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852铁血中华-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咚……,咚……”牛皮大鼓震撼人心的鼓点也适时的加入了鼓号的节奏里面。
罗大纲走南闯北,听说书中无数次听过战场上“鼓号齐鸣”的说法。他也就是听听而已,艇军打仗也有鼓号,但是这鼓号声仅仅是用来简单的联络。然而身处在韦泽指挥的战斗中,听着节奏分明的鼓号声,罗大纲忍不住有些热血沸腾起来。已经不用再说一个字,他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此地就是战场,马上要发生的就是战争。
韦泽的指挥部在一个小高地上,从高地上看下去,五个卒的官兵们已经将自己的部队排成整齐的队列。每个卒都按照一个两一排的模式排成四个横队组成的阵形,头三排是火枪手,后一排则是长枪手。虽然个头上高低不同,每个士兵左臂上都绑了一条白色发带,夏日微热的风吹过队列,飘带在风中微微摆动。
能在水上讨生活,罗大纲的眼力极佳。他甚至能够看得清楚,每个战士肩头上都有一个白底的标志,虽然距离远看不太仔细,从后面看去,那标志上细微的花纹好像有些不同。
而每一个士兵头上都是统一的发髻,但是每五个人中间,都有一个人脑袋上绑了一条白色发带。不用问韦泽,罗大纲就知道那是伍长。
每一排的队列靠左的地方,都有一个带着发带的军官,应该是两司马。他们的发髻上别了一个不大的牛皮板帽,板帽并不能遮风挡雨,却能够醒目的让别人看出这人与别人的区别来。
至于每一个卒的卒长们的发带颜色则是红色的,他们发髻上的牛皮板帽并非是简单的直板,而是分成两叶模样。更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卒长们并没有站在自己的队列中,而是站在部队队列左边靠前的位置上。他们身后跟着副卒长以及擎旗手,副卒长的板帽虽然是直板,却比两司马的板帽更大一些,而且中间貌有一道缺口。若是没有缺口,就如同两司马的直板,若是缺口更能扩大,就像是卒长那种帽子了。跟在卒长与副卒长身后的旗手们高高举着赤红色的旗帜,旗子绑在加长枪杆的长枪上,雪亮的枪尖仿佛要刺破晴空般笔直向上。
牛角号沉闷的声音再次传来,而传令官已经喊道:“第一卒,前进!”
随着军令,第一卒的卒长已经拔出腰刀,高高举起。接着向前用力挥下。第一卒卒长背后的第一卒战旗随即向前倾斜。“前进!”第一卒卒长吼叫起来。然后他也不回头,就踏着鼓点向着清军方向大步前行。
只慢了一拍,原本就开始踏步的第一组队伍也踏着鼓点,跟着自己的卒长向着清军方向行进而去。
罗大纲此时已经看傻了眼,他看到的韦泽的部下无疑是一支军队,此时韦泽部下们的行动无疑也是在发动一场进攻。进发的不仅仅是第一卒,只慢了不到五个鼓点,第二卒,第三卒也开始如同第一卒般进发,三支部队呈现扇面型的模样,从高处看下去甚是令人激动。
擎旗手们的旗杆头部的矛尖斜着指前面敌人的方向,丝质的红旗在高高的旗杆上柔顺的垂下。随着擎旗手踩着鼓点踏下的每一步,旗子也微微震动。在整个战场上,韦泽的部队完全跟随着鼓号在行动。
那整齐的队列,那孤零零的位于队伍侧前方的卒长、副组长与擎旗手们。整支队伍就如同一座座移动的森林般向着猬成一团的清军进发。
罗大纲再放眼看去,包抄部队也已经到位,七个卒五个在前面,两个在后面也列起队形,随着远远的牛角号声,五个卒也开始向清军进发。在靠山岭的这边,火枪手与长枪手们按照两为单位占据了适宜的地形,并且部下了阵列。火枪手与长毛手严阵以待,清军若是想仰攻,那就是送死。
收回目光,罗大纲看向自己的身后,他带领的五十名部下与一个两的卫队一起拱卫着小高地上的司令部。与自己的主帅一样,罗大纲的部下们此时大气都不敢出,只是呆呆看着从所未见的战场,从所未见的战斗。他们脸上的表情是震惊的木然,或者目眩神迷的呆滞。
因为站在韦泽靠后的位置上,罗大纲只能看到韦泽的背影,只见这位个头在太平军中算是颇高的太平军丞相,笔直的站在中军巨大红旗之下,双臂环抱在胸口前。腰间左边挂了一把单刀,右边靠后位置上有个牛皮的枪套,里面插了一把装饰着漂亮花纹的双筒手铳。因为看不到韦泽的正脸,罗大纲不知道韦泽此时的表情。
