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那些事儿-第4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谋取一官半职。从而完成从“流外”到“流内”的蜕变。
这些胥吏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看领导脸色,仰领导鼻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累弯了腰,熬白了头也未必能够如愿。如果胥吏能够幸运地获得从九品下阶(大致相当于副科级)这样的小官,肯定会感激涕零。
这些通过“入流”进入仕途的胥吏们很难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因为他们在官僚体系中缺乏话语权,所以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就是个九品官!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作为一个没有什么背景的卑贱胡人,依靠军功入仕无疑是安禄山最佳的仕途选择。安禄山不仅歪打正着地选对了人生道路,更关键的是赶上了建功立业的好时候。
如果安禄山生活在太宗朝也许终其一生也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官。安禄山之所以扶摇直上是因为幸运地赶上了盛产战斗英雄的“乱世”。
很多人会觉得开元盛世怎么会乱呢?这是因为内地的稳定与繁盛掩盖了边疆的动荡与混乱。
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建立羁縻都督府和羁縻州。大部落的酋长授予羁縻都督府都督职务,小部落的首领授予羁縻州刺史,而且这些职务由酋长家族世袭担任。
这种“一国两制”的政策既没有改变原来的部落管理模式又将归附的少数民族置于唐帝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唐太宗李世民利用的自己的政治智慧使得边疆形势日趋稳定,而他也被各民族拥戴为“天可汗”。
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韦皇后以及太平公主三个政治女强人的干政使得唐朝政局持续动荡。曾经归附唐朝的少数民族部落相继叛变。唐太宗呕心沥血建立的羁縻府州制度日趋没落。
随着边疆局势渐趋紧张,原有的政治军事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政治军事斗争新形势的需要。
放权与收权一直是摆在皇帝面前的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放权可以办事。但也会生事;收权可以平事,但难以办事。
帝国边疆常设军事机构都督府或者都护府虽然拥有直属部队并且承担稳定地区局势的职能,但他无法全权调动并自由指挥辖区内所有军队。
每遇到重大战事,朝廷均设置行军大总管或者行军总管统一调度。战事一结束,行军大总管或者总管便回朝赴任,可随着边疆军事斗争日益激烈化和复杂化,战争变得愈加旷日持久,所以本来属于临时差遣性质的行军大总管或者行军总管迟迟无法结束使命回朝复命。诸如工资发放、社保转移接续、夫妻两地生活以及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便凸现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节度使应运而生。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四月,贺拔延嗣担任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朝廷授予节度使节制调度辖区内所有军队的权力,可以根据斗争形势“便宜行事”。节度使的广泛设立无疑使得帝国边疆政策由太宗朝确立的政治安抚为主、军事征讨为辅彻底转变为军事征讨为主、政治安抚为辅。
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李世民深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谛,而除了参加宫廷政变外没有什么真正的战争经验的李隆基却热衷于武力征服。他好大喜功的性格无疑给边镇将帅们带来错误的政策导向。也使帝国陷入无法自拔的战争泥潭,但连绵不断的战争却给将帅的升迁打开了方便之门。与此同时,节度使在中下级军官升迁方面具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虽然安禄山歪打正着地选对了道路,赶对了时候,但他的从军之路却依旧曲折坎坷,险象环生。
惊心动魄的宦海沉浮
安禄山幸运地成为张守珪手下的一名捉生将,主要职责就是捉俘虏。“北漂”生涯无疑掀开了他人生历程中的崭新一页。
幽州节度使(又称河北节度使)的驻地在幽州。幽州的治所位于蓟县(今北京西城区)。唐幽州城基本上位于今天北京市二环之内。这可是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
弃商从军的安禄山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不用为户口发愁,不用为房子发愁。不用为车子发愁,不用为票子发愁。更不用为夫妻两地分居发愁,因为只要好好打仗。一切都会有的!
对于安禄山在这段时间内的军事生涯,史书中仅仅留下寥寥数笔。
仅仅说骁勇善战的安禄山曾经率领五个骑兵生擒数十名契丹骑兵。欣喜不已的张守珪不断增加安禄山手下的军士数量,而安禄山也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来回报领导的信赖。
纵观史书的相关记载,仿佛安禄山早期军事生涯中并没有取得什么骄人的战绩,只是参加过几场战斗,抓过几个俘虏,后来依靠溜须拍马和大肆行贿而步步升迁。难道安禄山的军事生涯中真就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吗?
肯定有!只是史官故意将他的英雄事迹抹去了,因为历史的话语权永远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
这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因为“改变”历史的人往往也是“改编”历史的人。历史犹如任人打扮而又敢怒不敢言的小姑娘。历史的胜利者往往将自己的政治对手描绘成残暴无道或者懦弱无能的形象。
历史可以被掩盖但难以被抹杀,安禄山之所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便脱颖而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军官成长为帝国高级将领,肯定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张守珪在任期间取得的一系列军事大捷中一定少不了安禄山的身影,只是史书中没有记载而已!
张守珪到任时正值东北边疆局势最为紧张的时候。契丹族军官可突干就像一个可怕的幽灵一样始终困扰着大唐帝国。
骁勇善战而又富有谋略的可突干是契丹族中呼风唤雨的人物,甚至可以左右部落酋长的废立。
张守珪的前任们对于可突干的军事挑衅行为一直束手无策,甚至还曾被他打得落花流水。胆大妄为的可突干终于遇到了他的终结者张守珪!
