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别人去干的。所以他便觉得:国家大事没什么困难的。这导致了后来他一遇到挫折就捱不住,而成天只想逃避现实。

    隋炀帝后来会留连于江南不肯回北方去“重头收拾旧山河”,就是因为没遇过什么大挫折而经不起失败。如果他成长的过程不那么顺利,也历经过一些艰辛的话,以他的才华,应该会有一番作为的吧!

    可惜了!不过,说老杨一辈子顺,倒也不见得。在苛父严母面前“装b”20年,他的帝座得来容易吗?当然,我也不反对杨二有遭遇挫折之时。但是,杨二的“顺”只是相对的。

    他也就在自个儿老爸老妈面前装乖那一会儿比较憋屈,不过他大哥不争气,他爸妈又宠他,朝臣其实也不怎么激烈反对他上位。就是因为“宗法”的原因有些绕不过来,而拖了一些时间才让他上位而已。但是杨二的这一点“不顺”跟李二的“不顺”比起来又如何呢?

    即使是李二已经干预过了修史,但是我们仍能从现有的史书中看出他大哥跟小弟绝对比杨二的大哥强上好几倍吧!而且杨二的老爸老妈虽说因为传统的因故而迟迟没有改立杨二为太子,可杨二的老爸老妈也从来没有打压过杨二吧!李二他老爸可是有打压过李二的。

    再来,杨二那时,太子必须坐镇京城,所以杨二他大哥(当时的太子)自始至终没有能出去立战功,其威望也就差杨二很多了。而李二那时,等到他老哥被封为太子时,他老哥在此前也早已立了不少战功,有着不小的威望――即使还差了李二一点点。

    另外,同样是统一天下的战争。李二是亲上战场躬冒矢石打了好几仗才终于定鼎。杨二却是坐镇帅营,只要将命令交待下去就好,而且只须打陈国一仗就完全统一的大业了!

    再说了,李二逐鹿中原面对的那些对手跟杨二南征时面对的陈国,强得太多了吧!相较之下,杨二虽然成长过程中也有小小不顺之时,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帆风顺的。

    这都让他觉得天下事很简单,也认为自己很英明很睿智。于是,未来的悲剧就这样悄悄地种下了……政治也是一场买卖,只不过这笔买**较大。对于有本钱的屈突通,窦琮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难道真的要再打一仗吗?

    来的时候刘将军已经告诉了,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窦琮没有办法,并不代表桑显和没有办法。这哥们已经选择了叛徒这个角色,就要把叛徒演到底。毕竟是跟屈突通混过的,这哥们多少对这位老首长还是有所了解的,知道他的内心没有他表明的那样坚强。也知道屈突通虽然是个二杆子,他手下的那些士兵可不是二杆子。(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二章【女中豪杰】() 
他对屈突通的部下说:“我知道你们的家属都在长安,唐公已经攻下长安,只要你们投降我保证你们和你们家人的安全。∑,”接着又说:“永丰仓在我们手中,你们投降保证让你们吃饱饭。”

    这句话虽然很短,对屈突通的士兵却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你屈突通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我们可不能不管我们的妻儿老母。

    做为家里的男丁,我就是家里的天,如果我死了,我的家人怎么办呀,我要回去和家人团聚。

    看今天的情况如果继续和屈突通混下去,不止屈突通要玩完,自己也得跟着殉葬。屈大人死了不能白死,皇上得为他开个追悼会,还能弄顶忠臣的帽子戴上,妻儿老母自有皇家照看。

    我要是死了,谁会记得我呀,无论怎么想,和屈突通混下去都不合适。第一个士兵向屈突通叹了口气,走向了对面,接着就有第二个士兵走过去,而且还说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话:“谁给我饭吃,我就跟谁混。”

    这一句话一下惊醒了观望的士兵,对啊,我们就是为了能吃饱饭,管他谁当皇上呢,他们都认为和屈突通继续混下去这笔买卖不合算。

    于是出现了屈突通最不想看见的一幕,所有的士兵在很短的时间里放下武器,离他而去,转向了敌方的阵营。就是为了一顿饭。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难道你们就没有气节吗?难道你们没有忠心吗?