罗大纲此时面前东南方向,太阳高高悬在空中,明亮的阳光照耀下来,与韦泽的身影交织在一起,甚至晃得罗大纲有些睁不开眼睛。
第13章 道州盘桓(十三)()
站在中军旗下,韦泽双手环抱在胸前看着前面的战局,然而心中想到的却是与直接战斗关联有限的事情,“看样子有机会的话,我得想办法弄些现代的军乐器材才行。”
韦泽比较熟悉的战争那都是1900年后的中国战争,在大型国有重工企业,早期人员基本都是军人转业的,共军和**的都有。造船业如此,虽然**出身的人是极少数,却不是没有。韦泽知道某家大型拖拉机企业中有过参加缅甸印度方面战斗的**坦克手。被俘之后当了解放战士,开坦克的那时候就是货真价实的技术人员,从部队退伍转业后就去工厂上班。
既然是这样,韦泽也听说过诸多的不同版本不同角度的故事。反复回忆心中的战斗的时候,韦泽总是感觉和太平天国时代格格不入。能和这个时代符合的,就是电影里面那些带着假发,敲着军鼓,吹着犹如奔丧祥器般的军乐的英法等欧美国家的军队。
第一次见到外国那出丧般的军队,韦泽觉得那简直是可笑的杂耍。即便是看过多次,韦泽也没有能够接受这种战斗组织模式。直到韦泽明白了金属壳子弹才是真正改变了战争形态的基础之后,他也不得不选择学习“先进经验”。
这次的战斗就是韦泽艰苦训练的结果,学会走正步的军队未必是强军,但是强军无一例外的都完全掌握了走正步的技术。而指挥大家在战场上能够走正步的最好办法莫过于鼓号等器材。
作为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韦泽只要没能冲在第一线亲自指挥一线作战,他就只能依靠平素的训练来进行战斗。鼓号手们能否正确的完成韦泽的指令,这反倒成了最大的关键。
温度为15度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整个战场的宽幅大概经常会超过数里之多,所以军乐队也得有各种分工,例如伴随步兵行进的用来确定步点的小鼓,在部队后面发布更多号令的大鼓以及牛角号,都需要不同的安排。而且哪怕是一个不大的战场上,也会存在好几支不同分工的部队,这些不同部队之间的声音的干扰也得考虑进去。仅仅是这么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就非常复杂。想最有效的使用兵力,就得有非常多得训练才行。
围歼刘长清部队的战斗,对韦泽来说是一场极为难得的实战机会。即便不采用如此正规化的方法,韦泽也有很多达成战斗目的的办法。正因为确信刘长清部的无能,韦泽坚信即便采取远远谈不上熟练的战斗模式,自己的部队也不会出现什么不能接受的伤亡。
到现在,所有进程还在计划考虑到的范围之内。如果说有什么是没能考虑到的,那就是刘长清的部队仿佛被吓傻了一般,士兵与军官们不是很乱,却也没有能够迅速组成战斗队形。他们仿佛看戏般看着韦泽的部队逼近,韦泽视力也是极好的,他甚至看到有些本来排在后面的清军还往前挤,想更清楚的看清楚在节奏鲜明的鼓号声中整齐逼近的太平军。
“这不就是以前在电影上看到如此战斗场面的我么?”韦泽想到。想到这些,韦泽忍不住哈哈笑出声来。
“韦兄弟,有什么好笑的。”罗大纲听韦泽笑的颇为开心,忍不住靠上来问道。
韦泽左臂前伸,食指笔直的指向那些莫名其妙的清军,“我觉得他们现在是在看戏,实在是憋不住要笑。”
罗大纲忍不住干笑了几声,“这……,确实像是在唱大戏……”
话音刚落,韦泽阵中的牛角号再次呜呜的吹响,因为距离的近,沉闷的声音让罗大纲觉得有些难受。负责鼓号的是师帅张应宸,他指挥着参谋部的一众人等,不断的根据观察到的双方接战距离,对鼓号手发布着各种命令。
罗大纲看到双方的接战距离只怕已经不到50步,而第一卒已经停下脚步,就在这个距离上开始放枪。很快,硝烟弥漫在韦泽的部队与清军之间。罗大纲惊讶的发现,清军中竟然有不少人看着像是中枪了。一般的火绳枪在这个距离上根本打不准,虽然清军中枪的人不多,但是却比普通的中弹人数多了些。
太平军对火绳枪评价不高,加之太平军的火药匮乏,更没有训练的条件。火枪主要作用就是互相对射的时候用,王爷们真正重视的乃是敢肉搏冲锋的“锐卒”,也就是广西老兄弟。罗大纲也是如此认为的,所以看到韦泽的部队准头颇佳,他也有些意外,“韦兄弟的枪手颇为能干啊!”
