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匈奴大军在回中宫惬意地烤火时,张相如、董赫二十万大军及时地抵达了彭阳。
由于匈奴人受生活习惯影响,当初攻下彭阳后,并没怎么设防,这让张相如轻轻松松地找到了个栖息地。汉朝二十万大军开进彭阳城后,稽粥继续南下的道路也基本上被堵死了。
这个消息让稽粥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刘恒的动员能力如此强劲,短时间内竟然能组织一支庞大军团。
稽粥是个不服输的人,虽然前期是突袭,但既然敢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地跑来,就不怕打硬仗。因此,整顿人马,直指彭阳。
可稽粥这第二次光顾,就没以往那么顺利了。他打马跑到彭阳城外,张相如很不客气地用弓箭招呼了他一顿,把马背上的稽粥气的哇哇乱叫。
可城内的张相如却乐的大笑。手下二十万大军,稽粥却用十四万骑兵攻阵,他要不乐得开花才是怪事。说实话,他就怕稽粥不来彭阳,而在汉军四壁合围完成前,四处乱窜。现在你稽粥来了,正中下怀。
稽粥在城外攻打了两天,毫无结果。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身边的中行说讲话了。这个汉奸的花花肠子很多,给他的老祖宗们填了不少麻烦。
中行说的话是这样说的:“大单于何不示弱汉军,假装退却,诱敌出城而歼之。”
稽粥狞笑着看了中行说一眼,用马鞭指着他,冲身边的人说道:“就按他说的办!”
当日,匈奴大军退后二十里。
次日,再退二十里。
这个状态一连持续六七天。
匈奴人的举动让彭阳城内的张相如和董赫坐不住了。说白了他们这次就奔着挨打来的,如果稽粥现在撤出战场,扭头回家则罢了,但要是突然抽筋,绕道往长安跑,闯出祸来,刘恒肯定饶不了他姓张的和姓董的。
没办法,出去吧,就是送也的把稽粥送回他老家,不能让这位老兄再四处乱转了。
但这两个人并没有傻着脑袋倾巢而出,留张相如继续守城,董赫率军十万出城追击。
大军出城了,这是一次危险的举动。应该说,此举正中稽粥下怀。
幸运的是,董赫身边待了一个年轻人,名字叫程不识。
也许有人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可在汉朝,这个名字却和那个“李广”是并列的,甚至要排在“李广”之前。
就在董赫撩裤腿追击匈奴时,程不识站了出来:“将军勿急,可将大军分为四队,前后两军为步兵,徐徐前行;两翼之军为骑兵,左右护卫。若有变,亦可应之。末将愿率前军前往。”这句话,救了董赫的命。
董赫点了点头,按程不识的建议摆出了一个奇怪的阵型。在经典游戏“三国群英传中”有一个玄襄阵型,在游戏中,这个阵型很扯淡,玩家们通常不喜欢这个造型。然而在实战中,这却是一个挺不错的布阵方式。
就这么个阵型,与其说这是在追击匈奴,不如说是列队游行。你想,步兵在前提两条腿去和匈奴人的大马赛跑,想想都觉得是件很无厘头的事情。
然而这个无厘头的布局,决定了整个战役的局势,因为这是一个步步为营的打法,稽粥这次算是深有领教。
提着两腿走路汉军很快追上匈奴骑兵。当然,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他追上了匈奴人,而是他还没追出多远,匈奴人就主动扑了过来。
匈奴骑兵的确不是盖的,很快把最前边的程不识围在了中间。
这个局面,稽粥应该很快乐。而事实上,他也并没有高兴起来。因为他刚把程不识围起来,汉军后队也很快跟了过来,并不失时机地把一些匈奴人给围了起来。如果仅是如此也就罢了,关键是汉军两翼骑兵却在匈奴骑兵的屁股后边频繁骚扰。
你围我,我围你,汉匈两支大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搅合到了一起。更为关键的是,就在两支部队难舍难分之时,彭阳城内的张相如也不甘示弱,立即带队又在最外层设置了个包围圈。
骑兵若发动不起冲击,威力立马减半。这个景象,在白登之围时曾出现过。冒顿当初很是头疼的事,稽粥也适时地体会一把。
仗打到这种地步,稽粥这次旅游活动基本上可以收场了,因为刘恒这次派了四路大军,仅这第一路已让他头疼,其他三路若要赶来,说不定还真能包了他的饺子。
然而,稽粥不是孬种,咬着牙和汉军对阵了几天。当然,在这几天里,过的最难受的非程不识莫属,因为这位兄弟被围在正中央。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十二节好一根搅屎棍八()
事实上,此时的稽粥也清楚该结束这次旅游活动了,你现在要再给他提“消灭汉朝”这个远大理想,他会认为你是在骂他。可稽粥死要面子,让他这么灰头土脸地回家,那是痴心妄想,怎么着也得沾点便宜再走。因此,稽粥催动大军向汉营发起了连番攻击。
