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信刘贾自从称王后,都没怎么锻炼身体,因为他的长跑水平很一般。他跑到富陵还没喘口气,黥布就追了上来。这里是刘贾的最后一站,因为黥布赶上后,一点也不给他面子,直接砍掉了他的脑袋,过早地结束了这次长跑比赛。

    刘贾的表演就到此为止了。

    我在这里把刘贾讲的有些不济,这的确是事实,但也不能全盘否定他的功绩。虽然他这次的表现很差劲,但还是给黥布制造了些麻烦,在黥布旅游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些障碍,关键是为刘邦调集大军争取了些时间。这是他的功绩。

    当然,如果他能搞个重点防守,拖住黥布,等刘邦赶来后合伙欺负黥布的话,那他的名字可能在我们这本书里出现的频率会更多一些。然而很可惜的是,他没有这么做。

    黥布搞完了刘贾,另一个人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他的眼帘。这个人就是楚王刘交。

    前边介绍过,刘交的专业特长是写诗,在打仗这个学术领域里,他还不如刚刚丧命的刘贾。

    黥布来了,当然刘交也准备做些工作。他虽然是个学究,但也决不是任人欺负的主。在黥布赶来之前,他也做了个自认为很上档次的军事部署。

    他的部署是这样的,把楚国大军兵分三路,摆成犄角之势,准备采取侧翼包围、互相救援的办法,让远道而来的黥布喝上一壶。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布局不错,这种布局说不定还能包了黥布的饺子,一不小心还会要了黥布的命。

    的确,如果把人都整成个机器,没有思维、没有想法,那这种布局完全可行。当然,如果刘交率领的楚军是学过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军队,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这么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孙子兵法里有这么一句话:“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这是我在孙子兵法里那几段长篇大论中,摘抄合并出来的一句。古人说话比较饶舌,让我们看起来比较费力。翻译过来,意思就很浅显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军心容易涣散,因此要统一军队的意志。

    然而刘交一直以来在搞《诗经》研究,对孙子并不怎么感冒,因此,他不准备借鉴老前辈说的话。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没注意到其中的危险,就在双方开展前,就有人建议:兵分三路,如败一军,则其余皆散,如何相互救援?分兵不如合兵。

    不幸的是,刘交根本听不进这些人的话。

    实践的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最终对阵的结果,真的验证了这一点。

    黥布到来了,逮着一军穷追猛打,把这些仁兄们折腾的哭爹叫娘,而另外两支部队根本没过来帮忙,直接解散,回家种地去了。

    刘交傻脸了,面对这种局面,也只好拍拍屁股走路了。

    不过刘交应该在研究《诗经》的同时,还是比较注重锻炼身体的,因为他这次跑的比较彻底,一口气跑到了蕲县(今安徽宿县)。到这里后不用再跑了,因为刘邦已经赶到了这里。

    接力棒交给了刘邦,下边的工作就由刘邦亲自来搞吧。

第八章红霞万里—(三十九)黥布造反(九)() 
刘交长跑的速度不慢,黥布追人的效率也不低。在刘交刚跑到蕲县没两天,黥布大军也开到了这里。

    然而追到这里后,黥布停下了脚步。当然他也不是突然良心发现,准备收手,而是在这里碰见了尊大神。这尊大神就是刘邦。

    黥布抓破脑袋也没想到刘邦会亲自跑来。在这个老家伙面前,黥布不自觉地矮了三分,有些底气不足。

    黥布心虚是基于两方面原因的。

    一是刘邦打仗能力极为过关,一般人在他面前耍的小把戏是很难起到作用的。更重要的是,刘邦这次亲征,带来了二十万精锐,并且还带来了一群猛男。刘邦摆出来的这种架势,明显是跑来决战的,想想都让人害怕。

    二是黥布一直以来对刘邦有种说不出的恐惧。要说黥布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二百五,可每次在刘邦的面前,他都会产生一些莫名的难受,让他小心翼翼。这种感觉在项羽面前是没有的,然而自从投奔到刘邦手下后,这种感觉却异常强烈,具体缘由可能连他自己也说不出来。

