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干就干。也不做准备,直接召集臣属,打开天窗说亮话,商议造反。

    他慷慨激昂地表完态后,淮南国丞相站了出来,“如要发兵,臣愿为统军将领。”

    听丞相这么一说,刘安乐了。难得丞相如此热心,积极主动地帮自己解决难题。既然如此,那就是你吧,反正我也不懂军事。

    就在刘安怀揣感激之情准备睡觉时,丞相有了举动。不过他的举动把刘安搞的眼花缭乱。

    丞相得了军权后,放出话“护卫大王”,并当即派兵里三层外三层地把王府包围了起来,别说外人进不去,连刘安自己都出不来。

    接下来是修筑城墙,整军备战。但其选择的对手不是朝廷,而是刘濞。

    传檄竟然传出了反效果,是刘濞始料不及的。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檄文在另外一个地方竟也有相似的效用。

    这个地方是齐国。

    当檄文传到齐国后,刘将闾开始犹豫了。事实上,他这么多天来一直在犹豫。

    前些天刘卬撺掇刘兄弟造反,当时刘将闾就不太看好此事。现今事到临头,的确该做出抉择了。

    就在此时,济北王刘志慌不择路地跑了过来,斥退左右,劈头盖脸就问了一句,“真要反?”

    刘将闾一脸茫然,在六兄弟中,他俩关系最好,说话也很直接,“你说怎么办?”

    刘志压低声音,几乎是在自言自语,“不如做观其变!”

    刘将闾默默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刘濞这篇檄文所引起的反效果还不仅这些。当吴使捧着这篇瞎扯淡的东西送给庐江王刘赐时,刘赐微微一笑不置一词;而衡山王刘勃却反映强烈,当即表示要效忠朝廷,誓于属国共存亡。(未完待续)

    ps:由于头绪太多,感觉不是太好,似乎没把这篇内容写全、写好。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 
刘濞的这篇檄文虽然写的很精彩,口号也提得很响亮,但效果并不太好。

    这大出了他的所料。

    按照他的本意,这篇文章下发后,天下诸侯将群起响应,一时三刻能把聚众造反工作搞成组团旅游活动,只需手拉着手到长安转一圈,就可大功告成。可不成想弄成了这么个结果。

    这也怪不得旁人,只能说他刘濞没认清形势。

    造反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弄错了还能扭回头重新来过。一旦上了这条贼船,想下来可就难了。朝廷“削藩”,在理论上诸侯们都将是受害者。但这只是理论上而已。毕竟没削到自己的头上,就算有朝一日“削”掉几个城池,仍不失是一方诸侯,最起码日常生活无虞。

    可一旦跟着刘濞造反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好好的日子不过,去搞刀尖上舔血的干活,况且不见得能成功;纵然成功,自己依然是个诸侯,还不见得有保障。既然如此,何必蹚你这潭浑水?

    心理层面上已然接受不了,技术层面就更不可理喻了。

    刘濞为了显摆自己的实力,也为给诸侯们壮胆,好让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他把兵力、财力、以及外援都介绍的清清楚楚。听起来很热闹,但经不住推敲。

    有些时候,谎话不能侃的太离谱,否则会适得其反。没了可信度,就只能是“没钱赚吆喝”。自己逗自己开心算了。

    首先说兵力。

    吴国再富,人口再多,也不可能凑足他所说的50万精兵。

    西汉刚建国时。总人口也就在1500万左右。历经三代,在“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人口增长的确迅速。到汉武帝初期(汉匈决战前),达到最高峰——5700万(包括领土扩张)。也就是说,从七国之乱至汉匈决战还有二十多年时间,按此倒推,汉景帝继位初期。人口最多也只有3500万左右。

    他吴国才多大地盘?不到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况且是穷山恶水的丘陵地带(在当时)。总人口能达到150万就阿弥陀佛了。在这个总数中,除去女人、小孩及老弱病残,就所剩无几,能凑足25万人已算他刘濞有能力。

    各路诸侯都不是傻子。这么多年来。朝廷想方设法削弱大家,实力都很有限,能凑个十万大军已经很牛了,大部分诸侯砸锅卖铁也不过三五万人。可刘濞很能吹,张嘴就说自己有50万精兵,听起来热闹,却没一个人相信。事实上,刘濞还真算是个“牛人”,他把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男丁全部集中了起来。兵力的确很“雄厚”。不过要缩水很多——二十万。

