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那些事儿-第4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使的惯例。他从小就比较明事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英姿飒爽。史书上说他:“博闻强记、文笔优美,可以过耳目不忘。”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天性仁爱,既没有过人的天赋,也没有锋芒毕露,从不让人感到他有什么威胁(当然,这些记载不一定完全属实,有一些对皇帝的奉承)。开元初年。李亨有幸在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的教导下,很安静地在宫中读书。文化知识与素养提高很快。725年,他的养母王皇后去世。727年。已是英姿翩翩的17岁少年、忠王李亨,住到了“十王宅”中,并且又被委任了一些荣誉性军政职务(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730年,奚、契丹进犯边境,李隆基任命他为河北方面野战军总司令(河北道行军元帅),并派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御史大夫)为首的8位将军率领10万大军前往讨伐。用了2年时间,奚、契丹被在范阳以北击溃,李亨“因功”被升为司徒。
“三庶之祸”后,太子一职空缺,因此重新册立太子的事情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738年,李林甫再次竭力主张册立李瑁,而李隆基本人则倾向于更成熟稳重的李亨(当时叫李玙)。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李隆基只好向忠诚的高力士征求意见。高力士当然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就投其所好地说:“您为什么要这样劳心劳力呢,只要立年长的,谁还敢再争辩!”李隆基听后深表赞同。于是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李亨被立为皇太子。
但是,从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威胁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由于李隆基立太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所以他对李亨极为不满。同时,他又怕李亨将来会报复他,所以千方百计地想加害他。在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李隆基的内心世界是很值得人深思的。他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李林甫对太子的轮番冲击。这说明,他也是不情愿看到太子的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对于李亨来说,成长在一个太平盛世,充当一位富有巨大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帝王的继承人,很难说是什么幸事。也许,在他的心里,会不时泛起几丝淡淡的哀愁。不过,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年里,却是他此后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至少在745年底之前,李亨伴着大唐帝国的辉煌度过了一段颇为难得的好时光。
746年,对于李亨来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头。从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以往的平静与安谧已经不可复求了。先是年初的“韦坚、皇甫惟明事件”,后是年底的“杜有邻事件”,使他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韦坚、皇甫惟明事件
74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李亨出游碰见了自己的大舅哥(太子妃韦氏的哥哥)韦坚。之后,韦坚恰好又应邀和李亨的老朋友陇右兼河西军政长官(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在长安崇仁坊的景龙观聚会。而作为边将的皇甫惟明,此前不久刚向皇帝表示应当将李林甫撤职,又大力赞誉了韦坚的才干。无巧不成书嘛!皇甫惟明的介入,使双方暗中的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这件事被别有用心的李林甫牵强附会地扣上了,“韦坚和皇甫惟明密谋拥立太子继位”的罪名,密报给李隆基。李隆基先前也听闻,太子与皇甫惟明过从甚密,于是也不再调查,直接下令将韦坚、皇甫惟明逮捕。接着韦坚被以“谋求进身为官罪”贬为缙云郡长(太守,治所在今浙江丽水西),皇甫惟明被以“离间君臣罪”贬为播州郡长(太守,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并被抄家,随后二人又都被赐死。这件事犹如平地一声惊雷,一下子把太子李亨推到了空前危险的境地。李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干系,他立即上书替自己辩解,并请求父亲批准自己与韦妃离婚,韦妃也听凭父亲发落。李亨的谨慎终于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在宫中的佛寺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就这,李林甫还不善罢甘休,对此案大加株连,因此被贬或被流放的“涉案官员”竟达几十人。我们既惊讶于“同谋的人”竟然罪名不一,又惊讶于李亨对结发妻子的决绝,还惊讶于这起不大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未完待续)
第25章 【暴风骤雨3】()
一步:命令李光弼自太原(今山西太原)出井陉(xing,今河北井陉西北),郭子仪自冯翊(今陕西大荔)入河东(今山西永济西)。
这就直接威胁到了叛军的老巢范阳和他们占据的长安。
那么,史思明、张忠志就不敢离开范阳、常山(今河北正定),更不敢南下一步;安守忠、田乾真也就不敢离开长安。
这样,我们只要需用两位将领、两路人马,就可以困住叛贼的4员悍将。
而这4员战将被分隔两地,安禄山身边的大将就只剩下阿史那承庆了。
二步:新征集的军队和各路勤王之师在扶风(今陕西扶风)集结,与李光弼、郭子仪的两路大军遥相呼应。
我们轮流向叛军发动攻击,就会让叛军顾此失彼、疲惫不堪。
再密令郭子仪不要轻易进攻华阴,让叛军能够通过关中,就可以进一步分散叛军的兵力(假如贸然切断叛军的道路,叛军见形势不利就会撤退,他们的兵力势必会集中到一起。
这样,反而对唐军的进攻不利。
唐军若不攻击他们坚守的城池,也不切断他们的交通线,就会使叛军对所占地区舍不得丢弃。他们必须会分兵守卫,当然就会分散叛军的军力)。
而我们就可以集中优势的兵力,慢慢地消耗和吃掉叛军。
他们来,我们躲避;他们走,我们追击。
这样避其锋芒、以逸待劳,势必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在几千里的道路上疲于奔命。
他们的精锐骑兵不到1年就会疲惫不堪,难以形成战斗力了。
三步:明年春天。我军兵强马壮之时,任命皇三子建宁王李倓为范阳地区军政长官(范阳节度大使)。
让他顺着边塞向北推进,与李光弼成犄角之势以取范阳。
建宁王大军跟李光弼大军配合后。就可以南北夹击叛军,夺取范阳。一举颠覆他们的巢穴。这样,叛军退无可退,留在原地又不安全,势必一败涂地。
第四步:朝廷的勤王大军从四面八方围攻,叛贼一定会全军覆灭!