    他不懂,忠心与气节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是高不可攀的东西,既没有在一起打过麻将。也没有在一起喝过酒,没有时间认识。关键时刻当然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他不懂,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将军和士兵之间是不同的,读过书的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之间是不同的。不应该拿自己做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样只会让自己很累,同时别人也会很难受。

    他不懂,在那样的乱世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两样东西最重要,一是活着,二是吃饱饭。寒风中,屈突通下马。朝东南而拜,天气并不是很冷,但是他的心却像是结了冰一样。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法改变这一切,自己还能为了这个残破的国家做些什么呢?他哭了,一种很无奈的哭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的结果似乎早已注定是失败。他的心表面很硬,现在却变的很软。是什么让这位征战沙场的老将突然间流出了浑浊的泪水?

    是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一个老人的心肠由刚硬变为软弱?是本钱,本钱没了。再也不能做生意了。本钱没了,就意味着信念也跟着没了。一个人最害怕的不是被打败。

    一个人最害怕的是支撑自己的信念被摧毁。面对东南屈突通深深三拜后,说出了这样的话:“皇上啊,我没有力量在护卫这个国家了。我的力量已经枯竭,天地神明了解我的忠心。”只看这句话,不继续向下看。会认为这是屈突通的遗言。

    会想到这位老将军说完这句话后,以身许国。成就一位忠臣之名。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人活着比死了更有价值,告诉千千万万的后来者,能活着就不要选择死亡。死亡并不恐惧,自己选择死亡才叫恐惧。(因为畏惧人生,所以选择死亡)

    之后他没有自杀,被窦琮俘虏送到了长安,此时的李渊已经占据长安,被封为唐王(自己让皇帝封的)。李渊对于屈突通的到来表示欢迎,任命屈突通担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赐爵蒋国公,兼任秦公元帅府长史(李世民的部属)。

    兵部尚书只是一个荣誉官衔,屈突通真正担任的是秦公元帅府长史,成为了李世民的下属,从此屈突通和李世民接下了不解之缘。屈突通先后跟从李世民,攻破薛仁果、铲平刘武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建立了赫赫功勋,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名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做为隋朝的臣子,他想挽大厦于将崩,虽然结果失败了,这不能是他的错,历史的规律就摆在那里——君无道,万民必诛之。他也只是尽臣子的本分,对于后来他投降唐朝,虽然他做的事情和吴三桂前期做的事情差不多,但是不能一概而论。

    吴三桂的出发点是为了私仇;屈突通是为了国家尽了死力后,实在无法改变什么,才迫不得已投降;吴三桂所投降的清朝,在明末时属于异族;李唐王朝则不是异族,隋王朝和唐王朝的更替,只能算作汉族统治者内部权力的更换,所以屈突通的行为不属于卖国行为,情节上要比吴三桂同志好的多。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吴三桂同志和屈突通同志在各自的那个时代后期的表现。

    吴三桂,被清朝统治者封为平西王,他还不满足,最后举起了反清的大旗,对他反清的行为,我不持批判态度(因为我认为当时的反清,就和后来的抗日差不多,区别在于满族征服了汉族,而日本没有征服中国),但是由此带来的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阻碍经济的发展,这就不能不说是他的错了。再看屈突通,投降唐朝后,死心塌地的跟着李世民干,没有起过什么幺蛾子。

    而且功勋卓著,为祖国重新一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即使后来不打仗了(因为天下已经统一,基本上无仗可打),屈突通当官是非常清廉的,李世民和魏征曾经谈论过屈突通的清廉,赞叹不已。

    所以屈突通同志的本性要比吴三桂同志正直,清廉的多。这场关于屈突通同志和吴三桂同志的研讨会到此结束,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和与会专家取得联系,与我们观点不一样的。也可以随时与我们沟通。

    现在写下本人对屈突通的一点小评价:品行端正的人,正直的将军。清廉的官员,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如果他自杀了。历史上顶多写下某年某日隋朝将领屈突通因战败,自杀许国,他的历史地位会低很多很多,因为他后来做的事情,他都没有办法去做了),虽然投降,无需指责。初唐,一代名将,一代贤臣——屈突通。

    与此同时。李渊也没有闲着,忙着稳定关中的局势,依旧是接受受降,关键是有的识时务,投降了;有的一根筋,不投降;有的投降的隔着不投降的,想来会师都不能,这怎么办?