    刘邦似乎有一种能力,他能窥见别人的内心,别人每一个举动,甚至每一次心理活动,好像都逃不出他的眼睛。时而鼓励两句,时而臭骂一顿,时而还会点出一些自己心中暗藏的那些不是太好的东西。他的这种能力,着实让人恐惧。

    正因如此,黥布一直以来都比较老实,只要刘邦放出话来,他从来没敢说个不字。“一物降一物”,刘邦就是他的克星。

    他这次造反,就是基于刘邦不会亲自前来这一点上的。除过刘邦,剩下的那些人,无论是周勃、樊哙,还是夏侯婴、灌婴,黥布是根本不放在眼里的。

    黥布的确够狂,不过他是有这个实力的。

    然而,刘邦亲自来了。黥布当初的那个“造反成功的理由”被打破推翻了。

    虽然有很多不利因素,但此时的黥布已没得选择,“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的黥布只能硬着头皮搞了。因此,黥布壮了壮胆,准备响响亮亮地和刘邦叫一次板。

    要说黥布的能力也不是白给的。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黥布是个牛人,他带出来的这支部队绝对算是精锐。更重要的是,在前段时间,黥布大军所向披靡,士气高昂。

    打仗这种事,士气是很关键的。这次和刘邦乍然相逢,就让黥布占尽了便宜。

    在蕲县西边的会甀,两军二话不说就开始了肉搏。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下来后,初来乍到的汉军渐渐不敌,向后退缩。

    这次对砍,黥布找回了面子,也拾起了信心。此时的他,甚至还有些快意。如果能够在这里一举灭掉刘邦,自己的前途就不可限量了。他甚至开始幻想自己做上龙椅的样子。

    而此时的刘邦却是沉闷的,他的确身体有恙,千里迢迢跑来,一路颠簸,更让他难以消受。并且跑到这里也没来得及休整,连口中药也没喝,就开始和黥布对砍。的确是够辛苦的。

    在双方对砍过程中,黥布大有“擒贼先擒王”的意思,催动大军一门心思想向刘邦所在地招呼。更为夸张的是,在一轮轮对攻过程中,一枚流失直奔刘邦而来,虽然没要了他的命,却也把他伤的不轻。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次遭遇战打到这种地步,黥布完全占据了主动。

    此时的刘邦多少还有些无奈,最终退军庸城,坚守不出。夸张的是,刘邦一边搞防守,还一边搞建筑——加高城墙,大有长期落户的意思。能被黥布折腾到这等地步,也真是够丢面子的。真不敢想象,如果韩信、彭越没死,现在和黥布一起闹腾的话,汉家天下会是个什么个样子。

    “三个和尚没水喝”,韩信、彭越、黥布这三个人就是如此。彭越和黥布明明知道自己的结局不会比韩信好多少,可就是不动,盼着先让别人去干活,去当那个出头鸟,自己好坐收渔利。结果被刘邦一个一个收拾掉,弄到了这个地步。

    我虽然这么说,只是为韩信和彭越的死感到不值。但对天下的安定,以及老百姓的性命而言,韩信等人的死是值得的。他们这种超大型军阀,迟早会站出来造反,纵然他们不反,其后代一定不会老实。因此,对于他们的死,我是支持刘邦的。“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名将的悲剧,却是天下黎民的幸事。这类故事,让人伤怀,但也让人无奈。

    此时的黥布多少是有些惬意的。他现在全部心思放在了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城池上,一天到晚敲打的不停。

    然而,黥布还是不怎么了解刘邦,刘邦的防守通常不是被动的。一般情况下,如果刘邦亲自在正面搞防守的话,你就要小心自己的后方了。当初,刘邦就是靠这一手,硬是拖垮了项羽,现在他又准备拿出这一招来对付黥布。

    黥布是项羽的翻版,既然项羽最终被折腾的体无完肤,那你黥布的结局一定也不会好多少。

    就在黥布盯着庸城轮番敲打的期间,一支骑兵转而向南,绕道九江,跑到了黥布的大后方。这支汉军的主将也是我们的老熟人——灌婴。

    前边介绍过这个人,他是个爱惹事的主,一天不打架,浑身都痒的慌。这次他偷偷溜到了黥布的大后方,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次瘾。

