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手段,就武后所要实现的宏图大业而论,仍不失为一种最为彻底、最为简单也最为有效的手段,况且这种手段,先帝太宗玄武门之变就曾使用过,尽管所涉及的范围有很大的区别,打击的对象也大相庭径,但都表现出如出一辙的恐怖和残忍。

    与玄武门之变不同的是,在这里,武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丝毫的掩饰,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做任何的解释和辩护,最能说明一切的就是,对敢于反对自己的人给予最致命的打击,并在打倒他们的同时凸显自己的实力和信心,持此征服百官,威慑天下。一场维护皇室与摄取皇位的斗争以武后的胜利就此落下帷幕。

    与李敬业造反不同,这次王公造反,没有诉诸文字的声讨,也没有任何周密的策划,一切都在暗中进行,一切都做得毫无章法。武后看出他们的软弱和心虚,从内心鄙视这帮王亲贵戚的可笑行为。这是武后登基前同自己的宿敌最后一次较量,其成功的意义在于为武后又一次赢得了声誉和胜利的筹码,也意味着武后挑战传统纲常伦理的巨大勇气和已经取得的非凡成果。

    现在,真正踌躇满志的只有武后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她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李氏皇室的掣肘,自信王公贵戚干预朝政的时代就此一去不复返,在今后的路上能够放手一搏的非己莫属!她有实力也有能力蔑视王公贵爵,也可以对那些曾经轻视过她的人不屑一顾并嗤之以鼻。一个胸怀大志的女人,她要面对的是一个由她主宰的天下。(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章 【一代女皇】() 
拜洛受图大典终于如期举行。垂拱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身为圣母神皇后的武后,率文武百官于洛水,接受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这块出于洛水之石,被武后称之为宝图。其实,所谓的瑞石或宝图,乃是魏王武承嗣伪造,令雍州人唐同泰上表称从洛水获取。

    武后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奥妙,现实的需要促成她的心照不宣,而那块瑞石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以后,武后又将“宝图”改称为“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并立庙,就洛水则置永昌县。

    这是一场盛况空前的庆典。在经历了平息越王父子叛乱这样一场波折之后,它一扫朝廷上空的阴霾之气,犹如风雨过后出现的彩虹,整个庆典五彩缤纷;而那神秘莫测的气氛,离经背道的作法,又使整个场面光怪陆离。

    然而,喜庆的表象丝毫掩盖不了咄咄逼人的气息,彰显出的是君权神授的威力,再一次凸显出武后的非凡勇气与胆量。而那不符常规、近似荒诞的做法,也多少看出武后此举之无奈。

    向着改朝称制的目标一路走来,武后瞻前顾后,自始至终都盯着现实中的每一步,不允许她有丝毫的犹豫和闪失。她不可能完全预见称制路上还有多少明礁暗险,但至少可以明白,最大障碍莫过于纲常伦理。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那些为维护天子权威和天下秩序的儒家经典,被演绎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的纲常伦理,就此形成了以帝王为主宰,男尊女卑、上尊下卑的大一统格局。

    就武后就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而论,这纲常伦理所形成的成规。是武后必须维护和遵守的;而在此之前,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在客观上无疑又成了她称制路上的桎梏。成了套在她脖子上的一根根绳索。

    你想摆脱它,它却要死死缠住你。让你喘不过气来。由此,称制路上,冲突时常发生。这种冲突,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集中体现在与皇室、与大臣的生死角逐。

    她可以用智慧和才能来驾驭群臣,也可以用强力和非常手段来扫清障碍,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在纲常伦理面前。她的坚毅与果敢,却显得苍白无力。

    有时候她会觉得纲常伦理就像是秋天里的风,在卷起落叶的同时,把她也同时卷起,使她不得不随它一起飘舞。

    又像是一张无形的网,一张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网。一边是纲常伦理,一边是忤逆而行,她所走出的每一步都绕不过这张网。