    怎么办,也难不倒李渊。他命令李世民率军前去受降,投降的就接受,不投降的就打到他投降为止。总之是先减除长安外围的威胁,然后一举攻下长安。

    李世民一行还有一个更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应叔叔李神通和自己的妹妹,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女中豪杰平阳公主,李渊的女儿。和李建成、李世民都是李渊正妻窦氏所生,后来嫁给了柴绍。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柴绍夫妇身在长安,李渊给他们写信告诉他们。自己将要起兵,希望他们能够到太原来会合。

    收到信的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和我一起走,会惹来麻烦,如果你不和我一起走,你会有危险,这可怎么办呀?”平阳公主说:“你平时挺利索的,今天怎么婆婆妈妈的,你走你的,我一个女人容易躲藏,我自己想办法。”

    柴绍素知自己这个妻子不比其他弱女子,有的男人尚且不及,于是说道:“我不是担心你吗?既然这样,你自己多加小心。”

    柴绍走之后,平阳公主回到鄠县(今陕西省户县)自己的的别墅,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招募山中的亡命之徒,组织一支拥有几百人的武装,支持她老爹的造反事业。

    受李渊造反牵连的不止有平阳公主,还有李渊的堂弟李神通。李神通,名寿,字神通,史书上多是用他的字,少用他的名(李神通死后陪葬李渊于献陵,他的墓现在已经挖开)。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他也在长安。隋朝的官吏要抓他,这哥们很机灵,在官吏来之前逃入鄠县山中,与

    当时,李密和王世充在中原大战,窦建德称雄河北,萧铣起兵于江南,杜伏威扬威于江淮,薛举、李轨混迹于陇右。关中也早失去了它的太平局面,虽然没有什么大佬级人物,也是黑社会遍地。辅佐代王杨侑留守长安的老将卫文昇几次派兵围剿都没有成功,反而激起了人民更加凶猛的反抗。多少家良民被逼无奈加入黑社会组织?

    数不胜数。在那个年代,不是每个人都想造反,而是周围的环境让人不得不反。在关中的黑社会组织中最强的一支是孙华领导的,后来投降了李渊。还有一支是西域商人何潘仁领导的黑社会组织,有众几万人,在司竹园一代独立活动。平阳公主将目光投向了何潘仁,希望能与他们联合。于是平阳公主命令家奴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

    有了人才得会用。平阳公主就是一个很会用人的人,马三宝也正是一个人才,很适合干外交的人才。马三宝和何潘仁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办成了,何潘仁的那几万人现在归你指挥了。一个几百人的队伍招降几万人的队伍,看起来是不是一个神话?

    如果是的话,这个神话在马三宝哪里变成了现实。其实你认真考虑一下就会发现,马三宝在这其中是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有马三宝和平阳公主手下的几百人,何潘仁是不会乖乖投降的。自己当老大多舒服啊,这个道理何潘仁还是懂的。之所以何潘仁这么痛快的就投降了,不是看上了平阳公主,更加不是看上了马三宝,而是看上了他们背后的那个人——李渊。

    难道只是看上李渊了吗?也不是。是看上李渊背后的实力,是看上李渊的本钱——他们没有的本钱。还是那句话,做买卖、谈生意和玩政治都是一样的——都需要本钱。有了本钱,才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大家都是跟李渊混的。比较好沟通,李神通和何潘仁联手打下了鄠县。

    之后。马三宝东奔西走,又顺利的说服李仲文、向善志、丘师立等各路黑社会老大归顺。平阳公主的队伍不断壮大。长安的杨侑看见平阳公主的势力逐渐增长,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