战马狂嘶,箭矢如蝗。这是汉匈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肉搏。
应该说,稽粥在这场战役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为他带来的清一色的骑兵。
在两军对垒中,骑兵占据优势,这是无可争议的,因为毕竟他们跑的快。打与不打这个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他们的手上,想走就走,想来就来,高兴了搞冲锋,憋屈了就在远处观望一阵。
可步兵就没这份优越感了,短跑速度再快,也快不过战马,要让十几万人全部练成飞毛腿好像也不现实。如此一来,步兵一旦被围,通常情况下是原地不动的,摆个阵型,给对方的骑兵当靶子。如果你够硬,够结实,并且箭矢够用,也许能多抵抗一阵,否则会很快玩完。
幸运的是,这次被围在中间的是程不识。如果稽粥晓得程不识随后几十年的看家本领的话,或许早就撤出了战斗。
说白了,程不识这一辈子最擅长的就搞防守,他的军队也一直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左右掩护、前后呼应等等一系列招数都要用上,并且安营扎寨也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他和匈奴人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败过,匈奴人从没在他身上讨到便宜。不过我告诉你,他也从来没有大胜过。
他的这种打法的确不可能大胜,因为他最擅长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靠防守要想大胜匈奴,简直就没天理了。
但这种打法并非程不识首创。事实上,曾经存活上百年的秦朝铁骑靠的就是这种打法。
秦军之所以擅长防守,是与他们装备分不开的。秦军的武器装备极为厚重,盾戟铠甲都很有分量,总重量要在六七十斤以上。防守起来,盾牌在前,长戟在后,抗击打能力很强;但冲击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毕竟背着如此分量的东西跑起来不会太洒脱。
如此一来,秦军行动相对比较缓慢,但步步为营,极其结实。无论是阵前防御还是攻城略地,都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比较扎实。这个特点,对付东方列国很有用。因为列国都是一城一池的划分地盘,秦军打掉一个就赖着不走,并且还不容易被别人抢去。就这样一步步蚕食,各路诸侯的地盘全部划到了秦国的名下。
有优点自然就有弊端。秦军的这种打法对付匈奴人却收效甚微。因为匈奴人没有城池地域之分,你来了我就走,你走了我重来,你想追到我还不容易,毕竟你们都是负重长跑。想靠赛跑打胜仗,秦军似乎不占优势。
秦军对付匈奴的办法就是防守,甚至不惜投入大本钱修建万里长城。
实际上,早在列国纷争时,秦军的这个短板就暴露无遗。赵武灵王赵雍经“胡服骑射”后,模仿匈奴人练就一支勇猛无比的骑兵,甚至亲自率军出塞,赶的匈奴人四处乱跑,长驱千里。途径秦国地盘时,秦兵在城内鼓掌呐喊,极其艳羡,可就是没勇气出来帮忙。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没那个速度,出来参加长跑只会被别人笑话。
秦军也清楚自己的短板,为降低这个短板带来的危险,不遗余力地研究战术战法、阵营阵型,研究的多了,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这套理论被程不识继承了下来,为他的亮相开了个好头。
只能说,汉军这次是幸运的,如果董赫没采纳程不识的建议,一窝蜂地冲出来,也许这场战役就是另外一个局面。
眼前的程不识让稽粥很无奈,就在他准备和汉军再耗一阵时,几路探马先后送来三道消息。
陇西周灶军已至安定,上郡卢卿军正由东向西移动,夸张的是还有一支汉军已经绕到了身后。
几条消息让稽粥大吃一惊。
这仗不能再打了,再这样弄下去,能不能顺顺利利回家都成了问题。
稽粥连忙下令各路大军,慢慢撤出战斗,开始向北退缩。
而正面的汉军也没敢太过纠缠,还是摆了一个玄襄阵型,让步兵在前缓缓推进,大有不把稽粥送回老家誓不罢休的味道。
就在匈奴大军撒开腿准备回家时,前边提到的那个魏速终于赶到了。虽然没把包围圈做好,但毕竟和匈奴人碰了面。既然碰了面,不问候一下这些不速之客好像说不过去。
魏速拔出了马刀,可还没顾上说话,身边一个年轻人已率先冲了出去。那啥也别说了,打吧。
年轻人带着一支小分队,一头扎进匈奴大军。这种愣头青行为让魏速大吃一惊。完了完了,魏速的本意是吓唬吓唬稽粥,把他顺顺利利送回老家就行了,可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如此卖力,不管不顾地冲了进去,焉有命在?