“只要把枪口抬高一些就行。”韦泽仿佛风轻云淡一样的说道。缺乏现代知识,更没有普及性的教育体系,导致这年头中**队训练都很差。而韦泽在军队中的教育,虽然现在成效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但是有没有自觉的进行针对性教育和训练,那就是不一样。
火枪队的兄弟们都不得不承认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乃是实实在在的道理,那些不肯用肩头顶住枪托的兄弟都深深的体会到,枪托在反作用力推动下撞击肩膀的痛楚。韦泽还理论联系实践,用撒尿、水枪的水柱、以及组织投石轨迹观察,让大家不得不承认一件事,飞行物体的轨迹是向下坠的。
虽然绝大部分战士们都无法理解万有引力的存在,更不理解万有引力定律,也没办法用牛一和牛二定律计算弹道,可大家好歹知道了弹道是弧形,如果想打得远,那就得把枪口抬高。
既然大家都认同了弹道的轨迹,剩下的事情反倒好办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一个过程就是确定理论。理论确定之后,实践步骤就靠实践。少量火枪做了不少次公开试验,作战训练部门就制定了相应的条例出来。
不同距离上枪口抬高的角度。为了确保战士射击时候抬高的角度符合条例规定,军官们该怎么判断距离,怎么发号施令,每一种命令对应何种射击姿势。例如枪托顶在身体上的什么位置,手臂怎么收,如何控制呼吸,射击前要注意的各个要点。
部队里面的作战训练部门为此可是反复讨论,实验。参与小规模训练的精锐战士们被折腾的够呛,教导部队里面是怨声载道。至于训练结果么……,连差强人意都谈不上。最后作战训练部门只能简化了标准,不管是什么距离,都采用了统一的射击姿势。
即便有着无数的不满意,可经过简短教育和训练的部队上了战场,火枪手们的表现完全超出清军一大截。
清军的射击往往是直接瞄准,而且手臂力量训练不足,持枪姿势不正确,往往射击的时候枪口偏下,原本就糟糕之极的射击效果更是大打折扣。而理解掌握了弹道的韦泽部下们,进行过针对训练,即便是子弹不能准确打中第一排的清军,也能确保弹丸大概能够沿着曲线弹道飞进清军队伍,射击效率大大提高。
轻描淡写的一句“只要把枪口抬高一些就行”,背后有着无数的辛苦努力,无数付出的坚信。韦泽说出来的时候,内心说不出的骄傲与满意。而且近两千人的队伍中,毕竟有些有天份的。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几名韦泽觉得可造之材被选拔出来,由韦泽亲自教育培养。这些人或许过不了多久,就能够成为韦泽能够使用的一股科技的力量。
罗大纲当然不清楚这些,他甚至不能理解为何“把枪口抬高一些”。但是此时正在战场上,罗大纲知道自己现在不能拽住韦泽问太多问题。他把视线再次投放在韦泽的部队与清军的战斗中,转眼间都把方才的问题给忘记了。
韦泽的火枪射击并没有特别的与众不同之处,甚至在射击上还稍微抄袭了一些清军向荣的连环射击的办法。以及逼近了清军的三个卒并没有同时射击,而是采取轮流射击的方式。连续不断的火力不断的打击着清军,清军被猛烈的射击打乱的队形,最初勉强有点支线味道的清军战线先是如同垂死的蛇般扭动起来,然后整个清军就乱了。
“该冲锋了吧?”罗大纲忍不住对韦泽喊道。太平军的拿手好戏,就是等清军混乱的时候发动白刃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