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刘邦返回长安后,陈豨又跑了回来,在代地频繁骚扰,流窜作案,做出来的事情都不太地道。陈豨这段时间虽然蹦跶比较厉害,但只是在城墙外搞搞游行,捎带抢点生活日用品,并没有闹出大的动静。

    直到黥布造反后,陈豨第一时间嗅到了异样的气息,及时派人联络黥布。这一次,他们一拍即合。

    下边的剧情就有些老套了。黥布在中原腹地革命,他陈豨在边疆要塞闹腾。虽然刘邦又搞了一次和亲,稳住了冒顿,但挡不住陈豨闹腾的脚步。当然,冒顿本人还是睁一眼闭一眼,鼓励着陈豨的行为,期望着坐收渔利。这对冒顿来说,应该算是“以夷制夷”吧。

    不幸的是,陈豨虽然爱闹腾,但成效不明显。刘邦三下五除二收拾掉了黥布,他陈豨依然在代郡城外搞游行,没一点实际进展。

    纵然如此,他的行为还是惹恼了刘邦。剿灭黥布后,刘邦派周勃、樊哙率军,又一次北临代地。

    这一次,陈豨没能逃走。因为周勃此来大致分为四步走——引诱、包围、分割、屠杀,一阵连环拳过后,终于在灵丘要了陈豨的命。

    陈豨死了,但他的小弟们并没死绝,还有很多人当了俘虏。其中一个俘虏在写汇报材料时,交代了一件极为隐秘的事。这件事情,定性了卢绾的结局。

    这件事情,让我们到卢绾亮相时再进行介绍吧。现在该让我们这一节的主角亮相了。

    主角就是萧何,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萧何这个人,我们在前边单独设章节介绍的次数比较少,这对他有些不公平,但也很无奈,因为这是他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丞相这个职务,听起来似乎很牛气,但通常情况下是在给皇帝差屁股。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后世的霍光、曹操、张居正之流,就有些特殊,这些人干脆一屁股把皇帝挤过了一边,自己大摇大摆地表演了起来。但总归来说,开国皇帝面前,这种情况是没有发生过的。

    这些年来,一直是刘邦在台面上表演,萧何很不幸地在幕后服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成效显著,也深得老大认可。

    如果剧情一直按这种套路演绎下去的话,相信萧何同志会很不幸地在我这本书里,被单独设章节的机会将少的可怜。

    但幸运的是,刘邦那个主演兼任着导演,经过他深思熟虑之后,终于把萧何拉了出来,站在了舞台的中央,逼着他进行表演。因此,我也只好配合他一下。

    对于萧何,刘邦是比较信任的;事实上,也是一直被怀疑的。在刘邦的心里,没有绝对的信任,只有相对的。“信任”和“怀疑”在刘邦身上成功地实现了对立统一,至于哪个方面占据主导,需要看背景因素和对方的行为表现。

    对于刘邦的这种性格,萧何是深有体会的。

    应该说,萧何从始至终,一直体会着刘邦的这种“对立统一”。只是在过往,“信任”的一方占据优势;而在“黥布”造反之后,“怀疑”的一方占据了主导。这也是我之所以在此专设章节的缘由。

    为能搞明白刘邦,也为能讲清楚萧何,我们还是从事情的最开始说起吧。

    萧何坐上这个丞相的位置比较早,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萧何就被刘邦任命为丞相。从那时开始,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干到死。要是没有两把刷,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萧何的作为是对得起这个岗位的,甚至可以说他是这个岗位上的佼佼者,能和他比肩的虽然不少,但也并不算多。

    刘邦早期忙着和项羽争高下,萧何就义不容辞地搞后勤。老大前边打群架,丞相后方搞支援,配合的非常默契。由于刘邦长期出差,因此萧何长期监国。应该说,能干这份工作,是深得老大信任的。

    然而,萧何还是感受到了刘邦对他的怀疑。总的来说,这种境遇他碰到了四次,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第一次感受,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京索对峙时期。