然而,令他惊奇地是,年轻人冲进后没一会功夫竟然又打了出来。过分的是,这个家伙跑出来后,扯着嗓子吼了两声,又带人冲了进去。几处几进,竟然浑然无事。这表现真是太扎眼了。
正在撤退的稽粥突然遇到这么个愣头青,一时半会没弄明白,也没考虑对方到底有多少人,撒腿就往老家跑。
稽粥前边跑,汉军在后边追,这让稽粥很抓狂,他做梦也没想到,打了一辈子仗,从没见过汉军里边有这么疯狂的人。自己组织这次旅游活动,一直都顺顺利利的,可临了却以这种方式收场。
不管怎么说,稽粥还是带着大军安全返回了老家。不过那个对着他三番五次搞冲锋的年轻人从此出了名,这个人叫李广。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
稽粥和中行说酝酿了十年才搞的这次出国旅游终于结束了。此次活动的结束,宣告消灭汉朝的计划彻底破产。
稽粥虽然名字起的不怎么样,但这个人却颇有理想。这十年来,为了自己的理想可谓煞费苦心,也做了不少工作。
对汉朝一直采取高压政策,频繁骚扰、侵夺,使汉朝疲于奔命,处处设防、处处挨打,仅云中、辽东二郡每年被杀掠人口万人以上。频繁的军事行动,让刘恒极近抓狂,赶又赶不走,追也追不上,被迫对匈奴实行“岁贡”。可纵然如此,依然阻止不了稽粥南下的脚步。
折腾汉朝的同时,稽粥也没忘记招呼另外一个老对手——月氏。曾腾出手来,击败月氏十几万大军,斩杀月氏王,威震西域。并把月氏王的脑袋制成酒具,摆在案上,享受自己的胜利果实。
这种“拖垮一个、消灭一个”的战术是非常高明的。他在位的十几年,匈奴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而随着实力的增强,他自己也日益膨胀,迷失了自我,认为是时候和汉朝一决雌雄了。最终,他按捺不住寂寞,亲率大军,挥师南下。实践证明,拿对付月氏人的办法对付汉朝是万万不行的。汉军跑路速度虽然不快,但抗击打能力还是有的。
当汉朝大军围追堵截把他赶回老家后,稽粥怒不可遏,对着中行说发了一通脾气,慢慢地做回了自己的虎皮椅上。
应该说,此时的稽粥心情很不爽,毕竟南下旅游的收尾工作没有做好还差点被人包了饺子,余悸未消。
而此时的刘恒却是另外一种心境。稽粥这次突然南下,让刘恒亮了一下自己的实力,让你知道老子也不是好欺负的。小子,我没能力去你家揍你,但要敢来,当心要你的小命。
更为关键的是,经此一战,让刘恒发掘了一些人才。
前边提到过,汉朝此次四路大军的主帅基本上都是刘邦留下来的老人。这些人虽然都很有本事,很能打,可年龄不饶人,牙都快掉光了还的抖擞精神和匈奴人干架,的确不是长久之事。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是汉军面临的极其严重的问题。说刘恒在军事上“啃老”,应该不算过分。
这一战,让一些年轻人亮了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