    连刘濞自己的兵力都不能相信,其他方面军就更不靠谱了。

    兵力水份大,财力也不例外。什么“钱到处都是。多得花不完”,真是说谎话不打草稿。

    有个矿山就了不起了?朝廷的矿山多了去了,也没见刘恒父子有“花不完”的一说。后宫妃子们还要搞纺织,夸张的是刘恒还会穿补丁。皇帝还没夸下这海口,你刘濞一个土财主就敢拍胸脯喊“自己很有钱”,也太自不量力了吧。还说什么“钱到处都是。多得花不完”,这明显是瞎球扯嘛。

    刘濞这篇檄文在各路诸侯面前传阅一遍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骗子。

    檄文能传出这么个效果,真不知道刘濞作何感想。

    事实上,刘濞顾不上想这些,现在的他还正惬意着呢。当闻得淮南王刘安将“发兵响应”时,他激动的坐不住了。刘安信口开河的一句话,坚定了刘濞的决心,他认为绝大部分诸侯都会像刘安一样“无厘头”。

    既然如此,啥废话都不用说了,干吧。

    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刘濞起兵,西渡淮河,进入楚国。两家合兵一处,开始了这次汉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七国之乱”。

    刘濞准备分三步走。

    第一步,吴楚联军向西挺进,赵国及齐地诸军及时靠拢,会师梁地;

    第二步,合兵灭掉梁王刘武后,继续向西,拿下荥阳,攻克洛阳;

    第三步,以洛阳为临时驻地,挺进关中,占领长安。然后杀了晁错,干掉刘启,自己当皇帝。

    之所以他会选择梁国这条路,一是离长安很近;二是要先剪除朝廷羽翼;三是为第二步做准备,因为梁国就横亘在荥阳之东,不干掉刘武,荥阳和洛阳是肯定去不了的。当然,他清楚这一步走的将会很艰难,因为刘武的实力很强劲,一点也不比他刘濞逊色。这得益于朝廷的扶持。

    刘濞选择洛阳作为第二步的目的地,也是做了充分考虑的。洛阳是汉朝的东都,城大人多,政治意义也很明显。只要打掉荥阳、占了洛阳,此次革命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就算灭不了刘启,最起码称帝关东,分而治之的机会是有了。

    关于第三步实际上无需解释。大可用直尺在地图上比划比划,两地的距离并不太远。如果占了洛阳而不去长安,就有点浪费感情了。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不错的行军路线,刘濞的如意算盘打的很不错。

    当然,能否顺利执行这条路线是有个前提的——各路诸侯配合,就算不出来帮忙,至少得腾出路来让自己通过。打仗就是打时间差,如果自己在路上磨蹭时间太久,那就不是太好了。

    而事实情况却并不像他考虑的这么简单,因为很快就面临了一个问题。不,是多个问题。

    因为他拟定的这条进军路线首先需要经过淮南。

    当然,此时的刘濞没想这么多。因为淮南王刘安曾表示给予支持,就算衡山王刘勃唱反调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孤掌难鸣,在吴楚联军面前闹不出什么花样。

    可当刘濞高高兴兴地跑到淮南后,问题出现了——刘安不但没出来接他,反而被弓箭乱射了一顿。并且又得到消息,庐江王刘赐、衡山王刘勃严守城池,很不配合。当然,刘安现在正处于软禁状态,根本出不了门。

    这么个情况让刘濞勃然大怒。娘个蛋,老子“无私”为大家谋福利,刚迈出一步就碰到这么三个愣头青。没办法,打吧。

    的确,不打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不打掉这些人,自己也通不过;就算通过了,粮路也很危险。

    就这样,刘濞在这里搬了十几天砖,最终把刘安兄弟三人赶的四处乱跑。(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 
刘濞在淮南忙着挖城墙,齐地的刘卬也没闲着。