    为了冲破这张无形的网,从争取皇后到辅佐先帝,她不得不以卑微之身处处设防。又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奋力搏击,至今二十余年,却始终遭遇着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随着改朝称制的日益迫近,这种局面更为突出。

    这张无形的网,无疑就像一根根利器。利器之下,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那些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大臣。

    为了打破格局,织出另外一张网,一张能够网住天下、网住士子百官的网,武后巧妙地借助天命,充分利用母后这一特殊身份的影响力。突出君权神授,彰显女主临朝的天子本色。试图通过平衡儒、释、道,从中寻求突破。

    圣人受命、天降符瑞、推德定制。这是自汉以来已经深入人心的观念。武后临朝称制,没有充足的理由打破国家正统,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废除现有的秩序。

    因此,她不能同传统的纲常伦理对抗,也不能从根本上否认儒家的治国理念。

    一个简单的道理,破旧如果不能立新,朝廷乃至天下无所适从,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动摇甚至否定她的整个执政基础。

    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尽管她一次次受到儒家伦理的伤害,却又不时地为儒家的纲常伦理抽丝结网。这似乎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她必须这样去做,而且是心甘情愿去做。

    同时,她又要摆脱儒家纲常伦理对自己的掣肘,她非常清楚,如果严格按照儒家的纲常伦理行事,那将一事无成。

    如果说,对付以武力相对抗的敌人,需要的是勇气和胆量,那么,对待儒家的纲常伦理则需要高超的智慧和不同凡响的手腕,这就是立足现实,另辟蹊径,自寻出路,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变革。

    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要找出更多的证据证明自己就是那个受命于天的女皇帝。

    身为皇后且主政多年,武后熟悉皇家诸多礼仪,也自然懂得君权神授之要害,曾参与高宗各项皇室祭祀活动,麟德三年春正月,高宗升泰山行封禅之礼,武后即为亚献;她还以皇后名义多次祀先蚕于北郊。

    这是皇室的荣耀,象征着皇室牧民天下的至高权威和尊严。正是这皇家礼仪启迪了武后,使她懂得如何宣扬天命,如何利用天命。

    在临朝称制后,武后就把一切礼仪规则演绎成与天命相呼应并为己所用的成规。武后一向都是自信的,从来都未曾怀疑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深知这些事情只能一步一步去做,功到自然成。

    为打造声势,武后在东都洛阳建造气势恢宏的明堂,其前后还配有独具一格的应天门和天堂。

    工程落成后,武后着天子衮冕礼服,率文武百官祭祀李氏皇室暨武氏之先祖;之后,又驾临万象神宫内接受群臣朝贺,并于明堂设宴,大飨群臣。

    还置铜匦于午门外,设延恩、招谏、伸冤、通玄四箱,借以广开言路,招贤纳谏,探测天象民意,受理冤案申诉。武后崇尚佛学,尤其是对华严宗、北宗禅情有独钟。

    与早期先帝太宗崇尚佛学不同的是。武后在推崇佛学的同时,又别出心裁、苦心积虑地将儒、释、道加以组合,经纬交错。抑扬有度,把其演绎成有利于她称帝的重器。武后不想把任何一种教义绝对化。

    就是不想被某一教义捆住自己的手脚;她可以偏爱某种教义,但现实之中又容不得她迷恋某种教义,在很大程度上,她只能把这些教义变为为己所用的工具。

    白马寺主薛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述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来做阎浮提主,唐氏应当衰微。武后下制将《大云经》颁布天下。

    每个佛寺收藏一本,令僧人于高处讲说。凡此种种,武后就是要在称帝前夕,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合理而有信服力的诠释,包括过去的现在的还有将来的,

    一切都要在天命的演绎下使之顺理成章,使之名正言顺,一句话,就是要把自己天子配享明堂的戏做足够,做充分。也为日后巩固皇权打好基础,开辟前程。

    她自己可以怀疑天命,但决不能让天下人怀疑自己女主天下的身份。以至于在自己已经称帝之后,还要为前朝的李君羡平反,而其中所牵涉的事件,更是对她称帝前后产生过深厚的影响。

