙们。

    看着伟大的皇帝陛下和他们一样拿着馍馍,吸着面条,喝着面汤。小伙子们都有些手足无措。可陛下要大家赶紧吃,一众人也只能不客气的一起大吃。

    吃完之后,每个人都灌了一碗面汤。女主人战战兢兢的收拾了碗筷,韦泽盘腿坐在窑洞里面的土炕上,向这些基层的同志说道:“大家觉得有什么想干的,说来听听。”

    要是韦泽问大家有什么想要的,大伙自然有各种想法。可现在皇帝陛下一条牛仔裤,一件普通的上衣,拉家常的问大家有没有什么想干的。这可实在是超出了众人的想象之外。有什么是想干的呢?这个问题大伙其实平日也没想过。

    “陛下,能不能给我们分些地?”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畏畏缩缩的问道。

    这话一说,晋中的干部就盯着小伙子看。把小伙子吓的够呛,后面的话也不敢再说了。

    “分到了这些地之后,你想干什么呢?”韦泽鼓励着小伙子。对于愿意劳动的人,韦泽从来都很支持。就如在北京的时候,韦泽对李仪芳说过,“我和劳动模范都很熟。”

    虽然领导的目光很严厉,可小伙子觉得皇帝的地位远高于晋中的大干部。陛下要他说话,他也得说。而且这个问题他也多次提过,上头始终没有回应。

    “陛下,我喜欢种地。这个在地方上推广良种的时候一直很不顺,这个……我们总是在地方上找好地耕种。这个好多良种得好几年才能通过推广环节到地方。些良种还没种几年,就有新良种出来。那个……老乡要么说我们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