    在刘濞宣布起事后,刘卬及时响应,通知自家兄弟们合兵一处,准备向西进发。

    很快,刘辟光、刘贤、刘雄渠纷纷带人赶了过来,可刘将闾和刘志却迟迟不见人影。这让刘卬有些焦急。说好共同起事的,难道这两个家伙变了卦?因此,派人前去催促。令刘卬惊诧的是,派去的人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随即又派了几波暗探过去,很快收到了一个消息:刘将闾、刘志全无出兵意向,反而在加高城墙。刘卬心中暗紧:坏了,这俩家伙要反水。

    刘卬的计划完全被打乱。

    本准备西进,暂时看来是执行不了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封地离的太近。齐地合起来虽然很大,可被拆解六七块后,就成了屁大一块地方,挤得慌。一旦四人离开属地,刘将闾只需一支骑兵南下,就可以轻松脑端掉他们的老巢。既然是在造反,有没有老巢倒无所谓,关键是粮草供应就成了大问题。为安全起见,刘卬四人决定北上,先解决掉刘将闾再说。

    也许有人会疑惑,明明刘将闾和刘志都不配合,为什么偏偏去找刘将闾的麻烦?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因为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选择的方向。济南在临淄之西;胶西、胶东、淄川都在临淄东南,其中淄川离的最近。刘将闾恰好就住在临淄。而临淄又恰好挡在济北王刘志之前。这么好的挨打位置,不先去欺负他一把,简直对不起大家。

    很快。刘卬亲率四路大军北上,势如破竹。就在刘卬大军高歌猛进时,刘将闾也坐不住了,赶紧派人进京求援。

    使者前脚刚走,刘卬大军就开到了临淄城外。

    在这里,刘卬碰到了难题。

    刘将闾不知道啥时候已把城墙加高、加厚,甚至颇有创意地用石头泥土把门口给堵了上去。大有和临淄共存亡的意思。

    刘卬不考虑这些,既然来了。就不能让刘将闾好过。当即催动大军攻城。可攻来攻去,毫无进展。

    一怒之下,刘卬结结实实地把临淄城围了起来,别说人。连只鸟都飞不出来。当然,就算刘将闾想出去也没大门可走。

    但问题出现了。刘将闾虽然出不来,可他刘卬也进不去。带十几万大军,不是开篝火晚会来了。可自己偏偏不争气,无论怎么努力,甚至有几次军士爬上了城头,最终还是被人家毫不客气地赶了下来,折腾来折腾去,最多也只是摸了摸城头而已。

    无奈之下。刘卬围紧临淄,本着饿死刘将闾的决心住了下来。

    而城内的刘将闾也很痛苦。虽然不愿意陪着刘卬造反,可自己也不愿意被饿死。说到底。他并非对朝廷有多么忠心,只不过觉得造反毫无前途罢了。可现在倒好,被包了饺子,虽然城内粮草暂时充足,短时间内为生命危险,但这毕竟不是长事。

    因此。刘将闾派人去和刘卬谈判。

    刘卬无所谓,既然来了那就谈呗。反正闲的没事,有人聊天也是件很不错的事情。

    双方就各自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刘将闾表示自己不愿意和刘卬打仗,也不愿意陪他造反。建议双方罢兵,你去造你的反,我守我的城头。

    而刘卬却很坚决。要么陪我造反,要么交出城池滚蛋。如果主动出降饶你小命,若不然就等着饿死吧。

    谈来谈去,双方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都不肯让步,最终不欢而散。

    谈不拢那就接着打。可打了一阵还是没进展,那就接着谈。就这样,双方打打谈谈地僵持了下来。

    刘卬把自己的造反事业搞成这么个局面,真是太有才了。刘濞几个月后送给他的那个评语真得挺有深度——废物!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位仁兄还会把这个场景演绎三个月,我们就不陪着他们在这里折腾了。

    吴楚大军正在刨墙根,刘卬四兄弟也在挖砖头,六个王爷都闹了起来,还有一位仁兄没来得及介绍——赵王刘遂。

    也许有人会认为,赵国身处腹地,与梁国接壤。照刘濞拟定的进军路线,刘遂应该第一个抵达梁国城外。按常理推测,这位仁兄最容易做出成绩。

    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这位仁兄根本没动静。

    当然,我这么讲也不全对,刘遂也是有所举措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