    早在服侍先帝太宗时期,当时被册封为媚娘的武后,就依稀听到过武媚娘的传说,其实,那只是一首流传在坊间的与自己的赐号同名的小曲,纯属巧合。以后。就有错杀李君羡的真实故事。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军功极高。深受太宗器重。

    太宗创业之初,他曾跟随太宗征讨刘武周和王世充等。每次作战一定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前后赐给宫女、马牛、黄金、杂綵等不可胜数。

    太宗即位,多次迁任后为华州刺史,封武连郡公,宿卫玄武门。当时,屡有太白星于昼间出,太史占卜言:“女主昌”,期间,民间又传“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令太宗李世民甚为不安。一次,太宗召集武官在内廷饮酒,行酒令时让众人各报自己的小名。李君羡自报小名为“五娘子”。

    太宗愕然,又因为李君羡封邑的属县中有“武”字,从而怀疑李君羡就是那个将要代唐的女主;李君羡后出任华州刺史,有御史奏其与妖人交通,谋不轨。

    太宗借机坐诛李君羡,籍没其家。就当时或以后相当一个时期而言,无论是武媚娘还是后来的武皇后,都未曾相信这样一些故事,更未曾将这些故事往自己身上靠,皇帝杀不信任的大臣乃司空见惯,何愁没有借口!太宗即使怀疑,也应该怀疑她这个武媚娘,而不应该是李君羡。

    不过,武媚娘当时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女才人,何况还是一个与皇权毫无关系的女人!就此而言,不但太宗不会怀疑,就连自己也不会相信。

    只是后来随着朝廷的一系列演变,武后地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她或多或少开始相信天命,相信那个“女主昌”,那个“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就是自己!即便如此,武后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她知道,要驾驭天下,需要的是人事,而不是天命。

    原因很简单,大唐江山是靠李渊、李世民等用实力打拼出来的,太宗李世民能够做皇帝最终也还是以自己的实力做保障。她相信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助天命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取得天下的认同。

    况且有了天命作庇护,就有了君权神授之名正言顺,任何纲常伦理的说教都要为之让步,为之开道。

    上得天意,下顺民意,这就更加坚定了武后对天命、对君权神授的极力推崇。于是,就有了拜洛受图之盛典,以及以后的种种举动。

    按照武后举事的风格,一件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做得有声有色,毫不含糊。有了“天授圣图”,紧接着,就是要大张声势、堂而皇之地接受,让天下人都知道天意果真如此,天意不可违背。

    天寿二年,当有人为李君羡上书鸣冤的时候,武后毫不犹豫为其平反正名,追复官爵,以礼改葬。

    武后这一举动要向天下证明的是,那个“女主昌”的传说。它所预言的就是现在的武太后,而不是昔日的那个小名为“五娘子”的李君羡。

    一个被遗忘的、多少带有牵强附会的故事,被武后重新拾起并巧妙地加以利用。成了武皇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

    这是自拜洛受图之后的又一举措,虽不及前者那样声势浩大。但作为武后宣扬天命之一脉相承,却更为切中实际,更能征服人心。

    其实,故事的真实性已无关紧要,犹如洛水宝图的真伪无足轻重一样,武后需要的就是这种扑溯迷离的传说,也需要宣染这种神秘莫测的气氛,天意本身不就是虚无飘渺的么!

    包括朝臣在内的天下人。也在逐步接受一个即将称帝的武后。他们看到了一个强势作为和非凡智慧的武后,一个与帝王相匹配的武后。

    在天下人看来,不是上天的刻意安排,能有此等驾驭天下的神女出现吗?普天之下,自古至今,没有比天命更为神圣,更为震撼人心的了。

    那牝鸡司晨、女主天下的阴影在人们的头脑中慢慢地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圣母临人之神圣光环。人们开始敬畏和折服于武后,为武后唱和之声愈来愈多,拥护的队伍也愈来愈大。

    事实是。一个强势的超智慧的人,总能得到更多人的拥护和支持,何况天意民心有利于武后改朝称帝!而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