    在这里,他犹如入无人之境。具体怎么打的,我不想胡编乱造,因为史料里没有记载,但他的成绩我们还是可以排列一下的。这些成绩很能说明些问题。

    攻相县,大败黥布别将的军队,斩杀亚将、楼烦将共三人;大败淮南上柱国和大司马军队,亲捉左司马一人,斩将十人;随后一直把淮南败将残兵追到了淮河沿岸。

    黥布跑到楚地和刘邦搞对峙,结果灌婴跑来他的老家,没头没脑地搅和了一顿,一举拿下了淮南。

    如此一来,轮着黥布傻脸了。因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缺粮。他和项羽的遭遇真是如出一辙。

    如此一来,士气大丧,这一下轮到黥布挠头了。

    随着战局的变化,刘邦又慢慢直起了腰杆,他该站出来表演了,因为钻在庸城的这一阵让他有些憋屈。

第八章红霞万里—(四十)黥布造反(十)() 
今早,一个好友向我提了个问题:说灌婴跑去淮南,在黥布的老巢肆无忌惮的闹腾,为何黥布不回军救援,傻着脸和刘邦搞对峙?

    听完他的话,我发现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我漏掉了两个人,一个是齐王刘肥,另一个就是齐相曹参。

    在此虽然说到了两个人,实际上在这次活动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曹参。

    就在灌婴骑兵奇袭淮南腹地时,黥布也做了些动作,可他的这些动作却被及时赶来的曹参消泯于无形。

    虽然黥布在和刘邦的第一轮pk中占据优势,甚至把刘邦赶进庸城,不敢动弹。然而,黥布自己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刘邦带来的是十几万手提武器的正规军,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自己的兵力并没有占绝对的优势。虽然自己千方百计想尽快解决掉刘邦,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无论他怎么敲门,刘邦就是不让他进去。这让战局陷入胶着。

    但此时的黥布,却不情愿轻易撤军,原因也很好理解,好不容易逮住了刘邦,如果此次不解决掉他,那将来则后患无穷。眼前的这个诱惑太大了。因此,黥布把自己的目光全部倾注在面前的这座小城上。

    我们经常说,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黥布这一次就是这么个观点。丢掉淮南无所谓,只要能灭掉眼前的刘邦,那天下就唾手可得。这就是黥布此时的想法。

    虽然黥布要抓主要矛盾,但也并不是对老家不管不顾,毕竟那是他的军粮和兵源的供给地,更是老婆孩子的居住地,他还是比较重视的。因此,黥布在得到灌婴的动向后,及时派人提醒自己的上柱国和大司马——“守城勿攻,拖住灌婴,待自己解决掉刘邦后,合兵击之”。

    黥布操透了心,可上柱国和大司马却很不争气,把他的话当成了耳旁风,左耳边进有耳边出,没留下一丁点痕迹。上柱国和大司马根本就不愿意搞防守,他们觉的这样做很丢人,所以主动出击,去找灌婴打架。可不幸的是,他们的表现太为差劲,在灌婴骑兵的冲击下,几乎全军覆没。

    随即,黥布调动留守荆地的大军准备渡过淮河,支援老巢。但这路大军并没能出发,因为有人赶了过来。

    赶来的人就是刘肥和曹参。

    刘肥根本没带过兵,能力也很一般。但这位仁兄比较活泛,也比较有眼色,比二弟刘盈要滑头的多。应该说这为仁兄是个热心肠,也喜欢凑热闹,在他的那些兄弟之中,他是个比较喜欢热闹的人。当然,还有比他更爱凑热闹的人,待我们以后再加以介绍。

    由于刘肥出身不好,很不幸地被排除在“太子”的候选名单之外。正因为此,可能让刘邦有些过意不去,为他做了些补偿,早在韩信改称“楚王”后,就封刘肥为齐王,王齐地七十二城。

    在老刘家,刘肥是第一个被封王的人,他的地盘也是最大、最富庶的。能得到这么个结果,也该知足了。

    刘肥称王后,刘邦派来了一个极为信任,能力也超强的人前来辅佐。这个人就是曹参。这个人的到来,对刘肥的影响真是太大了。可以说刘肥这辈子能够混个自然死亡,和这个曹参有莫大的关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