    刘邦彭城大败后,一路溃逃,幸得韩信巧谋划策,在荥阳、成皋之间拉成防线,挡住了项羽的步伐,开始了几年的对峙。

    那是一段极其艰苦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刘邦依靠身边所有的人,也怀疑着身边所有的人。这些人中也包括萧何。

    刘邦耍手段是一流的,当然,他表现自己怀疑的方式也是一流的。当时刘邦坐镇荥阳,亲临战场,时不时还要和项羽搞一下肉搏,应该说这是一件非常辛苦和危险的工作。

    然而,他觉得自己做的还够不好,还没有待在老家的萧何干的出色。因此,他隔两天会派使者返回关中,慰劳丞相,表达自己对萧何的感激和慰问。

    刘邦的这种举动,传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就有人及时窥见了其中的奥妙。

    一个被称为鲍生的人替萧何分析了其中的关巧,“大王亲临险地,风餐露宿,却对丞相屡次慰劳,此见疑也。”

    鲍生的话让萧何一凄。的确,刘邦的行为的确耐人寻味。随即问道:“奈何?”

    “可遣子孙兄弟于前线军中,如此,大王定将释疑。”

    随即,萧何将全家成年男丁,送到了刘邦的面前,开始为老大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也许你可能会认为,萧何全家跑到前沿阵地,生存环境比较危险,活命的机会将很小。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人跑来后,刘邦根本没舍得让他们去前线和楚军对砍,而是留在了身边,干起了文秘、护卫之类的工作。待着老大的身边,危险系数并不算太大。

    萧家老小能够享受这种待遇,是很好理解的。

    对刘邦而言,这些人的存在是一个筹码,这个筹码是保证萧何认真办事的根本。如果让他们上阵厮杀,一不小心死那么一两个,说不定会让这个保障机制过早地失去价值。因此,萧家的这些人,被刘邦很认真地养了起来。

    说来事巧,自从萧家老小做客军中后,刘邦也懒得慰问萧何了,甚至时不时还派人过来骂他两句,敲打敲打。

    刘邦的性格,萧何很了解。他既然张口骂人了,说明自己安全了。这一次“见疑”风波,就这样轻轻地被翻了过去。

第九章日落长河—(二)萧何的痛苦(二)() 
至此以后,每逢刘邦出差,萧家父兄子弟都第一时间夹起皮包,屁颠屁颠的跟在身后,老老实实地搞服务工作。

    这些人有没有干活我不敢下定论,但他们在老大面前的晃荡还是颇有成效的,因为刘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拿萧何说事。

    也许会有人说,老萧家真是人才匮乏,萧何那么牛气,竟然没有一个兄弟子侄在战场上露脸,除了成功地当了段“人质”外,似乎什么都没干。

    事实上,没成绩就是最大的“成绩”,别说这些人没敢怎么表现,纵然想表现刘邦也不会给他们这种机会。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只是个“保障机制”,如果放他们出去,若那位仁兄一不小心丧了命,就不太好向萧何交代,也会让这个保障机制有些褪色。更重要的是,萧何坐镇老营,权力已经大的没边,如果让他的家属们接触到兵权,那简直是在玩火。刘邦没那么傻。

    这种套路,一直持续到刘邦称帝。大封天下时,这些人都混到了封赏,甚至都有了自己的“食邑”。老萧家真是成绩斐然,让同时代的很多人羡慕非常。看来常在老大面前晃荡还真是件不错的事情,最起码能混了个脸熟,多少都会有些收获。难怪一些人热衷于领导的行踪,生怕跟不上老大的脚步,原来如此。

    刘邦称帝后,几次出差旅游,没再叫这些人来陪。既然没有了保障机制,就容易让刘邦犯病。

    刘邦的疑心病就又犯了。

    汉十一年,陈豨造反,刘邦亲率大军赶去了邯郸。在这里,刘邦按照惯例打了一阵连环拳。

    就在刘邦勾着脑袋表演时,韩信的不地道行为暴露了。最终在萧何的努力下,韩信成功地交出了性命。当然这些事情我们在前边是做过介绍的,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及时地向他表达了感谢——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甚至还调拨五百护卫随身保护。