这场重要的“战略对话”,就是著名的“彭原对策”。
这才是真正的“山人自有妙计”,也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安史之乱的良策。
柏杨先生认为,其可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他的谋略非常高明。可操作性强,终于使李亨终于重新恢复了自信。
李亨大为喜悦,胜利的场景似乎已经浮现在他的眼前。但同时,李泌还反复告诫李亨:“现在叛军已渐渐陷入困境!但您不要急于求成。”
并建议对于像河南战区副司令(河南节度副使)张巡、许远等人,用少许人马拖住叛军数万大军的将士,立即通令天下予以嘉奖。用以激发军民的斗志,打击叛贼的士气。
刚开始,这一计划得到了李亨及其长子广平王李豫的充分认可。但急功近利的李亨,
后来并未完全采纳,致使这位“超级谋略家”的战略设想。没能实现。李亨坚持先收复长安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树立威信,巩固自己的地位。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从而形成割据局面,后患无穷。元朝胡三省在对《资治通鉴》作注时,
就说到:“假如李亨用了李泌的策略,史思明岂会再次为害关中和洛阳”(后来史思明降唐又叛唐,又使变乱延续了好几年)!
李泌同时还是具有博大胸怀的政治家。在此期间,对外他制订了“不求速胜,务求根除后患”的方略;在朝廷内,他帮助李亨妥善地处理了长子李豫与第3子李倓的关系(促成李豫担任“天下兵马元帅”)。
还解决了李亨与父亲的棘手关系(力主主动迎回,争取父亲对其政权的认可和旧臣的归附)。使危乱中的朝廷内部得以安定。
特别是李泌强调“不追究原来的过错”(“不修旧恶”,不对李林甫挫骨扬灰。不使想投降的人寒心。
希望李亨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平叛的力量,安定了局面。
但是,毕竟李亨在关键的时刻,并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战略意见。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李亨想重用李泌,但他表示“报德已足”,要求继续隐居。
李亨不解,李泌回答说他有5条理由(“五太”)不能留下来:“我遇到您太早,您给我的权力太大,您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我的事迹太离奇。”
当时人柳玼就说:“长安、洛阳的收复,李泌出的计谋最多,他的功劳超过了鲁仲连(战国时期,帮助各国排解危难)和范蠡(春秋时期,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并灭吴)。
”李泌去意已决,大概李亨也认为天下已定,就批准他退休。十月,赏赐他隐士的服装和住宅,发给他三品官的俸禄。
但是,李亨可能永远也不知道,李泌离开的真正原因。这实际上,正是由于李泌与皇上关系极为亲密,招来了奸臣崔圆和李辅国的猜忌。
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才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进衡山修道。
李泌的战略意图虽没有完全实现,但也取得了积极成果。文臣的谋略到位了,仗还得武将去打。
放在很多朝代,像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这样的名将或死或俘,恐怕一时间统帅级的指挥员都不好找了。幸亏,大唐这个时候将星如云,才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几个将军可能改变不了历史,但要是没有这几位良将的智谋与拼杀,唐朝的命运必然是无法想象的。
良将
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唐朝,在几个中流砥柱般的战将领导下军民协力战斗。才得以逐渐平息战乱,艰难地走向平稳。这些闪耀的将星有:
良将之一:“武状元宰相”、“四朝元老”“战神”——郭子仪
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郭子仪,他是整个唐朝最重要的将军。也是一位为唐朝带来中兴的战神,被明朝《历代古人像赞》誉为“名全始终。位兼将相;有才有德,有识有量”的完人。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军事家兼谋略家中,他的地位如姜子牙,忠义如关羽,勇猛如赵云,智谋如李靖,但是不像曹操那样有野心,不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而蜀汉终灭。也不像曾国藩那样身后还遭遇非议。
他在唐朝历史上的表现几近完美,是一位罕见的奇人,也是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汾阳(今山西汾阳)。他出身一个中级官吏家庭,通过武举走上政治舞台。
他武艺超群、罕遇敌手,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打遍天下无敌手,莫遇汾阳郭子仪”的俗语。
他不仅身材魁梧(六尺有余,合今1。8米以上)、勇武不凡,熟读兵书、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
曾先后担任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左卫长史)和横塞、天德等地驻军的赏罚负责人(军使)。
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754年),他已兼任九原郡长(太守,治所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朔方军区副司令(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叛乱发生后。国难当头、形势危急,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很快被提拔为朔方地区军政长官(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
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时,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军(今山西右玉)一战,消灭叛军7000人。
756年四月,其所部又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大同),大败叛军薛忠义部,斩杀敌军2000人。
接着。他又派部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收复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使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得以重开。
从而打通了朔方与太原唐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的军事谋划一时无法实现。
由此。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捷报传到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因功被加授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御史大夫)。
四、五月间,李光弼、郭子仪先后引兵东进,在沙河(今河北沙河)、九门(今河北正定东)、嘉山(在今河北定县)等地多次大败叛军史思明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