久经沙场的张守珪的到来并没有使得可突干有所收敛,因为此时的他还不曾想到他的末日正在一步步到来。
张守珪“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在这一次次的大捷中,安禄山纵情施展着自己的军事才华,为自己日后的升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完待续)
第3章【安史之乱3】()
幽州大捷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李隆基并不满足于只是自己高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他随即命人前往太庙昭告祖先,想让沉睡地下的祖先们也好好高兴高兴。
李隆基从此时起开始听到关于安禄山英勇战斗的先进事迹,对这个远在边陲的胡人将领有了一些朦胧的认识。
面对严峻的局势,穷途末路的可突干急忙与自己拥立的契丹族傀儡首领屈剌商量对策。一个险恶的阴谋逐渐成形!
可突干突然投降了,可老练的张守珪却始终保持着足够的警觉,派出一个英勇而又机智的得力将领前往契丹军营查看究竟。可惜这个人并不是安禄山,而是一个名叫王悔的中级军官。
可突干命令手下人将营帐悄悄得向西北方向转移,因为那里是突厥人的势力范围。
契丹人翘首以待突厥援军的到来。只要突厥人一到,可突干便会杀死朝廷的使者王悔,然后重新举起反叛的大旗。
不过这一切都没有逃过王悔警觉的眼睛。他知道上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绝不甘心在沉默中等死,可是势单力孤的他又能干些什么呢?
策反!这或许是他唯一的生路,当然也会使得他的死期提前到来,不过在生与死的边缘,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冒险一试!
契丹族大将李过折与可突干因权力纷争而矛盾重重。这给王悔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可乘之机!
杀掉屈剌和可突干,你就是大唐功臣!你就是契丹之主!你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李过折犹豫了很长时间,终于坚定地点了点头,因为他再也不想受制于人了!
在茫茫的夜色中,李过折率兵斩杀了屈剌、可突干及其党羽,率领契丹余下的部众投降唐朝。
此时唐朝大军正驻扎在紫蒙川严阵以待。张守珪在军营中来回踱着步。焦急地等待着从契丹军营中传回的消息。他知道此时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给整个局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屈剌与可突干被杀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唐军军营。欢欣鼓舞的张守珪随即传令犒赏三军。安禄山也和其他将领一样在这个令人沉醉的夜晚喝得烂醉如泥。
叱咤风云数十年的可突干的死无疑标志着契丹族一个时代的终结。李过折如愿以偿地成为契丹族的新首领,而且还被李隆基封为北平王。
曾经烽烟四起的唐帝国东北边疆一下子变得安定而又祥和。边疆安宁了岂不是立功的机会少了?岂不是升迁的机会少了?
正当安禄山为此而愁眉不展的时候,局势再度风云突变。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可突干的政治影响绝对不会随着他的死而被涤荡殆尽。正当李过折沉浸在权力的喜悦中时,可突干的余党们向这位部族的新领袖悄悄地举起了冷森森的屠刀。曾经的政变受益者刹那间变成了政变牺牲品。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宿命吧!
契丹人又成了唐帝国的敌人,安禄山又有仗可打了,不过元气大伤的契丹族却已风光不再了!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安禄山也在战斗中结识了一批生死兄弟。其中关系最好的就是史窣干。这个名字太土了!史窣干发迹后,当朝皇帝赐给他一个响当当的新名字“史思明”。李隆基给了他一个崇尚光明的名字,可是他却不断地追求黑暗。
史思明与安禄山的人生经历中有着太多的相同。两人是营州老乡,而且生日仅仅相差一天,同样拥有突厥血统。同样通晓六种少数民族语言,同样曾担任过互市牙郎,后来一同在张守珪麾下担任捉生将。
不同的史书对于史思明家乡的记载并不一致,有的说是宁夷州,有的说是营州,其实这两个地名是一个地方。宁夷州并不是唐帝国的建制州,而是羁縻州!
不明白?什么意思啊!
举个例子,朝阳市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为了加强管理,中央政府决定在这个部落设置一个市,部落酋长担任市长。可是这个市并没有自己的地盘只得寄居在朝阳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没有内迁的部落中设置的羁縻州是拥有自己的地盘的,但也不像内地普通建制州那样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行政架构,所以与其说是行政区划不如说是势力范围。
虽然两人有着太多的相同点。可是两人也有着不同。
安禄山相貌出众,而史思明却相貌出奇,出奇地难看!极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突破了人类的想象极限。
有根据吗?当然有!《新唐书》记载:“(史思明)姿癯露,鸢肩伛背,偾目侧鼻,寡须发”
史思明身形消瘦(估计瘦得跟晚年马三立差不多),鹰一样的肩膀,驼背。眼窝深陷,鼻子有点歪。头发稀少,胡子没有几根!比史思明的长相更具传奇色彩的是他的感情经历还有仕途经历。
出身低微而又生活贫苦的史思明常常受到邻里乡亲的鄙视。可是他却难以令人置信地得到当地一个富家女辛氏的青睐。眼光独特的辛氏谁也看不上,直到与史思明那次意外的邂逅。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你一直在我身边从未走远!”
辛氏对家人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非史思明不嫁!”
你是不是疯了?怎么偏偏看上这么个人?要房没房,只有个破帐篷!要车没车,只有个手推车!要工作没工作,整天游手好闲!要存款没存款,自己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呢?他能给你幸福吗?
只要是我认准的人,我会义无反顾。即使裸婚也愿意!问世间情为何物。一物降一物。
两人冲破种种世俗的羁绊和家庭的阻力终于走到了一起。相爱简单但相处太难,当激情散去,爱情褪色。他们能够经受生活的挑战吗?
能!两人不仅一直携手走下去,而且还生了好几个儿子!
虽然老婆一直默默支持着他。可是史思明的事业却一直没有什么起色。他在将军乌知义手下当过兵,在互市中担任过牙郎,可是那点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足以使家人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
利欲熏心的史思明最终没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贪污挪用公款,而且根本没有能力偿还(负官钱,无以偿)。
怎么办?跑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