    在很多人观念中,相国和丞相是一回事,事实上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出入的。

    “丞相”这是个岗位名称,简单说来,这个岗位是百官之首,是个常设职务。整个封建王朝,几乎一直延续着。直到那个叫朱元璋的狠人横空出世,硬是组建了“内阁”,废除了丞相。朱元璋是个劳动模范,他精神好、体力足,皇帝、丞相的活一肩挑,干得风风火火。可他的后继者们却尝到了苦果。最终明朝的“内阁首辅”就重新承担起了“丞相”的工作职责。清朝前期,沿袭了明朝官职体系,依然让“内阁”代替丞相。直到雍正之后,又架空内阁,成立了“军机处”,统掌军政大权。这就是丞相的沿革。

    至于“相国”,并不是一个常设职务,是个断断续续存在的岗位,很多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名誉”上的封号。早在战国时候,称为“相邦”,刘邦称帝后,为避讳改为“相国”。这个职务,在战时的权力要比“丞相”牛气的多。简单点说,“丞相”只管全国行政工作,而“相国”则是军政大权一肩挑。当然,这个职务的权力大小,关键还得看是谁坐在那张龙椅上。如果龙椅上的那个人实力不济,很可能被弄成一个摆设,犹如吕不韦欺负小嬴政时的情景。也就是说,这个职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行使一些皇帝的职责。

    也就是说,刘邦这次为萧何安排的岗位,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大,只差没封王了。

    萧何封邑进爵,圣眷日隆,因此,很多人前来道贺。那场面,真是满堂春色、喜气盈庭。

    当然,萧何本人也非常高兴,大摆酒席予以庆贺,整个萧府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披麻戴孝地跑了进来。进门后一头爬在萧何的面前嚎啕大哭。这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真不知道哪个不长眼的家伙会在这个时候翘辫子,嗝屁的太不是时候。

    就在大家纳闷的档口,只听爬在地上的那个人念念有词,“萧丞相,你死的好早啊!”

    这一下,萧府上下可炸了锅。真没想到,竟然有人跑到相国家里砸场子,要么是神经有问题,要么是黄汤喝多了,或者是嫌自己活的时间太长了。

    因此,有人上来骂,还有人上来打,更有人准备冲过来把他扔出去。

    就在大老伙撩胳膊准备干些实事时,萧何竟然伸手予以制止。

    应该说,这是萧何的老熟人,他的名字叫召平,原是秦朝的东陵侯,行事不拘一格。要是你度量不够大,千万别和他说话,不然能把你气死。真不明白,他当初是怎么在胡亥手下混过来的,还保住了脑袋,不能说不是个奇迹。秦亡后,召平隐居种瓜,味极甘美,时人故号东陵瓜。萧何入关,闻知贤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计议,获益匪浅。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萧何就是个真宰相。他虽然满肚怒火,但还是想听听这个召平能有些什么说辞。

    萧何不无生气地问道:“我进位相国,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在地上爬了起来,拍了拍衣衫,咧嘴一笑,看看了周围,不置一词。

    萧何会意,摆了摆手,示意群僚回避。

    待闲杂人等离开后,召平一抹嘴,开始说话了,“公祸患至矣。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设置卫队,我揣度主上因韩信刚反,现又疑公。况且,卫队只为护公?难道……”

    召平的话没说完,萧何伸手挡住了他的话头。召平的一席话,让他满腔的怒火消泯于无形,替代的是满身冷汗。的确,刘邦的性格他萧何是了解的。刘邦每做出一件事,你如果不想明白前因后果,可能连死都不知道是因为个啥。

    的确,召平是对的。

    萧何连忙问道:“该当如何?”

    召平又咧嘴笑了笑,“公可辞让封赏,以家私资助军需,如此,圣上定将释疑。”

    萧何的冷汗渐渐落了下来。

    当天,萧何遣使赶去了邯郸,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和诚惶诚恐,辞让封赏,不敢授命。几天后,又变卖家私,换成军需,送往刘邦大营。

    刘邦笑了,他就要萧何的这个态度。每次他外出旅游,眼角的余光都一直盯着老家的萧何,这一次他放心了。实际上,萧何上一次辞让封赏,得到了刘邦认可,最终只是减去了五千户食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